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常見臨床寄生蟲性疾病,,概述,一、寄生蟲病的概念二、寄生蟲病的流行環(huán)節(jié)三、寄生蟲病的流行狀況四、常見寄生蟲病的臨床類型,一、寄生蟲病的概念,寄生蟲病(parasitosis) 寄生蟲侵入人體并在人體中生活,若臨床癥狀不明顯稱寄生蟲感染。有明顯臨床表現(xiàn)的寄生蟲感染稱寄生蟲病。寄生蟲感染人體后要發(fā)病與寄生蟲密度及人體免疫功能、營養(yǎng)狀況等相關。,二、寄生蟲病的流行環(huán)節(jié),寄生蟲的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
2、個條件通常稱為三個環(huán)節(jié):1、傳染源 指感染了寄生蟲的人和動物,可通過各種途徑而感染其他人2、傳播途徑 指寄生蟲從傳染源排除后,在外界借某些途徑進入其他人體的過程 【傳播途徑】 (1)經水傳播:水源被寄生蟲污染,人因喝水接觸疫水而感染,如接觸含血吸蟲、尾蚴的疫水可能得血吸蟲病等。,(2)經食物傳播:如進食未經煮熱含囊蚴的淡水魚蝦可感染華支睪吸蟲。(3)經土壤傳播:如接觸含鉤蟲幼蟲的土壤可能感染鉤蟲。
3、(4)經空氣(飛沫)傳播:如蟯蟲卵可在空氣中飄浮,并隨呼吸進入人體引起感染。 (5)經節(jié)肢動物傳播:如蚊蟲傳播瘧疾和絲蟲病。 (6)經人體直接傳播:如疥螨可由直接接觸人體皮膚而傳播。3、易感人群 指對某些寄生蟲缺少免疫力而處于易感狀 態(tài)的人群。在流行區(qū),兒童的抵抗力一般低于成年人,而 由非流行區(qū)進入流行區(qū)的人也會成為易感者。,三、寄生蟲的流行狀況,據1990年WTO報告,在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48種疾病中有40種屬
4、于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占總發(fā)病人數(shù)的85%。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聯(lián)合倡議要求防治的8類熱帶病中,有5類都是寄生蟲病。這些寄生蟲病危害極大,例如吸血蟲病目前流行于76個國家,6.5億人口受到吸血蟲病的威脅,引起腹瀉的阿米巴病感染者占世界人口的1%等等。我國曾是寄生蟲病流行嚴重的國家之一,“五大寄生蟲病”:血吸蟲病、瘧疾、絲蟲病、黑熱病、鉤蟲病長期肆瘧,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多年努力一些寄生蟲病得到有效控制,例如瘧疾,建國前全國發(fā)病人
5、數(shù)達到3000余萬,至2003年減少至3萬;又如血吸蟲病,建國前發(fā)病人數(shù)達1160萬至2003年病人總數(shù)減少至84萬。而一些寄生蟲病則基本消滅,例如1958年,我國宣布基本消滅黑熱病。,四、常見寄生蟲病的臨床類型,1、蠕蟲病 包括血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絲蟲病、鉤蟲病、蟯蟲病等 以華支睪吸蟲病為例: 2、原蟲病:阿米巴?。c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膿腫)瘧疾、黑熱病、隱孢子蟲病等,華支睪吸蟲?。╟lonorchiasis),華
6、支睪吸蟲病俗稱肝吸蟲病,是華支睪吸蟲隨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或蝦感染人體,并寄生在人體肝內引起的寄生蟲病,臨床癥狀是出現(xiàn)肝腫大,上腹隱痛等癥狀,嚴重者可發(fā)生膽管炎、膽結石、肝硬化。,【病原學】,成蟲外形似一葵花子仁、扁平狀, 褐紅色,大 小為(10~20)mm~ (3-5)mm,雌雄 同 體。蟲卵
7、 甚小只為(27.3~35.1)um,內 有 一成熟的毛蚴。成蟲寄生在人 和動物 (如貓、狗、豬等)的肝內 膽管中
