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前言兒童急性白血?。ˋCUTELEUKEMIA,AL)是兒童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兒童全部惡性腫瘤發(fā)病總數的30以上1,死亡率位居兒童惡性腫瘤第1位。從國外兒童白血病的發(fā)病數據2來看,丹麥的兒童白血病的發(fā)病率為5310萬,澳大利亞為49910萬,在我國上海市,2002年2004年兒童白血病的發(fā)病率為40110萬3。由于該種疾病的惡性程度高,造成的危害較大,在增加了社會的財政負擔的同時也給很多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4。兒童白血病多數病因不明,目前認為除了可能與遺傳因素的影響有關外,還與生活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和微小氣候等受到各種環(huán)境有毒有害物質的嚴重污染有關5,對其病因的探討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根據上海市腫瘤登記資料,上海市兒童ALL的發(fā)病高峰在25歲,占所有年齡ALL的80;其小年齡發(fā)病的特點提示出生前和出生后早期的環(huán)境暴露可能是兒童白血病發(fā)病的關鍵因素3。目前認為,兒童在出生前這段時期暴露于各種環(huán)境危險因素能夠顯著增加兒童急性白血病的發(fā)病風險6。其他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胎兒宮內發(fā)育及出生前的關鍵時期,受到環(huán)境危險因素的暴露會顯著增加兒童出生后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癥和Ⅱ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7。目前已知,與兒童急性白血病有關的胎兒宮內危險因素暴露包括母親孕期電磁輻射8、尼古丁暴露910、酒精暴露11,藥物暴露12,各種化學毒物13的暴露等等。另外,還有文獻提示甲醛13、農藥暴露14等可能是兒童急性白血病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在上述眾多環(huán)境危險因素中,化學物品的使用尤其是家庭殺蟲劑的使用和兒童白血病的關系,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MENEGAUS等15在對280例急性白血病兒童和288例對照家庭內農藥暴露和兒童急性白血病發(fā)病風險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fā)現(xiàn),母親孕期以及兒童出生后在家庭內使用農藥、室外草坪使用農藥、殺菌劑等均使兒童急性白血病發(fā)病風險增大。國內外有關資料表明,在兒童出生前和出生后,父母在工作中經常接觸某些有害化學物質以及家庭中使用殺蟲滅菌劑等,均會增加兒童患白血病的風險16。農藥暴露已成為發(fā)達國家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發(fā)病率不斷增高的可能原因之一1718。此外,F(xiàn)REEDMAN19等報道ALL與兒童出生前母親對油漆的暴露有關(17;95CI1127),到目前為止,雖然有大量證據表明出生前環(huán)境危險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3增多,其甲基化密度也更高。這些基因之間的絕大部分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表明該病人存在分子水平的缺陷,并導致了多種基因發(fā)生甲基化。而另一項關于兒童白血病多種基因DNA甲基化狀態(tài)的研究40表明,在所研究的ER、MDR1、CD10、P15和CABL等基因中,ALL患兒的各種基因型平均甲基化密度為254、164、523、424和4,且未發(fā)現(xiàn)成年患者和兒童患者的各種基因型甲基化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在另一項關于ALL的研究中41,DNA的多啟動子CPG島發(fā)生甲基化是一個很普遍的特征。當同時在124例兒童和127例成人ALL患者中進行15個基因(NES1、LAT1、CDH1、CDH13、P16、APAF1、DKK3、P15、PTEN、PARKIN、P57、P73、DAPK、TMS1、P14等基因,介導細胞生長分化調控、細胞凋亡調控、鈣離子依賴細胞間粘附等)甲基化水平的研究時,有77的病例發(fā)現(xiàn)了至少1種基因的甲基化,并且他們當中的35有4個或更多的基因發(fā)生了甲基化。而且發(fā)生甲基化的基因數目越多,病人的預后就越差。這些結果證實了在ALL病人中,基因多啟動子CPG島發(fā)生甲基化的流行性和臨床之間的聯(lián)系。上述研究均表明,表觀遺傳學中DNA甲基化改變在兒童急性白血病發(fā)病中可能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在白血病的發(fā)病因素中,環(huán)境因素與遺傳因素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外開展的一些環(huán)境暴露與兒童白血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中,環(huán)境危險因素暴露水平的評估主要來自患者個人報告的問卷調查,缺乏評價暴露的定量指標(如室內甲醛、總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電磁輻射等)。本次研究結合環(huán)境因素問卷和兒童尿有機磷農藥代謝產物檢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缺乏評價暴露水平定量指標的缺陷。本課題是前期研究工作的延續(xù)和拓展。我們擬通過在上海市四家兒童醫(yī)院(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兒科醫(yī)院、兒童醫(yī)院、新華醫(yī)院)收集上海市常住居民0~14歲兒童中新發(fā)白血病病例,進行病例對照研究,探討包括油漆、汽油、農藥等暴露在內的室內環(huán)境危險因素在兒童急性白血病發(fā)病中的作用;檢測兒童尿有機磷農藥代謝產物從而定量分析農藥暴露與兒童急性白血病發(fā)病的關系;并且在前期遺傳學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環(huán)境因素與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在兒童急性白血病發(fā)病中的作用,選擇10種在對造血細胞的分化成熟具有調節(jié)作用、腫瘤抑制、誘導細胞凋亡等方面研究較深入的基因,進行基因組特定基因啟動子區(qū)CPG島甲基化水平的測定,以期能夠較為深入的探討環(huán)境暴露與表觀遺傳學改變在兒童急性白血病發(fā)病中的作用,并為兒童急性白血病的一級預防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91
大?。?5.84(MB)
子文件數:
-
