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目 錄</b></p><p><b>  摘要I</b></p><p>  ABSTRACTII</p><p><b>  一、前言1</b></p><p>  (一)問題的提出1</p><p>  

2、(二)國內外研究狀況1</p><p>  1.國外研究現(xiàn)狀1</p><p>  2.國內研究現(xiàn)狀1</p><p> ?。ㄈ┭芯磕康暮鸵饬x2</p><p><b>  1.研究目的2</b></p><p><b>  2.理論意義2</b></p&

3、gt;<p><b>  3.現(xiàn)實意義3</b></p><p> ?。ㄋ模┭芯糠椒ê蛯ο?</p><p><b>  1.研究思路3</b></p><p><b>  2.研究方法3</b></p><p><b>  3.研究對象3&l

4、t;/b></p><p> ?。ㄎ澹┫嚓P理論概述3</p><p><b>  1.再社會化3</b></p><p><b>  2.社會排斥3</b></p><p><b>  3.社會互動4</b></p><p><b&g

5、t;  4.文化認同4</b></p><p> ?。┫嚓P概念界定4</p><p><b>  1.農民工4</b></p><p><b>  2.城市融入4</b></p><p><b>  3.邊緣人4</b></p><

6、p>  二、農民工城市融入?yún)^(qū)域性分析——以J市為例5</p><p> ?。ㄒ唬㎎市農民工現(xiàn)狀5</p><p><b>  1.基本情況5</b></p><p><b>  2.生活狀況5</b></p><p><b>  3.工作狀況6</b></

7、p><p>  (二)J市農民工城市融入現(xiàn)狀和需求7</p><p>  1.經濟層面的融入7</p><p>  2.社會層面的融入8</p><p>  3.心理層面的融入8</p><p>  4.政治層面的融入9</p><p>  5.文化層面的融入10</p>

8、<p><b>  6.融入需求10</b></p><p> ?。ㄈ㎎市農民工城市融入存在問題及原因11</p><p><b>  1.存在問題11</b></p><p><b>  2.原因分析11</b></p><p>  三、建議和對策13&

9、lt;/p><p> ?。ㄒ唬┥罨瘧艏贫雀母?3</p><p> ?。ǘ┌艳r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13</p><p>  (三)提高農民工在初級分配中的待遇13</p><p> ?。ㄋ模p少對農民工的歧視13</p><p> ?。ㄎ澹┲饾u提高農民工文化素質14</p><p

10、> ?。┙儆谵r民工的工會組織14</p><p><b>  結論15</b></p><p><b>  注釋16</b></p><p><b>  參考文獻17</b></p><p><b>  致謝18</b></p

11、><p><b>  摘 要</b></p><p>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已經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農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理論框架。運用既成的理論框架,以J市為例,旨在重點突出農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區(qū)域性和具體性;全面分析農民工在社會層面、經濟層面、文化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城市融入。制約農民工城市融入主要客觀因素是經濟和制度兩

12、方面,主觀因素主要是心理層面,因此,農民工城市融入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其中客觀因素在農民工城市融入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同時心理層面又是不可忽略的主觀因素。</p><p>  關鍵詞:農民工;邊緣人;城市融入;戶籍制度;二元性</p><p><b>  ABSTRACT</b></p><p>  With the continuous pr

13、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has become a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tudy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ity. Theoretical fra

14、mework using the ready, to J City, to a focused study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regional and city specific natu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at the social level, economic level, cultural and psychol

15、ogical dimensions of urban integration</p><p>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marginal; urban integr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duality 一、前言</p><p><b> ?。ㄒ唬﹩栴}的提出</b></p>

16、;<p>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地從農村涌入城市,形成了一股群體龐大的民工潮。據(jù)統(tǒng)計,1989年之前,進城農民工達2000-3000萬人,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經濟快速發(fā)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民工開始進城打工,平均每年增長1000多萬人,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調查結果顯示,在2003年農民工數(shù)量已經達到1.1億,2006年農民工人數(shù)已經是1.32億。[1]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農民工在城市發(fā)展建設

17、中充當著主力軍作用,他們用自己最辛勤的汗水在最底層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作出貢獻,可以說改革開放的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離不開農民工的參與。然而,在農民工為改革開放作出貢獻的同時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甚至農民工只是城市的“邊緣人”,或是社會排斥的一個弱勢群體。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農民工問題越來越突顯,為了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學術界圍繞著農民工各方面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和提出解決對策和建議,其中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是一個研究的熱點。</p>

