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拔 罐 療 法,,定義拔罐的作用拔罐原理拔罐治療的特點拔罐的適應癥拔罐的禁忌癥注意事項罐的種類拔罐的方法拔罐法臨床應用舉例,定義: 拔罐法,古稱角法,又稱吸筒療法,是因為古人以獸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 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腧(shù)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已達到防治疾病為目的的方法。,拔罐的作用 1、祛風除

2、濕、溫經散寒 2、活血化淤、消腫止痛 3、疏經通絡、扶正祛邪 4、拔毒祛濁、培元固本,,,產生負壓時,局部組織高度充血,皮膚表面有大量氣泡溢出,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同時負壓可以吸出病處的寒濕瘀毒,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達到治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充血狀態(tài)、加強新陳代謝、加速體內毒素等廢物的排除、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增強局部耐性及機體抵抗力,通過反射機制而調節(jié)全身,

3、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首先是對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能加強大腦皮層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jié)功能,使患部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吞噬作用增強,促使機體恢復功能,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愈。 其次是調節(jié)微循環(huán),提高新陳代謝。 再次提高免疫能力,促進免疫系統(tǒng)活躍與加速淋巴循環(huán),刺激白細胞與淋巴細胞的吞噬作用,使皮膚對外界變化的耐受力與敏感性增強,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最后調節(jié)肌肉功能,能促進汗腺與皮脂腺分泌,增加關節(jié)

4、、肌腱彈性與活動性,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與淋巴回流,促進代謝產物的排泄,從而解除肌肉疲勞、粘連狀態(tài),并防止肌肉萎縮。,拔罐原理,,負壓作用,溫熱作用,調節(jié)作用,拔罐治療的特點,1、操作簡便,經濟實用,易學易用,療效顯著,使用安全。2、罐法多樣,取用靈活3、異病同治,重在調整4、緩解疼痛,功效迅捷,拔罐的適應癥 拔罐療法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臨床上早已從早期的瘡瘍發(fā)展到用來治療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及五官科

5、等100多種疾病,無論是內科的頭痛、腹痛、膽絞痛、風濕痛等,還是外科的急性腰扭傷、慢性軟組織損傷等,都可以用拔罐療法取得立竿見影的療效。 一般多用于:風寒濕痹、腰背、肩臂、腿痛、關節(jié)痛、軟組織閃挫傷、扭傷、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中風偏癱等。,1.內科病 感冒、發(fā)熱、中暑;急慢性支氣管炎、支 氣管哮喘;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面神經麻痹、頭痛、三叉 神經痛、神經衰弱、中風后遺癥;嘔吐

6、、便秘、胃腸痙攣、 慢性闌尾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尿潴留、尿失禁。2.婦科病 痛經、月經不調、閉經、帶下、盆腔炎、功能性子 宮出血、產后病癥、更年期綜合征、乳腺炎。3.兒科病 發(fā)熱、厭食癥、腹瀉、消化不良、遺尿、百日咳、 流行性腮腺炎。4.外科病 癤、疔、癰、疽、丹毒、痔瘡、脫肛、蟲蛇咬傷。5.皮膚病 痤瘡、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癥、 白癜風、帶狀皰疹、養(yǎng)顏美容。6. 五官科 結

7、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潰瘍、慢性咽喉炎、扁 桃體炎。,拔罐的禁忌癥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yī)療事故發(fā)生,或者延誤患者的治療,以下病癥應當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1)高熱、抽搐和痙攣發(fā)作者不宜拔罐;對于癲癇患者則應在 間隙期使用。(2)有出血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絡拔罐,以免引起大出 血。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3)有嚴重肺氣腫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負壓吸拔。(4)心力衰竭或體質虛弱者,不用拔

8、罐治療。(5)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響骨折對位 及愈合;急性關節(jié)扭傷者,如韌帶已發(fā)生斷裂,不可拔罐。,(6)皮膚有潰瘍、破裂處,不宜拔罐。在瘡瘍部位膿未成熟 的紅、腫、熱、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癤腫禁忌 拔罐,以免造成嚴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腫塊,亦不 可隨便拔罐。(7)孕婦的腰骶及腹部和經期不宜拔罐。(8)惡性腫瘤患者、嚴重水腫患者不宜拔罐(9)6歲以下兒童,70歲

