-
簡介:本文立足于文化語境,在區(qū)分周易、王弼周易注和周易正義三者不同思想體系的基礎上,以周易正義為特定研究對象,從道本論、氣本論、有無論、化生論、變易論等多維視角觀照周易正義的生命哲學體系,剖析周易正義法律觀與法制觀的具體內容,進而歸納出周易正義的法律思想特征扎根人本主義的哲學基礎,堅持禮法合一的價值取向,追求尚中以中的理想境界。本文共由七部分組成,緒論和第一章為本研究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第二章是本研究所賴以支撐的哲學基礎,第三、四、五章著重探討周易正義的法律思想體系,最后一部分是簡單的結語。緒論第一節(jié)首先界定法律思想研究的范圍,即以法律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周易正義中有關立法、司法和執(zhí)法、守法的觀念和認識以及所折射出來的法律理念進行分析,以期明確周易正義法律思想所維護的唐朝宗法制度與社會秩序。第二節(jié)從法律文化、易學哲學等視角綜述前人對周易及周易正義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從希斌先生的專著易經(jīng)中的法律現(xiàn)象。第三節(jié)交代選題動機,本研究對孔氏周易正義所蘊含的各種法律思想觀點、理論潛質進行闡發(fā),努力發(fā)掘孔氏周易正義有關法律思想新解,審視其經(jīng)學和法律思想交融互滲、相輔相成的存在樣態(tài),考察其理論概貌、歷史意義與綜合影響。第一章的內容包含兩個方面周易正義的時代特征和孔穎達學術思想特征。初唐時代的文化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崇儒學的主流意識,二是融通儒、釋、道的開放情懷,三是剛健進取的大唐精神。與其所處的初唐時代密切相關,孔穎達的學術思想有三個特征一是崇儒學、捍衛(wèi)儒學純潔,二是兼玄融道,三是遺有佛跡。第二章是本研究的哲學基礎。闡述周易正義以道本論、氣本論為基礎,以化生論為主體,以有無論與變易論為兩翼,構建起一個有機的生命哲學體系。其核心內容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對生命意識的執(zhí)著追求與生命精神的高遠追求,其形而上的理論形態(tài)表現(xiàn)為對作為主體的人之所以為人而存在的邏輯演繹體系的展開,其形而下的器用形式為對人作為主體在禮為根本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規(guī)定性定位,而不是描述性定位。周易正義生命哲學強調人的生命價值的兩個方面一是人作為人本身的生命價值的強調,二是人作為倫理學意義上的人的生命價值的強調,并把儒家的核心理念“禮”即三綱五常等具體內容引入了周易正義的生命哲學體系中,從而在理論形態(tài)給禮學注入了生命的新鮮血液。周易正義所昭示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執(zhí)著的生命意識和高遠的生命精神影響著后來一代又一代的儒學和哲學思想建構,并哺育著后世儒學與哲學的魂靈。第三章探究周易正義的法律觀念內核其核心內容是“禮入于律,禮法合一”,具體表現(xiàn)為儒家“三綱”思想的法律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法律化兩個方面。中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特點就是禮法合一,法是作為禮的注腳而存在的。周易正義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表達出唐代正宗儒家“三綱”思想與宗法制度的法律化傾向,其基石精神就是尊尊、親親、父父、子子。第四章周易正義法制思想旨歸主要述及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內容明德和慎罰。明德的核心是“德”。周易正義在其特殊的體系中,賦予卦之四德上承神靈之啟示、下通人事之變機的豐富內涵,并在經(jīng)驗世界為德的器用層面提出了治國經(jīng)邦的宏觀要求與個人修養(yǎng)的微觀內容。德在宏觀層面的基本內容是惠民,任用賢哲,節(jié)以制度以及教化民眾。德在微觀層面的基本內容是忠孝、節(jié)制、謙遜。周易正義的法制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象刑觀、刑罰適用原則和刑罰目的論三個方面。首先,周易正義的刑罰體系引進象刑,以初唐時期的時代文化特征及其經(jīng)學發(fā)展的深厚儒學文化底蘊為支撐,形成與劓、副、椓、黥、大辟五刑對應的象征之刑罰犯劓刑者赭其衣,犯黥刑者蒙巾,犯椓刑者著其屝,犯大辟者使其布衣無領等。象征之刑對應于肉刑,以象刑代替真正的肉刑。這種象刑在周易正義的生命哲學體系上以儒家禮的思想為指導,以教化萬民為旨歸。其次,周易正義堅持治國安邦要以禮為主、禮刑并舉的主張,形成了其完整的刑罰觀體系,表征出其獨特的刑罰適用原則區(qū)分故意與過失原則、輕刑原則、重刑原則。這些刑罰原則與初唐時代的文化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唐律疏議及貞觀政要等典籍中都有佐證。再次,從刑罰目的論來看,周易正義體現(xiàn)的既不是簡單的報應論,也不是單純的預防論,而是針對具體的情況側重于刑罰目的論的不同方向。而且,它對報應論及預防論的雙向追求是和諧的,并行不悖的。無論是報應論還預防論,都是建立在唐朝宗法等級秩序之上,為維護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大夫→平民→奴仆的等級秩序服務。禮義道德和德治思想是周易正義刑罰目的論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明德與慎罰的關系而言,兩者都是周易正義法制觀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互為表里。第五章主要指出周易正義的法律思想特征人本主義是其哲學基礎,禮法合一是其價值取向,尚中以中是其理想境界。結語部分對本研究作出簡要的歸納總結周易正義反映了唐朝的法律實踐,通過對當時立法的生動折射及司法的間接反映,蘊含并表達出豐贍的法律思想,不愧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208
