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賞文庫
全部分類
  • 抗擊疫情 >
    抗擊疫情
    病毒認知 防護手冊 復工復產 應急預案 防控方案 英雄事跡 院務工作
  • 成品畢設 >
    成品畢設
    外文翻譯 畢業(yè)設計 畢業(yè)論文 開題報告 文獻綜述 任務書 課程設計 相關資料 大學生活 期刊論文 實習報告
  • 項目策劃 >
    項目策劃
    土地準備 規(guī)劃設計 開工開盤 項目綜合 竣工移交 售后移交 智慧方案 安全專項 環(huán)境影響評估報告 可行性研究報告 項目建議書 商業(yè)計劃書 危害評估防治 招投標文件
  • 專業(yè)資料 >
    專業(yè)資料
    人文法律 環(huán)境安全 食品科學 基礎建設 能源化工 農林牧畜 綜合待分類 教育經驗 行政人力 企業(yè)管理 醫(yī)學衛(wèi)生 IT技術 土木建筑 考研專題 財會稅務 公路隧道 紡織服裝
  • 共享辦公 >
    共享辦公
    總結匯報 調研報告 工作計劃 述職報告 講話發(fā)言 心得體會 思想匯報 事務文書 合同協(xié)議 活動策劃 代理加盟 技術服務 求職簡歷 辦公軟件 ppt模板 表格模板 融資協(xié)議 發(fā)言演講 黨團工作 民主生活
  • 學術文檔 >
    學術文檔
    自然科學 生物科學 天文科學 醫(yī)學衛(wèi)生 工業(yè)技術 航空、航天 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 軍事 政學 文化、科學、教育、 交通運輸 經濟 語言、文字 文學 農業(yè)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藝術 歷史、地理 哲學 數理科學和化學 綜合性圖書 哲學宗教
  • 經營營銷 >
    經營營銷
    綜合文檔 經濟財稅 人力資源 運營管理 企業(yè)管理 內控風控 地產策劃
  • 教學課件 >
    教學課件
    幼兒教育 小學教育 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職業(yè)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考研資源 試題真題 作業(yè)習題 課后答案 綜合教學
  • 土木建筑 >
    土木建筑
    專項施工 應急預案 建筑規(guī)范 工藝方案 技術交底 施工表格 圖片圖集
  • 課程導學 >
    課程導學
    醫(yī)學綜合 中醫(yī)養(yǎng)生 醫(yī)學研究 身心發(fā)展 醫(yī)學試題 影像醫(yī)學 醫(yī)院辦公 外科醫(yī)學 老年醫(yī)學 內科醫(yī)學 婦產科 神經科 醫(yī)學課件 眼鼻喉科 皮膚病科 腫瘤科 兒科醫(yī)學 康復醫(yī)學 全科醫(yī)學 護理學科 針灸學科 重癥學科 病毒學科 獸醫(yī) 藥學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53
      2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國內圖書分類號B82國際圖書分類號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密級公開年級2Q壘級姓名醫(yī)星主申請學位級別亟專業(yè)蜇堂指導老師拯題型2017年5月27日西南交通大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西南交通大學可以將本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據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印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本學位論文屬于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2不保密∥使用本授權書。請在以上方框內打“√”一躲豫夠日期ⅪF,7中燧名郫日期№F76?!?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47
      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政治哲學對政治事物進行分析并進行價值評判,發(fā)揮類似于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的功能,這種努力不但追求明曉政治事物的本性,而且追求通過這一過程實現教化,以建立善的政治秩序,亦即確立契合人性的理想生活。王夫之生在明清易代之際,這個時代在他看來已經禮崩樂壞,文教昌明之中國淪為了夷狄之邦,痛苦至極以超絕的精神探究其原因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道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梢哉f他的政治哲學思想是中國的國脈所在,中華民族要想生存和復興,必須會通這一文化遺產。他“托末契于后生”,他之后欲振興中華的有心人、苦心人,必將有感于斯文,這已被歷史證明并將會被歷史不斷證明。