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飾專題研究——以胡漢服飾文化交融為中心_10608.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是從北方民族服飾文化對內(nèi)地漢族傳統(tǒng)服飾影響的角度進行的專題研究<'①>。按照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的差別,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主要在國家制度這一相對宏觀的背景下展開,包括兩個專題: 第一、北朝胡族傳統(tǒng)與唐代大駕鹵簿服飾制度。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 1、唐代大駕鹵簿主要繼承了天賜二年(405年)改制后的北魏大駕鹵簿制度。在此基礎之上,唐代大駕鹵簿服飾按照人員職能屬性的不同,大體應分為“諸衛(wèi)服飾”,“車輦、麾幢儀仗人員服飾”,

2、“供奉侍臣、四省局官及殿中侍御史等文吏服飾”,“鼓吹臣工服飾”,以及“‘導駕六引’人員服飾”等五大類。通過對這些類型服飾形制的全面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唐代大駕鹵簿的服飾,從整體上表現(xiàn)出一種“胡漢”交融、以傳統(tǒng)“胡服”形制風格為主的制度特征。 2、由于大駕鹵簿制度亦“儀”亦“衛(wèi)”的制度屬性,其在唐代國家禮制、兵制展現(xiàn)與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典型性意義。特別是其中的各類服飾,因為具有直觀、生動與呈外共睹的特點,故而成為一種在“華夏”意象下

3、,改造中國古代視覺性政治權(quán)威外觀的有效工具。同時,通過這一改造過程,唐代大駕鹵簿服飾也成為了推動當時民族融合,與塑造后世漢民族集體記憶的積極力量。 第二、唐代服飾賞賜及與“四夷”關系。筆者認為: 1、由于緣起于一般物質(zhì)性賞賜,唐代服飾賞賜制度特征主要應由其所用服飾形制決定,因此,其體現(xiàn)出了比較強烈的胡族傳統(tǒng)淵源影響。在王朝政治制度的不斷發(fā)展中,唐代服飾賞賜首先成為了一種國家“特賞”,進而在與官常服品色制度的互相重疊下,逐

4、漸形成了有唐一代頗具特色的“賜紫緋”之制,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影響綿長而深遠。另外,為了更為全面地描述相關制度的運行與流變,本文還利用了一些墓志史料,對晚唐內(nèi)侍省官員的服飾賞賜情況進行了初步考察。 2、唐帝國形成的歷史與空前強大的國力,決定了其與周邊、乃至部分絕遠之域的許多內(nèi)外民族,亦即所謂“四夷”的交往,遠遠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統(tǒng)一中原王朝。而以“袍帶”為形制主體的服飾賞賜,在唐與“四夷”關系中亦扮演了極其特殊與重要的角色。李唐國

5、初,由于賞賜服飾的胡族形制特征,服飾賞賜成為李唐融洽“華夷”關系的有效工具;盛唐時期,服飾賞賜乃是宣化“四夷”、協(xié)調(diào)與制衡外蕃彼此關系的“適度威力”武器;中晚唐時,施展空間的萎縮使服飾賞賜基本局限在國家與個別“四夷”關系的某些具體操作層面,故其作用也大大地降低了。 3、唐朝對“四夷”所用的“袍帶”賞賜,在形制淵源上流露出濃厚的胡族傳統(tǒng)特征,而在“華夷”政治關系層面則又具有“唐冠帶”的華夏文化色彩。因此,“袍帶”在內(nèi)外“自認同”

6、與“他認同”之“華夷”觀念交織下,最終脫“胡”入“華”,成為代表唐代整體服飾形象的最重要常服形制。相關影響直至宋明時期亦為不絕。 下篇選取唐代曾經(jīng)流行的某些服飾形制,從微觀的角度,重點研究了外來胡族服飾對唐代的影響。分為兩個專題: 第一、鎖子甲與“<革占><革世木>事”。通過研究,我們有如下一些認識: 1、可能最早是由生活在黑海以北的斯基泰人(Scythians)發(fā)明的鎖子甲,直到唐代才為中原地區(qū)所真正了解。鎖子

7、甲入華后并未在軍戎服飾范疇發(fā)揮其武備物的原本效能,相反,作為一種外來“方物”,卻因奇特的結(jié)構(gòu)特征與肌理外觀帶來的審美價值,在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學、建筑學和工藝學等領域煥發(fā)異彩,并進而成為一種獨具異域情調(diào)、相對抽象的表現(xiàn)性裝飾語言。 2、作為初唐高級武官常服構(gòu)件的“<革占><革世木>七事”,有可能來源于中亞粟特騎士的傳統(tǒng)出征裝束。其相關制度的興滅,部分反映了初唐至盛唐過渡時期,李唐政治氣候與制度文化的變幻情形。后世所稱“<革占>

8、<革世木>帶”的腰帶名謂,與“<革占><革世木>七事”有直接關系,但從北宋開始,人們的相關認識已產(chǎn)生了部分誤差,這主要體現(xiàn)在混淆了“環(huán)帶”與“<革占><革世木>帶”的本質(zhì)差別。相關的消極影響至今猶存。 第二、高巾子與官服“異文”。研究顯示: 1、雖然,今人以現(xiàn)在的服飾學知識,不認為幞頭包帛下的“巾子”是獨立的服飾件,但在唐代人們的認識中,情況恰恰相反。唐代高頭巾子與西域高尖帽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這種情況與武周時期

9、在華胡人積極支持武周政權(quán),以及他們在國家文物制度革新活動中的活躍表現(xiàn)有很大關系。武周高巾子給有唐一代巾子與幞頭造型的發(fā)展定下了基調(diào),從此,高度的不斷突破成為了時尚的主要指標。 2、唐初《武德衣服令》所定三、五品高官常服“異文”之“大科”、“小科”,很可能就是聯(lián)珠紋對獸(禽)團窠圖紋,它們整體上應屬于所謂“陵陽公樣”的圖案范疇;武周官袍的“銘文”圖案與新疆出土的許多西域織物上的漢字圖紋,有審美趣詣與應用觀念上的趨同特征;中晚唐流行

10、的“鶻銜綬帶”與“雁銜儀委”圖紋,在淵源上流露出明顯的傳統(tǒng)祆教圖案特征,但其使用者主觀上卻賦予其傳統(tǒng)的“華夏”文化象征意象??梢钥闯觯拼倥邸爱愇摹睆目傮w形制方面,體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西域(中亞)文化影響,以及日漸“華夏化”發(fā)展趨勢。 3、唐代官常服所用紋綾上的圖紋,從一開始就有“別階”的功能,這一事實不應再被懷疑。只不過由于其階差變化的跨度較大,且多是綾上的暗花圖案,因此,沒有服色那樣鮮明與方便使用而已。但隨著唐代散官制度的濫

11、滯,從中晚唐開始,官服“異文”便開始擺脫從屬地位,并逐步超越官服品色局限,成為了高級官僚階層最重視的“別階”符號。當然,此時“別階”的對象,已從品位很大程度地轉(zhuǎn)向了職位。 總之,無論從禮制意象明晰的大駕鹵簿服飾,還是到制度化、符號化色彩強烈的軍戎類服物,乃至一般的常服構(gòu)件,都明確顯示出唐代服飾文明中胡族因素的強烈影響及主流性特征。而服飾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將這種影響擴散與滲透到唐代社會生活的其它諸多領域,并因之對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