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整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單元:主流思想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線索脈絡百家爭鳴——法家獨尊——黃老盛行——儒家主流——受到挑戰(zhàn)——融合完善——自我批判趨勢: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從百家爭鳴到思想一統(tǒng)的趨勢;儒家在漢代以后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特點:每一時期的文化都是一定政治經濟的客觀反映。預設問題:1、為什么儒家思想能夠最終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yún)⒖即鸢福壕唧w答案視材料內容而定(1)儒家思想的主張順應了統(tǒng)治者鞏固統(tǒng)治的政治需要,“仁”“德”“禮”都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

2、(以維護封建綱常禮教為前提)(2)儒家知識分子對儒家思想不斷的更新、改造,使之更適應時代的需要(如:董仲舒吸收陰陽家、法家、黃老之學,形成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程朱等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的儒學思想體系……)(3)統(tǒng)治者對于儒家思想的重視和政策引導(如: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漢武帝采納“罷百獨儒”,以儒學經典為課本,興辦太學;宋以后,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元將理學做為考試內容等等)(4)中國歷史長期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更適合

3、儒家思想生存(歷史上政治秩序穩(wěn)定,統(tǒng)治鞏固后,儒學受到重視)(5)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激,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百家爭鳴:背景:經濟:生產力的發(fā)展,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fā)展,為百家爭鳴奠定了物質基礎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崩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分裂,諸候爭霸,各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國家尚未統(tǒng)一,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階級: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笆俊彪A層活躍并受到重用。文化:私學興起,學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學術向社會下

4、層擴散,出現(xiàn)文化下移。各派主張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論家。后世尊為“圣人”政治:仁:(1)背景:A:矛盾激化: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樂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統(tǒng)治者不斷加大對人民的搜刮,給人科帶來無窮災難,社會動蕩不安。B:時風日下: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社會關系遭到嚴重破壞。(2)含義:仁者愛人:A:統(tǒng)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刑殺;B:老百姓:提倡廣泛理解和體貼他人(3)目的:調整人際系

5、,穩(wěn)定社會秩序;(4)方法:遵循忠恕之道A:含義: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骸凹核挥?,勿施于人”B:三點要求:?尊重他人,求同存異。?適度忍讓,體諒別人?與他人坦誠相待,主動與別人溝通(5)標準:“克己復禮為仁”(6)評價:進步性: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還要愛其他人,仁愛的對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級的界限,局限性:A:仁是一種有等差的愛,由親及疏,愛的程度是逐漸降低的。B:在當時無法做到的,所以沒有被統(tǒng)治者所采納。2、禮(1)

6、背景:A:必要性:社會動蕩。春秋時期,社會發(fā)生劇烈變革,宗法分封制日趨崩潰,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社會秩序混亂不堪,傳統(tǒng)的價值觀遭到破壞,社會迫切需要一種制度來規(guī)范約束統(tǒng)治者之間、統(tǒng)治者與人民之間、人民之間的關系。B:可能性:西周初年,禮樂制度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2)含義:做人要克己復禮,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的要求。何謂禮?制定者?主要內容是什么?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等級名分制度何謂禮?制定者?主要內容是什么

7、?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等級名分制度.它規(guī)定它規(guī)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須合乎尊卑等級身份的儀禮規(guī)范,并發(fā)展成指導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須合乎尊卑等級身份的儀禮規(guī)范,并發(fā)展成指導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3)方法A:“克己復禮”B: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按照周禮把當時已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4)目的: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評價:體現(xiàn)了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的一面。為政以

8、德——孔子的民本思想((1)愛惜民力,以德教化,(2)在以禮治國的同時,改良社會政治)哲學:倫理——中庸之道天命:敬鬼神而遠之(注意力放在人類社會,帶有人文主義色彩)人性:性相近教育:1.指導原則:有教無類:(1)含義:不分貴族與平民,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2)目的:培養(yǎng)賢者和官吏,以實現(xiàn)其政治思想,建立大同社會。(3)理論基礎: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和仁愛思想。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4)意義: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