8、。,成蟲產卵后,蟲卵隨膽汁進入腸道與糞便一起排出體外。蟲卵隨雨水流入河流池塘,為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蟲卵在螺體內孵化為尾蚴,又從螺體逸出,侵入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如鯽魚、鯉魚等)或淡水小蝦體內,發(fā)育成囊蚴。當人攝入未熟的含有囊蚴的魚蝦后,囊蚴進入消化道最終在肝內膽管內發(fā)育為成蟲。從被感染囊蚴至成蟲排出卵約需要一個月左右。成蟲在人體內存活20~30年。生活史見下圖:,華支睪吸蟲生活史圖,,【流行病學】,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爾各答一華
9、僑膽道內發(fā)現(xiàn)華支睪吸蟲;同年我國潮州及廣州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肝吸蟲病例。以后相繼在東南亞地區(qū)許多國家如日本、朝鮮、印度、越南、菲律賓、老撾等國家病例報告。我國有25個省、市、自治區(qū)有不同程度流行。以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發(fā)病率最高。2010年8月27日《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廣州急控中心稱,據急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相對于蛔蟲、鉤蟲、血吸蟲等發(fā)病率不斷減少的寄生蟲病而言,肝吸蟲發(fā)病率穩(wěn)居廣州寄生蟲病發(fā)病率之首,而番禺、南沙兩個地區(qū)約有兩成的市民
10、感染肝吸蟲。江門的肝吸蟲病發(fā)病率也很高,約有280萬人感染。,我國考古學者在2300年前的古尸中發(fā)現(xiàn)華支睪吸蟲卵,證明該病在我國流行至少有二千多年歷史。一、傳染源 感染華支睪吸蟲的人或動物。二、傳播途徑 攝入未煮熱的含華支睪吸蟲囊蚴的淡水魚、蝦而受感染。 實驗證明:含有囊蚴的1毫米厚的魚肉投入100℃熱水中,囊蚴1秒鐘內死亡,而在70℃水溫中5秒鐘才死亡;含有囊蚴的厚2~3毫米的魚肉在70℃水溫中8秒
11、才死亡,說明魚肉越厚,加熱時間越長。而囊蚴對調味品的抵抗力較強,如在醋中24小時才死亡,在醬油中要54小時才死亡。,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本病普遍易感,無年齡、性別、種族差別【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幼蟲到達肝膽管后寄居發(fā)育為成蟲,由于成蟲的機械刺激及其分泌物和代謝產物的作用,膽管上皮細胞脫落、增生、膽管壁增厚,膽管腔變窄,和蟲體堵塞膽管,引起膽囊內膽汁淤積,膽管擴張.肝細胞受壓萎縮至死亡,膽管周圍增生的纖維組
12、織向肝小葉間并分割肝小葉而形成肝硬化。膽管堵塞可引起膽囊炎、膽管炎。蟲卵死亡的蟲體、脫落的上皮細胞, 滲出物等構成結石的核心形成膽石病。,,,【臨床表現(xiàn)】,起病緩慢、潛伏期一般為1~2個月。 輕度感染者常無癥狀或進食后上腹部飽脹感,食欲不振 或輕度腹疼。糞便中可檢出蟲卵。 重度感染者潛伏期短,僅10~26天,急性起病突發(fā)畏寒、高熱、食欲不振、厭油膩食物、肝大壓疼、輕度黃疸。數(shù)周后急性癥狀消失而進
13、入慢性期,表現(xiàn)為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壓疼等。 慢性重度感染的嚴重病例發(fā)展為肝硬化及門靜脈高壓時,出現(xiàn)消瘦、貧血、腹壁靜脈曲張、肝臟腫大、黃疸、腹水等。,【并發(fā)癥】,以膽管感染、膽管炎和膽石病最常見,占感染者27﹪.肝硬化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病率約1.4﹪. 【實驗室檢查】 一、寄生蟲學檢查 糞便中檢查出蟲卵,可用糞便直接涂片檢查或沉淀集卵法檢查二、血象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一般在10﹪~