18、<p> ?。ǘ﹪鴥韧庋芯繝顩r</p><p><b>  1.國外研究現(xiàn)狀</b></p><p>  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在國外沒有針對性的研究,現(xiàn)在的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由于受國家的體制決定和經濟結構的影響,農民工這群體幾乎不存在,但在國外研究的相似群體是migrant worker(外來移民務工者)。同樣在國外,外來移民務工也是一個弱勢群體,也受到學

19、術界廣泛關注,有研究這群體的城市生活保障、疾病衛(wèi)生等具體性問題,也有很多研究移民群體的文化融入問題。比如:斯蒂芬·安佐文描述了移民在融入社會時的生活、制度以及文化上的困境;羅杰·丹尼爾斯提到外來移民融入當?shù)孛褡迳钍且环N差異性民族文化融合。[2]國外對外來移民者的研究從開始的具體的生活狀況關注到逐漸關注移民者的文化和民族融合的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論研究體系。因此,國外對外來移民務工者的研究對我國農民城市融入問

20、題研究同樣具有借鑒意義。</p><p><b>  2.國內研究現(xiàn)狀</b></p><p>  在我國,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在當前時期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分別從社會學視角、經濟學視角和政治制度視角去研究。具體而言,社會學視角下研究的是農民工心理行為、群體習慣和整個社會的關系,如再社會化,社會網(wǎng)絡,社會分層,社會排斥</p><p>  和文化

21、中農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如“農民工能否真正融人城市取決于其內化城市的文</p><p>  化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在心理上獲得認同,在情感上找到歸宿”;[3]經濟學視角則從社會保障等方面去反映農民工就業(yè)、勞動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等狀態(tài)。如“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解決要從逐步把農民納入城市社會保障網(wǎng)絡,建立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社會保障體系”; [4]政治制度視角一般從國家的政治制度如:戶籍制度改革、國家政策方針來研究農民工這群體階層

22、的政策受惠與否?!稗r民正在城市融入中面臨的制度性排斥包括: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排斥”,[5] “農民工的戶籍問題導致農民工就業(yè)難、無社會保障、地位低、弱勢化、邊緣化的重要因素,更是農民工不能市民化、融入城市難的主要原因”。[6]</p><p>  關于農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又分為差異性研究和綜合性研究,當前這兩方面研究相對比較少。具有代表性差異性研究有:劉電芝,魯遲和彭杜宏認為“不同性別

23、、不同行業(yè)間的差異顯著,在融入效能感上,男性農民工高于女性;而工業(yè)領域低于商業(yè)服務行業(yè)”。[7]而在綜合性研究方面朱考金和吳磊學者認為“學界對當前農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主要從這三個層面著手: 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層面或文化層面”。[8]</p><p>  綜合以上研究分析得出:在國內關于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有兩大特點,即:以專業(yè)學科為視角的單一性研究,這類研究主要從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視角去分析農民工城市

24、融入;第二個特點是:圍繞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進行差異性和綜合性研究,這類研究的范圍比較廣。此外,從以上的研究看出,有些研究從社會,經濟,制度等客觀因素出發(fā),忽略了農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觀感受,因此,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受到客觀與主觀因素的影響。</p><p>  因此,本文在實證研究基礎上分析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從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和心理等層面分析制約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p>&l

25、t;p> ?。ㄈ┭芯磕康暮鸵饬x</p><p><b>  1.研究目的</b></p><p>  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即“非農非工”的城市邊緣人,農民工城市融入已經成為時代必然趨勢,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對農民工融入的現(xiàn)狀了解,分析相關影響因素,提出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對策和建議;最終為了消除農民工“邊緣人”的無奈處境和促進社會全面發(fā)展

26、以及構建和諧社會。</p><p><b>  2.理論意義</b></p><p>  理論上更加豐富關于農民工城市融入在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方面的研究理論,同時加入社會學理論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文化認同等理論,從而完善既成的理論框架,拓寬農民工城市融入理論研究領域,為農民工城市融入尋求新的理論視角。</p><p><b>  

27、3.現(xiàn)實意義</b></p><p>  對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從而做出對策構想,促進農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當中,這樣可以讓農民工在城市化作出貢獻的同時享受到現(xiàn)代化的成果。農民工城市融入有利于統(tǒng)籌城鄉(xiāng)平衡發(fā)展,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同時消除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分割的二元局面,實現(xiàn)國民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這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而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p

