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從認知角度對英語短語動詞的語義研究——空間小品詞‘Over’和‘At’的多義現(xiàn)象姓名:王朝培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英語語言文學指導教師:劉家榮2003.4.20一一。盤:塵==0——一根據(jù)本文的觀點,短語動詞的語義形成過程經(jīng)歷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步:分別隱喻化過程。動詞和介詞從各自的基本義通過隱喻擴展形成各自的多義。這些多義構(gòu)成了短語動詞意義形成的選擇源。第二步:意義匹配過程。分別將動詞和小品詞的各種意義進行匹配
2、。第三步:選擇投射過程。動詞和小品詞多義中能夠匹配兩個意義分別被投射到合成空間。第四步:意義整合過程。被投射到合成空間的兩個意義相互作用,并經(jīng)過整合從而形成短語動詞的特定意義。意義匹配過程、選擇投射過程和意義整合過程在概念層面上幾乎同時進行,而所有四個過程均以感知經(jīng)驗和百科知識為依據(jù)。如果被選擇的兩個意義均是動詞和小品詞的基本義,最終形成的短語動詞則屬自由組合,其語義整體性和成語化程度最低;如果其中一個被選擇的意義是基本義,則最終形成的
3、短語動詞的語義整體性和成語化程度增強;同樣,如果被選擇的兩個意義均不是基本義,則最終形成的短語動詞的語義整體性和成語化程度最高。這一點可以用來解釋短語動詞語義成語化程度不同的問題。另外,如果動詞和小品詞的意義均不匹配,則整個合成過程終止。這就意味著該動詞與該小品詞不能搭配使用。以此可以解釋不同的動詞和不同的小品詞的搭配能力不同的現(xiàn)象。對這一解釋模式,本文用短語動詞‘getover’,‘getat’,‘makeover’以及‘makeat
4、’進行了驗證。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模式能比較容易地解釋短語動詞的語義來源和形成過程,并且使外語學習者對短語動詞成語化意義的理解、文體特征和使用語境更有把握。我們認為,較強的隱喻意識能有效地促進外語學習,并且提出了改進辭典編纂的原則建議以減輕英語短語動詞的學習負擔。第五章對此進行了說明。第六章即結(jié)論部分進一步闡述了本文所提出的模式,認為將隱喻方法與概念合成理論結(jié)合對短語動詞進行考察能較為清楚地解釋短語動詞的語義形成過程,同時指出,三分結(jié)構(gòu)短語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認知視角下英語空間小品詞over的語義研究.pdf
- 從認知角度對短語動詞多義性的分析.pdf
- 從認知角度研究PUT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pdf
- 從歷時及認知的角度看“一詞多義”現(xiàn)象.pdf
- 從認知角度研究PUT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_9587.pdf
- 從認知語言學的語義鏈角度來分析動詞“climb”和介詞“over”的
- 從認知語義角度看英語空間介詞的漢譯.pdf
- 英語空間介詞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分析.pdf
- 英語移動動詞TURN及其動詞短語的多義性認知研究.pdf
- 帶“on”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pdf
- 帶up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pdf
- 基于語料庫對海事新聞英語中多義詞OVER的認知研究.pdf
- 帶out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pdf
- 帶back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pdf
- 帶OFF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pdf
- 從認知角度分析“紅”在中英文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pdf
- 從認知語義學看多義動詞「あげる」.pdf
- 帶OUT的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pdf
- 從認知語義論的角度考察日語復合動詞的多義性——以「~だす」為中心.pdf
- 多義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以“Get”為例.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