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在家佛教徒學修要訣——多識仁波切(編者按:很多學習藏傳佛教者,或盲目模仿僧人功課及學修模式,每天數(shù)小時念經(jīng);或流于形式,不在內(nèi)心下功夫;或執(zhí)一隅……多識仁波切針對這點開示了在家佛教徒應如何學修,供大家參考)一、正確認識佛教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商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它的特點是生活節(jié)奏非???。所以,我們身處在這樣的社會,就不可能像農(nóng)業(yè)社會那樣,有很多的時間來學修。比方說,大家平常覺得自己對佛教或者藏傳佛教都有所了解,但我恐怕這種了解經(jīng)不起分析,若
2、從學術(shù)的角度來作進一步的探討,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佛教的認識并不是很清楚。簡單地來說,佛是覺悟的意思,生命從迷茫中獲得覺悟就是佛。佛和眾生的差別,僅僅是迷和悟的差別。迷者為眾生,覺者為佛。因此佛法就是覺悟之法、覺者之法。很多書中都說到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某某,一般也都說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但實際上,將佛法理解為釋迦牟尼開創(chuàng)之法,以釋迦牟尼為佛法的源頭,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大乘佛教認為,世界多如微塵、眾生多如微塵、佛也多如微
3、塵,也即世界無量、眾生無量、佛無量。從總體上來說,世間的成、住、毀、空無始無終,眾生的生死輪回無始無終,佛與佛法的存在也是無始無終。這就如同雞和雞蛋的道理是一樣的。從邏輯上來說,沒有第一個佛,也沒有第一次創(chuàng)始的佛法。因為佛從法中生,如果沒有佛法,佛從何而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佛,法由誰說?沒有佛就沒有佛法。佛是按照佛所說法修行成佛,佛在成佛之前就有佛法;同時,佛法又是由佛來宣說。因此,法不是佛創(chuàng)造的,佛只是揭示、解釋了宇宙人生的客觀規(guī)律
4、。佛有無數(shù),在我們所處的這一賢劫時期,先后要出現(xiàn)一千個佛,釋迦牟尼是第四位佛,之前曾有滅事佛(漢譯:拘留孫佛)、金寂佛(漢譯:拘拿含牟尼佛)、迦葉佛三佛住世,未來佛彌勒佛是第五位佛。因此,釋迦佛不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佛所說法,是承繼了先佛所說法。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共修之法,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同宣之法。慈悲善行與特殊智慧這兩條,從根本上概括了整個佛法。慈悲善行屬于道德范圍,包括利己、利眾兩個方面。利己,指的是自我修養(yǎng),好好做人、諸
5、惡莫作、自己對自己的今生和來世負責;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思想善良、品行端正、風格高尚、眾善奉行,力行有益于眾生的事,這又是利眾道德。一切的戒律,都離不開利己利眾的原則。小乘佛教以利己為主;大乘佛教則以利眾為主,其修煉的根本目的不是為自成佛,而是為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佛教的智慧是特殊的智慧,簡言之就是利益眾生的智慧,指的是我們在利益眾生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聰明才智。聰明有種種,有正當?shù)穆斆?,也有所謂的邪聰明。人在自私自利的時候,作惡、犯罪的
6、心智表現(xiàn)就是邪聰明,這和佛教的智慧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在智慧的前面加上“特殊”這個界定詞,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智慧,這與佛教所追求的目標有關(guān)。佛教的目的是為了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最關(guān)心的問題是人類以及一切眾生的苦難處境。這種智慧的特殊性及其敏銳性,表現(xiàn)在對生命所遭受的苦難的種類、性質(zhì)、產(chǎn)生原因的深刻的認識以及如何消除苦難以獲得幸福快樂的方法、對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佛教的這種智慧可以叫做“眾生離苦得樂的智慧”,與人類社會以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無關(guān)的
7、智慧不是佛教所追求的智慧。這種智慧的產(chǎn)物就是“苦”、“集”、“滅”、“道”的四諦理論。由此可見,佛法的本質(zhì)就是利己利眾的道德和智慧。對人類社會來說,美德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的功能就是幫助眾生獲得善德、智慧兩樣東西,就是使一切眾生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法無邊,但離不開這個大的原則和理論框架。這是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了貪心、邪見、嗔癡,念再多的咒、再怎么觀修也不行,解決不了問題。大乘佛教的根本是利益眾生,學佛就應該學習佛菩薩的慈悲與愛心,