28、><p> ?。ㄋ模┭芯糠椒ê蛯ο?lt;/p><p><b>  1.研究思路</b></p><p>  通過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方法收集關于農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資料,并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現(xiàn)狀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農民工城市融入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最后,針對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提出促進對策和建議。</p><p><b>

29、  2.研究方法</b></p><p>  文獻法,通過查閱數(shù)據(jù)文獻庫和從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來收集關于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相關研究思路和研究理論。</p><p>  問卷調查, 以J市為例,通過自編的《關于農民工城市融入調查問卷》收集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具體實施:依據(jù)農民工聚集地,把J市劃分6個城區(qū)(槐蔭區(qū)、天橋區(qū)、歷城區(qū)、市中區(qū)、歷下區(qū)、長清區(qū)),在6城區(qū)各抽取15個

30、農民工作為調查對象,樣本總數(shù)為90人。發(fā)放問卷為90份,全部有效問卷80份,有效率約為88.89%。</p><p><b>  3.研究對象</b></p><p>  以J市6大城區(qū)的農民工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年齡分布:25歲以下為16人,占總人數(shù)20%;25歲—35歲為36人,占總人數(shù)45%;35歲以上為28人,占總人數(shù)35%。文化程度分布:小學或小學以下的占55

31、%,中學或高中占38.8%,高中以上占6.2%。</p><p><b> ?。ㄎ澹┫嚓P理論概述</b></p><p><b>  1.再社會化</b></p><p>  再社會化是社會化的一個類型,它是指全面放棄原已經習得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重新確立新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9]</p><p&

32、gt;<b>  2.社會排斥</b></p><p>  “社會排斥”最早是由法國人雷納爾在1974年提出的,他認為“社會性地排斥”是指人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斷裂。[10]后來,社會排斥被定義為:社會成員從個人整合于社會系統(tǒng)中被排斥出來的現(xiàn)象,這些系統(tǒng)有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11]</p><p><b>  3.社會互動</b><

33、/p><p>  社會互動是指社會上的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fā)生的相互依賴性的社會交往活動。[12]</p><p><b>  4.文化認同</b></p><p>  “文化認同是指個體將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內化并產生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chuàng)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13]農村與城市具有兩個不同的文化氣氛,

34、文化認同在農民工城市融入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節(jié),這是兩種文化碰撞時,一種文化對別一種文化作出的妥協(xié)。</p><p><b> ?。┫嚓P概念界定</b></p><p><b>  1.農民工</b></p><p>  本文研究的農民工是指戶籍身份是農民,職業(yè)身份是工人的從農村進入城市打工的人員。</p>

35、;<p><b>  2.城市融入</b></p><p>  城市融入是指異質的個體參與城市社會互動中,其思想意識、生活方式、行為認識被同化,從而對城市產生認同和歸屬感的過程。</p><p><b>  3.邊緣人</b></p><p>  邊緣人是指是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于群體之間的人?;?/p>

36、指脫離主流社會的經濟生活形態(tài)、社會交往形態(tài)、文化心理形態(tài)的個體。[14]</p><p>  二、農民工城市融入?yún)^(qū)域性分析——以J市為例</p><p>  通過調查問卷收集所得數(shù)據(jù)分析,先對J市農民工現(xiàn)狀進行描述性分析,即基本資料、生活、工作狀況的描述,然后對農民工在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層面、政治層面、文化層面和融入需要進一步闡述反映J市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現(xiàn)狀,進而對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

37、,最后提出對策和建議。</p><p> ?。ㄒ唬㎎市農民工現(xiàn)狀</p><p><b>  1.基本情況</b></p><p>  性別以男性為主,文化程度以小學或小學以下居多。在對J市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外出打工主要以男性為主,人數(shù)為70,占總數(shù)的87.5%;農民工文化普遍比較低,小學或小學以下的人數(shù)為44,占總數(shù)的55%,高中以上只占總數(shù)的6.