簡介:分類號R18密級題單位代碼學號1031220122050南京醫(yī)斜犬掌博士學位論文目錄一、中文摘要1二、英文摘要一6三、論文正文序言12第一部分端粒長度與胃癌發(fā)病風險的病例對照研究前言18一日U舌‘對象與方法19結果24分析與討論32第二部分端粒長度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前言35日U舌‘對象與方法36結果51分析與討論62總結65參考文獻66四、附錄附錄一、論文主要縮略詞表76附錄二、已發(fā)表論文77五、綜述及參考文獻79六、致謝102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 105
大小: 5.26(MB)
子文件數:
-
簡介:分類號R733。4密級單位代碼10422學號200913172∥菇辦耄碩士學位論文論文題目219例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及遺傳學特征分析IMMUNOPHENOTYPESANDCYTOGENETICALTERATIONSIN219CASESOF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合作導師2012年05月10日目錄中文摘要????????????????????????????一1英文摘要????????????????????????????..3符號說明????????????????????????????一6材料與方法???????????????????????????..9結{侖?????????????????????????????????????.32附圖????????????????????????????33參考文獻????????????????????????????40致謝?????????????????????????????????????.46攻讀碩士學位期L、自J發(fā)表論文目錄??????????????????47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 52
大小: 4.74(MB)
子文件數:
-
簡介:魯}7分類號R714.53幾種染色體病及單基因病的產前遺傳學診斷技術研究IS2887密級DEVELOPMENTOFTECHNIQUESFORPRENATALGENETICDIAGNOSISOFCOMMONANEUPLOIDYANDMONOGENICDISEASES研究生盧彥平學科專業(yè)婦產科導師李亞里指導教師袁慧軍答辯委員會主席教授研究員易久.論文答辯日期二。一O年五月三十一日學校地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北京市海淀區(qū)復興路28號郵政編碼100853T.、,本課題由以下基金項目資助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高科技項目耳聾出生缺陷的發(fā)生機制及綜合干預技術的研究NO。2007AA022466本研究工作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聾病分子診斷中心完成,在李亞里教授、袁慧軍研究員的合作指導下完成。特此致謝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120
大?。?4(MB)
子文件數:
-
簡介:天津醫(yī)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視紫紅質基因、桿體ΑCGMP門離子通道基因和類矮胖基因1與視網膜色素變性分子遺傳學關系的研究姓名熊世紅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眼科學指導教師趙堪興200121’一丕望墮型查堂苧圭蘭垡堡苧視紫紅質基因、ACGMP門離子通道基因和類矮胖基因1與視網膜色素變性分子遺傳學關系的研究摘要研究目的;檢測RP病人的視紫紅質基因、QCGMP門離子通道基因和類矮胖基因1突變,分析突變類型和突變頻率以及與臨床表型的關系。向究方法1、分子遺傳學研究我們應用PCRSSCP的方法檢測了14個ADRP家系和35個ARRP家系先證者和55個散發(fā)病例視紫紅質基因的全部編碼區(qū),檢測了35個ARRP家系先證者和55個散發(fā)病例CNCGL的全部編碼區(qū),檢測了35個ARRP家系先證者和55個散發(fā)病例TULPL第13、14外顯子的基因突變。1基因組DNA提取采外周靜脈血58ML,應用ROCHEBIOCHIMICAL公司的DNA分離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2聚合酶鏈反應采用美國PERKINELMER公司2400型PCR儀,PCR反應體系為20P1。3DNA單鏈構象多態(tài)性分析利用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10%電泳,分析DNA單鏈構象,發(fā)現(xiàn)變異帶。4DNA測序通過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10%電泳,如果發(fā)現(xiàn)變異帶,則將其相應的外顯子PCR產物大約100山進行純化,用ABI377測序儀進行直接DNA測序。2、臨床研究方法臨床研究包括詢問病史,檢查視力、裂隙燈、眼底、視野包括周邊視野和靜態(tài)視野、視網膜電圖。結果2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94
大?。?3.45(MB)
子文件數:
-
簡介:第一部分KENNEDY病的臨床和遺傳學研究背景KENNEDY病又稱脊髓延髓肌萎縮癥SPINALBULBARMUSCULARATROPHY,SBMA,是一種X連鎖隱性遺傳的神經系統(tǒng)遺傳變性病,患病率為140000,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緩慢進行性加重的面部肌肉、舌肌、頸部肌肉、四肢肢體近端或遠端對稱性或非對稱性肌無力、肌萎縮,尤其以舌肌萎縮最具特征性,多有肌肉跳動,有時伴感覺障礙,常伴不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如男性乳房發(fā)育、性功能障礙、睪酮或黃體酮升高等。血清肌酸激酶可輕到重度升高,肌電圖提示下運動單位損害,有時伴異常的感覺傳導速度,肌肉活檢示神經源性改變,偶有肌源性改變。該病是由于雄激素受體ROGENRECEPT,AR基因第1外顯子CAG重復序列異常擴增引起。正常健康人AR基因第1外顯子CAG重復次數為14~32個,平均21個,而KENNEDY患者達40~55次,平均47次,>40個即可確診。AR基因含8個外顯子,跨越約90KBAR蛋白由919個氨基酸組成,是甾體激素受體超家族成員之一。因此KENNEDY病屬于多聚谷氨酰胺病,該類疾病均是由于致病基因的CAG重復序列異常擴增,引起疾病蛋白內多聚谷氨酰胺異常延長,最終導致該蛋白結構和功能異常而致病,統(tǒng)稱POLYQ擴增疾病。目前認為KENNEDY病患者AR基因CAG數目異常擴增,轉錄翻譯出含異常擴增多聚谷氨酰胺尾的AR蛋白,產生雄激素依賴性毒性作用。突變AR蛋白在細胞核內異常聚集被認為導致神經變性的第一個步驟,同時突變AR蛋白翻譯后的異常修飾、相關基因的轉錄失調、神經元軸突轉運障礙、線粒體功能障礙,以及運動神經元非細胞自主變性、異常內質網應激、細胞死亡通路的激活等,均在KENNEDY病的發(fā)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上述綜合因素最終導致腦干運動神經元和脊髓前角細胞變性死亡而發(fā)病。KENNEDY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根據其發(fā)病機制,雄激素剝奪療法的研究最為深入并已成功進行動物實驗,但臨床療效不理想。