大?。?9.7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學校代碼10004IIIIIIIIIIIIIIIIIIIIY3302862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碩士學位論文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關于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姓名孫浩學科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教師翟媛麗副教授培養(yǎng)院系馬克思主義學院二零一七年三月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特授權北京交通大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提供閱覽服務,并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以供查閱和借閱。同意學校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學校可以為存在館際合作關系的兄弟高校用戶提供文獻傳遞服務和交換服務。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說明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幺I麓簽字日期≯OF7年1月力J7日導師虢翟硬硬簽字日期≯吖7年;月玎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8
大?。?3.9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新軸心時代、中國哲學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及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等層面的哲學探討都是當前新哲學研究的熱門話題,這些研究事關中國哲學在“新哲學叢林期”的生存、發(fā)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長期以來,這類討論與研究的領域相對零散,需要進一步整合到新軸心時代視域下去關注中國哲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也是國家層面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學界關于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的研究不多,且傾向于中國哲學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分割研究,長期會通不力,平面化、靜態(tài)化比較明顯,缺乏對理論變革與大眾實踐融合的深度反思。而把中國哲學理論和大眾實踐體系再創(chuàng)造的路徑探討放在新軸心時代視域下指向人類核心問題來研究更不多見。哲學應該以會通的方式指向人類現(xiàn)實問題,這也是此研究的基本邏輯思路。論文沿著“背景←→實景←→愿景”的整體循環(huán)脈絡,展示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性。即通過追溯哲學演進的歷史,尋找人類核心問題的遺傳和變異基因,以軸心時代以來的哲學變遷為背景,以“人類核心問題”為焦點,“再創(chuàng)造”為主線,落筆于科學技術輻射全球的新軸心時代前兆實景,圍繞當代和未來人類核心問題,指向新軸心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期盼再造中國新哲學的美好愿景得以實現(xiàn)。首先聚焦軸心時代的核心問題,考察其嬗變歷程,反思其根源與變異成因,回溯中西方哲學通過批判作出的連鎖反應。由此發(fā)現(xiàn)科技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哲學再創(chuàng)造的強大動力,推動人類邁進新軸心時代。新軸心時代的人類核心問題不再孤單,而是形成核心問題圈。面對多重危機,人類全面覺醒,矚望新軸心時代的開啟。中國哲學對人類危機必須應戰(zhàn),做出準確判斷,且在理論與實踐兩個領域進行有機再造。當然,這一永恒的人類主題并非一蹴而就,必須長期探索。該研究直面新軸心時代的人類核心問題,探索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的理論與實踐盲區(qū)和路徑,試圖推動中國在新軸心時代再現(xiàn)百家爭鳴新局面,使中國哲學走出生存困境,讓中華文明在新軸心時代煥然一新,惠及人類。全文竭力想說明和論證的主要觀點有一、人的“理性與欲望”居于人類問題核心位置,經(jīng)過軸心時代持續(xù)嬗變,其根源與變異在哲學批判的脈絡中清晰可見。哲學在指向人類核心問題的大眾實踐過程中發(fā)生批判性地變革,呈現(xiàn)出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二、在科技時代,人類文明在沖突與對話中開啟共生性呼吸,中心主義開始離散,部落主義泛濫,普遍主義與普世價值糾纏不清,科技異化日益挑戰(zhàn)人類文明,引發(fā)批判升級,各種文明漸次跨域,加劇著哲學轉向。學者的研究旨趣也從跨學科延伸到立體、動態(tài)的跨界或跨域,科技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哲學再創(chuàng)造的強大動力,推動著人類新軸心時代的步伐。三、多維度地審視新軸心時代的核心問題圈,反思不斷升級、變異的矛盾與危機,倒逼人類全面覺醒。中國傳統(tǒng)哲學很難應對新軸心時代的人類核心問題,特別是中國自身發(fā)展問題,表現(xiàn)為理論變革與大眾實踐的雙雙滯后,原因主要在于沒有把問題置于新軸心時代的視域下進行批判與會通。四、中國哲學在新軸心時代的存廢主要取決于是否進行恰當?shù)睦碚撛賱?chuàng)造。通過考察張岱年綜創(chuàng)論和成中英再創(chuàng)論的既有研究,可從中推及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的盲區(qū)與困境,構筑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的多階路徑。五、分析儒釋道大眾化實踐的歷史典范和現(xiàn)實楷模,宏觀審視中國哲學世界化的戰(zhàn)略構想與實踐,多維度地透視中國哲學的大眾化實踐,分析其得與失,凝練出中國哲學大眾化實踐體系再創(chuàng)造的新構想。全文暗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模式,在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的理論與實踐兩個方向都隱含著動態(tài)的“中國哲學”立體再造脈絡。根據(jù)具體章節(jié)內容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典型案例法、歷史回跳法和總結歸納法等展開研究。該文是以中國哲學為基礎的跨學科、跨界綜合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嘗試性創(chuàng)新一、在學術思想上,在新軸心時代視域下探索中國哲學理論再創(chuàng)造的多階路徑,再造中國哲學大眾化實踐新體系。這是學界交叉研究不足的領域,有一定的開拓性。