38、2%。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p><p>  表1 性別與文化程度</p><p>  此外,農民工進城打工時間集中在4年左右,往兩邊遞減;年齡主要在25歲以上,正當體力旺盛階段。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p><p>  表2 工作年限與年齡</p><p><b>  2.生活狀況</b></p>

39、<p>  消費偏低,居住地以工地和工廠居多。數(shù)據(jù)顯示:月消費為300元以下占56.3%,很明顯農民工消費水平普遍很低;居住工地和工廠總共占75.3%,只有13.8%農民工是自己租房子在小區(qū)生活。此外,居住工地工棚的農民工其月消費在300元以下的占的比例最多,反之亦然。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3)。</p><p>  表3 月消費與所在住所交互分布</p><p><b> 

40、 3.工作狀況</b></p><p>  (1)從事行業(yè)以建筑業(yè)制造業(yè)為主。數(shù)據(jù)顯示:從事建筑業(yè)制造業(yè)分別占42.5%和27.5%。農民工普遍工資很低,600—900元占67.5%;900元—1200元占21.3%,而全國各省的最低工資水平一般是900元左右,因此,可以看出農民工工資水平主要集中在最低工資水平上下。此外,從事建筑行業(yè)和制造業(yè)的農民工月收入在600—900元占人數(shù)比例最多。具體數(shù)據(jù)見(

41、表4)。</p><p>  表4 從事行業(yè)與月收入交互分布</p><p>  (2)農民工工作時間大多數(shù)比8小時的標準工作時間長。數(shù)據(jù)顯示:一天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的一共占7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5)。</p><p>  表5 一天工作時間(小時)</p><p> ?。?)農民工不簽訂勞動合同居多數(shù)。數(shù)據(jù)顯示:農民工在每次工作時多數(shù)

42、簽訂勞動合同的只占20%,很少簽訂的占15%,而沒有簽訂的占65%,顯然農民工大多數(shù)沒有勞動合同的情況下其合法權益也得不到足夠的保障,同時有助滋生拖欠農民工工資這種壞現(xiàn)象。實際上這是經濟學視角中的就業(yè)歧視的表現(xiàn):企業(yè)無視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同工不同法,把農民工看成“二等公民”與城市居民區(qū)別看待,農民工享受不到同等國民待遇。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6)。</p><p>  表6 簽訂勞動合同情況</p>&l

43、t;p> ?。?)農民工購買工傷保險狀況不理想。數(shù)據(jù)顯示:農民工在每次工作時雇主幫購買工傷保險只占20%,偶爾幫購買的占30%,而沒有購買過的占50%,可見農民工在人身安全方面和享受的保障方面得不到切實的保證,這與我們城市居民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形成鮮明對比。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7)。</p><p>  表7 購買工傷保險情況</p><p> ?。ǘ㎎市農民工城市融入現(xiàn)狀和需求<

44、;/p><p><b>  1.經濟層面的融入</b></p><p>  據(jù)上述調查顯示,J市農民工生活于底層:工作累,崗位差,月收入以600—900元居多,月消費以300元左右居多,甚至工作沒保障,即:在很少簽訂勞動合同和購買工傷保險的環(huán)境下工作,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一方面,根據(jù)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得知:低層次需求影響到高層次需求實現(xiàn)。因此J市農民工在這種物質基礎的低

45、層次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時,其往上的高層次需求如歸屬感很難實現(xiàn),于是農民工很難順利發(fā)展到城市融入階段。此外,J市農民工與該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具有明顯的城鄉(xiāng)二元性。這種收入和消費的差異型二元性嚴重制約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8)。</p><p>  表8 J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費情況[15]</p><p><b>  2.社會層面的融入</b&g

46、t;</p><p>  在“是否愿意與城市人交朋友”調查數(shù)據(jù)可知:愿意的占30%,不愿意的占45%,態(tài)度不很樂意的占25%,農民工在交際選擇上大多是選擇自我隔離型,只有一部分是接納型,可以看出農民工與城市居民沒有進行良好的社會互動,也沒有形成相互間的社會網(wǎng)絡,這都會影響到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好的社會互動能促進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相互了解與關系的融洽,改變舊的以“地緣”和“血緣”為主的封閉型關系網(wǎng),從而與城市居民形

47、成良好的開放型的社會網(wǎng)絡。這種社會網(wǎng)絡又為農民工提供了社會資源,包括信息和人際關系資源,為農民工向上流動提供可能性。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9)。</p><p>  表9 和城里人交朋友的意愿 </p><p>  此外,在對“喜歡農村的原因”調查顯示,選擇“有田耕作”有40人,占50%;選擇“親戚多”有24人,占30%,這表明了農民工受到明顯的地緣和親緣的

48、固化作用,不利于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和社會網(wǎng)絡。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0)。</p><p>  表10 喜歡農村的原因</p><p><b>  3.心理層面的融入</b></p><p>  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交際時產生的感受和看法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總是不自在感受占36.3%,有時感覺到占44.9%,只有18.8%感覺很自然,可知,