目的探討KENNEDY病患者的AR基因突變特點,為KENNEDY的基因診斷奠定基礎研究KENNEDY病的臨床特點,進一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方法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結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對家系1的先證者及其大姐、家系2的先證者及其兄、家系3的散發(fā)患者進行AR基因第1外顯子CAG重復序列長度檢測對5例KENNEDY病患者(來自上述2個家系和1例散發(fā)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輔助化驗檢查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研究患者CAG重復次數與其發(fā)病年齡的相關性。結果1遺傳學方面,2個KENNEDY病家系和1例散發(fā)患者家系的遺傳方式符合X連鎖隱性遺傳特征。通過對AR基因第1外顯子三核苷酸CAG重復序列長度測定顯示,家系1先證者的CAG序列重復次數為48次,其大姐的重復次數為22次家系2先證者及其兄的重復次數均為43次,家系3散發(fā)患者的重復次數為44次,所有患者AR基因CAG重復次數均大于40次,達到診斷KENNEDY病的標準。2臨床方面,5例KENNEDY病患者分別是家系1患者Ⅲ2、Ⅲ4和Ⅲ6,家系2先證者Ⅲ2,家系3散發(fā)患者Ⅱ2。所有患者均為男性,平均年齡5580±1297歲平均發(fā)病年齡4820±870歲,發(fā)病平均533±153年后出現(xiàn)言語不清,1例散發(fā)患者發(fā)病11年后出現(xiàn)飲水嗆咳、輕度吞咽困難平均病程760±532年。所有患者均為緩慢起病,逐漸出現(xiàn)肢體或全身肌肉力量下降,面部、肢體或全身的肌肉萎縮。常有肌肉跳動4例患者有性功能障礙,家系2患者出現(xiàn)輕度乳腺發(fā)育。上述癥狀緩慢進行性加重。查體示所有5例患者的面部、頸部、軀干及四肢肌肉萎縮,以舌肌萎縮最明顯,有舌肌纖顫,軀干及四肢可見肌束震顫,四肢肌力ⅣⅤ級。家系2患者Ⅲ1,現(xiàn)年50歲,同樣存在AR基因CAG重復突變,但目前無臨床癥狀,可能為癥狀前患者。2例患者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羥丁酸脫氫酶輕度升高。3例化驗血清睪酮,僅1例輕度升高。神經電生理檢查1例右側正中神經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輕度降低,1例左側腓腸神經感覺傳導速度輕度降低3例行肌電圖提示廣泛神經源性損害。1例行右上臂MR平掃檢查示右上臂外側肌群萎縮,脂肪浸潤。通過對3例先證者的CAG重復次數與發(fā)病年齡進行直線相關分析顯示二者呈負相關,但二者間無直線相關關系。結論KENNEDY病患者AR基因第1外顯子CAG序列重復次數顯著增多為其基因突變的特點,其臨床特點為中年男性出現(xiàn)進行性延髓肌和脊髓肌無力、萎縮,伴有不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第二部分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的臨床和遺傳學研究背景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EREDITARYSPASTICPARAPLEGIA,HSP或SPG)是一組以雙下肢進行性肌張力增高和無力為特征的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該病患病率為210萬~1010萬。按臨床表現(xiàn)不同,SPG可分為單純型和復雜型,單純型只表現(xiàn)為痙攣性截癱,復雜型合并脊髓外損害表現(xiàn),如智能障礙、癲癇、椎體外系障礙、共濟失調、視神經病變、周圍神經病、皮膚魚鱗病等按遺傳方式不同,SPG可分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AUTOSOMALDOMINANT,AD、常染色體隱性遺傳AUTOSOMALRECESSIVE,AR和X連鎖隱性遺傳XLINKEDRECESSIVE,XR,其中以AD遺傳最多見。目前該病已發(fā)現(xiàn)超過70個疾病基因位點,其中超過50個疾病基因已被克隆,其中SPG4基因型是最常見的AD遺傳性SPG,約占所有SPG的40%,疾病基因為SPASTIN基因,目前已發(fā)現(xiàn)超過400種SPASTIN基因突變,主要包括錯義、無義、剪切位點、插入、缺失突變等,大多數SPASTIN蛋白突變均位于AAA區(qū)。SPASTIN基因含17個外顯子,跨越約110KB。SPASTIN蛋白由616個氨基酸組成,是AAA蛋白家族成員之一。該病主要病理改變?yōu)榧顾桦p側皮質脊髓束變性和脫髓鞘,胸髓和腰髓處最明顯,雙側脊髓小腦束和薄束也有受累,脊髓CLARKE柱顯著的神經元缺失,少數情況下大腦皮質運動區(qū)錐體細胞減少,如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復雜型則存在其他病理改變,如周圍神經病、大腦海馬神經元缺失等。目前認為SPG的發(fā)病機制為基因突變后導致疾病蛋白單體型不足、疾病蛋白毒性獲得功能、顯性負效應或閾效應模型學說,進一步引起軸突轉運障礙、線粒體功能障礙、軸突和髓鞘發(fā)育異常、蛋白降解障礙、囊泡形成和膜轉運紊亂、脂質代謝紊亂等,最終導致神經元變性死亡而發(fā)病。對于SPG4,生理狀態(tài)下,SPASTIN蛋白可通過N末端與微管發(fā)生結合,通過AAA區(qū)ATP酶活性調控ATP的水解,使微管分解。SPASTIN蛋白突變后,不能激活ATP酶,使長軸微管細胞骨架受損,同時特異性的破壞軸突內線粒體和膜性細胞器的順向軸漿運輸,引起線粒體、微管、神經絲等在軸突內聚集,最終導致軸突轉運障礙、神經元變性死亡。目前該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目的對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痙攣性截癱2個家系和1例散發(fā)患者進行SPASTIN基因突變分析,為該病的基因診斷打下基礎探討SPG患者的臨床特點,重點分析存在SPASTIN基因突變家系的臨床特點,以加深對該病的認識。方法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結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對包括先證者在內的2個家系的成員和1例散發(fā)患者進行SPASTIN基因突變分析。對5例SPG患者(來自上述2個家系和1例散發(fā)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重點對存在SPASTIN基因突變的家系內的2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詳細描述。結果1遺傳學方面,通過DNA序列分析證實,家系1內所有患者即先證者Ⅲ1及其母親Ⅱ2存在SPASTIN基因第10外顯子C1291C→T突變,突變導致SPASTIN蛋白第431位氨基酸即精氨酸的密碼子CGA變成了未成熟終止密碼子TGA,從而產生截短MRNA及截短SPASTIN蛋白,因此為無義突變。家系2先證者Ⅱ1和家系3散發(fā)患者Ⅱ2均未檢測到SPASTIN基因突變。2臨床方面,5例SPG患者來自2個AD遺傳SPG家系和1例散發(fā)患者,3男2女,平均年齡為4160±2187歲,平均發(fā)病年齡為2340±1744歲,平均病程為1820±1394年,所有患者均以雙下肢僵硬無力為首發(fā)癥狀,緩慢進行性加重,2例患者存在尿頻癥狀。