二、在學術觀點上,提出“中國哲學”新概念,認為新軸心時代與“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之間可以實現(xiàn)歷史與邏輯的雙重會通,中國新哲學能夠成為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次生問題,甚至新軸心時代人類核心問題圈的中國方案。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跨學科、跨界、概念類比和“嫁接”等方法,既有對新軸心時代和中國哲學分析與再造的理論“務虛”,也有對大眾實踐成果的總結和理論滲透的“務實”,更有對新體系再創(chuàng)造理論與實踐中次生問題的多維度關注。在整體上,該項研究最終的創(chuàng)新點是思想系統(tǒng)性、內容實踐性、視角多樣性和問題針對性,因而既具有理論深度,也具有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可操作性。概覽全文,展望哲學發(fā)展前景,發(fā)現(xiàn)人類文明在新軸心時代是整體性再造,故步自封的文明必將成為人類文明化石,探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變革與大眾實踐體系再創(chuàng)造路徑,有利于激發(fā)自由、平等、富強的中華大地再現(xiàn)百家爭鳴。中國哲學再創(chuàng)造也必將加強中華文明與外域文明的優(yōu)勢互補,惠及全人類。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267
大小: 15.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道德意識結構與情感秩序哈奇森的道德哲學研究姓名陳曉曦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倫理學指導教師鄧安慶20120424中真理意義”說。哈奇森總結道,無論是激發(fā)性理性抑或是證成性理性,無論是合宜性還是意義或關系,這些都預設了先于理性的情感、欲望。因此,為了把握哈奇森道德哲學中情感的結構和秩序,以及針對蘇格蘭啟蒙運動有其特殊的與普遍性的論題,我們必須完整地理解這個運動,更需要貫通性的視野和角度,即,充分把握情感和理性,神學與世俗,自愛與仁愛慈,個體靈性清修與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倫理學與哲學,蘇格蘭啟蒙運動與中國道德思想。具體而言,本文主要處理了這樣幾個方面。第~,在道德存在論和認識論上,著眼于宗教世俗化運動和新人學建構,以及人學和道德哲學的互動性。第二,在理性概念史流變中認識哈奇森對于理性主義的批評和對道德意識純粹無條件性的探究。第三,在仁愛【慈】與自愛,以及原子主義機械論和整體主義生機論張力中了解哈奇森對于霍布斯、曼德維爾批評。第四,在個體清修退思與積極參與公共生活的爭執(zhí)中了解哈奇森的身份之謎既是一個基督教化的斯多亞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功利主義首倡者。第五,在哈奇森與啟蒙運動的關聯(lián)中,抽繹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并適當與中國倫理思想做一個對比。就此而言本文的寫作視角與方法是綜合的、批判的和建構的?!娟P鍵詞】哈奇森,蘇格蘭啟蒙運動,自然性情,道德感,仁愛慈】,功利主義【中圖分類號】B82I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59
大?。?8.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張岱年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和國學大師。他的“綜合創(chuàng)造”的哲學觀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出“今后哲學之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于一”的創(chuàng)造性哲學構思時已經(jīng)初露端倪。隨著20世紀20至40年代中國哲學大綱和天人五論及多篇哲學論文的完成,張岱年哲學體系已告建立,他的哲學體系無處不體現(xiàn)著他對待哲學的綜合創(chuàng)造的觀點和態(tài)度,這種“綜合創(chuàng)造”的態(tài)度就是他的哲學觀,這種哲學觀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得到充分的外化和闡揚,“綜合創(chuàng)造”成為其哲學的理論支撐內核。正是在綜合創(chuàng)造哲學觀的統(tǒng)領下,張岱年以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為主導和基礎,運用現(xiàn)代西方哲學邏輯解析法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他的新綜合哲學體系,由他首創(chuàng)的“兼和”這個哲學思想,是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重“和”思想和中庸觀念的批判繼承和升華完善。張岱年的新綜合哲學體系博大精深,論證嚴密,行文嚴謹、平實,在綜合創(chuàng)造哲學觀的統(tǒng)領下,張岱年探索出了一條中國傳統(tǒng)哲學更新、轉型的現(xiàn)代化之新路,建立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和哲學模式。他的這種探索同時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意義,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大眾化開辟了一條新路,也為融會貫通中、西、馬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本文在研讀張岱年原著以及大量相關學術著作的基礎上,結合學界對張岱年哲學的研究,總結和概括出張岱年的哲學觀,并給予客觀評價。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53