49、從心理上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存在有隔閡,難以形成順暢的信息交流,進而產生一種相互排斥感;農民工自己感覺在城市居民中的印象調查顯示,好印象占30%,壞印象占48.7%,只有21.3%處于中性,所以農民通過自己感覺從而形成了與城市居民的相對距離感以及融入意愿。從心理上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存在有隔閡,難以形成順暢的信息交流,進而產生一種相互排斥感。此外,“總是不自在感受”和“有時有不自在感受”農民工認為被城市人看成“很鄉(xiāng)下人”占比例最多。具體數(shù)據(jù)見(

50、表11)。</p><p>  表11 感受與看法交互分布</p><p><b>  4.政治層面的融入</b></p><p>  表12 文化程度與參政意識交互分布</p><p>  參與政治方面,農民工是以一種過客心里來看待。數(shù)據(jù)顯示:66.3%農民工表示不愿意參與社區(qū)政治活動,25%處于無所謂態(tài)度,只有8

51、.7%農民工表現(xiàn)出積極心態(tài)。此外,“和自己沒關系”選項中文化程度是“小學或小學以下”的農民工占比例最多,其次是文化水平是“初中或高中”,而有7人選擇“榮幸地參加”中文化水平是“高中以上”占了5人。由此可知,不同的教育程度會有不同的政治意識,甚至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影響到其參政意識,文化程度高的表現(xiàn)出積極參政意識。文化程度低的表現(xiàn)出消極的參政意識。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2)。</p><p><b>  5.文化層

52、面的融入</b></p><p>  數(shù)據(jù)顯示:多賺錢有漂亮房子占總數(shù)50%,說明當農民工有條件在城市居住時他們會更趨向于在財富方面讓人承認是城里人,從而融入城市。此外,在學習城市文化方面表現(xiàn)為農民工對城市的文化認同。學習城市文化只占20%,表明農民工在接受城市文化意愿不強烈,反映出其對城市文化認同程度低,在文化層面的融入不夠。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3)。</p><p>  表13

53、 成為城市人的方式</p><p><b>  6.融入需求</b></p><p> ?。?)農民工在城市融入時需求最強烈的是提高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和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現(xiàn)象,兩者共占80%,這也反映出只有在最低生存需求得到滿足時才能夠發(fā)展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也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最低層的需求。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4)。</p><p>  表14

54、 希望當?shù)卣雠_政策</p><p> ?。?)城市融入過程中農民工在生活方式選擇需求存在差異性。數(shù)據(jù)顯示:選擇城市生活方式的占35%,選擇農村生活方式的占15%,選擇城市與農村生活方式相結合的占50%,可以看出在農民工進入城市后不可能把已習得的生活方式完全拋棄去完全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再社會化過程的艱難性。生活方式屬于社會層面的再社會化,它指農民工在與城市市民進行互動交往時在消費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55、上的碰撞,逐步實現(xiàn)社會角色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5)。</p><p>  表15 居住城里所選擇的生活方式</p><p>  (三)J市農民工城市融入存在問題及原因</p><p><b>  1.存在問題</b></p><p> ?。?)融入趨勢不強:農民工的生活無論是消費還是居住地大部分都是處于最

56、低層,屬于剛解決溫飽類型,消費上的低支出和居住地差反映了其生活在城市最底層;從事行業(yè)以建筑業(yè)制造業(yè)為主,工資普遍很低,這兩個行業(yè)工作相對比較累,而農民工的收入很低,社會保障水平低,對農民工的就業(yè)歧視,地緣和親緣的小農文化和社會互動。這種與城市居民的差異型二元分割所形成的總體融入趨勢不強的局面。</p><p>  (2)融入條件缺乏: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是農民工融入的重要條件,農民工在戶籍上很少取得城市戶口,此外,

57、農民工社會保障缺乏,同時又無法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城市社會保障。此外,導致出現(xiàn)社會保障二元性最大根源是戶籍制度,戶籍制度產生了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不同的勞動力市場、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成為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劃分標簽的手段。</p><p> ?。?)暫時性融入明顯:地緣與親緣使農民工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季節(jié)性的短暫遷徙,城市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工作地或住所,對城市的融入也是個短暫的過程。</p><

