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系列</b></p><p><b> 開題報告</b></p><p><b> 海洋生物資源與環(huán)境</b></p><p> 熱電廠附近泥灘環(huán)境因子與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p><p>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p
2、><p> 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使得電力需求持續(xù)上升,引發(fā)了電廠建設的熱潮,由于淡水資源的缺乏和為了滿足電廠大量冷卻水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大型熱電廠建造在河口或沿海地區(qū),以充分利用海水作為冷卻用水。溫排水對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熱影響具有潛在性和累積性,熱污染主要的是從根本上、整體上改變水體理化特性,進而嚴重影響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因此,電廠溫排水余熱對水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對于防止熱污染,保護海域水質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
3、義。</p><p> 因此,對電廠排水口附近小型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和泥灘的環(huán)境因子進行了研究,可以為評價沿港電廠大量溫排水對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提供重要的資料。</p><p>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p><p><b> 研究的基本內容</b></p><p> ?。?)研究電廠附近泥灘底棲小
4、型底棲動物的豐度和生物量及季節(jié)變化。</p><p> ?。?)研究電廠附近泥灘有機物含量的季節(jié)變化。</p><p> ?。?)研究電廠附近泥灘葉綠素含量的季節(jié)變化。</p><p> ?。?)研究電廠附近泥灘沉積物含水率和粒度的季節(jié)變化。</p><p><b>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b></p>&
5、lt;p> 熱電廠排水口對小型底棲動物分布特征與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p><p> 三、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p><p> 布設站位→現(xiàn)場采樣→樣品的處理保存(套篩過濾,然后固定)→樣品室內分析(鑒定和計數(shù)、測定)→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結合資料比較、分析→結論</p><p><b> 具體方法、步驟:</b></p>
6、<p> 1. 電廠鄰近海域調查共設3個斷面,用長10cm直徑2.9cm的塑料管采集8管,其中的6、7、8號管儲存在冰箱內,用于環(huán)境因子測定,其余的5管按照0-2cm、2-5cm、5-10cm分段,用5%的福爾馬林溶液固定用于小型底棲動物鑒定。</p><p> 2. 室內分析,進行樣品的鑒定并計數(shù)。</p><p> 3. 根據(jù)《海洋監(jiān)測規(guī)范·近海污染生態(tài)調
7、查和生物監(jiān)測》的規(guī)定,來計算豐度、生物量指標,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進一步的分析。</p><p> 豐度(d):d=N10/1.452*π</p><p> d-豐度,inds/10cm2;</p><p> N-樣品中的生物總個體數(shù)。</p><p> 按下式進行生物量的計算</p><p> 生物量(B):B=d
8、*M</p><p> B—生物量,ug/10cm2;</p><p> M—個體的平均干重;ug。</p><p> 4.沉積物環(huán)境因子測定。</p><p> 4.1 有機碳測定:取0.4--0.5g烘干樣品于50ml具蓋試管中,加入0.5ml硫酸銀-硫酸溶液,10mL重鎘酸鉀-硫酸標準溶液,混勻。在180~190℃的油浴鍋上加熱
9、,待試管內溶物沸騰5分鐘后,置于瓷盤內冷卻。待冷卻后,將試管內的溶液倒入150ml錐形瓶內,用蒸餾水洗滌試管,倒入錐形瓶,直至水變清。再加入5mL50%磷酸溶液,用硫酸亞鐵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p><p> 4.2 葉綠素測定:首先對F95熒光分光光度計進行校正;然后準確稱取2份樣品0.7-0.8g,放入10ml具蓋試管內并加入5mL90%丙酮溶液,搖勻,置于4℃冰箱萃取22~24小時;最后將萃取好的離心管
10、在4000r/min的離心機下離心10分鐘。在F95熒光分光光度計下測量其酸化前和酸化后的熒光值。</p><p> 4.3 含水率:首先將聚四氟乙烯盒微啟盒蓋放在105±1℃烘箱內,干燥40分鐘。取出冷卻至40~50℃,在盛有變色硅膠的干燥器中放置30分鐘,稱重。稱取2-5g泥樣2份,吸干表面水放入稱量皿中,放在105±1℃烘箱內,干燥6-8小時。取出冷卻至40~50℃,再盛有變色硅膠的干
11、燥器中放置30分鐘,稱重。</p><p> 4.4 粒度:將烘干的樣品用激光粒度儀測定。</p><p> 5. 利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種類分布、數(shù)量分布、群落結構與分布特征情況和環(huán)境因子狀況的研究。同時對比歷史資料,結合參考文獻,得出最后結論。</p><p> 四、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p><p> 1、2008.6~2010.