9、以上老人,過饑,醉酒,過飽,過度 疲勞者、不合作者均不宜拔罐(10)精神緊張,精神失常,精神病發(fā)作期,狂躁不安,破傷 風,狂犬病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11)心尖區(qū)體表大動脈搏動部及靜脈曲張部、五官部位、前 后二陰部位、靜脈曲張、體表大血管處、皮膚喪失彈性 者、肌肉瘦削、露骨不平、毛發(fā)多之處均不宜拔罐。,注意事項,1、拔罐時室內須保持溫暖, 避免風寒侵襲。2、操作時避免燒灼罐口,僅防燙傷皮膚

10、。同時注意拿穩(wěn)火,不要把火掉在患者的身上去了,以免燒傷顧客。3、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骼凸凹不平,毛發(fā)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脫落,均不適用。4、拔罐時要根據(jù)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動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5、操作時必須動作迅速,準確,注意安全。使用多罐時,罐距不宜太近,以防互相牽拉產生疼痛或脫罐。6、在應用走罐時,罐口應光滑,不宜吸拔過緊,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

11、以免損傷皮膚。7、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上碘酒或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注意不要把水泡外皮扯掉(嚴重者到醫(yī)院).,8、在應用刺血拔罐時,刺血工具要嚴密消毒,出血量不宜過多,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9、患者如有暈罐現(xiàn)象,應立即起罐,及時做妥善處理。并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fā)涼

12、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墊高頭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可針刺人中、合谷并送醫(yī)院治療10、留罐的時間根據(jù)病情、部位決定,一般留罐10-15分鐘,大罐吸拔力強,可適當縮短時間,否則可能會起泡。11、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不可硬拉或旋動。起罐后,皮膚局部潮紅、瘙癢,不要亂抓,幾小時或數(shù)日后即可消失。12.拔罐后洗澡易受風.更不用冷水洗澡,體表受涼會感冒.(使毛孔收縮),所以最好不洗澡.,罐

13、的種類,1、傳統(tǒng)罐具:以前用牛角,罐的種類 玻璃罐 陶 罐 竹 罐 抽氣罐,竹罐,用直徑3~5厘米堅固無損的竹子,截成6~10厘米不同長度磨光而成。 優(yōu)點:取材容易,制作簡便,輕巧價廉,不易摔碎。 缺點:易燥裂而漏氣。,陶罐,陶土燒制而成。罐口平滑厚實,大小不一。

14、 優(yōu)點:吸附力大,易于高溫消毒。 缺點:質重易碎。,玻璃罐,用透明玻璃制成,中央呈球形,罐口厚實平滑。分大、中、小3型。 優(yōu)點:質地透明,能直接觀察罐內皮膚充血、瘀血等情況,吸附力大。 缺點:容易破碎。,抽氣罐,由抽氣唧筒和帶有活塞的透明塑料罐組成。 優(yōu)點:可隨意調節(jié)吸附力,不易破損,不會燙傷。 缺點:無火罐的溫熱刺激。,,(一)、明確診

15、斷(二)、準備用品(三)、擺好體位(四)、選穴原則(五)、操作方法 1、點火方法 2、拔罐法的運用(六)、留罐和起罐(七)、拔罐后的罐斑的臨床意義,拔罐的方法,(一)明確診斷、選準部位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癥,有無禁忌。根據(jù)病情,確定處方。,(二)準備用品治療盤、火罐數(shù)個、95%酒精棉球、血管鉗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三)擺好體位,原則:能充分暴露治療部位;使患者舒適持久;方便術者操作;

16、1) 仰臥位: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雙上肢或平放或放于體側,下肢自然分 開,膝下可墊以軟枕。 適用于頭面,胸腹,上肢內側,下肢前面,內外側部的拔罐治療。2)俯臥位:患者自然俯臥床上,胸前可墊于軟枕,踝關節(jié)也可墊軟枕。 適用于項背腰臀及雙下肢后側的拔罐治療,3)側臥位:患者自然側臥于床,雙下肢屈曲,上面 的前臂下可墊著軟枕。 適用于肩,協(xié)肋,膝以 及上下肢外側的拔罐