查體均示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1例患者髕陣攣陽性,3例患者踝陣攣陽性,4例患者為剪刀步態(tài),2例存在骨骼畸形,如足內翻和弓形足。在發(fā)現(xiàn)SPASTIN基因C1291C→T突變的家系中,包括先證者在內2例存活患者Ⅱ2、Ⅲ1,男女各1例,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200±283歲平均病程為1500±1273年,先證者母親Ⅱ2發(fā)病24年后仍能單手扶拐杖行走,有尿急尿頻癥狀。查體均示腱反射亢進,踝陣攣,均為剪刀步態(tài),患者Ⅱ2足內翻畸形。先證者Ⅲ血糖輕度升高,血清肌酸激酶稍高,顱腦及頸椎MR無特異性改變。肌電圖未見神經源性或肌源性損害。結論SPASTIN基因C1291C→T突變可導致常染色顯性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其患者發(fā)病年齡晚,臨床癥狀較輕,具有典型的單純型痙攣性截癱的臨床表現(xiàn)。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 97
大?。?9.08(MB)
子文件數:
-
簡介:利用光遺傳學解析小鼠內側前額葉皮質相關利用光遺傳學解析小鼠內側前額葉皮質相關獎賞環(huán)路獎賞環(huán)路楊晨培養(yǎng)類別全日制學位類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專業(yè)類臨床醫(yī)學二級學科專業(yè)外科學(神外)研究方向功能性腦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指導教師高國棟教授(主任醫(yī)師)培養(yǎng)單位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二O一五年五月分類號R6UDC6128密級公開第四軍醫(y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目錄縮略語表1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9前言14文獻回顧151光遺傳學1511發(fā)展簡史1512基本原理1713光遺傳學工具1814導入神經系統(tǒng)2415轉基因動物2516皮層特異性表達2517靶向調控神經環(huán)路2618光刺激與讀出設備2619模式動物27110在精神類疾病研究中的應用302前額葉皮質3621解剖結構3722纖維聯(lián)系3723主要功能3824臨床意義393獎賞環(huán)路3931顱內電刺激3932多巴胺的作用及假說40正文44實驗一前額葉皮質及周圍腦區(qū)在獎賞中的作用44前言441材料44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120
大?。?3.69(MB)
子文件數:
-
簡介: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三個中國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發(fā)型帕金森病家系的基因學研究姓名金淼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神經病學指導教師王國相20040401三個中國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發(fā)型帕金森病家系的基岡學研究態(tài)性,且患者均有環(huán)境危險因素接觸史。3、6位患者在已經進行測序的DJ1基因L、3、4、5、6、7號外顯子上未發(fā)現(xiàn)突變。結論1、PARKIN基因雜合GLY284ARG突變在環(huán)境因素的協(xié)同作用下可以導致發(fā)病。2、角M如基因SERL67ASN多態(tài)性是PD的易感因素,汞中毒與其共同作用可能導致發(fā)病,國內尚未見到類似報道。3、本研究初步證實國人AREP中,占Y一J基因發(fā)生突變的頻率較低,明顯低于尸A瑚勘基因突變的發(fā)生頻率。4、DHPLC技術在基因篩查中可起到重要作用。關鍵詞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發(fā)型帕金森病PARKIN基因彩。_J基因突變多態(tài)性變性高壓液相色譜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81
大?。?2.93(MB)
子文件數:
-
簡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常見的累及多系統(tǒng)、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H17細胞THELPERCELL17,輔助性T細胞17通過其主要效應分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7對SLE靶器官炎癥反應的增強作用,進而促進了靶器官的炎性損傷和SLE的發(fā)生發(fā)展。特別是SLE腎損害患者中,TH17細胞異?;罨⑶疫^度分泌IL17起著重要作用。但是,SLE腎損害TH17細胞異常活化和分泌IL17的確切機制還不完全清楚。近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骨橋蛋白OSTEOPONTIN,OPN作為TH17細胞異常活化和炎性因子分泌的重要調控器,在SLE疾病發(fā)生和靶器官炎性損傷中,特別是SLE腎損害中起著重要作用。第1部分ERK信號轉導通路在SLE患者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背景我們擬利用流式、酶聯(lián)免疫、蛋白印跡、實時熒光定量PCR等技術研究體內狼瘡T細胞中ERK信號轉導通路和表觀遺傳學特征異常的內在聯(lián)系,用特異性ERK信號通路抑制劑、DNMT抑制劑處理T細胞研究體外ERK信號轉導通路對狼瘡T細胞表觀遺傳學特征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完善SLE發(fā)病機制中表觀遺傳學理論,為治療SLE提供新思路和新靶點。目的通過研究紅斑狼瘡患者體內ERK信號轉導通路與T淋巴細胞表觀遺傳學異常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體外ERK信號轉導通路對正常人T淋巴細胞表觀遺傳學特征的影響,探討ERK信號轉導通路在以DNA甲基化為核心的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SLE發(fā)病機制中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理論,為研究信號轉導通路對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的影響提供新的思路,填補國內外研究的空白,也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這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策略和新靶點。