“船山之學,歸在論史”,鑒于國體和政體是政治學研究同時也是政治哲學反思的兩個主題,本文立基于王夫之的史論闡述王夫之的政治哲學思想,主要從國體和政體這兩個維度展開,然后在此基礎上勾畫王夫之對善的政治秩序的判定并簡要地闡發(fā)王夫之政治哲學的時代意義。從國體的維度探究王夫之史學的政治哲學品質,主要通過王夫之對傳統(tǒng)正統(tǒng)論、道統(tǒng)論的批判,介紹他的治統(tǒng)論思想和他獨特的道統(tǒng)論思想,然后引出王夫之主要基于文化標準的“夷夏之辨”。這些闡釋主要為了說明王夫之對政治正當性或政治合法性的獨特見解,這部分內容還介紹了王夫之對君、士大夫、民三個社會階層的地位分析、對各個社會階層規(guī)范性行事要求和階層之間統(tǒng)合之道的看法。從政體的維度探究王夫之史學的政治哲學品質,首先介紹王夫之所認為的從封建制轉化為郡縣制的歷史必然性,隨著這一轉變,制度設置相應地也要轉變。接著主要基于王夫之“覿文匿武”的觀點分別介紹王夫之關于郡縣制下軍政與民政(其中又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的建官分職和管理策略之設想。軍政的建官分職和管理策略主要包括軍民要分開、軍政不可與民政并置、最好設樞密使負責軍事、軍隊如何布置以及如何訓練等民政的建官分職和管理策略,本文分別從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進行論述,對于中央行政機構的建設,本文主要介紹了他的“環(huán)相為治”與行政部門之間要建立有機聯(lián)系以及如何建立有機聯(lián)系的設想地方的建官分職和管理策略,介紹他的地方官制和管理區(qū)域如何設定以及上下層之間如何銜接的設想,最后,基于他的“分統(tǒng)”思想論述他所認為的從中央到地方如何進行統(tǒng)合的見解,如他的藏富于下層和加強政府基層工作的觀點。本文最后部分,主要從六個方面闡釋王夫之對善的政治秩序亦即理想生活的判定,然后在現代性危機這一時代背景下簡要地論述王夫之政治哲學所具有的時代意義。本文認為王夫之的政治哲學思想是我們生活世界的一道潛流,是一種和工具理性主義政治學說相對立的德性政治學說,是對關涉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可能世界之展望,對當代的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51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塔爾斯基語義真理論與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以及圖林機與判定問題并列,被譽為20世紀現代邏輯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塔爾斯基為了抓住古典的亞里士多德對真的直覺,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在形式語言中,利用邏輯分析和語義分析的方法,給“真句子”這一概念下一個實質上恰當的、形式上正確的定義。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了語言層次論,創(chuàng)立了邏輯語義學,向世人展示了語義學的非凡魅力,在世界哲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語義真理論在數學和邏輯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公認,但在其他層面上卻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論,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論就是語義真理論是否是符合論。作者就是以這個爭議為基礎,來構建這篇論文的。首先,本文以真理符合論和融貫論作為傳統(tǒng)真理理論的代表,講述了傳統(tǒng)真理理論及其存在的問題,并且區(qū)分了真理定義與真理標準這兩個概念。其次,本文講述了塔爾斯基是如何定義“真”的。塔爾斯基提出了真之定義的恰當性條件,即所有可接受的真理定義都應滿足的條件,恰當性條件包括實質恰當性和形式正確性。并且塔爾斯基選擇“滿足”概念作為定義“真”的中間概念,對其進行了遞歸定義。最終塔爾斯基將“真”作為“滿足”的極限情形,得出“真”的定義對象語言中的一閉語句為真,當且僅當它被所有的序列所滿足。最后,本文以塔爾斯基對“滿足”概念的定義為基礎,認為語義真理論是符合論的現代形式,是一種沒有符合關系的符合論,因為“滿足”概念恰恰說明了傳統(tǒng)符合論中難以說明的符合關系。而另一方面本文認為語義真理論與融貫論是不相干的。塔爾斯基之后,經過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發(fā)展,又產生了許多新的真理理論,如真之緊縮論,真之還原論。但塔爾斯基的語義真理論相較于這些真理理論,具有超越性。因為,現代的大多數真理理論都是以塔爾斯基理論中一個重要概念即T等式來表達它們基本思想的。因此,理解語義真理論對研究其他真理理論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48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有著深厚的哲學意蘊,同時在發(fā)展認識論、發(fā)展價值論和發(fā)展方法論上有著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本文首先從唯物辯證法、實踐哲學、唯物史觀三個維度去分析科學發(fā)展觀闡明其哲學底蘊,進而重點闡述科學發(fā)展觀的創(chuàng)新之處。