17、 治療。4)仰靠座位:即仰面靠坐于手椅上的 座位。 適用于前頭,面頰,上胸,肩臂,腿 膝,足踝等部位的拔罐治療。5)俯臥座位:即頭部俯伏于椅背上的 座位。 適用于頭頂,后頭,項背等部位的俞 穴。,(四)選穴原則,1、)就近拔罐即在病痛處拔罐。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現(xiàn),是因為局部經絡功能之失調,如經氣不通所致。在病痛處拔罐,就可以調整經絡功能,使經氣通暢,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治

18、療疾病地目的。2、)遠端拔罐就是在遠端病痛處拔罐。這遠端部位的選擇是以經絡循環(huán)為依據(jù),刺激經過病變部位經絡的遠端或疼痛所屬內臟的經絡的遠端,以調整經氣,治療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頸椎疼痛拔足三里等。3、)特殊部位拔罐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因此,根據(jù)病變特點特點來選擇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關等有退熱作用。如治療發(fā)熱時,可以在上述部位處拔罐。內關對心臟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如心跳過緩,過急可以選擇此穴。,用鑷子

19、或止血鉗夾住95%的酒精棉球,點燃后伸進罐內,在罐的底部或中部旋轉數(shù)圈迅速退出,再速將罐扣在需拔罐處,即可吸住,操作動作要快。 此方法由于罐內無火,比較安全,是最常用的吸拔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將罐口燃熱,以免燙傷皮膚。 操作要領 站位: 拔罐時.操作師站在患者的右邊,就左手拿火,右手拿罐;站左邊就右手拿火,左手拿罐。,(五)操作方法,輕、快、準、穩(wěn),1) 點火方法,閃火法投火法架火法貼棉

20、法,閃火法,用鑷子挾住95%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中部繞1~2圈,迅速退出后拔在施術部位。閃火法不受體位限制,吸附力大,較為安全,臨床最為常用。,投火法,將折疊的軟質紙卷(或95%乙醇棉球),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本法多用于身體側面拔罐。,架火法,取一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上置95%乙醇棉球,放在應拔的部位上,點燃后迅速將罐扣上。,貼棉法,將直徑約為2厘米的95%乙醇棉球,貼在罐內壁中段,點

21、燃后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注意棉球上的乙醇量要適中,以免滴下燙傷皮膚。本法多用于側面橫向拔罐。,1.單罐單罐獨用,適用于病變范圍較小部位或壓痛點。2.多罐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療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病變處肌肉較豐滿的疾病,或敏感反應點較多者,可根據(jù)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tài)等情況,酌情吸拔數(shù)個至10余個。3.閃罐即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此法的興奮作用較為明顯,多用于肌

22、肉痿弱、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虛癥及中風后遺癥等疾病。閃罐法是平補平瀉法,主祛風疏筋。,2)拔罐法的運用,4.留罐又稱坐罐法,即將罐吸附在體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后將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留罐法是補法,主吸拔陰冷痼寒。不留罐法為瀉法。5.走罐亦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及罐口上,涂一層凡士林、板油等潤滑劑做為介質,再將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向

23、下或向左向右在需要拔的部位上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適宜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背,大腿等部位。主宣衛(wèi)驅邪,通經活血。6.藥罐 (1)煮藥罐:將竹罐放在鍋里加水煮沸,使用時用卵圓鉗倒挾罐底,甩去罐內水,用濕毛巾迅捫罐口,乘熱拔在施術部位。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一定的藥液(約為罐子的2/3-1/2)。然后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吸在皮膚上。也有用火罐法吸拔

24、在皮膚上的。常用于風濕、哮喘、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7.針罐:常用于風濕痹痛等病癥。 ①留針拔罐法:選定穴位,針刺至得氣,運用一定手法,留針于穴區(qū),再在其上拔罐。 ②不留針拔罐法。系指針刺后立即去針,或雖留針,但須至取針后,再在該部位拔罐的一種方法。8.刺血拔罐又稱刺絡拔罐法,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再將火罐吸拔于點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