58、p> ?。?)融入過程中各種排斥疊加:在融入過程中出現(xiàn)經濟排斥、社會排斥、制度排斥以及文化排斥等多種排斥疊加的現(xiàn)象,嚴重阻礙了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決心。</p><p>  (5)缺少維權的工會組織:工會對于農民工而言就是權益上 “護航者”,現(xiàn)行工會制度不完善和工會責任的缺失導致農民工對工會的不信任,在沒有工會的保護下,企業(yè)可以有恃無恐地很少給農民工購買保障和簽訂勞動合同。最終導致農民工在城市的政治權力被弱化,

59、最終導致農民工對城市缺乏信任和歸屬感。</p><p><b>  2.原因分析</b></p><p> ?。?)由于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互動少,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網(wǎng)絡,導致社會層面的低融入;經濟層面:農民工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最低工資水平達不到理想狀態(tài)直接影響到農民工的融入意愿,所以在農民工的生存無法得到物質上的滿足時,其處于思想上的游離狀態(tài),形成了心理層面的低融

60、入;此外,農民工在城里流動性大,居無定所,沒有形成家的感覺。沒有家的歸屬感這又是心理層面的低融入表現(xiàn);農民工接受城市文化意愿不強烈,缺少文化認同造成在文化層面融入低的局面。</p><p> ?。?)在農民工城市融入過程戶籍制度扮演重要角色,戶籍管理得越嚴格,農民</p><p>  工與城市居民身份等級差距越明顯,引發(fā)的各種不同的分割性的二元制度,形成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不相融格局;社會保

61、障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一種保障性措施,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存權益,當社會保障出現(xiàn)明顯的二元性所導致的是兩種不平等的生存保障,城鄉(xiāng)統(tǒng)籌下的戶籍制度與社會保障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缺乏條件。</p><p>  (3)出現(xiàn)暫時性融入是由于二元經濟結構存在,受“地緣”和“親緣”的制約,</p><p>  農民脫離不了土地,他們在進城務工時只是短期的遷徙行動,而不愿長期留在城市。農民工在保證農業(yè)生產順利進

62、行同時進城務工,呈現(xiàn)出有規(guī)律的,季節(jié)性的在城鄉(xiāng)之間人口流動,從而他們的融入也是短暫性的。</p><p> ?。?)經濟排斥發(fā)生在市場經濟中,就業(yè)機會比城市居民少,生活水平低,從事職業(yè)差,勞動力最廉價都是經濟排斥的結果;社會排斥發(fā)生在與城市居民交往中,對農民工歧視,甚至是把城市化出現(xiàn)問題歸罪農民工,把農民工“妖魔化”這些都是社會排斥的表現(xiàn);制度排斥發(fā)生在制度制訂和實施過程中,二元性的戶籍制度把人在身份上分割成尊和

63、卑,而農民工在身份上是卑微的,同時制度排斥還表現(xiàn)在同樣的社會保障在實施過程中履行兩種不同標準;文化排斥表現(xiàn)異質文化的不相融,城市文化是主流,但農民工卻很難走進城市文化的主流中,原因在于農民工有著太多小農文化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這些排斥總是伴隨在進城農民工生活方方面面,J市農民工同樣存在排斥現(xiàn)象,同時又是各種排斥疊加效應,這不利于農民工的城市融入。</p><p> ?。?)農民工在進城務工時缺少幫助維權的工會組織

64、,導致農民工權利被“邊緣化”。工會組織對于農民工而言就是權益上的“保護傘”,但現(xiàn)階段我們工會制度下的地方政府工會或企業(yè)工會在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上的責任上是缺位的,表現(xiàn)為:工會具有代表工人與企業(yè)進行工資的集體協(xié)商和政治權益談判的職責,但現(xiàn)實中工會職責卻名存實亡;工會制度規(guī)定工會組織的代表成員來自于員工內部的選舉,而企業(yè)的工會代表大多數(shù)是企業(yè)直接任命,破壞了工會的民主性質,同時出現(xiàn)了從代表員工的權益轉變?yōu)榇砥髽I(yè)權益的工會性質扭曲局面,于

65、是員工的“發(fā)言權”被剝奪;責任的缺位,性質的錯位最終導致影響力被弱化,因此員工與企業(yè)的關系存在弱關系與強關系,弱關系的員工只能被強關系的企業(yè)控制,出現(xiàn)了企業(yè)資方對農民工勞動剩余價值的無限剝奪,工資的集體平等協(xié)商不復存在。</p><p><b>  三、建議和對策</b></p><p>  綜合以上對J市農民工城市融入相關分析以及既有學者的理論研究,提出以下具有普遍