方法1依據1997年修訂的SLE分類診斷標準,分別收集10例SLE患者作為實驗組和10例臨床資料匹配的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2收集實驗組和對照組外周血,先用FICOLL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出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用免疫磁珠(IMMUNOMAGICBEADS,IMB)分離技術分選CD4T細胞,采用流式細胞技術FLOWCYTOMETRY,F(xiàn)CM檢測分選的CD4T細胞百分比3實驗組和對照組分選出的CD4T細胞,分別用TRIZOL一步法和RIPA裂解液提取總RNA、DNA、蛋白質,儲存?zhèn)溆?設計人ERK1、DNMT1和CD70PCR引物,將提取的總RNA經逆轉錄RCRREVERSETRANIONPCR,RTPCR擴增,分析基因MRNA表達水平5以5甲基胞嘧啶作為DNA甲基化的生物標志物,利用印跡法DNA甲基化定量試劑盒SIGMA,MDQ1,AMECICA檢測提取DNA的甲基化水平6用蛋白質印跡WESTERNBLOT法檢測ERK1、DNMT1和CD70蛋白水平7采用IMB技術分離的人CD4T細胞,分為ERK抑制組、DNNT抑制組、SLE和正常對照組共4組,分別加入特異性ERK抑制劑U0126、DNA甲基轉移酶抑制劑(氮雜胞苷)共培養(yǎng)72小時,而正常對照組未經任何處理。后續(xù)實驗內容同前4、5和6。結果1狼瘡T細胞中存在DNA甲基轉移酶表達下調和DNA低甲基化。SLE患者外周血T細胞的DNA甲基轉移酶基因1表達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2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T細胞過度表達甲基化調控基因CD70。我們用WESTERNBLOT、RTPCR等方法發(fā)現(xiàn),SLE患者CD70表達水平較正常人顯著增加3DNA甲基化可以調控多種甲基化敏感基因表達。特異性DNA甲基化抑制劑氮雜胞苷與人外周血CD4T細胞共培養(yǎng)可導致新合成的DNA甲基化水平明顯下降,DNA甲基化敏感基因CD70表達上調4狼瘡T細胞基因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異常與ERK1信號轉導通路相關。選擇性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抑制劑U0126抑制正常T細胞ERK途徑,減少T細胞DNMT1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誘導DNA低甲基化,進而調控甲基化敏感基因CD70表達。結論以DNA甲基化為核心的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在SLE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第2部分ERK信號轉導通路在MRLLPR鼠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中的作用探討背景SLE患者T細胞中ERK信號轉導通路缺陷可能在SLE表觀遺傳學特征異常中起關鍵作用。因此,我們擬利用流式、酶聯(lián)免疫、蛋白印跡、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等技術研究MRLLPR鼠T細胞中ERK信號轉導通路和表觀遺傳學特征異常的內在聯(lián)系,用特異性ERK信號通路抑制劑、DNMT抑制劑處理T細胞研究體外ERK信號轉導通路對MRLLPR鼠T細胞表觀遺傳學特征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完善SLE發(fā)病機制中表觀遺傳學理論,為治療SLE提供新思路和新靶點。目的通過研究MRLLPR鼠體內ERK信號轉導通路與T淋巴細胞表觀遺傳學異常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體外ERK信號轉導通路對T淋巴細胞表觀遺傳學特征的影響,探討ERK信號轉導通路在以DNA甲基化為核心的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完善SLE發(fā)病機制中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理論,為研究ERK信號轉導通路對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的影響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分別將10只MRLLPR鼠和10只健康BALBE小鼠作為動物實驗的實驗組和對照組2收集實驗組和對照組脾臟單個核細胞,用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分選鼠CD4T細胞,采用流式細胞技術FLOWCYTOMETRY,F(xiàn)CM檢測所分選的CD4T細胞百分比3采集鼠實驗組和對照組外周血,先用FICOLL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出單個核細胞PBMC,再用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分選鼠CD4T細胞,分別提取總RNA、DNA、蛋白質,儲存?zhèn)溆?設計小鼠ERK1、DNMT1和CD70引物,將提取的總RNA經逆轉錄RCR擴增,分析各目的基因MRNA表達水平5以5甲基胞嘧啶作為DNA甲基化的生物標志物,利用印跡法DNA甲基化定量試劑盒SIGMA,MDQ1,AMECICA檢測提取的DNA的甲基化水平6用蛋白質印跡WESTERNBLOT檢測ERK1、DNMT1和CD70蛋白水平7采用IMB技術分離的鼠CD4T細胞,分為ERK抑制組、DNNT抑制組、SLE和正常對照組共4組,分別加入特異性ERK抑制劑U0126、DNA甲基轉移酶抑制劑(氮雜胞苷)共培養(yǎng)72小時,而正常對照組未經任何處理。后續(xù)實驗內容同前4、5、6。結果1MRLLPR鼠T細胞中存在DNA甲基轉移酶表達下調和DNA低甲基化。MRLLPR鼠外周血T細胞的DNA甲基轉移酶基因1表達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2MRLLPR鼠外周血T細胞過度表達甲基化調控基因CD70。我們用WESTERNBLOT、RTPCR等方法發(fā)現(xiàn),MRLLPR鼠CD70表達水平較健康對照組顯著增加3DNA甲基化可以調控多種甲基化敏感基因表達。特異性DNA甲基化抑制劑氮雜胞苷與MRLLPR鼠外周血CD4T細胞共培養(yǎng)可導致新合成的DNA甲基化水平明顯下降,DNA甲基化敏感基因CD70表達上調4狼瘡T細胞基因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異常與ERK1信號轉導通路相關。選擇性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抑制劑U0126抑制正常T細胞ERK途徑,減少T細胞DNMT1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誘導DNA低甲基化,進而調控甲基化敏感基因CD70表達。