從唯物辯證法透視,科學發(fā)展觀注重有重點的全面發(fā)展,辯證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實踐哲學透視,科學發(fā)展觀來源于科學的實踐的需要,有新的實踐指向,同時在實踐中強調主客體的統(tǒng)一;從唯物史觀透視,科學發(fā)展觀可以從社會有機體理論、全面生產的理論、群眾史觀找到理論根源。在發(fā)展認識論上,科學發(fā)展觀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三大規(guī)律的認識;在發(fā)展價值論上,科學發(fā)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與“以神為本”、“以物為本”有根本的區(qū)別,同時它又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義,也是對我國古代封建“民本”思想的否定和以往社會主義發(fā)展價值論的超越;在發(fā)展方法論上,科學發(fā)展觀提出“三大原則”、“五個統(tǒng)籌”?!叭笤瓌t”將全面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起來,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五個統(tǒng)籌”是綜合方法、系統(tǒng)方法、創(chuàng)新方法有機結合的典范,是兩點論與重點論有機結合的典范。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51
      14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哲學與人文精神的理論建構姓名張敏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教師閻孟偉20070401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132
      4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在俄國歷史上,彼得大帝的歐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推動俄國走上了一條不同于以往的發(fā)展道路,對俄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種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改革中,彼得大帝在宗教領域的變革引人注目。通過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彼得大帝把教會完全納入沙皇政府的控制之下,由此,俄國的政教關系進入了一個重新設定的關系當中,一個明顯而又重要的事實就是,俄羅斯正教會的社會地位由此下降?;趯Ρ说么蟮蹠r期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宗教政策的實施狀況以及宗教政策所產生的影響的多重考慮,筆者展開全文的論述。根據行文的需要,筆者將論文的框架安排如下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引言部分簡要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選題價值及論文要解決的問題。正文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要介紹前彼得大帝時期與彼得大帝時期俄國的歷史概況,即彼得大帝時期宗教政策制定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著重論述彼得大帝時期宗教政策的內容與實施。第三部分旨在闡述彼得大帝時期宗教政策對俄國中央集權制度、俄國俗產實力、俄國民族文化以及俄羅斯正教會的影響。結論部分總結彼得大帝時期宗教改革政策的歷史意義,深化對彼得大帝時期宗教改革的認識。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35
      11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力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切近自身的感官體驗之一,同時也是物理學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但是對于它的本質人們所知甚少。雖然無論是在實際應用中還是在科學理論中,力都是一個便利的工具,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因為這一概念的有用性而忽略對它的本質的探究。人們對力的研究起源于對解釋運動的需要。古代世界的人們通過將自己對肌肉力量的體驗投射到自然界中去,從而獲得了一個樸素的力的概念,認為自然界中的物體之間的作用都類似于人對物體的推拉作用,然而,這個概念的問題也正在于它是類比得來的。雖然力這個概念無論是在日常經驗中還是在科學理論中都有效且實用,但它的形而上學本質與近代科學的數學和實驗方法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明顯,終于引發(fā)了17到19世紀涉及各個領域無數學者的、關于力這個概念的本質的一場曠日持久的論戰(zhàn)。