12、10 象山港電廠采樣;</p><p> 2、2010.11~2010.12 確定題目,查閱文獻,收集有關資料、完成開題報告等;</p><p> 3、2010.12~2011.1 資料匯總、進行實驗測定并數(shù)據(jù)處理等;</p><p> 4、2011.2~2011.3 完成論文初稿;</p><p> 5、2
13、011.4~2011.5 完成論文終稿;</p><p><b> 五、主要參考文獻:</b></p><p> [1] 向榮,楊作升,等.濟州島西南泥質區(qū)粒度組分變化的古環(huán)境應用.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5,30(5):582-588.</p><p> [2] 陳秀法,等.激光粒度分析與傳統(tǒng)粒度分析方法相關對比.青島
14、海洋大學學報,2002,2(4):608-614.</p><p> [3] 牛占,和瑞勇,李靜.激光粒度分析儀在黃河泥沙研究中的應用[J].水利水電技術,2002,33(10):71-73.</p><p> [4] 楊世倫,陳吉余.試論植物在潮灘發(fā)育演變中的作用[J].海洋與湖沼,1994,25(6):631-634.</p><p> [5] 李任偉,李
15、原.渤海沿岸環(huán)境沉積調查:As重金屬、氮和磷污染.沉積學報,2008,26(1):128-137.</p><p> [6] 張富元,章偉艷,等.南海東部海域沉積物粒度分布特征.沉積學報,2003,21(3):450-460.</p><p> [7] 藍先洪,張志珣,等.南黃海沉積物不同粒度分析結果的對比研究.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6,22(10):5-7.</p>&l
16、t;p> [8] 黃建東,洪華生,等.廈門大學海濱沙灘動力沉積環(huán)境特征.福建環(huán)境,1999,16(3):9-11.</p><p> [9] 張艷,等.南黃海小型底棲動物分布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9):323-329.</p><p> [10] 華爾,張志南,張艷.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小型底棲生物豐度和生物量[J].生態(tài)學報,2005,25(9)
17、:2234-2242.</p><p> [11] 郭玉清,張志南,慕芳紅.渤海小型底棲動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海洋學報,2002,24(6):76-83.</p><p> [12] 王銀東,熊邦喜,等.環(huán)境因子對底棲動物生命活動的影響.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4(3):253-257.</p><p> [13] 趙永強,陳全震,等.