大?。?2.5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基礎及實踐意義姓名徐苗苗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教師高靜文20050601章闡述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落實,并以振興東北老工業(yè)為例說明學發(fā)展觀的引領作用在實踐中已顯見成效。第一章首先追溯了發(fā)展觀的歷史演進過程。本章以時間先后為序,將每一時期處于主流的發(fā)展觀進行分析剖析,旨在找出其因之而被“實踐”淘汰的弊端,系統(tǒng)分析其前后相繼并伴隨時代興衰更替的歷史過程。因其特征及學術界最普遍公認的提法而劃分為一傳統(tǒng)發(fā)展觀20世紀50年代初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而單純追求經(jīng)濟增長是其最顯著特征;二新發(fā)展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過對傳統(tǒng)發(fā)展觀的反思,其認識到經(jīng)濟社會必須綜合、全面發(fā)展,但沒有將自然或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作為重要的獨立的變量納入社會發(fā)展的框架中;三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提出更加深化了“發(fā)展”要走“整體”發(fā)展的理念,并將人與自然同時納入發(fā)展的系統(tǒng)之內,對“人類中心論”以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四科學發(fā)展觀,通過揚棄地吸收以往發(fā)展觀的成果,中國在21世紀初結合具體國情,堅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提出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將社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思想貫徹到社會領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第二章挖掘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蘊涵,本章分析了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依據(jù)及其哲學意蘊。一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依據(jù)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為科學發(fā)展觀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觀念提供理論依據(jù)而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更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石;二科學發(fā)展觀’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80
大小: 2.8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是要向大家詮釋一種現(xiàn)象,即音樂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謝爾蓋別林斯基創(chuàng)作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作品,運用手風琴的音樂語言來進行哲學思考并探索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本文從演奏角度,結合樂譜,分析了尼采的哲學思想如何通過這部手風琴作品得以體現(xiàn),試圖通過分析揭示二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論文首先簡單介紹了尼采及其主要的哲學思想;其次根據(jù)作者所處的時代,分析了當時完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著作的背景,同時也分析了作曲家別林斯基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背景;接下來,通過對樂曲四個樂章的分析,窺視了里面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思想。希望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論述,為演奏者更好地把握這部作品提供參考和幫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20
大?。?0.7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從教育的角度,采用文學戲劇的閱讀方法,閱讀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REPUBLIC),認為理想國的教育主題包含兩個層次1蘇格拉底在言辭中所建立起的城邦中的護衛(wèi)者和統(tǒng)治者的教育2哲人蘇格拉底下到佩萊塢港PIRAEUS對幾位參與對話的雅典青年的教育。其中第一層次的教育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針對城邦護衛(wèi)者的詩樂教育,二是針對哲人王的哲學教育。在探討護衛(wèi)者的詩樂教育時,蘇格拉底主要是在批評詩人,而已經(jīng)談論完哲人王的哲學教育后,理想國最后一卷再次回到詩的問題上來,對詩人展開了更加徹底的批評。不禁要問蘇格拉底在討論教育問題時,為什么總是忘不了批評詩人。詩與教育究竟是什么關系。在柏拉圖蘇格拉底那里,最高層次的教育是哲學教育,他下到佩萊塢港,就是為了教化那里的有望成為城邦統(tǒng)治者的雅典青年貴族,引導他們的靈魂向善。然而,蘇格拉底被雅典人判處死刑的罪名之一就是“敗壞青年”,即在雅典人看來,蘇格拉底所實施的教育實乃蠱惑、腐蝕、敗壞青年,并非如他自己所宣稱的是引導人的靈魂向善。蘇格拉底認為雅典人誤解了他,而造成這一誤解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詩人們的誣蔑。他為自己作了申辯,但沒有成功,最終還是被判死刑。可以說,柏拉圖的其他所有作品都是對蘇格拉底申辯的繼續(xù),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對詩人的抗辯。本文第一部分處理的就是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對詩人的第一次批評,認為這一批評主要是一種政治批評,同時它也是一種教育政治教育。在這一部分,詩人的錯誤最終被歸結為不虔敬、瀆神,其表現(xiàn)是將諸神描寫得幾乎沒有了神性,將擁有一半神性血統(tǒng)的英雄塑造得毫無英雄氣概,其后果便是使年輕人普遍認為“神是作惡多端的,英雄并不比凡人好多少”。而如此一來,城邦的一切便都失去了神圣性,護衛(wèi)者的良好教育也就無從談起。本文第二部分處理了蘇格拉底對詩人的笫二次批評,認為這一批評主要是一種哲學批評,也是一種哲學教育。這一部分對詩的批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模仿”的角度來論證詩人的無知,二是從“靈魂”的角度來批評詩人遷就我們靈魂中的低劣部分。