其中對力的最重要的三種解釋是神學解釋、物力論解釋和關系解釋。在現代科學理論中,認為力只不過是一個沒有實際經驗內容的概念工具的關系解釋越來越得到支持。在這漫長的提出問題解答否定提出新的問題再次解答數次辯證循環(huán)的過程中,力的概念不斷揚棄自身逐漸完成了它的進化,從最初通過樸素類比得出的物活論意義上的力到現代科學中作為數學推理中的邏輯中項的力,其內涵一步步從模糊走向清晰,量化形式也越來越具有普適性。研究力的概念的進化歷程不僅具有科學史意義上的重要性,而且從它的發(fā)展脈絡中,我們還可以認識到力這個古老的科學概念是如何誕生、成長、陷入困境、變革,然后被消解掉的,從而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科學產生于日常經驗這一說法的含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49
      13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宗教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現象,與政治相互影響,互謀結合,以其深不可拔的傳統(tǒng)和無孔不入的力量,對人類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時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從最初的宗教儀式,到宗教改革、宗教戰(zhàn)爭,再到宗教因素,宗教以其特殊的方式塑造國際體系,影響國際政治的發(fā)展與變遷。特別是“911”事件后,宗教再次成為國際舞臺上引人注目的政治力量。深入研究國際政治中的宗教因素,有助于從一個側面加深對國別、地區(qū)和國際政治的認識,準確把握當前國際形勢。本文在聯(lián)系史實的基礎上,以時間為線,回顧宗教對國際關系發(fā)展變化的影響,分析宗教在當前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并總結歸納出宗教影響國際政治的新特點。正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構成一、分析宗教在近代歐洲國際體系、世界國際體系形成中的作用,回顧宗教對國際體系變化的影響,得出歷史上宗教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二、在分析當前國際形勢的基礎上,總結出宗教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從消極、積極兩方面對宗教的影響展開全面論述。三、論述了當前宗教發(fā)展的新趨勢宗教世俗化、原教旨主義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得出了宗教影響國際政治的新特點宗教恐怖主義的發(fā)展;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相結合;宗教意識形態(tài)斗爭加??;“911”事件后宗教影響力凸顯。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27
      10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在古代,關心自己不僅是哲學家的生活原則,而且也是其思考和生活的中心。本文就是由這個問題引發(fā)的思考。文章首先闡述了關心自己在古代不同時期中的形式和特征,提出我們應該全面的理解關心自己的含義。關心自己不僅可以讓自我獲得最大的完善,而且在不經意間會給社會帶來一些利益,同時是否關心自己也是一個人有無道德的表現。接著文章進入??碌摹白晕遗嘤?。??抡J為“自我培育”中的“自我”是主體自身創(chuàng)造的,并不是被給與的,也不是被構造的。“自我培育”的核心是關懷自身。為了進一步的說明關懷自身,本文從“拯救”和“坦白”這兩個概念入手,得出,主體必須成為說真話的主體,因為說出真話是自身拯救的條件。我們在關懷自身的同時要處理好與關懷他人的關系,但是在對他人進行關懷的時候,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自身上。因為歸根結底,關懷他人是為了更好的關懷自身。福柯的關懷自身對我們是有一定啟發(fā)意義的,它是要主體把自己的生命歷程當做一件藝術品來進行創(chuàng)造,在自由的審美實踐中獲得自己的幸福生活。顯然,??碌年P懷自身就是要主體不僅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與靈魂,還要擺脫一切外在的奴役,將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造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活出自己的生活風格。這是??伦晕遗嘤年P鍵所在。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82
