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農家文化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農家以農名派,戰(zhàn)國時曾因與儒家論戰(zhàn)而引人注目,在百家爭鳴中形成了獨特的主張和觀點,并躋身于“九流十家”.秦以后有志于農者繼承和發(fā)揚了先秦農家的學術研究傳統(tǒng),逐步充實研究內容,拓寬研究領域,使農家的學術研究不斷向縱深發(fā)展,最終形成以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群體,其研究內容涉及農學思想、農業(yè)生產技術、農業(yè)經營方法、防災救災措施等諸多方面;整個群體還表現出重農務本、關注民生的學術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農家文化,其中精華部分在新時期

2、仍有重要現實意義。
   古代文獻中,《漢書·藝文志》首述農家,并設“農家”類收錄先秦及漢代農家著作.此后的史志、公私書目和大型叢書都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分類方式,直至《四庫全書》。歷代學者對農家多有定義,一致肯定農家與農業(yè)技術研究有密切關系.有學者直接指稱漢代以后的有志于農者為農家,也有學者自稱農家,可見,農家發(fā)展的歷史跨度不僅僅局限于先秦,而是一直延續(xù)至清中期。農家正式形成于戰(zhàn)國,以許行為標志,形成了自己的學派,并參與了“儒農論

3、戰(zhàn)”.農家在先秦獲得較大發(fā)展,其游學范圍經歷了由楚→宋→魯→齊→秦的變化.兩漢相對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出現了較多農家,他們繼承和發(fā)展了先秦農家文化,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魏晉至唐末,農家雖然不多,但出現了劃時代人物賈思勰,其在農家文化的發(fā)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隱士開始融入到農家群體之中.宋元時期,農家又一次集中出現于較短的歷史時期,南方農業(yè)技術得到系統(tǒng)總結,而且出現了南北技術融合的趨勢.史至明清,農家學者身份多樣、研究成果卓著、研究內容

4、廣泛而深入,使古代農家文化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農家在研究農業(yè)生產的同時留下了豐富的著作.因農家學者身份復雜,有在朝的地方官員和朝廷要員,也有在野的隱士和平民,不同的身份使得他們研究農業(yè)技術的條件不同,撰寫農書的方法、目的和農書的指導范圍也有區(qū)別,因此,根據農家的身份把農書歸為平民所撰農書、地方官員所撰農書和“高官”所撰農書三類具有一定意義.盡管農家身份背景各異,但他們撰著農書的主要動機大體相同:資政重本、總結農業(yè)技術和

5、指導農業(yè)生產,只是所站的角度和高度不同而已.不同農家學者撰寫農書時的資料來源也有共同之處,主要來自文獻搜集、親身實踐和調查采訪,但各有側重,在朝為官的農家長于文獻搜集;隱士和平民農家則更注重對自己農業(yè)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調查采訪則是所有農家共同使用的方法.隨著農家的發(fā)展,農家著作的內容逐步由單一趨向豐富,最終涵蓋大農業(yè)的各個領域;農家著作的結構也由簡單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眾多農家著作主要以手抄和官頒的方式流傳至近代,甚至流傳至國外.近代

6、以后,主要農家著作均得以整理和出版。
   中國古代農家在研究農業(yè)的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思想性.“三才”理論是農家的重要指導思想,“三才”思想中的“人地”關系和“人天”關系的地位隨著農家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其中的“人天”關系逐步得到強化,經歷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趣時→順天→盜天→合天→勝天”的變化過程。農時方面,農家在沿用常規(guī)指時方式的基礎上,還以作物生長過程、土壤特征指時,并把多種指時方式綜合運用,以更準確把握生產時機.農家所謂

7、農時既包括農忙之時,也包括農閑之時,從總體上分為春耕、播種、中耕、秋收、冬藏“五時”,“五時”之下又細分上、中、下三時,形成了系統(tǒng)的農時內涵.農家還揭示出農時與農業(yè)收成、產品質量、災害以及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土地用養(yǎng)結合思想和農業(yè)生產“三宜”原則也隨著農家的發(fā)展而不斷充實和豐富.在系統(tǒng)的農學思想指導下,農家更注重農業(yè)技術問題的研究,農業(yè)技術也是農家著作的主體內容;農家主要集中于總結土地利用、土壤耕作、作物栽培、林業(yè)園藝、蠶桑、畜牧獸醫(yī)、

8、農產品加工以及農具的改進與制造等諸多技術,涉及農業(yè)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些貢獻受到學者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在農業(yè)經營管理方面,農家強調重農務本,認為農業(yè)是衣食之本、財富之源,關系國家興衰和社會穩(wěn)定,對社會道德風尚也有重要影響.因此,農家建議國家應注重農業(yè)政策性和導向性的宏觀管理,地方政府保障和督促農業(yè)生產.農家特別強微觀層面的農業(yè)家庭經營管理,主張在有限的規(guī)模上合理安排農事和勞動力從事多種集約經營,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經濟

9、效益,并總結了細致的家庭經濟核算方法.各種農業(yè)災害嚴重影響農業(yè)生產的過程,農家長期把農業(yè)生產實踐與研究相結合,能夠從自然規(guī)律的本身認識農業(yè)災害的概念、種類,相對準確地揭示出災害產生的原因和所導致的嚴重危害.基于對農業(yè)災害的科學認識,古代農家總結出了一系列防災、減災措施,突出了水利防災優(yōu)勢,在水利工程,用水技術和提水工具的運用方面多有總結.農家更強調以技術抗災,總結出了一系列抗水旱災害的農業(yè)生產技術;提倡以物理、生物或化學等手段防治農業(yè)生

10、物災害;充分發(fā)揮人的能動性,趨利避害以預防低溫、風災等.針對災害頻發(fā)的現實,農家還強調多種經營、儲備節(jié)用,積極發(fā)掘備荒食物以減少災年餓殍遍野之患。
   古代農家在農業(yè)研究中始終秉承著民生關懷的傳統(tǒng)和精神。竺可楨先生指出5000年歷史中曾經歷過四個寒冷期.其中后三個寒冷期,災害頻發(fā)、社會危機嚴重、民不聊生,農家也相應出現了三個活動高峰。就個體來看,大多數可考的農家都有過艱苦的生活經歷,且都具豐厚的儒學背景,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的綜合作

11、用激發(fā)了農家對民生的高度關注。古代農家在農學著作和相關文集中以文、論、詩、畫等不同方式記錄著當時民生疾苦的狀況,涉及對百姓生命的關注,對百姓負擔沉重的慨嘆和對百姓苦累的悲憫.實踐上,為官的農家注重解決百姓生產和生活難題,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為官施政,并保障人民生活和生產的有序進行;在野的農家囿于地位,只能著書傳道,為民生艱難而呼號,并提出豐富的改善民生的措施和建議。古代農家的民生關懷精神和實踐有的在當時就受到人民的肯定,有的則為后世學者所認

12、可.在關注民生的過程中,農家逐漸形成了民生思想,關注焦點集中于民食、民利、民命、民財等方面。
   隨著歷史的變遷,古代學者對農家的評價經歷了“完全否定→逐漸認可→完全肯定”的過程,“農家”類在古籍中的排序也呈逐步上升趨勢,這都反映出古代農家歷史地位的上升。而近代學者對農家的認識卻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給予客觀評價。事實上,農家文化源遠流長,農家與儒家、道家、醫(yī)家等各種文化相互影響和交融,共同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而重農務本,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