結論以DNA甲基化為核心的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在SLE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第3部分骨橋蛋白在SLE腎損害TH17細胞異常中的作用背景TH17細胞及其分泌的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在SLE疾病的免疫紊亂及器官的炎性損傷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學者發(fā)現(xiàn),SLE患者外周血及受累器官TH17細胞及IL17均高表達。而且在SLE活動期其表達更高,而經過治療后其表達有所降低。另外的學者則發(fā)現(xiàn),不僅SLE患者IL17的分泌增加和分泌IL17的CD4和CD3CD4CD8T細胞增多,而且分泌IL17的TH17細胞也存在于SLE患者炎性損傷的腎組織中。目的通過研究SLE腎損害患者OPN對CD3CD8IL17AT細胞及IL17分泌的影響,探討OPN在SLE腎損害患者TH17細胞異常中的作用。方法分別取40例健康人和50例SLE患者(其中,伴腎損害SLE患者25例、無腎損害的SLE患者25例)血清和肝素鈉抗凝血,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中OPN和IL17的表達水平,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外周血中CD3CD8IL17AT細胞的陽性率,并分析各組間差異,以及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結論外周血中的OPN對SLE腎損害患者的TH17細胞異常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112
大?。?18.08(MB)
子文件數:
-
簡介:分類號R7373密級公開∥聲蒙單位代碼10422學號200913421博士學位論文DISSERTATIONFORDOCTORALDEGREE論文題目表觀遺傳學修飾在婦科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STUDYOFEPIGENETICMODIFICATIONINGYNECOLOGICONCOLOGYDIAGNOSIS作者姓名張青培養(yǎng)單位醫(yī)學院專業(yè)名稱婦產科學指導教師孔北華教授合作導師魏建軍教授2014年05月09日ON∥各一只一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目錄中文摘要01英文摘要09符號說明19前言21日H舌’’‘’‘‘‘‘‘‘。?!?。?!?。。。。。。。。。‘。。?!?。。。。。。。。。?!?L第一部分多重巢式甲基化特異性PCR在早期上皮性卵巢癌診斷中的應用研究前言“23日哇舌。。‘。。。。。。。。。。。。’。?!!??!?。‘’。?!2牧吓c方法27結果37討論37結論40第二部分MICRORNA表達譜及DNA甲基化在子宮平滑肌腫瘤診斷分類中的應用研究前言43日U舌‘。?!?。?!!!!??!??!?。。。。。。。。。。。。。。。。。。。。。?!?。43材料與方法47結果””一”一一一“一一一一56討論57結論61附L羽63附表77參考文獻95致謝109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目錄111外文論文113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143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147
大小: 18.26(MB)
子文件數:
-
簡介: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關節(jié)滑膜慢性炎癥為病理基礎的自身免疫病。該病發(fā)病率高,致殘性強,危害大。RA患病率國外12%,國內為032036%,我國約有500萬患者,病程510年致殘率為60%,晚期90%患者喪失社會勞動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它是目前致殘性最強的疾病之一。近年來的研究證實,腫瘤壞死因子Α是類風濕關節(jié)炎RA發(fā)病和維持關節(jié)慢性滑膜炎癥反應的最重要的致炎性細胞因子之一。TNFΑ可作用于關節(jié)組織中的滑膜細胞、巨噬細胞、軟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使這些細胞活化并產生金屬蛋白酶、膠原酶、基膜溶解酶等,導致局部炎癥反應和血管翳形成,進一步引起軟骨破壞和骨侵蝕。因此,抑制TNFΑ作用的生物制劑可有效改善RA病情,這一發(fā)現(xiàn)成為近年來RA治療的新里程碑。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效,有3040%的患者使用后沒有明顯療效,這些患者對TNFΑ拮抗劑沒有反應的原因至今不明。本研究隨機選取經TNFΑ拮抗劑治療的RA患者,療程6個月,運用國際公認的標準ACR標準和DAS28評估療效;采用序列特異性引物擴增法分別檢測TNF基因和TRAF1C5基因11個SNP位點的多態(tài)性;利用藥物遺傳學基本原理,分別和聯(lián)合評價兩種基因多態(tài)性與療效的關系。以期建立預測TNFΑ拮抗劑療效和不良反應的遺傳和生化標記,指導RA合理用藥,提高規(guī)范化和個體化治療水平,減少費用。第一部分TNFΑ拮抗劑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療效分析目的分析TNFΑ抑制劑治療RA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并為進一步研究TNFΑ抑制劑治療RA的藥物基因組學包括相關基因與RA的易感相關性、預測RA的病情輕重、以及預測個體使用TNFΑ拮抗劑治療RA的療效等篩選樣本。方法100例接受穩(wěn)定劑量MTX或來氟米特至少已4周的RA患者參加本研究。RA患者按接受治療方法分為單用MTX組,單用TNFΑ拮抗劑組和聯(lián)合使用MTX來氟米特及TNFΑ拮抗劑組。在治療第0、4、8、12、24周進行臨床病情評估、實驗室檢查、影象學檢查及不良事件觀察等。結果在治療第24周時,單用MTX組達到美國風濕病學會療效評價標準ACR20,ACR50,ACR70,ACR90的患者的比例分別為500%,188%,63%和0%;單用TNFΑ拮抗劑組ACR比例分別為833%,583%,250%和83%;聯(lián)合使用MTX來氟米特及TNFΑ拮抗劑組ACR比例分別為861%,708%,319%和69%。達到ACR20、ACR50的患者比例在三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各組DAS28評分比基線期下降分別為130±025,264±026,283±016,TNFΑ拮抗劑組和聯(lián)合用藥組均比MTX組明顯下降,P值分別<005和0001,TNFΑ拮抗劑組和聯(lián)合用藥組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值>005。結論單用TNFΑ拮抗劑或聯(lián)合使用MTX來氟米特及TNFΑ拮抗劑比單用MTX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具有較好的療效。第二部分TNF基因、TRAF基因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相關性的研究第一節(jié)TRAF1基因多態(tài)性與中國漢族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疾病易感相關性目的在漢族人群中對已有報道的與白種人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易感相關的TRAF1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進行檢測,分析其與漢族人群RA的易感相關性。