      10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學校代碼10530學號200801020039分類號I21097密級碩士學位論文論魯迅野草的哲學精神論魯迅野草的哲學精神學位申請人劉智遠指導教師劉啟良學院名稱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學科專業(yè)中國哲學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哲學2011年6月7日湘潭大學湘潭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劉智遠日期2011年6月7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湘潭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據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涉密論文按學校規(guī)定處理。作者簽名劉智遠日期2011年6月7日導師簽名劉啟良日期2011年6月7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38
      10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69
      30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由于國際學術交流越來越頻繁,學術翻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學術翻譯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從數量上來說,與實用翻譯研究或文學翻譯研究相比,我國的學術翻譯研究相對較少。其次,從研究對象上來說,國內現有研究大多關注學術翻譯的質量、標準和術語翻譯等。較少有學者研究學術翻譯中翻譯技巧的應用。然而,對翻譯技巧應用的研究更具實用性。因此,本報告將探討學術翻譯中翻譯技巧的應用。本報告基于譯者的一次英漢翻譯實踐。原文是馬西莫萊昂教授的學術論文集宗教符號學,該論文集主要介紹作者在宗教符號學這一領域的思考與發(fā)現。原文是信息型文本,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將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作為指導,結合原文本特點,通過運用相應的翻譯技巧,來達到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功能對等。本報告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言,介紹了任務的意義以及報告背景;第二部分為原文分析,主要介紹原文內容,分析原文在詞匯、句法和語篇層面的特點;第三部分為理論介紹,介紹了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發(fā)展及其重要概念,并說明了“功能對等”理論應用于原文本翻譯的可行性;第四部分為案例分析,是本報告的核心部分,重點探討了在學術翻譯中如何使用翻譯技巧來達到原文與譯文在詞匯、句法和語篇層面的功能對等;最后一部分為總結,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采用的翻譯技巧的應用進行了總結。本報告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討論如何使用翻譯技巧來達到學術翻譯中的功能對等,譯者希望本報告的探討能為其他學術翻譯者提供一些可借鑒之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92
      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論文宗教性視閾中的生存?zhèn)惱硪曰浇毯腿寮覟榉缎陀袃蓚€主題性的思想元素,一個是理論的,就是構思一個關于“宗教性生存?zhèn)惱怼钡幕居^念和解釋框架一個是歷史的,就是關于“基督教”和“儒家”兩個范型的觀念史解讀。文中力圖使二者融貫在一起,一方面依據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挠^念和框架去深入解讀基督教和儒家,使之呈現出作為“同”一種宗教性生存?zhèn)惱碛志哂小安煌钡母髯元毺氐乃悸泛湍J?,這是論文的中心內容和直接目的另一方面又以對基督教和儒家各個基本觀念環(huán)節(jié)的思想史解讀來呈現和印證關于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睦碚摌嬒耄@是論文的深層意圖和間接目的。宗教性生存?zhèn)惱硎沁@樣一種思路和觀念既是對宗教倫理予以生存論的定位,將宗教倫理理解為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生存性倫理也是從宗教性的視閾出發(fā)去理解人類整個倫理性生存,將宗教性與人類的生存本性打通,迸抵人性存在的內在結構和生存狀態(tài)。這樣一來,宗教倫理不再是某種特殊形態(tài)和特殊領域的倫理,而是人的整個生存?zhèn)惱矸催^來說,人類的生存?zhèn)惱碓诟旧暇褪且环N宗教性倫理。而這有賴于哲學形而上學和宗教形而上學的統(tǒng)一視閾,文中將兩者融合為“形而上學宗教性”的視閾。在這一視閾中,一切高級而成熟的宗教形態(tài)就客體而言都是對某種至上者的終極性觀照,就主體而言都是對人性有限性的超越性觀照。