66、性的對策和建議,從制度改革、擴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提高初次分配水平等方面入手有效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p><p> ?。ㄒ唬┥罨瘧艏贫雀母?lt;/p><p>  加大對現(xiàn)階段的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實現(xiàn)二元戶籍向一元的戶籍制度轉變,使農民工得以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國民待遇,進而促進人口的自由流動,建立起城鄉(xiāng)一體的戶籍管理制度,消除農民工在城市融入過程中的制度障礙。戶籍制度是影響農民工城

67、市融入最大因素,現(xiàn)有戶籍制度以一種“社會屏蔽”功能把農民工無形的屏蔽在城市之外,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分割是戶籍制度下的所衍生其它二元性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說戶籍制度必須改革來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p><p> ?。ǘ┌艳r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p><p>  要實現(xiàn)農民工真正地融入城市,必須改革現(xiàn)有城市社會保障制度,構建面向農民工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

68、 普及農民工享受社會保障的二次分配成果。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民工工傷和醫(yī)療保險體系,確保農民工的最基本的健康權益;其次是建立進城農民工城市失業(yè)保障制度,再次是建立起覆蓋面廣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體系。只有逐步實現(xiàn)農民工生存型保障才能從最低層起促進其融入城市。</p><p>  (三)提高農民工在初級分配中的待遇</p><p>  根據(jù)馬斯洛五大需求層次,最低工資和收入是最低需求層次,只有滿

69、足最低需求才能更好的發(fā)展更高層次的需求,這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必要步驟。同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農民工成為城市勞動力一大群體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及政策的上扶持,所以出臺針對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制度是勢在必行,這樣才能縮小農民工與城市居民收入上的差距,促進農民工在物質基礎上先融入城市當中,這也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p><p> ?。ㄋ模p少對農民工的歧視</p><p>

70、  制度性的人為不平等促使有些城市居民產生一種優(yōu)越感,習得的優(yōu)越感所導致的是對農民工群體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這要求我們通過教育宣傳創(chuàng)造一個全民平等的文化氣氛,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網(wǎng)絡,為農民工城市融入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政府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和社會互動氛圍;企業(yè)單位在就業(yè)方面減少對農民工的歧視;媒體注意宣傳農民純樸和勤勞的一面,減少對農民工夸大性的負面報道,促進城市居民對農民工最真實一面的了解,從而減少相互間的隔閡和

71、不必要的歧視。</p><p> ?。ㄎ澹┲饾u提高農民工文化素質</p><p>  通過教育培訓逐漸提高農民工文化素質,當?shù)卣畱摓檗r民工建立教育培訓中心,培訓分為文化知識型和技能型。具體而言,文化知識型的培訓應包含文化層面,即讓農民工吸收文化因子促進其在文化層次上的同步,所以培訓內容包括:當?shù)爻鞘械奈幕瘹v史資料,法律知識,日常交往禮儀和人文社科類等知識,而且是以免費的公益性講座形式嵌

72、入培訓中;技能型培訓內容包括當前市場經濟中熱門職業(yè)的相關理論課程,這種培訓在考慮農民工收入狀況下收取一定的費用作為培訓中心的運作,收費前提是不能增加農民工的負擔。</p><p> ?。┙儆谵r民工的工會組織</p><p>  農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個保護自身權利的工會組織,工會組織良性運行保障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進而增強了農民工對城市的信任度、忠誠度以及歸屬感。建立屬于農民工的工會

73、組織必須完善現(xiàn)行工會制度,明確規(guī)定工會的職責,以及實現(xiàn)工會代表的“陽光”選舉的過程高度透明,同時加強工會在企業(yè)中的影響力,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獨立于企業(yè)的民主性工會組織;才能保護農民工的的合法權益;有助于工資集體協(xié)商制度實現(xiàn),從而改變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弱關系以及平衡企業(yè)單位對農民工勞動剩余價值的控制,最重要的是能穩(wěn)定農民工工資收入。此外,在工會組織的制度保護下,更有力地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違法行為。</p><p&g

74、t;<b>  結 論</b></p><p>  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來,農民工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也就是讓農民工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由于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的交錯復雜,在對農民工城市工業(yè)融入的社會層面、經濟層面、文化層面和心理層面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經濟、制度因素和心理層面起最主要作用?,F(xiàn)實農民工城市融入過程中,工資水平和社會保障等經濟因素起基礎性作用,所以解決農民工城市融