在批評的最后,蘇格拉底旗幟鮮明地指出“詩與哲學之爭”由來已久,并提出要將詩人驅逐出城邦。至此,很容易得出柏拉圖蘇格拉底站在哲學的角度完全否定、棄絕詩這樣的結論。然而,柏拉圖的作品就是詩,哲人柏拉圖也是詩人。此外,如果詩完全被否定掉了,那么護衛(wèi)者的詩樂教育就沒有了存在的依據(jù)。再者,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始終沒有完全否認詩教,反而十分強調詩的靈魂教化功能。為什么柏拉圖蘇格拉底對詩的態(tài)度看起來如此矛盾。哲學與詩在柏拉圖那里究竟有何復雜關系。本文第三部分通過解讀理想國卷七中的“洞喻”回答了這一問題,認為詩與哲學在柏拉圖那里的復雜關系根源于政治與哲學的復雜關系。因此,柏拉圖不放棄詩,并以戲劇詩的形式寫作,而這種戲劇詩能夠讓柏拉圖既表達了其哲學思想,又可使他本人完全隱匿起來,從而避免了與政治的直接沖突另一方面,柏拉圖從蘇格拉底之死得到的一個教訓就是,要尊重政治社會的各種意見,因而他必然也要尊重政治社會最大意見詩。而一旦哲人柏拉圖意識到這一點,他便會轉變自己教化方式,以詩人的視角去觀察政治社會,同時又不放棄哲學,而是對不同天性的人說不同的話,施以不同的教化。這種教化方式在理想國的兩個層次的教育中都有體現(xiàn)。本文的最終結論是哲學高于政治,但政治是的生活常態(tài)和“真相”,哲學始終不能直接取代政治同樣,哲學高于詩,但哲學也無法直接取代詩在蘇格拉底與荷馬之間注定有一場永恒的競賽。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5
大?。?3.0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B505密級無學校代碼10414學號2012010015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老子與海德格爾哲學思維方式比較研究老子與海德格爾哲學思維方式比較研究COMPARATIVESTUDYOFPHILOSOPHICALTHINKINGWAYCOMPARATIVESTUDYOFPHILOSOPHICALTHINKINGWAYBETWEENLAOBETWEENLAOTZUHEIDEGGERTZUHEIDEGGER盧董董盧董董院所政法學院導師姓名蔣九愚學科專業(yè)外國哲學研究方向中西哲學比較二○一五年六月I摘要老子與海德格爾分別是中國和歐洲哲學史上的兩位十分重要的哲學家。老子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的道家流派,而海德格爾則是歐洲現(xiàn)代哲學史上的重要哲學家。老子與海德格爾雖然身處不同的時空,但他們都對各自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以哲學思維方式為視角,試圖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兩者的哲學思維方式的形式與內在特質進行比較,以找出兩者的相通與差異,以此深化老子與海德格爾哲學的比較研究。第一章分析老子與海德格爾各自哲學思維方式的緣起。老子的的哲學思維方式的緣起為“道”?!暗馈敝豢裳哉f的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老子哲學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海德格爾哲學思維方式的緣起是“存在”?!按嬖凇钡牟豢啥x性、自明性等也決定了海德格爾獨特的現(xiàn)象學方法的產(chǎn)生。第二章對老子與海德格爾的一般思維方法進行剖析。老子的“滌除玄覽”作為其循“道”的一般方法,具有類似現(xiàn)象學的“直觀”的特性。海德格爾現(xiàn)象學的方法則是其哲學思維的根基,而現(xiàn)象學思維從其早期的“形式顯示”現(xiàn)象學就開始了。理解“滌除玄覽”與現(xiàn)象學在其各自語境中的意義,對于我們理解老子與海德格爾的哲學思維方式有很大幫助。第三章在前兩章的基礎上對老子與海德格爾哲學思維的核心特質進行剖析。老子哲學思維方式的核心特質為“反”,海德格爾哲學思維方式的核心特質為“EREIGNIS”?!胺础迸c“EREIGNIS”有相通之處,兩者都居有生成性與對反性特征。第四章對老子與海德格爾的哲學思維方式進行比較。老子與海德格爾哲學思維方式的相通之處體現(xiàn)為兩者都處在哲學終極境域之中來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世界,兩者哲學思維方式都居有對反性與居間性。老子與海德格爾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體現(xiàn)在兩者各自的哲學背景中。老子哲學思維方式體現(xiàn)出非系統(tǒng)性與喻象性,而海德格爾的哲學思維方式則體現(xiàn)為系統(tǒng)性與概念性。關鍵詞關鍵詞老子;海德格爾;哲學思維方式;滌除玄覽;現(xiàn)象學;反;EREIGNIS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2
大?。?1.4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網(wǎng)絡社會是指以信息網(wǎng)絡技術為中介形成的具有數(shù)字化技術特質的人類交往的社會共同體,具有虛擬性和開放性的特點。網(wǎng)絡的虛擬性使得網(wǎng)絡主體展開以符號為基礎和媒介的交往行為,設定多個自我,顯露自我個性;網(wǎng)絡的開放性增強了交往的自主性,豐富了交往的形式,拓展了交往空間,使得交往主體加快了彼此間的全面交流。網(wǎng)絡社會的本質是以網(wǎng)絡為依托,以人為主體,由現(xiàn)實個體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現(xiàn)實客觀性的互聯(lián)形式。自我由感性對象性活動成就、實現(xiàn),其隱含自我認同問題。自我認同是指人對自身獨特性及價值的肯定以及對與他人關系的一種定位。網(wǎng)絡社會中的自我認同是自我認同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共性表現(xiàn)為網(wǎng)絡社會的自我認同同樣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與“他者”的一種雙向互動關系、是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統(tǒng)一、是一個具有可塑性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其個性表現(xiàn)為網(wǎng)絡社會中的自我認同以網(wǎng)絡為中介系統(tǒng)、其主體表現(xiàn)出多樣化自我、其實現(xiàn)途徑具有虛擬性。