25、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鐘,多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癥以及熱病、痛證、瘀血證等病癥。出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拔罐診斷,1.從色澤來看,受風寒時患部往往罐斑色深;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為虛;色淡白多為氣虛、脾虛或血虛;色深伴局部發(fā)熱者為熱毒熾盛或陰虛火旺;色深但局部不發(fā)熱者多為瘀血、寒凝、陽虛、氣虛;內臟有病變的在特定的經穴上罐斑色往往深于其他部位。2.從拔后表現(xiàn)的

26、情態(tài)上看,局部出現(xiàn)水泡、水腫、潮濕者為濕氣盛;水泡色清為寒濕盛,色黃為濕熱盛;局部微癢或出現(xiàn)皮紋者為受風;罐中氣曖為濕熱重;罐中無溫熱感但有水珠為寒濕重。3.從走罐時看,皮下有結節(jié),多為筋結。閃罐后恢復緩慢者易患中風、胸痹。4.從刺絡拔罐放血時看,觀察血液等分泌物,血色深紅為熱,烏紅為瘀,青紫為里寒,色淡黃紅色為風濕痹證;觀察血流的動態(tài),清淡難凝為血虛,沉凝易結為氣虛血瘀,流動緩慢為氣血兩虛,流動急促為熱盛;血中含膿為外傷感染或濕毒

27、相搏;透明水液為水腫;粘性白液為疳積;,拔罐治療作用,1.拔罐法可吸出位于體表的風、寒、濕、熱、毒、瘀等有害物質,又可通過皮部作用于體內,具有調臟腑、和營衛(wèi)、行氣血、通經絡等功能。2.不同罐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不同的經絡穴位選擇、罐法或是不同的配伍方法,又分別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溫陽固氣、祛風除濕、清熱瀉火等不同功效。3.在臨床中應根據(jù)辨證施治原則,選擇合適的罐具、罐法、經穴、經穴配伍等治療方法。如風邪為主的疾患,多選用

28、閃罐法;寒邪為主的疾患,多選用留罐法;氣血瘀滯、臟腑病證者,多用循經走罐法,尤其是在背腰部、腹部及四肢肌肉豐厚處,適用于俞穴、募穴及四肢肌肉豐厚處的穴位。,走罐,走罐操作大致有三:1。輕吸快推,適用于外感、皮痹等證,外感可每三小時一次,末梢神經炎可每日施術一至二次;2。重吸快推,適用于某些經脈、臟腑功能失調的疾患,如高血壓、心悸、胃腸功能紊亂等,一般每日施術一次,一療程7~10次;3。重吸緩推,適用于沉寒痼冷、積聚、經脈氣血阻滯、

29、筋脈失于榮養(yǎng)等疾患,如寒濕久痢、坐骨神經痛、痛風、肌肉萎縮等證,一般每日施術一次,一療程7~10次;走罐法操作的關鍵在于當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進行推拉或旋轉移動,不能先試探是否拔住。,拔罐補瀉原則,實證多選瀉法(密排法、吸拔力大、吸氣拔罐呼氣取罐、逆經走罐等為瀉法)。虛證多選補法(疏排法、吸拔力小、呼氣拔罐吸氣取罐、順經走罐等為補法),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為一點時可用單罐法,病變范圍廣泛、病情復雜用多罐法。,留罐時注意事項,隨時注意觀察患

30、者面部表情、反應與感受,注意罐口局部或全身反應情況?;颊吒杏X拔罐部位發(fā)熱、發(fā)緊、發(fā)酸、涼氣外出、溫暖舒適、思眠入睡為正常得氣現(xiàn)象。若感覺太緊、太痛可予減壓自覺能承受為基準,仍未減輕或有灼熱感,應及時取下重拔;拔后無感覺為吸拔力不夠,應重拔;拔時出現(xiàn)頭暈、氣緊、惡心、面色蒼白、虛汗、四肢發(fā)冷、脈細數(shù)等為暈罐,及時取罐平臥休息,一般很快恢復,如還未緩解,應予以點按或針刺人中、合谷、中沖、百會、內關、涌泉等方法急救。,拔罐后注意事項,