75、入著重從工資調整和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等經濟層面入手。當前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和社會保障也相對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在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時,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政府職能的發(fā)揮對農民工城市融入起重要作用,政府的政策方針為農民工融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p><p>  此外,在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層面研究分析過程,發(fā)現(xiàn)文化層面的調查和分析存在比較高的難度,以及對文化研究時不知覺的附帶的主觀意識也影響到研究的真實

76、性,這是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因此對農民工城市融入在文化層面的研究有待挖掘研究和完善。</p><p><b>  注 釋</b></p><p>  [1] 第二次全國農業(yè)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l號)[DB/OL].</p><p>  [2] 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18.</p>

77、<p>  [3] 陳菲.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社會支持分析[J].特區(qū)經濟,2008(02):158-159.</p><p>  [4] 許圣道.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的經濟學思考[J].經濟經緯,2006(02):122-123.</p><p>  [5] 竇寶國,李瑞祥.制度排斥視角下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 (03):105-106

78、.</p><p>  [6] 黃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民工市民化[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9,16(02):97-98.</p><p>  [7] 劉電芝,魯遲,彭杜宏.進城農民工城市融入分析—以蘇州地區(qū)為例[J].蘇州大學報,2008(01):29-30.</p><p>  [8] 朱考金,吳磊.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文獻綜述[J].遼東學院學報,2007(

79、03):29-30.</p><p>  [9]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2:83-84.</p><p>  [10] 竇寶國,李瑞祥.制度排斥視角下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3):105-106.</p><p>  [11] 孟昉,黃佳豪.“社會排斥”概念內涵及其本土化探討[J].長江

80、論壇,2009(05):56-57.</p><p>  [12]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2:124-125.</p><p>  [13]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2-133.</p><p>  [14] 百度百科名詞解釋[DB/OL]. </p>

81、<p>  [15] 濟南統(tǒng)計局.2009年濟南市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9:254.</p><p><b>  參 考 文 獻</b></p><p>  [1] 王洪春,阮宜勝.中國民工潮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p><p>  [2] 關信平.社會政策概論[M].北京:高等教

82、育出版社,2004.</p><p>  [3] 羅國振,文軍.現(xiàn)代城市與都市發(fā)展:社會學的視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p><p>  [4] 陸益龍.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3.</p><p>  [5]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p>

83、<p>  [6]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2.</p><p>  [7] 陳菲.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社會支持分析[J].特區(qū)經濟,2008(02).</p><p>  [8] 陳秉公,顏明權.論建構實現(xiàn)農民工市民化社會公正的社會系統(tǒng)[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03).</p><p&g

84、t;  [9] 陳小娟.流動人口的形成、制度背景與問題——國外研究述評[J].廣東社會科學,2010(02).</p><p>  [10] 杜洪梅.城市化進程中城郊農民融入城市社會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2004(07).</p><p>  [11] 竇寶國,李瑞祥.制度排斥視角下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3).</p><p>

85、;  [12] 黃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民工市民化[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9(02).</p><p>  [13] 馬廣海.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03).</p><p>  [14] 孟昉,黃佳豪.“社會排斥”概念內涵及其本土化探討[J].長江論壇,2009(05).</p><p>  [15] 劉電芝,魯遲,

86、彭杜宏.進城農民工城市融入分析——以蘇州地區(qū)為例[J].蘇州大學學報,2008(01). </p><p>  [16] 宋惠敏.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01).</p><p>  [17] 許圣道.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的經濟學思考[J].經濟經緯,2006(02).</p><p>  [18] 許信勝,張芬昀.戶籍制度與我國農民

87、工問題[J].開發(fā)研究,2006(05).</p><p>  [19] 徐鶯.農民工融入城市之難的思考[J].東北大學學報,2006(04).</p><p>  [20] 朱考金,吳磊.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文獻綜述[J].遼東學院學報,2007(03).</p><p>  [21] 張莉,裴勁松.加強農民工醫(y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J].生產力研究,2009(

88、08).</p><p>  [22] Lukes SM.Dental services for migrant and seasonal farmworkers in US community/migrant health centers[J].The Journal of rural health,2006 (3).</p><p>  [23] Fearon P.Environmen

89、tal factors in schizophrenia: the role of migrant studies[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06 (3).</p><p><b>  致 謝</b></p><p>  在此特別感謝我的導師xx老師,從選題到開題報告,以及初稿修改,都一遍又一遍地指出其中的具體問題,無論是論文的格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