9、源,對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打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2.教學原則:啟發(fā)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1)含義:A:憤:學生對某個問題急于解決但又無從下手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提出問題)B:啟:教師這時要教給他怎樣打開思路的行為(思考問題)C:悱:指學生初步解決了某個問題,但卻苦于無法表達的另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深入思考)D:發(fā):教師幫助他用準確的語言加以闡述表達出來。(解決問題)(2)意義:A: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

10、式教學的完整過程完整過程B: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依次出現(xiàn)的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或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C: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教師只是從旁邊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1)含義:針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義風格。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墨家:墨子(1)地位:墨子,名翟,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2)組織特點:組織嚴密,

11、紀律嚴明。一切行動聽巨子的指揮。(3)思想:A:兼愛:“兼愛”即“仁”是不分等級貴賤的。與孔子的愛不同,空想不切實際與孔子的愛不同,空想不切實際B:非攻:主張各國和平共處,反對不義的兼并戰(zhàn)爭(不是反對戰(zhàn)爭,是反對侵略戰(zhàn)不義的兼并戰(zhàn)爭(不是反對戰(zhàn)爭,是反對侵略戰(zhàn)爭)爭)C:尚力:D:尚賢:E:節(jié)儉:(4)著作:《墨子》自然科學知識。如《墨子》中的《墨經》介紹許多物理學知識。(5)影響:A:階級屬性: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

12、業(yè)者的利益。B:地位變化: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但到戰(zhàn)國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們重視了。原因:主觀上:理論與實際相脫離;客觀上:統(tǒng)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限制手工業(yè)者和商人的發(fā)展。法家:韓非子(1)地位:戰(zhàn)國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2)姓名:(3)思想:A: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B:歷史觀: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歷史永遠不會倒退。他反對儒家“是古非今”的歷史觀,主張變法革新。C:政權形式:專制主義中

13、央集權國家。D:法律:制定法律,除君主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法不阿貴法不阿貴。什么是法?法治社會?什么是法?法治社會?(4)評價:A:適應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B:在西漢以后的1000多年中,這種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產生影響:(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

14、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B、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C、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D、共同構造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對后世文化學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3)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

15、的主流思想。(4)“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諸子比較:諸子比較:1、治國上,儒家主張:法家主張:墨家主張:道家主張:2、人性上:孔子主張:孟子主張:荀子主張:法家主張:3、人自然:荀子主張:莊子主張:4、人生觀: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強調“超脫”。法家獨尊的背景:A、秦完成統(tǒng)一,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B、儒生

16、攻擊郡縣制,是古非今。C、秦始皇對法家思想的推崇內容: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影響:必要性:是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有利于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局限性: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實質是一種文化專制。黃老盛行構成:以道家理論為基礎,同時兼采陰陽(五行)、儒、墨、名(邏輯學)、法等各家學說黃老之學盛行的愿因:A、吸取秦滅亡教訓,實行“無為而治”B、西漢初年,經濟殘破,百廢待興C、適應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需要D、個人

17、因素:劉邦出身于普通百姓,了解百姓的疾苦。內容: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guī)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積極無為”的哲學觀。地位:從高祖到武帝之前的七十年,是漢政治的指導思想。影響:A:積極性:使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了元氣。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局面。B:消極性:不能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儒學確立主流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是文化專制。背景:1、經濟:經過漢初

18、休養(yǎng)生息,經濟發(fā)展,國家富強。2、政治:政治穩(wěn)定但臣下與君主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尖銳3、思想:(1)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2)儒學自身的發(fā)展,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順應了統(tǒng)治者的需求4、人為因素:漢武帝想進一步開拓發(fā)展大一統(tǒng)事業(yè),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新儒學:董仲舒《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了法家、陰陽家和黃老之學而形成的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的思想:①提出“天人感應”學說(理論基礎),神化皇權,宣揚“君權神授”。②提出政治:“春秋大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