因此“宗教性”的生存?zhèn)惱黻P涉的乃是對于人的存在來說具有某種普遍的形而上學意義的價值生存模式,將人的整個生活世界和生存秩序引向某種終極性之維,同時也就獲得了突破當下生存限度的超越性之維。宗教性生存?zhèn)惱硎沁@樣一種思想觀點首先,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钠鹗加^念(也是復歸目標)是生存性、宗教性、倫理性三者同構的原發(fā)之域及其整體觀念,這可以視作為由“存在的領會”而開啟的直觀。借助海德格爾關于家園的存在論訴求和基督臨在的信徒經驗的分析,將本源生存性與神圣宗教性打通,再借助海德格爾關于倫理的源始意涵(即近神而居)的開顯,將倫理宗教生存全部打通。生存性言述著人的存在本體,倫理性指示著人的存在經緯,宗教性顯現著人的存在限度并由此開敞生存的終極之維和超越之維。其次,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妮S心觀念是“宗教性”。在梳理了各種相關思想資源尤其是西美爾的宗教性和舍勒的絕對域觀念的基礎上,文中用“宗教性”來表達關于人的存在的根本品性及其社會倫理秩序的價值根基,意在指向人類存在倫理的終極之維和超越之維。就是說,將“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母酒沸院蛢r值根基定位在終極性和超越性上。以“宗教性”概念為軸心,把宗教與個體生存和社會歷史文化生存貫通起來,使宗教性的意義既可以指稱整個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絕對性依據,也可以指稱個體有限性生存的終極歸屬。沿著這一思路來看,各種倫理價值傳統(tǒng),無論它們具有多少差異,都或隱或顯地具有某種指向自身終極價值根據的宗教性品質每一個人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持有對某個特定對象的信仰,作為個體人格都在自身有限性的生存中包含著某種宗教性的超越追求。再次,源自人性深處的宗教形而上學傾向,亦即人類試圖超越有限而取向無限的特殊的精神生存本性是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南闰炚摳鶕?。這使得以“宗教性”為基調的生存?zhèn)惱硎且环N深層倫理,植根于存在論的層面,其基本品格是關于某種無限而至上的終極根據和超越而崇高的生存信念的確認,彰顯著人作為有限的精神性存在者的生存與其他一切存在者的存在之間的本質差異。這種特殊的生存本性就是內在于人性中的試圖跨越有限性的藩籬,朝向絕對性生存的形而上學沖動。這意味著,植根于終極依據和生存信念之上的宗教性倫理源自人性深處的宗教形而上學傾向。最后,自由與回歸是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碾p向展開。在朝向終極而生存的形而上學傾向下,人類生存一方面綻放出某種不斷突破有限性束縛的超越性姿態(tài),使自由成為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質之維,打開了理想之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展開為某種朝著本源回歸的姿態(tài),使生存之旅成為一種契合存在天命的回家之旅,使存在狀態(tài)開放為一種與終極實在共存的本然之序。因而自由是超越束縛的自由,又是訴求歸處的自由,不同于近代以來對象化模式下向外擴張的構造自由。這意味著,宗教性生存?zhèn)惱硎亲杂膳c回歸的雙向成全,充滿生命厚度的存在方式。在設立了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幕靖拍钪螅ǖ谝欢拢?,將基督教和儒家作為兩個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姆缎瓦M行深入的觀念史解讀。換言之,把基督教和儒家放在一個宗教性生存?zhèn)惱淼慕忉尶蚣苤杏枰远ㄎ缓完U發(fā)。這個解釋框架是由幾個基本思想環(huán)節(jié)構成的一個觀念結構,具體展開為如下關于基督教和儒家的觀念史解讀的內容構架(第三七章)第三章“神圣和世俗宗教性倫理的至上性根據”,借助伊利亞德神圣觀念的視鏡闡明,預設某種神圣而至上、終極而超越的意義根據,旨在作為人的價值生存秩序的合理性和正當性之基?;浇痰纳系塾^和儒家的天命觀就是這一觀念的呈現。絕對性、人格性和神圣性是傳統(tǒng)上帝觀的基本特征。絕對的上帝構成為人類存在的基礎和生存的依據人格的上帝與人深度相遇并參與人類的歷史生活神圣的上帝以其神秘的超越性喚醒人類對自身存在限度的意識,并為之提供存在論上的歸屬感,由此預制了神人之間恩典接納、啟示信仰的生存關聯(lián)模式?,F代上帝觀的重構帶來了多元論景觀和多向度的人神關聯(lián),文中探討了利奇爾主義自由神學的社會論上帝觀、巴特新正統(tǒng)神學全然相異的上帝觀、朋霍費爾世俗神學的苦弱上帝觀、莫爾特曼希望神學的末世論上帝觀。儒家的天和天命不具有此岸和彼岸、世俗和神圣判然二分的性質,而是展開為一種天命和人性、天道和人道、天理和人心之天人之際、天人相與、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具有人文性和宗教性、神圣性和世俗性雜糅的性質。它不是在實體上指稱一個相對世俗世界的神圣世界,而是在功能上指稱一種具有神圣性意義的價值根據。它以宗教性的終極意義為根底,以自然性和道德性為特征。對于天命觀的討論展開為兩個問題先從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了天命觀的確立和演變,然后以“四書”為據進行文本解讀及其義理分析,揭示“與命與仁”和“立命存性”之天人之際、天人相與的生存境界。