方法采用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方法對漢族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RA組,N100和健康人對照組,N100TRAF1基因的6個SNPS位點進行了基因分型,并使用HAPLOVIEW軟件進行分析。結果在中國漢族RA患者中位于TRAF1基因的六個位點中,RS4836834位點與健康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他五個位點,包括已有報道與白種人RA易感相關的RS10818488位點,RA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連鎖不平衡及單倍體型頻率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RS7021049與RS7021880,RS7021049與RS4836834,RS7021880與RS4836834之間存在較強的連鎖不平衡,三組連鎖不平衡關系單倍體頻率RA組與對照組均無顯著性差異。結論TRAF1可能是漢族人RA的易感基因,但其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白種人的表現(xiàn)有所不同。第二節(jié)TNF基因、TRAF基因多態(tài)性與TNFΑ拮抗劑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療效相關性目的檢測TNF基因和TRAF1基因11個SNP位點,分別和聯(lián)合評價兩種基因多態(tài)性與TNFΑ拮抗劑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療效的關系。方法將84例使用TNFΑ拮抗劑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按治療24周后療效是否達到ACR20分為無效組15例和有效組69例,使用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方法對其TNF基因和TRAF1基因的11個SNP位點進行基因分型,使用HAPLOVIEW軟件進行分析。結果11個位點中,TNF基因的RS1800629位點無效組的GG基因型頻率顯著低于有效組P<005,而其他的10個位點的基因型頻率無效組與有效組間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另外,聯(lián)合分析時,各單倍體型頻率的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各組單倍體頻率在無效組和有效組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TNF基因的RS1800629位點出現(xiàn)GA基因型時,TNFΑ抑制劑治療RA的效果可能比出現(xiàn)GG基因型要差。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51
大?。?2.3(MB)
子文件數:
-
簡介:後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學校代碼10246學號10111250009環(huán)境因素對心臟畸形胎兒影響的表觀遺傳學機制院系專業(yè)姓名指導教師導師組成員完成日期婦產科醫(yī)院婦產科學周霽子李笑天教授馬端教授田衛(wèi)東教授胡蓉副教授王慧君副研究員2013年4月9日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英文縮稱英文全稱中英文縮寫ISOCARDIACDEFECTSLSOLATED.CARDIACDEFECTSNONISOCARDIACDEFECTSEGFRLQ|2VMRNADMRSMIRNAUNESSINESPCRQRTPCRGAPDHPBS.TSDSPAGEICRGOHMGA2中文全稱單純性心臟畸形NONISOLATED非單純性心臟畸形CARDIACDEFECTS”。7“。。。。7’“。。。7?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INSULINLIKEGROWTHFACTOR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MESSAGERNA信使核糖核酸DIFFERENTIALMETHYLATIONREGIONS差異甲基化區(qū)域MICRORNA微小RNALONGINTERSPERSEDELEMENTS長散在核重復序列SHORTINTERSPERSEDELEMENTS短散在核重復序列POLYMERSECHAINREACTION聚合酶鏈反應QUANTITATIVEREAL.TIMEPCR實時定量熒光PCRGIYCERAIDEHYDES3一PHOSPHATE3一磷酸甘油醛脫氫DEHYDROGENASE酶TRISBUFFEREDSALINETWEEN一20TRIS緩沖液吐溫SODILJMDODEEVLS.UIPHAT一P。LY吖IAMTDEGEI吉主莖蓑萎譬蒙一聚ELECTROPHORESISIMPRINTINGCONTROLREGION印記控制區(qū)域GENEONTOLOGY基因本體論HIGHMOBILITYGROUP2高遷移率組分2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79
大?。?13.14(MB)
子文件數:
-
簡介:背景和目的非結構蛋白1NONSTRUCTURALPROTEIN1NS1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重要調控蛋白,NS1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流感病毒感染機體時,其RNA結合區(qū)和效應區(qū)能拮抗機體I型干擾素反應包括抑制I型干擾素的產生以及拮抗依賴IFN誘導產生的蛋白質的抗病毒效應,在幫助流感病毒逃避機體固有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其C末端的最后4個是NS1蛋白的PBM結合基序PDZBINDINGMOTIFPBM基序,與流感病毒的毒力有關。自從2013年3月底中國上海報道了世界上第一例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人致死病例后,有關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就引起了人類廣泛的關注。為了研究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毒力,我們針對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NS1蛋白開展了以下研究利用POLYIC模擬雙鏈RNA誘導IFN產生,比較H7N9病毒在內的幾株甲型流感病毒的NS1蛋白拮抗IFN系統(tǒng)反應的能力。同時,我們利用本實驗室構建的負鏈RNA病毒反向遺傳通用載體P2K,以APUERTORICO834H1N1為骨架,構建了含PR8流感病毒8個片段的重組質粒和1個含H7N9流感病毒的NS片段質粒,將含PR8病毒的7片段的重組質粒和含H7N9的NS片段的質粒(71)共同轉染細胞,旨在利用反向遺傳技術拯救出PR8NS79重組流感病毒。