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第二章 數論與方程 本章以方程為主線,來討論數學歷史上的第二次抽象 —— 符號數學的發(fā)展歷史,內容涉及初等數論和初等代數的相關問題。其中所要關注的焦點有兩個,一是當人們初步完成由具體事物向數字抽象(數的第一次抽象)之后,勢必會對數的本身的性質產生興趣,這就是有關數論的問題;另一個焦點是數的進一步符號化(數的第二次抽象),即以字母表示數,從而導致代數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數論與方程,§2.1數的性質

2、§2.2數論的發(fā)展歷史 §2.3方程的歷史 §2.4方程的發(fā)展,§2.1數的性質,一.數的崇拜與禁忌 ?遠古時代人們往往把認識到的數與環(huán)境、自然現(xiàn)象以及生活勞動進行聯(lián)系,以此用來表達自已的喜好和厭惡。由于無法認識和解釋自然界的種種奇特現(xiàn)象,因而產生強烈的神秘感,轉而演化成對數的崇拜。 ?如畢達哥拉斯學派就對數表現(xiàn)出一種非同一般的崇拜。他們把自已的哲學原理、理論基礎乃至精神

3、支柱都集于一個如此簡單而渺小的 “數”的身上,這在整個哲學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又如中國古代對“九”寵愛有加。再如古巴比倫對六十崇拜也有突出的表現(xiàn)。,§2.1數的性質,二.數與文化 ?中國古代把數分為兩類,一類為陽數(后來稱之為奇數)象征白(色)、晝(白大)、熱、日、火,同樣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奇數不可分,因而是陽性的、屬天的;另一類為陰數(后來稱之為偶數)則象征著黑(色)、夜、冷、月、水,畢達哥拉斯學派也

4、認為偶數是可以分解的,因而是陰性的、屬地的。,§2.1數的性質,三.親合數與完全數 ?一個數的真因子的和是另一個數,而另一個數的真因子的和恰好又等于這個數,具有這樣性質的一對數稱為親和數(也稱相親數)。 ?如果要問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信徒誰是他的朋友,他將毫不遲疑地問答說:“就象220和284一樣?!??從畢達哥拉斯給出親和數220,284之后,費爾馬(P.Fermat,法國,1601~1665)

5、于1637年才發(fā)現(xiàn)了另一對親和數,即17926和18416。事隔兩年,笛卡爾給出了第三對親和數:9,363,584和9,437,056。 ?如果一個數等于其真因子的和,則稱之為完全數。如,6=(1+2+3), 28,496,以及8128。,§2.1數的性質,〖問題2.1〗 1.人們對一個數的因數的研究時,發(fā)現(xiàn)具有特殊性質的數主要是 什么數?它們各具有什么性質?

6、 2.數學是人類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在數學教學中你將如何體現(xiàn) 數學的文化內涵?,§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按照上述的有關內容的介紹可以看出,對數的崇拜和好奇是促使人們去研究數的原始推動力,這樣一部以整數的結構和性質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也就涎生了,它就是數論。人們大致贊同數論的研究在內容上是從數的可約性開始的。如果“可約”則它是一個整除性問題,如果“不可約”則為余數問題。因而整除性理論被稱作是數論中最古老的內

7、容。,§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一.整除理論 ?對整除理論作出杰出貢獻的是古典時期的希臘人。 ? Euclid在他的《幾何原本》中給出了最古老的算術基本定理:任 一合數都為某質數量盡。 ?備受人們推祟的是他對命題;“素數的個數是無窮的”(質數的數目 比任何指定的數目都要多)的證明。 ?而四百年后的尼可馬修斯(Nichomachus,希臘,約公元1

8、00年)所 寫的《算術入門》卻成為了數學歷史上第一部數論典籍。 ?書中介紹了如何尋找不大于給定的自然數N的所有質數的辦 法.即著名的愛拉多塞(埃拉托色尼,Eratesthenes,希臘,公元前 230年)“篩法”。,§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二.中國剩余定理 ?中國剩余定理也稱“孫子定理”,起源于《孫子算經》(約公元400午)中的個著名的問題(卷下第26題):

9、 “今有物個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即為同余理論,它是由我國最早研究并取得輝 煌的理論成就的數論課題。 ?秦九韶在《數書九章》第—章“大衍術”中給出了如何求一次同余式 組的方法,而他所構造的同余式的右邊均為一,所以他的這一方法 被稱為“大衍求一術”。,§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但是“大衍求—術