第四章“圓滿與欠缺宗教性倫理的人性論預設”,在和完滿本源的關聯(lián)中贏獲了關于人性“原善”的宗教形而上學先驗論的觀念預設,而作為有限存在者又使人性充滿了實存的欠缺性和破損性。文中立足于人的存在結構,從人性的雙重性及其內在張力中解讀基督教的罪性觀。基督教關于神的形象和自然形象、超越的精神形象和有限的受造者形象的統(tǒng)一,構成了精神超越性和肉身有限性的雙重性及其內在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作用下釀成了人性的罪性,即不顧自然的有限性存在限度,試圖變成無限的存在者,造成人性僭越的罪果,其中意志自由起了關鍵作用。儒家性善論的終極根據在天,人性源自天命,稟受天之正命存為人之性,故善。此可謂性善論的存在論理由??鬃印芭c命與仁”既表現出天命在身的存在論情懷,也表明仁乃天人相與之道,天與人合其德而共其在。子思“天命之謂性”和孟子“順受正命以為性”,更是明確地為性善論提供了形而上學的終極理由。在此基礎上,孟子采取以心釋性的方式,提出了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善心來解釋仁義禮智之善性,所謂盡心知性知天,可謂性善論的認識論理由。第五章“超拔與沉淪宗教性倫理的超越路徑”,通過分析人類精神生存的本性闡明超越性取向的可能性依據,按照學理劃分,闡發(fā)了哲學的、藝術的和宗教的三種超越方式及其特征按照實踐范式,提出了自力超越和他力超越兩種類型。基督教的超越模式是一條基于他力和信仰的神圣拯救之路,文中分析了他力拯救的神學根據和人性論理由,通過闡發(fā)奧古斯丁的自由論,揭示出罪中之人在自由擇善上的意志無能。只有依靠外在他者的神圣力量,在啟示信仰中領受恩典,才能獲救重生。儒家的超越模式則是基于自力與良知的成圣之道,從天人之序來看,善性先天,良知固有,這是道德自力所以可能的內在根據。從人天之序來看,良知意味著對天命的直接覺識和領悟,因而基于良知的道德自力之路是一個訴諸仁心、溯源天命、反省內求的過程。既包含著超越的內向性,即回歸自身便回到了與天命同在的本源處,可謂盡心、知性、知天也包含著超越的外向性,即將內在的良知性命向外開顯廣大直至充塞天地之間,實現內圣外王、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第六章“至愛與疏離宗教性倫理的生存范式”,在與親愛、友愛、性愛的比較中將“至愛”闡釋為一種存在論性質的愛,出于自身之源,超越了對象化關系中對被愛者的價值訴求,以完全的自身性和無待性、給予性和接納性而成為價值生成之源,并以云格爾愛的自身性結構和舍勒愛的先在性秩序為例進行了典型分析。然后,闡發(fā)基督教神性愛的絕對模式,神性愛是無條件的、無差別的、絕對的,構成基督教愛的倫理的超驗根基。從神愛到人愛(愛神與愛人)意味著,不是愛植根于人性,而是人性植根于愛。借助于舍勒和尼布爾的理論視鏡繼續(xù)探討了基督教愛觀在現代的重構。相比之下,儒家的仁愛是一種人性愛的次第模式。從何為仁的層面來看,仁在天人之間獲得定位,包含著人性、美德、仁愛、天人合一、天地生生及萬物之性的意思,中心在于仁是人性之愛,但既不困于人性,而是延伸到天地萬物的生生之仁,也不囿于愛人,而是仁者無不愛。故仁愛立足于人性,上達天地,下貫萬物,是一個涵蓋天地人的形而上學宗教性觀念,也是一種普遍之愛。從實踐仁愛的方式來看,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次第模式且充滿了多維內容。在涵養(yǎng)仁愛的心性和態(tài)度上主張守誠之道在修養(yǎng)仁愛美德的道路和規(guī)范上講究中庸和守禮在施行仁愛的活動中主張忠恕之道在行諸仁愛的內容和次第上注重“五倫”之實,講究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順序,即親親仁民愛物。故而,儒家仁愛具有非常突出的倫理品格,而仁愛倫理秩序的基石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家族關系,由此導向以“親親”為起點向外擴充的仁愛實踐順序。但是,只有將何謂仁與何以實現仁兩者統(tǒng)一起來把握,將仁愛理解為一種起于親親又超越親親的普遍之愛才是合適的。第七章“永恒與虛無宗教性倫理的終極關懷”,生命的有限性把人拋到了虛無還是永恒面前,這是終極關懷的視域,實質是一個希望的問題。希望和自由不可分隔,永恒的希望是在與自由的張力中生成的。在對自身反觀的自由意識中,死亡提前出場,虛無成為一個生存論的挑戰(zhàn)。然而否定死亡的永生和拒絕虛無的永恒的希望,也一并在自由意識中被開啟。但是,希望卻無法最終靠自由本身來支撐,自由只能把希望連同自由本身一并交給那關于永恒存在的終極信念。為了深刻闡明這一問題,先是詳致研討了利科關于希望話語的解釋學觀點,并直面人的實存世界的死亡命運探討永恒希望的主題,然后追蹤舍勒的向死而生與永生、海德格爾的向死而在與跨越沉淪、克爾凱郭爾的絕望致死病和信仰生存、蒂利希的非存在的焦慮和存在的勇氣等一系列理論,充分論述了永恒希望的終極話題。接著,分別討論基督教關于永生的盼望和儒家關于不朽的追求。基督教有關這一問題的典型理論即終末論。文中梳理了從舊約到新約終末論的思想發(fā)展線索,闡發(fā)了終末論的基本思想觀念,充分審理了現代終末論關于永恒希望的重構,尤其是麥奎利關于末世論的實存論解釋和莫爾特曼希望神學的終末論體系。相比之下,儒家的不朽追求屬于在世關懷,由于實用理性的精神品格,儒家堅持從活著出發(fā)的生存立場,立足于一個世界一個人生,當務之事在生不在死,應該操持的是在世的社會事務和道德人倫,而不是來世不明的神鬼生活。在這樣的前提下,儒家的不朽追求是從生而非死的視角求取活的永恒價值,即超出個人生死之外與人類同在、與日月同輝的不朽意義。于是,不朽意味著今世的作為不會隨著個人的死亡而消失,相反在身后留下了傳世的歷史性影響。正所謂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不朽還有著最為平實而基本的關懷,就是在子子孫孫身上不盡的生命延續(xù)。不朽也可以透過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觀念來領會,由之發(fā)現其終極關切的亦人文亦宗教的性質。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 369
