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學領域中的互文性批判.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理論由法國后結構主義女學者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提出,是一種批判性、否定性文學理論。由其多項定義“排擠互主體性;取自其它文本的陳述相互交錯;先前的或同時的陳述被轉置到交流言語中;多聲部文本;處在相互否定關系中的多重代碼;對文本的抽取喚醒和摧毀先前的話語結構”中便可知一二。通過閱讀了解互文性理論,筆者以為,國內(nèi)翻譯學界某些學者將互文性機械用于翻譯領域,認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原語文本與譯語文本也是

2、互文本”(見第二章2.1節(jié))的觀點有欠妥之處。 第一章 對互文性理論進行了梳理和歸納,理順其自誕生起至各種流變的脈絡。在介紹互文性理論的理論源頭--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俄國文學理論家巴赫金的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論的核心意義以及互文性理論誕生后眾多理論家們的闡釋和其發(fā)展為廣義和狹義互文性的過程。 第二章 里筆者從宏觀視角提出原作與譯作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角度來看都不存在互文關系的觀點。所謂互文本是指“在

3、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文本”(巴特)。而目的語國讀者在閱讀譯作時并無法從中辨認出“原作”,對讀者來說譯作就是原作,原作并不是構成譯作的前文本遺跡或記憶。 第三章 由于互文性不是某一文本的特定屬性,而是文本的本質(zhì)屬性,筆者從微觀角度出發(fā),對原作和譯作中存在的互文關系分別進行了論述。 本文通過上述一系列總結和論證,討論互文性理論究竟如何與翻譯結合,才能達到指導翻譯實踐并推動譯學研究的前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