18、椒江口潮間帶多毛類動物時空分布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中國水產科學,2009,16(4):580-587.</p><p> [14] 李任偉,李禾,李原,等.黃河三角洲沉積物重金屬,氮和磷污染研究[J].沉積學報,2001,19(4):622-629.</p><p> [15] 李任偉,李原,張淑坤,等.黃河三角洲沉積物烴類污染及來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1,21(4):301-3
19、05.</p><p> [16] 劉成,王兆印,何耕.環(huán)渤海灣諸河口底質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3,23(1):58-63.</p><p> [17] 張志南,李永貴,于子山.黃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鄰近水域小型底棲動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與湖沼,1989,20(3):197-207.</p><p> [18]張志南,谷峰,于子山.黃河口水
20、下三角洲海洋線蟲空間分布的研究[J].海洋與湖沼,1990,21(1):11-19.</p><p> [19] D. Leduc , P.K. Probert,S.D. Nodder.Influence of mesh size and core penetration on estimates of deep-seanematode abundance, biomass, and diversity. De
21、ep-Sea Research I,2010,57:1354–1362.</p><p> [20] D. Starek · R. Pipi′,k · I. Hagarovai′.Meiofauna, trace metals, TOC, sedimentology, and oxygen availability in the Late Miocene sublittoral deposi
22、ts of Lake Pannon. Facies,2010,56:369-384.</p><p> [21] 郭玉清,張志南,慕芳紅.渤海底棲橈足類群落結構的研究.海洋學報,2001,23(6):120-127.</p><p> [22] 孫剛,盛連喜,李明全.長春南湖底棲動物群落特征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生態(tài)應用學報,2001,12(2):319-320.</p>
23、<p> [23] 王家棟,類彥立,徐奎棟,等.中國近海秋季小型底棲動物分布及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研究.海洋科學,2009,33(9):62-70.</p><p> [24] 厲紅梅,李適宇,蔡立哲.深圳灣潮間帶底棲動物群落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中山大學學報,2003,42(5):93-96.</p><p> [25] 程鵬,高抒.北黃海西部海底沉積物的粒度特征和凈輸運趨勢[
24、J].海洋與湖沼,2000,31(6):604-615</p><p><b> 畢業(yè)論文文獻綜述</b></p><p><b> 海洋生物資源與環(huán)境</b></p><p> 海洋沉積物粒度的測定方法及與底棲動物關系研究現(xiàn)狀</p><p> 摘要:海洋沉積物的粒度分析是海洋地質實驗的一
25、項基本內容,它對闡明海底沉積物的來源、解釋沉積分異作用和確定沉積環(huán)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底棲生物對不同粒度的沉積環(huán)境有不同的適應性。本文主要通過對粒度測定方法和對底棲生物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這兩方面進行闡述,從而來了解海洋沉積物粒度的研究現(xiàn)狀和展望。</p><p> 關鍵詞:沉積物 粒度 方法 環(huán)境因子 底棲生物</p><p><b> 1 前言</b>&l
26、t;/p><p> 粒度即顆粒的大小,一般用顆粒的直徑來表示。實驗常用篩析—沉析法和顯微鏡法來測定,前者較常用。隨著科技的進步,自動化設備的普遍,激光粒度儀的使用變得更加頻繁。隨著激光粒度儀的出現(xiàn),粒度測量結果的重復性和準確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樣品測量速度明顯加快,致使利用沉積物粒度分析進行氣候古環(huán)境演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在對沉積環(huán)境的研究中也得到應用。粒度作為環(huán)境因子,在研究底