      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學校代碼10126分類號論文題目學號311圣2Q2Z編號生態(tài)哲學1視野中上,D口亍孔工J。I’人的存在的雙重性及其統(tǒng)一學院哲學學院專業(yè)科學技術哲學研舫向生態(tài)哲學姓名朱蠟指導教師包慶德教授2014年4月20日內蒙古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生態(tài)哲學視野中人的存在的雙重性及其統(tǒng)一摘要人的本質問題一直以來是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人文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但是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對自我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從而引起一系列影響人類生存的現實問題。其中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就是最為突出且對人類的生存發(fā)展產生的影響消極而深刻。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生態(tài)哲學的基本問題。生態(tài)哲學為人類提供一種更為全面的認識人的本質的視角。生態(tài)危機,在這一嚴峻的現實面前,人類完全有必要認清作為自然存在的人如何更好的運用社會性和文化性的存在方式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惡化,是因為人將自己與自然的關系本末倒置,進而以一種自然為我所用的實踐方式參與到自然生活中。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就在于承認人是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結合,即是自然存在也是文化存在。因此有必要變革傳統(tǒng)的實踐方式,形成一種有利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有利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新的實踐方式生態(tài)實踐。人的生物屬性是人作為生命體的根本屬性,而自然存在是人生存于自然界的首要身份。因此,一方面來說人的生物屬性與自然存在是不可超越的;但從另一方面看是可以超越的,主要體現在人的社會屬性與文化存在上。傳統(tǒng)認識中,人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存在是人之為人的本質顯現。人通過兩者與其他動物相區(qū)別。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由兩者的發(fā)揮得以實現。但是人類過于彰顯自己的社會屬性與文化存在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遭到破壞。因此需要界定兩者的自然限度,并進行生態(tài)規(guī)范。最后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對人的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進行統(tǒng)一。實踐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由于人的認識上的失誤導致實踐產生不利于人類生存的負效應。因此將傳統(tǒng)的實踐方式轉變?yōu)樯鷳B(tài)實踐是當代人類的明智選擇。最后論述了人類可以通過生態(tài)實踐實現生態(tài)與資源系統(tǒng)的持續(xù)發(fā)展、經濟與社會系統(tǒng)的科學發(fā)展和人類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發(fā)展。關鍵詞人類;生物屬性;社會屬性;自然存在;文化存在生態(tài)實踐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57
      10人已閱讀
      ( 4 星級)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機械圖紙源碼,實習報告等文檔下載

    備案號:浙ICP備20018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