網(wǎng)絡社會自我認同缺失的主要表現(xiàn)是網(wǎng)上自我虛擬人格與現(xiàn)實人格的分離、網(wǎng)上自我與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分離、網(wǎng)上自我與人的本質的分離三種類型。網(wǎng)上自我虛擬人格與現(xiàn)實人格的分離表現(xiàn)為人們缺乏自由轉換網(wǎng)上與網(wǎng)下角色的機制,網(wǎng)上的虛擬人格固定下來排斥現(xiàn)實的人格;網(wǎng)上自我與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分離表現(xiàn)為網(wǎng)絡社會中,“我向幻覺行為”的出現(xiàn)很容易把自我封閉起來,弱化現(xiàn)實社會關系;網(wǎng)上自我與人的本質的分離表現(xiàn)為當虛擬交往導致了虛擬人格與現(xiàn)實人格分離、自我與其所聯(lián)系的社會關系分離時,自我也必然與人的本質相分離。深究網(wǎng)絡社會自我認同缺失的原因有二,即網(wǎng)絡的虛擬性交往和網(wǎng)絡主體的主體性、適應性。網(wǎng)絡社會的虛擬交往使得人的行為自身具有了非實體化特征,自我也就不再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和整體性的東西;網(wǎng)絡主體如若不具有多角色轉換機制,主體性弱化,就會造成自我認同的缺失。網(wǎng)絡虛擬自我多是網(wǎng)外自我被壓抑部分的投射和反映,或是想象自我的虛擬呈現(xiàn)。同時,網(wǎng)絡作為工具被使用,它能否發(fā)揮作用以及發(fā)揮怎樣的作用,關鍵還是看工具的使用者人。所以,發(fā)生在網(wǎng)絡社會中的自我認同問題,解決的關鍵還是在網(wǎng)下。首先,社會應為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提供平等、充足的機會;其次,多渠道展開合理自我認同觀念教育,引導自我實現(xiàn)的正確方向,這包括正確處理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關系、堅持網(wǎng)絡社會主體自我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兩個方面;最后,網(wǎng)絡主體應不斷提高自我的主體性和適應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4
大?。?1.8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梁漱溟哲學美學思想論略姓名葉玉霞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美學指導教師寇鵬程20070401兩南大學碩十學伊論文英文摘要LIANGSHUMING’SPHILOSOPHICALTHOUGHTSAESTHETICSGRADUATESTUDENTOFAESTHETICSYEYUXIASUPERVISORASSOCIATEPROFESSORMRKOUPENGCHENGABSTRACTLIANGSHUMING’STHOUGHTSARCAFFECTEDBYNOTONLYTHELIFEPHILOSOPHYOFHENRIBERGSONBUTALSOTHECONVENTIONALCHINESECONFUCIANISMHENRIBERGSON。SLIFEPHILOSOPHIESPAYATTENTIONTOTHEEXPERIENCEOFSUBJECTINTUITIONANDREGARDTHATINTUITIONISSUPERIORTATIONALITYHEMAKESMYSTERYOFHUMANLIFEPHENOMENONMEANWHILEHEBRINGSFONLLADICHOTOMYBETWEENLIFEREALITYANDPHYSICALEXISTENCERESULTEDFROMLIFEIMPULSEHEALSOCRITICIZESSCIENTIFICMETHODANDPROMOTESMATERIALLIFELIANGSHUMINGHOLEDBERGSON’SPOINTVIEWTHATTHEUNIVERSEWASCREATEDBYTHELIFEIMPULSEUNDERTHEINFLUENCEOFBERGSONHEDEVELOPEDTHEWORLDOUTLOOKOFUNIVERSEASLIFEANDPUTFORWARDTHEDOCTRINEOF‘UNIVERSALLIFE”,THUSLIANGSHUMINGCONTINUEDBERGSONSLIFETHEORYINADDITIONHEALSODEVELOPEDHENRIBERGSONSINTUITIONISMHETHOUGHTINTUITIONISTHEONLYPATHTOCONNECTTHERELATIONSHIPBETWEANTHEOUTERWORLDANDTHEMSELVESESPECIALLYHEEXPLAINSTHECONFUCIUS’BENEVOLENCEBYINTUITIONITLAIDASOLIDFOUNDATIONFORMODEMNEOCONFUCIANISMAFTERCOORDINATINGANDREADINGLIANGSLITERATUREANDHISRESEARCHMATERIALS,IFOUNDTHATLIANGHOLDSMANYPERSONALVIEWSONESTHETICS,ESPECIALLYONLITERARYESTHETICSFORINSTANCE,HEHASANALYZEDTHENATUREOF‘‘BEAUTY”。HASPROBEDI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RTTASTEEFFECTANDARTISTICEXPRESSIONFORMHEESPECIALLYREGARDEDTHEARTISTICIMPACTBRINGINGBYMUSIC;HEEXPATIATEDTHEORETICALLYONTHEPHYSIOLOGYANDPSYCHOLOGYBASEOFARTTASTE,HETRULYBELIEVEDTHATTHESOCIETYWILLBEMOREARTISTICINTHEFUTURETHATISTOSAYHISTHINKINGONAESTHETICSHASTREATEDOFSOMEBASICISSUESOFAESTHETICSTHEARTICLESYSTEMATICALLYPARSESLIANG’SPHILOSOPHYANDESTHETICSTHOUGH乜MAINLYWITHLITERATUREANALYTICALMETHODANDTRIESTOEXCAVATELIANG’SESTHETICSPIDTANDTHOUGHTVIAPERSPECTIVEOFLIANG’SPHILOSOPHYORIGINSTERNLYSPEAKINGLIANGISN’TANESTHETICIANBUTHISTHINKINGONLITERATUREAESTHETICSISAFFIRMATIVEINDEEDTHEREFORE,THEARTICLEATTEMPTSTOEXCAVATELIANGSAESTHETICTHOUGHTANDTRIESTOBREAKTHROUGHTHEPREVIOUSFRAMEOFRESEARCHWHICHLIMITEDONLIANG’SPHILOSOPHYANDCULTURESO瓠TOPROVIDEAAESTHETICPLATFORMFORTHESTUDYOFLIANGSTHOUGHTKEYWORDSLINGSHUMING;LIFEPHILOSOPHYOFHENRIBERGSON;CONFUCIUS’THEORYABOUTBENEVOLENCE;ARTIV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9