10、”后來竟失傳達五百年之久,遲至清朝由黃宗憲(?)等人,經過艱苦努力終于被重新挖掘出來。 ?中國剩余定理從發(fā)現(xiàn)(孫子問題)到理論形成(求—術)經失傳而后重新挖掘,雖然歷時—千多年的時間,但在世界上—直處于領先地位,遲至1801年高斯(K.P.Gauss,德,1777~1855)的《算術研究》才作出了與秦九韶相同的結果。,§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三. 數論的發(fā)展 1.費爾馬與數論 ?現(xiàn)代數論的發(fā)展源于一些人

11、對算術問題的偏好。對數論問題的教早研究的人應屬費爾馬(P.Fermat,法國,1601~1665)。 ?費爾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數學業(yè)余好者,但他既是解析幾何的發(fā)明者(與笛卡爾共有),也是概率論的開創(chuàng)者(與帕斯卡同享),還是數論領域中的先驅者。 ?1640年費爾馬給出—個定理:形如4n+l的—個質數可能而且只能以—種方式表達為兩個平方數之和。同年Fermat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指出后來被稱為“費爾馬小定理” 的斷言:若p

12、是質數且a與p互質,則p ︱ (ap - a)。 ?另外一個特別的問題就是著名的“費爾馬大定理” :設整數n>2,則沒有正整數解。這一問題直到1994年9月,年輕的英國數學家懷爾斯(Andrew.Wiles)(時年41歲)最終完成了證明過程。,§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2.高斯與數論分數的應用 ?盡管費爾馬作為現(xiàn)代數論先驅者的地位不可動搖,然而現(xiàn)代數論的統(tǒng)一理論的創(chuàng)建者卻是天才數學家高斯。 ? 177

13、7年高斯(Gauss)生于德國,死于1855年。1801年,年僅24歲的高斯編寫了《算術研究》,這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費爾馬時代的那種“問題式” 數論的結束,而—種全新的 —— 純理論的數論研究方式的正式開始,它把數論研究提高到了—個更高的境界,因此歷史上一般認為1801為現(xiàn)代數論的誕生之年。,§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四.哥德巴赫猜想 ?也許費爾馬大定理的征明與否并不重要,但人們長期艱苦的探索卻大大地促進了數學、特別

14、是數論方面的發(fā)展,其歷史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其定理本身。而在數論領域內與之具有相似作用的“預言”,便是“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國一位名叫哥德巴赫(Glodbach,1690~1764)的教師在對正整數分拆成幾個數之和時發(fā)現(xiàn),可能每個偶數(大于2)都可以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為此他對許多偶數作了驗證,結果都是對的,(如36=17+19)。,§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1918年布朗(Brown,又譯布潤,F(xiàn).Bru

15、n,栩6威)采用“篩法”證明了 如下結論:每個大偶數都是9個素因子之積加上9個素因子之積。簡 記作命題〖9+9〗。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數學家們證明了命題〖6+6〗;1956年維諾格 拉多夫(俄,189l~1983)證明了命題〖3+3〗 ?1957年中國數學家王元證得命題〖3+2〗。 ?至1948年開始,數學家采用另一種方式,即證明命題〖1+c〗來尋

16、 求突破的方向。蘭恩(Lane,匈牙利),潘承洞,王元,以及勃姆別 里(Bombieri)分別證明了命題〖1+6〗,〖1+5〗,〖1+4〗,〖1+3〗。 ?1966年陳景潤(1933~1996)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證明了命題 〖1+2〗,1973年正式以題目《大素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不超過兩個素 數積之和》發(fā)表, 這—偉大成就被譽為“光輝的頂點”,并命名為“陳 氏定理”。,§

17、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五.數論發(fā)展歷史的啟示意義 1.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由于深刻的文化內涵附著于數之身上,使得 看似枯燥的數字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內容。 2.好奇心與好勝心往往是人類探索奧秘的原動力。 3.數學歷史上的“問題”有千千萬萬,惟獨數論“問題”使人們樂此不 疲、如痢如醉。這個現(xiàn)象容易促使我們關注“問題”的類型、特點