14、40﹪之間(正常:0.5﹪~5﹪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原因:,主要是寄生蟲長期刺激機體,不斷釋放抗原物質引起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補體以及寄生蟲的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增生所致。,三、其它 如血清免疫學檢查、超聲波、CT MRI等?!驹\斷】一、流行病學 有進食未煮熟的淡水魚、蝦的歷史二、臨床表現(xiàn) 消化功能紊亂、肝腫大、伴有膽管炎、膽石病等癥狀三、實驗室檢查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5、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糞便中檢出華支睪吸蟲蟲卵等,【治療】,一、病原治療1、 呲喹酮:首選藥,具有療程短、療效高、毒性低、反 應少 、吸收快等特點,用法25mg/kg,每日三次,連服2~3天,治療后3個月糞便蟲卵陰轉率達90﹪以上2、 阿苯達唑(丙硫咪唑)每天10~20mg/kg,每日兩次,7天為一療程。糞便蟲卵陰轉率達90﹪以上。二、對癥與支持治療 對重度感染并有營養(yǎng)不良,肝臟異?;蚋斡不?/p>
16、者在驅蟲同時應予加強營養(yǎng),保護肝臟等支持與對癥治療。 對膽石癥及膽道梗阻者,應抗炎治療,必要時手術治療。,【預防】,做好衛(wèi)生宣傳工作,加強糞便管理,不攝食未煮熟的淡水魚蝦。,瘧疾(malaria),瘧疾是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寄生蟲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傳播。瘧原蟲先入侵肝細胞,再入侵紅細胞引起紅細胞成批破裂而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以反復發(fā)作的間歇性寒戰(zhàn)、高熱、大汗后緩解為特點?!静≡瓕W】 病原體為瘧原蟲,
17、有四種: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瘧原蟲的生活史分人體內和蚊體內兩個階段。 1880年,法國醫(yī)生laveran首次發(fā)現(xiàn)瘧原蟲;1897年,英國醫(yī)生Ross發(fā)現(xiàn)了瘧疾的傳播過程。兩位醫(yī)生因此分別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獎。,一、人體內階段,寄生于雌性按蚊體內的的瘧原蟲子孢子在按蚊叮人吸血時,隨唾液腺分泌物進入人體,經血循環(huán)進入肝臟,在肝細胞內經9~16天發(fā)育為裂殖體,內含大量裂殖子,稱“紅細胞外期”。隨之肝細胞破裂,
18、裂殖子從肝細胞逸出進入血液循環(huán),侵犯紅細胞,開始了“紅細胞內期”生活。侵入紅細胞內的裂殖體,每個裂殖體內含數(shù)個至數(shù)十個裂殖子。當被寄生的紅細胞破裂時釋放出裂殖子及代謝產物,引起臨床上瘧疾的典型發(fā)作。從紅細胞釋放出來的裂殖子又再侵犯其他未被感染的紅細胞導致臨床上周期性的發(fā)作。間日瘧及卵形瘧在紅細胞內發(fā)育周期是48小時,三日瘧約為72小時,惡性瘧不規(guī)則約為36~48小時。其中間日虐和卵形瘧有速發(fā)型子孢子(發(fā)育快,只需12~20天就能發(fā)育為成
19、熟的裂殖體)和遲發(fā)型子孢子(又稱休眠子,發(fā)育慢需,要6~11個月才能發(fā)育為成熟的裂殖體)遲發(fā)型子孢子是 復發(fā)的根源。三日瘧和惡性瘧無遲發(fā)型子孢子,故無復發(fā)。部分裂殖體在紅細胞內經過3~6代后發(fā)育為雌性配子體和雄性配子體,配子體可在人體中存活30~60天。二、蚊體內階段 當雌性按蚊吸血時, 雌雄配子體被吸入蚊體內,開始了蚊體內生活。雌雄配子 體發(fā)育為雌雄配子,又結合形成合子,再發(fā)育成為動合子,并進入蚊的胃壁發(fā)育