大小: 1.3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論布哈林的平衡論哲學思想姓名馬昌群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教師曾天雄20070401運動論主要地是由一大規(guī)律(即平衡運動規(guī)律)、三大范疇(即平衡、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和兩大概念(即環(huán)境和體系)構成其基本輪廓;最后論述了布哈林的平衡論哲學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進而指出布哈林的平衡論哲學思想體系中的平衡與不平衡的相互轉化,是按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和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來發(fā)展的。第三部分是布哈林平衡論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這部分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的一是布哈林的平衡論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理論;二是平衡論哲學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三是平衡論哲學思想對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指導意義。本論文在汲取前人研究相關問題的經(jīng)驗基礎之上,既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發(fā)展了前人的研究思想,并進行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本論文創(chuàng)新之處就是通過論述布哈林的平衡論哲學思想,并探析其平衡論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從而探尋出其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提供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難點。由于本人知識水平有限,研究可能還不夠深入和透徹,對于布哈林的平衡論哲學思想的現(xiàn)實理論意義,還有待于以后繼續(xù)探討和研究,同時也希望專家學者們批評指正。本論文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資料文獻法、對比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法、電子技術搜尋法、舉例論證法和引用論證法等。本人在進行論文寫作階段時,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主要有布哈林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布哈林文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全集、列寧選集、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馬克思主義哲學概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科學發(fā)展觀新論、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央的一些相關的理論政策與文件,及部分外國哲學等。關鍵詞關鍵詞布哈林歷史唯物主義平衡論平衡運動論當代價值I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5
大?。?0.2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語言哲學的發(fā)展與語言學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俄國語言哲學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對語言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19世紀到20世紀初俄國語言哲學思想體現(xiàn)在三個流派中形式主義流派、心理主義流派、本體論流派。研究對象及方法鑒于國內關于俄國語言哲學的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和具體以及篇幅和材料把握的可能性等問題論文以俄國語言哲學形式主義流派的思想為研究對象展現(xiàn)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論文對相關學者著作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進行歸納、分析和評價并得出相應結論。研究目的及新意系統(tǒng)闡述和全面分析俄國語言哲學形式主義流派的思想深刻地理解這個流派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探究俄國精神發(fā)展過程的內在邏輯性和發(fā)展的繼承性。論文主體共分五個部分第一章闡述對俄國語言哲學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影響的理論學說包括МВЛОМОНОСОВ的語言理論和保守派與革新派在關于語言的大討論中得出的結論。第二章概括和分析在斯拉夫主義哲學思想體系中АСХОМЯКОВ和ИВКИРЕЕВСКИЙ的語言形式觀。早期斯拉夫主義者把語言看作是表達民族精神生活形式萬能的手段是傳承獨特民族精神的方式是民族自我意識的表達方式。早期斯拉夫主義者的語言觀并不完整也不成體系而且極具浪漫和神秘主義色彩。第三章概括和分析КСАКСАКОВ和НПНЕКРАСОВ的斯拉夫主義語言哲學理論。他們在豐富的語言材料和深厚的哲學理論的基礎上論證了語言形式和民族精神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也證明了民族語言具有獨特性。這個階段的研究系統(tǒng)而科學并帶有實證色彩。КСАКСАКОВ和НПНЕКРАСОВ被認為是形式主義語言哲學和語言學流派的始祖。