27、棲動物豐度、多樣性和分布等因素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就沉積物粒度的研究方法及現(xiàn)狀與展望進行了闡述。</p><p><b> 2 測定方法</b></p><p> 對于沉積物粒度的測定方法主要為篩析—沉析法和激光粒度分析法。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去測定相同的樣品,所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有所不同。青島海洋大學的陳秀法和馮秀麗等,就激光粒度分析與傳統(tǒng)粒度分析方法做過相
28、關對比,從分析可知,海陸相沉積對樣品的影響很小。2種方法的原理不同,從而產生了激光法低估粘土部分百分含量的結果[2]。</p><p><b> 測定方法如下:</b></p><p> 篩析—沉析法。篩析法是將樣品通過不同孔徑篩子,從粗到細篩分,主要用于粒徑大于0.063mm的沉積物。篩析法雖然能反應實際粒度,具有代表性,但是勞動強度大,樣品用量多。沉析法主要適
29、用于粒徑小于0.063mm的沉積物,不過這種方法檢測速度慢,測定的誤差較大,而且還費時間。這兩種方法通常聯(lián)合使用,統(tǒng)稱為綜合法,也叫做傳統(tǒng)法。不過根據(jù)物質的粒徑不同,也可以分開使用。</p><p> 激光粒度分析法。激光粒度儀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激光與顆粒之間的相互作用。激光衍射法測量粒度大小基于以下事實,即小粒子對激光的散射角大,大粒子對激光的散射角小。通過散射角的大小測量即可換算出粒子大小,此法操作簡單方便、
30、測量范圍寬、速度快[3]。</p><p> 3 粒度在沉積環(huán)境中的研究</p><p> 通過對沉積物中的粒度研究,從而來了解沉積環(huán)境,用粒度這個指標來判斷沉積環(huán)境的特征。沉積物粒度分布受到物質來源和沉積環(huán)境,主要包括水動力強度、海岸類型和植被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水動力條件和物源對沉積物的粒度分布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粒度分布可以反映水動力強度和物質來源的變化[4]。有些專家還通
31、過對沉積物進行分析,得到重金屬和As含量與沉積物粒度有密切的關系[5]。</p><p> 近幾年來,很多科學工作者對中國沿海海域的沉積物進行了粒度的分析,從而了解海域的沉積環(huán)境。</p><p> 2003年9月,張富元等人在沉積學報上發(fā)表了關于南海東部海域沉積物粒度分布特征的文章,通過用英國馬爾文MAM5005型激光粒度分析儀對南海東部海域179個站表層沉積物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參數(shù)
32、計算和多元統(tǒng)計分析得出,南海東部表層沉積物主要粒級是4.0-10.0Φ(粗粉砂—粗粘土),核心粒級是6.0-8.0Φ(細粉砂)。南海東部沉積物中粉砂和粘土含量總體上由北向南呈線性逐漸增加,平均粒徑和峰態(tài)也有同樣的變化趨勢。根據(jù)沉積物粒度、物質組成和生物化石組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陸坡區(qū)69柱187.5-190 cm、287.5-280 cm、377.5-380 cm,深海區(qū)149柱157-187 cm、187-194 cm,南部陸坡區(qū)32
33、3柱280-350 cm表現(xiàn)出濁流沉積特征,所以根據(jù)沉積物的粒度分布就可以了解南海海域的沉積物狀況,從而為了解該地區(qū)的生物生活環(huán)境提供依據(jù)[6]。</p><p> 2006年,藍先洪和張志珣等人用不同的粒度分析方法對南黃海沉積物進行研究。分析了南黃海海域65個沉積物樣品的激光法與綜合法(篩析法—沉析法)的粒度分析結果,并作了對比研究。南黃海沉積物樣品的激光粒度儀和篩析法測試結果很接近;激光粒度儀測定的細粒組分
34、(>4Φ)的含量85%樣品的測試效率達到75%以上,平均值為92%,表層沉積物黏土粒級的激光法與綜合法分析結果呈弱正相關。用激光粒度分析南黃海海域沉積物結果可靠,可以替代傳統(tǒng)的粒度分析方法[7]。</p><p> 1999年6月,黃建東、洪華生和鄭天凌等人,在福建環(huán)境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廈門大學海濱沙灘動力沉積環(huán)境特征的文章,主要是關于沉積物粒度與水動力的關系??紤]到沉積物粒度的分布范圍,采用篩析法對樣品進
35、行分析。實驗結果是用粒度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軟件進行處理,從而得到粒度特征曲線和粒度參數(shù),這樣能更直觀地反映沉積物特征和沉積環(huán)境。實驗結果表明研究區(qū)中潮位沿線沉積物主要屬粗砂和極粗砂的粗顆粒物質,粒徑范圍的主要部分在-2Φ至3Φ之間,粒徑平均值為0.45Φ。粒度分布曲線均為雙峰或三峰。由粗到細,三個次組分的眾數(shù)位分別在-1.18Φ,0.37Φ和2.17Φ附近。三個次組分中,多數(shù)以中間組分的相對含量為最大,粒度分布的粒徑范圍和集中程度,反映了