31、注意:若罐口處出現(xiàn)燙傷、烙傷為事故。但是對于拔罐所產生的水泡或血泡應具體分析,非治療需要時吸拔過久為事故,而治療需要時拔出水泡或血泡為發(fā)泡法時則不屬于事故,皮膚過敏或水腫患者易出現(xiàn)水泡應事先交代清楚。小水泡一般不作處理,任其自然吸收,只僅防止擦破;治療需要的水泡應注意保護,由其自然吸收,在自然吸收過程中對增強免疫功能有很大臨床意義;非治療需要的水泡可消毒后刺穿放出水液,無菌敷料敷蓋。,治療間隔時間,治療的間隔時間:主要根據(jù)病情決定。

32、慢性病或病情緩和者,一般隔日一次,或隔二日或三至五日一次。病情急者,一般每日一次,如急性胃腸炎、感冒等病,也可1日2~3次。一般一療程為12次,若不愈,休息5~7日再繼續(xù)治療。若拔罐后患者感覺疲勞,應休息幾日后再拔。,拔罐法的取穴原則:,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針灸療法原則擇穴:根據(jù)常用配穴法取穴。局部取穴,循經取穴,左右取穴,上下取穴,交叉取穴,對癥取穴等。十四經腧穴的分部規(guī)律:頭面部頸項部的腧穴,除個別能治全身性疾病或四肢疾患外,

33、絕大多數(shù)均治局部病證;胸腹部腧穴,大多可治臟腑及急性疾患;背腰部腧穴,除少數(shù)能治下肢病外,大多可治局部病證、臟腑和慢性疾?。凰闹恐庀ヒ陨系碾蜓?,以治局部病證為主;肘膝以下至腕踝部的腧穴,除治局部病證外,還可治臟腑疾??;腕踝以下的腧穴,除治局部病證以外,還能治頭面、五官病證,及發(fā)熱、神志病等全身性疾患。,七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暈厥針人中,疼痛取阿是,心胸內關謀。,回陽九針歌,啞門勞宮三陰

34、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環(huán)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陽九針穴?!仃柧燃眴¢T:第一頸椎下,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督脈)勞宮:掌心橫紋中,第二三掌骨中間。(手厥陰心包經)三陰交:內踝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前緣(足太陰脾經),,涌泉穴:足趾趾屈時,約當足底前1\3凹陷處(足少陰腎經)太溪:內踝高點與跟腱后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足少陰腎經)中脘: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任脈)足三里:犢鼻穴下三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足陽明胃經)環(huán)跳:側

35、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足少陽膽經),四肢部腧穴分經主治表,,軀干腧穴分部主治表,任督二脈腧穴主治表,拔罐法的取穴原則:,根據(jù)特定穴的作用取穴。有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特定穴等之分。特定穴有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募穴、俞穴、交會穴、八會穴等。(1)五輸穴:十二經在肘膝以下各有五個重要經穴,分別名為井、滎、輸(俞)、經、合,統(tǒng)稱為。上井穴用于治療神志昏迷;滎穴用于熱?。惠斞?/p>

36、用于關節(jié)痛;經穴用于治療喘咳;合穴用于治療六腑病證。據(jù)五輸穴的五行屬性,按子午流注規(guī)律取穴可提高療效。,五輸穴,拔罐法的取穴原則:,(2)原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jié)附近各有一個重要經穴,即原穴。是臟腑原氣所留止之處,臟腑發(fā)生病變時,往往會相應的反映到原穴上來,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原穴的主治既祛邪又補虛扶正,能使三焦原氣通達。

37、陰經輸原合一,臨床中可以輸代原予以施治。(3)絡穴:是指在其經脈別出的部位各有一腧穴,即絡穴,具有聯(lián)絡表里兩經的作用。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皆位于肘膝關節(jié)以下,再加任脈之絡穴鳩尾,督脈之絡穴長強,脾之大絡大包穴,稱為“十五絡穴”。絡穴各主治其絡脈的病證,也能溝通表里二經,有“一絡通二經”之說,即絡穴既治本經病,也能治與其相表里之經病。原絡相配,又稱“主客配穴”,是根據(jù)臟腑表里經絡先病、后病而運用的,先病者為主則取其原穴,后病者為客