18、 和方式對人們的導向作用。,§2.2 數論的發(fā)展歷史,〖問題2.2〗 1.現(xiàn)代數論的誕生之年是哪一年?它是以什么事件作為標志的? 2.歐幾里德關于命題“素數的個數是無窮的”的證明對“反證法”的教 學 具有什么啟示? 3.通過數論發(fā)展歷史的啟示,如何認識“問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 作用? 4. 試用愛拉

19、多塞的“篩法”找出所有四十以內的質數。 5. 運用“大衍求一術”求解楊輝的問題“二數余一,五數余二,七數 余三,九數余四,問原數幾何?”,§2.3 方程的歷史,一.方程的產生1.中國的方程 ?早在《九章算術》第八章“方程”章中就出現(xiàn)“方程”二字。劉徽注釋時,對其解釋說:“程,課程也。群物總雜,各列有數,總言其實。令每行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數程之,并列為行,故謂

20、之方程?!逼渲小罢n”為比較的意思,而“程”則為表達的意思。 ?可見,按照“方程”的原義可以把它理解為“方形表達式”,與現(xiàn)在 的“增廣矩陣”類似。,§2.3 方程的歷史,?1683年日本數學家關孝和(1642~1708)于《解伏題之法》中給出行 列式的概念。 ?1750年克萊姆(G.Cramer,瑞士,1704~1752)著《線性代數分析導 言》,系統(tǒng)而完整地闡述了行列式理

21、論,其中包括現(xiàn)在大家所熟知的 克萊姆法則。 ?1850年西勒維斯特(J.Sylvest,英,1814~1897年)“搶得頭功”提出 了矩陣概念,其意即為“矩形陣式”。 ?但1855年凱雷(A.Cayley,英 1821~1895年,西勒維斯特的好友) 把矩陣從線性方程組中獨立出來,建立了系統(tǒng)的矩陣理論,而成為了矩陣的創(chuàng)始人。,§2.3 方程的歷史,2.西學的方程

22、 ?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方程”的原意是“等式”,拉丁文表達為oequatio,英 文equation則由它演變而來。 ?1850年李善蘭第一次把equation翻譯為“方程式”,后于二十世紀五 十年代,才把“方程式”簡稱為“方程”,表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印度于公元四世紀在巴克沙里手稿中就發(fā)現(xiàn)有關一元一次方程的 記載。阿拉伯人在代數方面具有獨到之處。 ?特別

23、是花拉子模(Al-Khowarijmi,公元780~850年)的著作《代 數學》對方程作了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而且他是歷史上第—個把“未知 量”叫做“硬幣”、“東西”和“根”(植物的根)的人。 ?另外現(xiàn)在的代數學“A1gebra”就源于此書中一個描述“還原”的詞語 “al-jabr”。,§2.3 方程的歷史,二.一元一次方程 1.試位法 ? “試位法”

24、是通過對所求的數先進行“試探”然后得出結果的方法。 因為其過程采用了一次假沒,故也叫“單假設法”。 ?在歷史上,印度是較早使用上述方法的國家,約公元前4世紀的巴克 沙里手稿中就有記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盈不足術 ?“盈不足術”也叫契丹算法、萬能算法及“雙假設法”。 ?《九章算術》第七章即為“盈不足”。李籍《音義》說:“盈者,滿 也。不足者,虛也。滿虛

25、相推,以求其適,故曰盈不足。”,§2.3 方程的歷史,二.不定方程 ?不定方程原指解為不確定的方程,其特點是方程的個數少于未知數的個數。 ?在實際解不定方程中,一是求某一類的解,如前述同余式的解;二是對所求解設定某一個范圍(如僅求方程的正整數解)。 1.中國古代的不定方程 ?中國古代研究不定方程的歷史非常悠久,前述同余式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其實早在們《九章算術》中就載有類似的問題。如其中 “

26、方程”章之問〖一十三〗“五家共井”便是不定方程問題,而且它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不定方程。 ?另外,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20年)的《張丘建算經》載有著名的 “百錢買百雞”問題則是典型的不定方程問題。,§2.3 方程的歷史,2.古希臘的不定方程 ?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對不定方程頗有研究。 ?出自他的《Arithmetica》 (算術)的而后引出費爾馬大定理的著名 問題