8、發(fā)揚佛陀的舍身飼虎精神。如果人都只為自己,那么,家庭就不可能團結(jié)和睦,社會也不會和諧安定。什么是善,什么是惡?能致善果者為善;能致惡果者為惡。大乘佛教認為,凡是能對他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危害別人的事情都是惡。一切戒律的基礎是十善戒,一切惡行中最主要的是十惡,叫做“十惡不赦”。從身、言、意三個方面共分成十類行為:身不犯殺、盜、淫;口不犯妄語、惡口、綺語(無意義語)、兩舌(挑撥是非);意不犯貪、嗔、癡的十善戒是三戒的基礎,也是
9、轉(zhuǎn)世人身的主要條件。如果自己想要下一世不墮三惡道,轉(zhuǎn)世人身的話,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今生今世要做到十善。所以,無論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都要力行十善,要潔身自愛、堅守戒行。在家弟子也是如此,真正的皈依是從戒律上皈依,以戒為師。釋迦牟尼佛臨終時告誡弟子:我圓寂之后你們要以戒為師,行為合于律、言論合于論、修持合于經(jīng)。守戒的是我弟子,不守戒的不是我弟子。為什么說要潔身自愛呢?因為小乘佛教的戒律是非常好的,藏傳佛教提倡“外修小乘戒、內(nèi)修菩薩行、密修
10、二次第”,在三乘佛法并修的時候,以小乘的戒律為基礎。藏傳佛教完整地承繼了佛陀的三乘教法,是正宗的佛教。密法是佛教的核心,是最高的佛法,站在顯宗理論的基礎上來修密法,便會明白。顯宗理論,尤其是在對空性認識的主觀方面,只有粗分的籠統(tǒng)的解釋,細分的沒有明講。又比如,在研究轉(zhuǎn)世的問題上,說得不夠深細,好像隱瞞了什么,無法自圓其說。諸如此類的問題,真正要明白,須融通顯密,把兩個理論銜接在一起才是整體的佛法。學了密宗之后才知道,在顯宗里頭沒有辦法解
11、決的問題,都交給密宗來解決了。無密不成佛,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在《佛教理論框架》一書中作喻,從現(xiàn)代物理學的角度來說,顯宗是經(jīng)典物理學,密法就是量子物理學。如果用經(jīng)典物理的牛頓定律來比喻顯宗的經(jīng)典理論,那么現(xiàn)代的量子物理就對經(jīng)典物理提出了挑戰(zhàn),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來以后,否定了經(jīng)典物理的觀點。過去研究物質(zhì),現(xiàn)在進一步研究反物質(zhì)、暗物質(zhì)……這是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在認識論上的深入、細化。密宗的理論就像量子物理學一樣,代表著認識論的最高成就。所
12、以,密法并不是社會上流傳的那樣。我在《密宗是非分辨論》一書中,將漢地對藏傳佛教有偏見的言論收集在一塊,逐一予以了駁斥。喜饒嘉措大師是一世嘉木樣之后現(xiàn)代佛教史上最優(yōu)秀的學者,國民黨時期就是西藏最知名的大師,曾被蔣介石邀請到重慶講經(jīng),解放后擔任第一屆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世界宗教佛教》總編。他可說是辯才無礙,論辯文章很多。他在文章中說,我們佛教弟子有兩件事一定要堅持:一是守戒律,自己修行;二是用生命來維護佛教的真理,如果這樣做,即使不修行也是
13、在修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不能以為學佛的人不應該爭強斗勝,所以就不與人爭辯。堅持真理,不是爭強斗勝。如果一個人在思想上沒有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觀念,就等于沒有了靈魂。鑒別思想的對錯,獲得正見是非常重要的。佛經(jīng)中說,當戒律和生命二者選一時,應該選擇戒行,放棄生命。也就是說,當別人讓你抉擇,或者舍戒或者被殺。佛教徒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寧肯放棄生命。因為生命還會轉(zhuǎn)世,而聽聞佛法、得到戒律只有這一次,如果自己從前就守戒律的話,福報也不可能是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古佛教徒的舍身與修持
- 佛教徒的人格、佛教態(tài)度與佛教行為的關(guān)系研究.pdf
- 中古佛教徒的舍身與修持.pdf
- 佛教徒的人格、佛教態(tài)度與佛教行為的關(guān)系研究
- 佛教徒的宗教生活——紅古地區(qū)佛教徒信仰的發(fā)展和個人成長的質(zhì)性研究.pdf
- 佛教徒的宗教生活——紅古地區(qū)佛教徒信仰的發(fā)展和個人成長的質(zhì)性研究
- 佛教徒死亡態(tài)度及其與自尊的關(guān)系研究.pdf
- 中國佛教徒宗教性發(fā)展特點與影響因素研究
- 10488.佛教徒死亡態(tài)度及其與自尊的關(guān)系研究(1)
- 中國佛教徒宗教性發(fā)展特點與影響因素研究.pdf
- 從高僧傳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徒人格的塑造
- 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學誠“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現(xiàn)代的”
- 20世紀中國小說中的佛教徒形象演變研究.pdf
- 從《高僧傳》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徒人格的塑造.pdf
- 在家人修家庭和睦是最實在的修行
- 近代佛教老學研究
- 佛教生死學陳兵著
- 入中論講義——宗薩欽哲仁波切
- 成功交流要訣
- 績效管理要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