另外,通過酵母雙雜交等技術檢測NS79蛋白、缺失了PBM結合基序(ESKV)的NS51突變蛋白和PSD95蛋白的結合能力。結果1REALTIMEPCR結果證明,表達外源NS1蛋白的293T細胞,POLYIC刺激后,I型干擾素和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轉錄水平下調;IL6轉錄水平除PNFH5N1NS1組上調表達,其他組均下調,而CCL5轉錄因子除PNFPR8NS1組下調表達,其他組皆上調表達。2酶切鑒定及DNA測序分析表明成功克隆反向遺傳系統(tǒng)重組載體,但重組病毒血凝實驗未檢測出病毒效價。3缺失了NS1蛋白C末端PBM基序的突變蛋白NSDESKV能在二缺平板正常生長,不能在四缺平板上生長,證實了C末端PBM基序能影響NS1蛋白與PSD95蛋白的結合。另外,C末端天然缺失了包括PBM基序在內的13個氨基酸的NS79(蛋白也不能和PSD95結合,可能與C末端PBM基序的缺失有關。結論1不同亞型的NS1蛋白拮抗I型干擾素和促炎因子(IL1Β和TNF?。┺D錄水平具有毒株差異,其中,PR8流感病毒拮抗作用表現(xiàn)最強,H7N9和ST602(H3N2)流感病毒NS1蛋白拮抗作用最弱,ST169H3N2)、H5N1和H9N2流感病毒的NS1蛋白拮抗I型干擾素和促炎因子(IL1Β和TNF?。┺D錄水平變化趨勢相似。2未檢測到轉染了8個重組質粒的細胞上清接種的雞胚尿囊液病毒血凝效價,提示利用反向遺傳系統(tǒng)包裝成重組流感病毒PR8NS79的病毒滴度太低或沒有包裝出病毒樣顆粒,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病毒拯救條件。3禽流感病毒的NS1蛋白C末端PBM結合基序(ESKV)缺失后,失去與PSD95結合的能力;天然缺失了C末端PBM基序的NS79蛋白也不能和PSD95蛋白結合,提示C末端的PBM基序可能是影響NS1蛋白和PSD95蛋白結合的重要位點。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93
大?。?4.75(MB)
子文件數:
-
簡介:該部分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目的為1了解女性人群骨密度的分布及身高、體重、年齡、絕經年限對其的獨立作用根據這些環(huán)境因素建立骨密度的預測模型2分析骨密度的遺傳傾向及其是否因骨部位及個體年齡而異3探查ACP1多態(tài)性及其與骨密度的關系該次的研究指標為腰椎、股骨頸、股骨三角區(qū)、大轉子、手臂骨及全身骨六個部位的骨密度該次研究首次在中國人群中描述重要環(huán)境因素對骨密度的獨立作用預測模型的建立為在廣大不具備骨密度測量儀的農村地區(qū)進行骨質疏松癥的篩選及預防提供可能各部位骨密度遺傳度在不同年齡段上的研究為今后進一步的骨密度遺傳學研究提供新的設計思路該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ACP1基因多態(tài)性與腰椎及脊柱骨密度相關提示著ACP1基因可能是骨密度的侯選基因之一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85
大?。?2.25(MB)
子文件數:
-
簡介:原創(chuàng)性聲明】898527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科研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聲明的法律責任由本人承擔。學位論文作者睜勱日期哆年廠≯月F日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本人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論文及相關的職務作品,知識產權歸屬鄭州大學。根據鄭州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或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鄭州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編入有關數據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者其他復制手段保存論文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本人離校后發(fā)表、使用學位論文或與該學位論文直接相關的學術論文或成果時,第一署名單位仍然為鄭州大學。保密論文在解密后應遵守此規(guī)定。年仡月/日鄭州大學2009屆碩士學位論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遺干;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遺傳學改變分析研究生導師冉冬梅劉延方摘要背景和目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是一種起源于多潛能造血干細胞異常的惡性克隆性疾病,90%一95%CML患者具有費城染色體PHILADELPHIA,PH,其分子基礎是9Q染色體上的CABL基因易位到22號染色體上的6C堪因上形成新的基因嵌合BCR/AB融合基因,即T922Q34;Q11。該基因表達P210BCR/AM融合蛋白有持續(xù)增強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機體對其失去了調控,它自發(fā)地通過多種途徑進行信號轉導,干擾了正常的細胞程序,如增殖、粘附和凋亡等,最終導致細胞惡變。早在1960年就在CML患者中發(fā)現(xiàn)了PH染色體,并證明是由9號染色體易位至22號染色體而形成的。目前認為,CML是一種造血干細胞的高度異質性疾病,PH染色體是其最特異的染色體異常,由此而產生的蚴仫彪融合基因重排是CML較為特征性的分子標志,也是客觀準確地診斷CML的主要依據。尤其對于初診時即進入急變期的患者,PH染色體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CML的診治。資料顯示,90%“95%的CML患者存在PH染色體,CML除了典型的PH染色體外,少數患者還存在其他復雜易位。約有5%的CML可出現(xiàn)變異的PH染色體或復雜的染色體核型變化,尤其是在加速和急變期。未接受特殊治療的CML患者一般經歷2“3年的慢性期,經過治療后部分患者可長期生存。在轉化過程中,患者遺傳學檢查可發(fā)現(xiàn)附加染色體異常,這些異常常出現(xiàn)在臨床轉變之前,成為惡性克隆進展的主要機制之一。由于目前所有白血病的融合基因尚未完全確定,進行骨髓染色體核型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染色體核型分析對CML的診斷、治療、病情監(jiān)測及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常規(guī)染色體核型分析近年已有一些研究和報道,但在常規(guī)細胞遺傳學CC方法檢測基礎上運用分子生物學方法一熒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則少見文獻報道。本研究應用此法對194例CML患者染色體核型進行分析,其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56
大?。?1.57(MB)
子文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