27、: “一個平方數可分解為兩個平方數之和” 便是一個不定方程問題。  3.印度的不定方程 ?印度人熱衷于尋求一個不定方程的所有整數解,并且把這些結果 用于實際之中。 ?印度數學家阿耶波多(ryabhata)早先就對諸如“求不定方程 ax±by=c(a,b,c是正整數)的整數解”等問題作過研究。 ?而后婆羅摩芨多、婆什迦羅也對不

28、定方程研究的發(fā)展作出貢獻。,§2.3 方程的歷史,四、方程的歷史啟示意義 1.方程的產生完全是出于實際的需要,即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 問題。 2.由簡單到復雜,實則為人的認識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對古人如此, 對現(xiàn)今學生亦如此。,§2.3 方程的歷史,〖問題2.3〗 1.人們?yōu)榱私鉀Q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早期形成了許多解方程的 方法,其中較

29、為典型的方法有哪些? 2. 中國古代數學對“方程”的研究歷史非常悠久,如何理解其含義? 3.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不定方程出自于哪個國家?什么著作? 4. 研究中國古代的“盈不足術”對現(xiàn)今方程與函數的教學有何指導作 用? 5.試述方程產生的歷史對數學教育的啟示意義。,§2.4 方程的發(fā)展,與代數的其它內容一樣,方程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

30、依賴于符號的創(chuàng)造、使用和推廣?,F(xiàn)在數學中使用的符號幾乎都是十五世紀以后產生的。古代數學主要是由各地、各民族自己的文字語言直接描述客觀現(xiàn)象中的數量關系,這樣也就極大地阻礙了方程的發(fā)展。,§2.4 方程的發(fā)展,一.符號化的嘗試 —— 天元術 ?中國古代算學成就輝煌,而在符號方面則相對落后。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中國古代“設末知數列方程”的思想方法,卻是對代數方程理論發(fā)展的一大貢獻,這個方法在中國被稱為“天元術”。

31、?十三世紀(金元時期)數學家李治 (河北人,1192-1279),在前人的基 礎上簡化天元術,并整理成系統(tǒng)的“天元術”理論。這種“設末知數列方程”的方法,直到十六世紀才于歐州出現(xiàn)。,§2.4 方程的發(fā)展,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來源 ?據考證,古巴比倫的楔形文獻中就記有相當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實例和解法。 ?古希臘數學家海倫(Heron,約公元75年)曾給出這樣的問題“給定一正方形,知其面積與周長之和為8

32、96尺(應該是平方尺),求其一邊。 ?《九章算術》第九章勾股章第二十題也是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問題。 在阿拉伯人那里,有關一元二次方程的問題逐漸被剝離去了實際的內容,而變成“純數字的游戲”。,§2.4 方程的發(fā)展,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幾何解法 ?也許是由于一元二次方程問題主要產生于幾何的原因,幾何解法成為古代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見的方法。 2.“開帶從平方法”

33、——中國式的“公式法” ?由于中國古代缺乏代數符號,因而沒有現(xiàn)代符號形式上的“公式法”,但對形如x2+bx的數進行開方頗有研究,其結果實質上就是“公式法”,即開帶(有)從(從法)平方法。,§2.4 方程的發(fā)展,?除《九章算術》中記有“開帶從平方法”外,公元三世紀,趙爽在《勾股圓方圖注》對形如-x2+bx=c(b﹥0、c﹥0)用“開帶從平方法”給 出求解的步驟,其結果相當于求根公式。

34、 ?唐代僧人張遂(達開),法號一行,擅長天文、數學,公元729年著《大衍歷》,在其中用“開帶從平方法”求得方程x2+bx=c(b﹥0、c﹥0) 的一個正根。 ?而后南宋楊輝也給出了求解x2-bx=c(b﹥0、c﹥0)的步驟。,§2.4 方程的發(fā)展,3. 配方法 ?最早的“配方法”很可能是古希臘數學家海倫給出的。因為在他之后大約二百多年(公元三世紀)丟番圖在其《算術》中所作解法與之完全

35、相同。 ?與古希臘“傳統(tǒng)解法”——幾何解法不同,海倫使用幾乎是“純代數” 的方法解形如ax2+bx=c的方程。 ?印度數學家婆什迦羅在前人的基礎上,對一元二次方程的不同“形式” 作了研究,最終給出了(或者說相當于給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的求根公式。,§2.4 方程的發(fā)展,四.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 ?說起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我們自然想到法國數學家佛

36、 蘭西斯(弗朗西瓦)·韋達(F.Vieta,1540~1603)。 ? 1591年著《分析術入門》(也譯作《分析術引論》),此書一般被 認為是一部最早的符號代數的著作。1615年發(fā)表《方程的認識》 在第十四章中提出四個定理,闡明了方程的根與各項系數之間的關 系。 ?雖然韋達定理家喻戶曉,可韋達對數學更重要的貢獻卻在于符號!