第四章概括和分析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語言哲學思想在語言學傳統(tǒng)中的發(fā)展其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ФФФОРТУНАТОВ和ААШАХМАТОВ的論著中他們展示了語言歷史與民族歷史、語言形式與運用條件、思維特征與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集體經(jīng)驗之間的相互關系ФФФOPRYHATOB和ААШАХМАТОВ創(chuàng)建的語言形式理論最終把關于語言的理論從形式邏輯的框架內解脫出來具有新穎性、科學性、專業(yè)性和獨立性證明了哲學和語言學結合能產(chǎn)生豐碩的成果。結論總結了第14章分析過程中所得出的結論。俄國語言哲學形式主義流派的思想不斷系統(tǒng)化、科學化和專業(yè)化其始終如一的主題就是語言與民族密不可分。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3
大?。?3.9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道家政治哲學探微姓名董暉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中國哲學指導教師丁原明20030326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摘要道家政治哲學是道家哲學宇宙觀、倫理觀、人生觀、思維方式等在政治生活領域的延展,又是其哲學理性對社會政治技術層面的精神觀照。鑒于目前國內外道家政治哲學研究還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所以本文在對“道家政治哲學”這一概念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政治哲學進行了論述,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道家政治哲學的特質是自然與人文渾融,“內圣”與“外王”兼?zhèn)?。第二,道家政治哲學之建構是從探討道家哲學核心范疇“道”的基本屬性出發(fā),探尋人的本質屬性和反思人與社會的關系;又從社會怎樣運彳亍才能合乎人性自由、全面、健康的發(fā)展,而提出其政治理想;然后得出在現(xiàn)實中應該如何處理公共的事務,從而形成以“道”為本,以“無為”為核心,以“天人合一”為價值理想的政治論。第三,道家政治哲學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道法自然”、“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政治理念論;二是“以百姓心為心”、“果而不強”的政治價值論;三是“上德若谷”、“上善若水”、“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政治修養(yǎng)論;四是“靜觀知微”“用反用弱”的政治方法論。筆者希冀通過對于道家政治哲學的研究,能夠達到有利于強化整個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研究,有利于強化道家哲學的全方位研究,有利于辨清道家政治哲學與其他政治思想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并從哲學理念、觀點和方法上把握其政治思想的本質特征,做到古為今用。另外,中國哲學目前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個性化、類型化、專業(yè)化的研究,本文所做的探討也是這方面的一個嘗試。主題詞道家政治哲學道無為內圣外王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0
大?。?1.4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尼采是德國哲學家,是現(xiàn)代西方哲學流派唯意志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以基督教為基礎的西方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的思想對20世紀的歐美哲學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同樣波及到中國的思想界。中國的大門在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中被打開,為了救亡圖存,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尼采哲學在20世紀初被介紹到中國,王國維是中國早期對尼采哲學進行全面介紹和初次研究的人,王國維為尋找解決“天才痛苦”的途徑而對尼采進行了學術化的解讀,這也反映出當時的中國學者對西方哲學思想還處于初步的接觸和一般性的認識階段。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西方學說的不斷涌入,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開始用西方學說來武裝自己的頭腦。魯迅雖然沒有系統(tǒng)研讀過尼采的學說,但他較早地從思想上接受了尼采的“個人主義”并運用于現(xiàn)實批判,其“立人”思想的提出,更具有啟蒙意義。尼采學說的反叛精神正好迎合了這一時期人們對個性解放的要求,得到許多中國學者的宣揚,從而在這一時期形成一個尼采研究的熱潮。這時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在全盤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徹底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這次熱潮中遭受嚴重打擊并且延續(xù)至今。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有些人對戰(zhàn)爭的結果和國家的未來開始擔憂。為了振奮抗日軍民的士氣,將戰(zhàn)爭進行到底,陳銓在系統(tǒng)解讀尼采學說的基礎上高度宣揚尼采的“強力意志”和“超人”思想,要人們重塑“內心的新精神”,盡管這些思想存在對尼采的過度運用,但能振奮人們的精神,利于抗戰(zhàn)的進行。陳銓曾在德國留學多年,對尼采學說進行過系統(tǒng)解讀,在運用尼采思想時也能發(fā)揮到極致,反映出中國學者開始越來越細致地研究西方文化并與中國現(xiàn)實土壤聯(lián)系日益密切。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5
大?。?1.08(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