38、則取其絡穴。如表1:,十二原/十五絡穴表,拔罐法的取穴原則:,(4)郄穴:是各經經氣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郄穴,奇經八脈中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各有一郄穴,合稱為十六郄穴。臨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陽經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等。當某臟腑有病時,通過按壓郄穴檢查以協(xié)助確診。如表2:,表2:十六郄穴表:,拔罐法的取穴原則:

39、,(5)八脈交會穴: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八脈交會穴既能治奇經病,也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故公孫既治脾經病,也治沖脈??;內關通陰維脈,故內關既治心包經病,也治陰維脈病。臨床上常采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治病,如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癥和瘧疾;后溪配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位及發(fā)熱惡寒等表證;外關配足臨泣治療外眼角、耳、頰、頸、肩部病及寒熱往來證;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隔、肺

40、病和陰虛內熱等等。如表3:,表3:八脈交會穴表,拔罐法的取穴原則:,(6)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因大腸、小腸、三焦三經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下六穴都在下肢,為了區(qū)別,故以下合穴命名。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證的主要穴位。表4:,表4:下合穴,拔罐法的取穴原則:,(7)俞穴: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稱為俞穴,五臟病證多取俞穴治療,陰經俞原同穴,陽經分穴。既可治與其相應的臟腑病證,也可治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證。如肝俞除治肝病外也

41、治與肝有關的目疾、筋脈攣急等??;腎俞除治腎病外,也可治與腎有關的耳鳴、耳聾、陽痿、骨病等。(8)募穴:臟腑經氣結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六腑病證多取募穴治療。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腸病多取天樞,膀胱病多取中極等。募穴主治性能與俞穴有共同之處,可單用也可合用,合用即為“俞募配穴”,可協(xié)助診斷互查病證。即所謂“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見下表5:十二臟腑俞、募配穴表,表5:十二臟腑俞、募配穴表,拔罐法的取穴原則:,(9)八會穴:是指人體臟、

42、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聚會之處的八個腧穴?!峨y經。四十五難》說:“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在臨床中很需要的是每穴都能治有關的組織、臟腑的病證。如筋病取筋之會穴陽陵泉;脈病取脈之會穴太淵;腑病取腑之會穴中脘等。其對應關系如下:臟會------章門 腑會------中脘 氣會------膻中 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 脈會------太淵 骨會------

43、大杼 髓會------絕骨,拔罐法的取穴原則:,(10)交會穴:是指兩經或兩經以上經脈交叉、會合部位的腧穴。多可治療所交經脈之病證。如三陰交,本屬足太陰脾經,但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關元穴,為任脈、足三陰之會。常用交會穴有34穴。還有大椎本屬督脈,與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經交會。中極本屬任脈,與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經交會。大杼本屬足太陽,與手太陽交會。上脘本屬任脈,與手太陽、足陽明經交會。中脘本屬任脈,與手太陽、手

44、少陽、足陽明經交會。下脘與足太陰脾經交會。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本屬足少陰腎經,與沖脈交會。等等。,,(六)留罐和起罐,留罐時間:大罐5~10分鐘;小罐10~15分鐘。拔罐次數(shù):慢性病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 療程,中間休息3~5日。急性病每日2~3次。起罐:起罐時,一般先用一手拿著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使氣體進入罐內(空氣進入不宜太快否則負壓驟減容易使患者產生疼痛),

45、即可將罐取下,若罐吸附力過強時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傷皮膚。,1、治療效應: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膚會呈現(xiàn)紅暈或紫紺色淤血斑,稱為罐斑或罐印,此為正?,F(xiàn)象,1~2天即自行消退。如局部淤血嚴重者,不宜在原部位再拔。2、罐印紫黑而黯者:一般表示體內有血淤,如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較重也會出現(xiàn)此印跡。如印跡數(shù)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調理,如走罐時出現(xiàn)大面積黑紫印時,提示風寒所犯面積大,應對癥驅寒為主。3、罐印發(fā)紫伴

46、有斑塊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4、罐印呈散在性的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癥。5、淡紫發(fā)白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以虛癥為主,兼有血瘀。如斑點在穴位處明顯者,表明此相關內臟虛弱,比如在腎俞[shù]穴處呈現(xiàn),則提示腎虛。,(七)、拔罐留下的罐斑代表的意義,6、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會出現(xiàn)。7、罐印呈鮮紅散在點的,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后出現(xiàn),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提示此穴所屬