37、 他被認為是“第一個有意識地、系統(tǒng)地使用字母符號的人”。,§2.4 方程的發(fā)展,五. 一元三次方程的歷史 1.一元三次方程的早期探索 ?早在公元前1800年古巴比倫的楔形文獻中,就有三次方程問題的 記錄。當然其解的方法依然是“湊和法”,如解x3 +x2=36,因為 33+32=27+9=36,所以x=3。 ?中國古代數學家在解三次方程的問題時,

38、同樣具有自己的特色,即 沿著“開帶從平方法”的思路,由開立方術引出“開帶從立方法”。 ?北宋年間(公元十一世紀),賈憲創(chuàng)造了簡潔、程序化的“增乘開方 法”(亦稱“增廣開方法”)。 ?賈憲在解方程時,發(fā)現(xiàn)了關于(a+b)n(n為正整數)展開式的系數規(guī) 律,制作了一張數表,稱作“開方作法本源”,即“賈憲三角形”,又 稱“楊輝三角”。,§2.4 方

39、程的發(fā)展,? 1654年帕斯卡(法Pascal)用所謂的Pascal三角陣得出二項展開式的系數,因此西方把“賈憲三角形”稱為“Pascal三角形(陣)”。 ?在阿拉伯數學中,則把三次方程與圓錐曲線相聯(lián)系。 例如,阿拉伯數學家奧瑪爾·海雅姆(Omar Khayyam,1044~1123)解三次方程x3+Bx=C(B﹥0,C﹥0)就是采用拋物線和圓相交作出的。 ?古代中國人和阿拉伯人,一個從算術(開

40、立方),一個從幾何(圓錐曲線)這兩條不同的路徑走向了相同的結果,真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2.4 方程的發(fā)展,2.一元三次方程的公式解 ?十六世紀意大利成立了一個名叫波落那的數學學派,其代表人物 費爾洛(Ferro,又譯弗羅,1465~1526)于1515年(一說1505年)得出了形如x3 +px=q的—元三次方程的根,但沒有公布與眾。 ?布雷西亞青年尼可拉·方丹納(Nicolo.Fontano, 又

41、名塔塔利亞Tartaglia,1500~ 1557),聽到此事深受鼓舞,決定自己求解此方程。 ? 1530年塔塔利亞對他人提出的兩個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問題作了解答,但只給出了答案,沒有公開其解答過程。,§2.4 方程的發(fā)展,?1539年意人利數學家卡丹(G.Cardano,1501~1576年)向塔塔利亞 求教,塔塔利亞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條件是不得向任何第三者泄露這個秘密??ǖち⑾率难院?,終于得到了一份他渴望已久的一

42、元三次方 程解法手稿。 ?1545年卡丹把塔塔利亞的關于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在《大術》 (Ars Magna)一書中發(fā)表。 ?解決了一元三次方程的問題之后,解四次方程則變成了輕而易舉的事了。這個工作是由卡丹的學生費拉里(L.Ferrari,意大利,1522~1565年)完成的。,§2.4 方程的發(fā)展,六.方程發(fā)展過程的啟示 1. 教學過程完整化 ?完整的數學活動過程應該包括數學知

43、識內容的來源背景、理論形成和推廣應用這三方面的內容。 2. “數形結合”的啟示 ?從方程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數學中的許多代數問題與幾何是緊密相連的,而且一些代數問題本身就來自于幾何。事實上,許多歷史實例就是最自然、最和諧的“數形結合”的范本。 3. 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前人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多樣性,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方面等問題上,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

44、#167;2.4 方程的發(fā)展,〖問題1.7〗 1.為什么說一元二次方程來源于實際問題? 2.阿拉伯數學家海雅姆的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 啟發(fā)? 3.在歷史上,一元二次方程主要的解法有哪些?它們各有什么特色? 對中學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各有什么啟示意義? 4.試從方程發(fā)展的歷史來分析,強調數學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背景, 對數學教學的重要意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