20、為囊合子,囊合子中含有大量具有感染能力的子孢子,這些子孢子可主動移行至按蚊的唾液腺中,當雌按蚊再次叮咬人吸血時,子孢子進入人體,又開始了人體內新的循環(huán)階段。,【瘧原蟲生活史】,,【流行病學】,一、傳染源:瘧疾患者和帶瘧原蟲者。二、傳播途徑:傳播媒介是雌性按蚊,經叮咬人體傳播,少數(shù) 可因輸血或母嬰傳播發(fā)病。例如輸血瘧疾。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四、流行特征:主要流行熱帶和亞熱帶,其次是溫帶,發(fā)病季節(jié)
21、夏秋季較多,瘧疾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我國古代醫(yī)學書籍《黃帝內經》對瘧疾已有明確的記載。,【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瘧疾一般在紅細胞內發(fā)育無癥狀。當成批的紅細胞破裂,釋放出裂殖子及其代謝產物時, 作為致熱源,刺激機體產生強烈的保護性免疫反應,引起臨床上的寒戰(zhàn)、高熱、大汗的典型癥狀。裂殖體部分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消滅 ,部分又侵入新的紅細胞發(fā)育,導致周期性的臨床發(fā)作。 紅細胞成批反復破裂時引起貧血。 大量紅細
22、胞在血管內破裂,可引起高血紅蛋白血癥,出現(xiàn)腰疼、醬油色尿,嚴重可出現(xiàn)急性腎功能衰竭,稱溶血性尿毒綜合癥(黑尿熱)。 惡性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繁殖時,可使紅細胞體積增大,彼此粘附成團,堵塞毛細血管,使相應的組織細胞變性壞死,此種病理改變可發(fā)生于腦、肺、腎等重要器官而引起嚴重臨床表現(xiàn),如腦型瘧疾等,瘧疾:紅細胞破裂,,【臨床表現(xiàn)】,潛伏期:間日瘧疾和卵形瘧疾13~15天,三日瘧疾24~30天,惡性瘧疾7~12天。典型瘧疾的臨
23、床表現(xiàn): 突發(fā)性寒戰(zhàn)、高熱和大量出汗。寒戰(zhàn)常出現(xiàn)20分鐘至一小時。隨后體溫升高通常可達40℃以上,伴頭疼、乏力、全身酸疼可持續(xù)2~6小時。繼而開始大量出汗,體溫劇降,持續(xù)時間30分鐘至1小時。此時自覺明顯好轉,但感乏力、口干。間歇期過后又再次發(fā)作。 再燃(recrudescence):由血液殘存的瘧原蟲引起, 多見于病愈后1~4周,可多次出現(xiàn)。,復發(fā)(relapse):由于肝細胞內的遲發(fā)型子孢
24、子引起,只見于間日瘧和卵形瘧。多見于病愈后的3~6個月?!驹\斷】 一、流行病學 :是否到過流行區(qū),有否被蚊叮咬甚至有無輸血等。二、臨床表現(xiàn):典型的間歇性定時發(fā)作的寒戰(zhàn)、高熱、大汗、緩解過程,可有貧血、脾腫大的體征。三、實驗室檢查: 血涂片檢測瘧原蟲、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特異性DNA、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驗(ELISA)檢測物異性抗原抗體等。,【鑒別診斷】與多種發(fā)熱性疾病如傷寒、鉤體病、敗血癥等鑒
25、別【治療】 常用抗瘧疾的藥物:氯喹:成人首次服用氯喹1g,6~8小時再服0.5g,第二三日再服0.5g,三日總量為2.5g青蒿素:成人首次口服1g,6~8小時后服0.5g,第二三日再各服0.5g三日總量2.5g磷酸咯萘啶:成人第一天每次服0.2g,每日服兩次,第二三天各0.4g總量為1.2g磷酸伯氨喹:成人每次口服13.2mg,每日服三次,連服8天,【預防】,一、管理傳染源:治療病人及帶蟲者。二、切斷傳播途徑:消滅按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