47、相關的臟腑異常或存在病情。8、走罐或吸拔罐后,沒有罐?。ɑ虿幻黠@的),或雖有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復常色的,提示身體基本正?;虿∏樯休p。9、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濕氣較重,若在患部出現(xiàn)較多小水泡時,預示由水濕所致,會有理想的療效,需要連續(xù)的多次拔罐。10、若走罐時出現(xiàn)風團(如急性蕁麻疹狀),提示為風邪所致,或是過敏性體質。11、隨著病情的好轉,罐印也會隨著減輕,且不易顯罐印,可以預示病情的歸轉。一般來說無病者:顏色多微紅,

48、無明顯罐斑變化。,拔罐法臨床應用舉例,(一)外感風寒型感冒(二)外感風熱型感冒(三)落枕(四)偏頭痛(五)頸椎?。┫涣?、胃酸過多(七)急、慢性胃炎和胃痛(八)腰肌勞損(九)肩周炎,(一)外感風寒型感冒,癥狀:鼻塞聲重.打噴嚏.流清鼻涕.喉癢咳嗽.口不渴.甚至惡寒發(fā)熱.肢體酸痛。取穴:風池: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sy92風門: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尺

49、骨與橈骨之間。sj84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ty,(二)外感風熱型感冒,癥狀: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鼻塞、流鼻涕、口渴、喉腫疼痛、咳嗽黃痰。取穴:大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風池: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尺澤: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橈側凹陷處)。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三)落枕,癥狀: “落枕”是肩胛骨內上角的肌

50、腱炎,是肩周炎的一種頸部肌肉發(fā)僵,疼痛的時候轉頸部困難,疼痛可以沿著提肩胛小菱形肌向頸部放射。取穴:主穴:阿是穴(即病痛最明顯的位置)。 配穴: 風門--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肩井--位于人體的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s 大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四)偏頭痛,癥狀: 頭部腫脹或跳痛.伴眩暈

51、.惡心嘔吐.情緒緊張.睡眠欠佳,時而誘發(fā)心煩易怒,睡眠不安.口苦。取穴:風池: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 肝俞: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太陽穴:太陽穴位于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后一橫指凹陷處。,(五)頸椎病,癥狀: 頸.肩臂疼痛.甚至到前臂.手指麻木.勞累后加重.頸部僵直.活動不利.肩胛上及肩有壓痛。 取穴:大椎: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肩井:位于人體的肩上

52、,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 肩外俞:位于背部第一胸椎和第二胸椎突起中間向左右各四指幅處。百勞:在項部,當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線旁開1寸。風池:太陽穴位于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后一橫指凹陷處。,(六)消化不良、胃酸過多,癥狀: 一般為上腹部隱痛、腹脹、噯氣、食欲不振、反酸、惡心等。 取穴:肝俞: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

53、俞: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隔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拢?旁開1.5寸。章門:位于人體的側腹部,當?shù)?1肋游離端的下方。,(七)急、慢性胃炎和胃痛,癥狀: 一般為彌漫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部分患者腹脹、噯氣、食欲不振、反酸、惡心、嘔吐、乏力、便秘或腹瀉等。檢查時有上腹壓痛。 取穴:中脘:即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

54、開1.5寸。梁丘: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洼;從膝蓋骨右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該穴。,(八)腰肌勞損,癥狀:腰部酸痛或脹痛,勞累時加重,休息時減輕;適當活動和經常改變體位時減輕,活動過度又加重。不能堅持彎腰工作。常被迫時時伸腰或以拳頭擊腰部以緩解疼痛。取穴: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大腸俞:位于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腰陽關: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約以髂脊相平。委中:位于人體

55、的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阿是穴:有明顯壓痛的地方。,(九)肩周炎,癥狀: 肩部陣發(fā)性疼痛,呈持續(xù)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肩關節(jié)向各方向活動均受限,以外展、上舉、內旋外旋更為明顯,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技缗吕?,不敢吹風。多數(shù)在肩關節(jié)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 取穴:肩髃(yú):將上臂外展平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