36、強的水動力作用和波浪對海灘物質的簸選。局部岸線輪廓對波向線與岸線夾角的影響和波浪季節(jié)性變化及物源特點,這就造成本區(qū)岸段各部分和表層與次表層的粒度特征差異[8]。</p><p> 4 沉積物構成對底棲生物的影響</p><p> 對于底棲動物的生活來說,它受到環(huán)境因子的制約,粒度就是其中一個。由于不同的沉積物底質造就了不同的沉積環(huán)境,對底棲動物的影響各不相同。比如張艷在對南黃海底棲動
37、物分布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線蟲所占的比例均為87%以上[9]。此結果與長江口2003年的結果91%接近[10],但低于渤海1997年的結果91%--98%[11]。這主要與底質的類型(粉砂-粘土)有關。所以通過沉積物粒度的分析,得到底質的類型,對底棲動物的生物學研究也會更進一步。</p><p> 2005年,王銀東,熊邦喜等,就環(huán)境因子對底棲動物生命活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其中關于沉積物對底棲動物的
38、影響有了較系統(tǒng)的認識。水體的底質大體可分為巖石、礫石、粗砂、細砂、粘土和淤泥等。粗砂和細砂的底質最不穩(wěn)定,通常生物量最低;礫石底質的底棲動物生物量較高。在不同底質中的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常有明顯的差異。同種底棲動物在不同底質中的差別也較大,如在泥沙灘和礫石灘同種軟體動物呈現(xiàn)出不同的優(yōu)勢度,東湖銅銹環(huán)棱螺主要則生活于含砂的湖底。底棲動物的多樣性和豐度隨著底質的穩(wěn)定性和有機碎屑的增加而增加,在淤泥和粘土的底質中,有機質的含量豐富、顆粒較小,底棲動
39、物的生物量就較高;但有機質過于豐富反而會導致環(huán)境缺氧,底棲動物的豐度會明顯下降。水體中的各類污染物會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到沉積物中,引起底質環(huán)境變化,進而影響底棲生物群落的結構和組成[12]。</p><p> 2009年,趙永強,陳全震等,對椒江口潮間帶多毛類動物時空分布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底質構成對多毛類空間分布具有重要的影響,如黏土含量與物種數(shù)量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原因可能是較細的沉積
40、物所含的有機質相對豐富,更容易為更多的物種和生物量提供能源。在本次調查中沉積物構成具有順河流到海洋方向砂含量越來越低,沉積物越來越細的趨勢。此外,本研究中灘涂寬度對多毛類動物具有顯著的影響,這可能是灘涂寬度越大,坡度越緩,水動力作用越弱,底質環(huán)境更為穩(wěn)定,有利于多毛類動物的充分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海水中有機顆粒物質沉降,有機質更為豐富,為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13]。</p><p><b> 5
41、 結語</b></p><p> 對于沉積物粒度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相關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通過粒度數(shù)據(jù)分析來描述沉積環(huán)境,從而為研究該海域的底棲動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背景。在研究沉積物粒度時,還會考慮到其他的環(huán)境因子,比如黃河三角洲沉積物重金屬、氮和磷,以及多環(huán)芳烴污染的研究[14, 15],劉成等對環(huán)渤海灣永定河—黃河口底質現(xiàn)狀進行過調查研究[16]。通過對這些環(huán)境因子的研究,結合該地區(qū)的底棲生物
42、的分布、豐度和優(yōu)勢種等生態(tài)學方面的資料,從而掌握該海域的環(huán)境狀況。</p><p> 當然,還可以根據(jù)指示生物的一些生物學指標來分析環(huán)境的狀況。在渤海以往小型底棲生物生態(tài)學方面的研究中[17, 18]底棲橈足類只作為一個大的類群對數(shù)量和密度進行統(tǒng)計。在研究小型底棲生物的群落結構時,會選擇合適的工具,將測定地點的一些地理數(shù)據(jù)考慮在內,能夠較正確地反映情況[19-21]。由于影響粒度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波浪、人為因
43、素和生物作用,使得粒度隨著這些因素的影響而不斷變化,要完全正確地反映沉積環(huán)境比較困難[22,23]。不過隨著人們不斷深入地研究,涉及面的擴大,會較完善地建立一個系統(tǒng),能較正確地反映環(huán)境和生物的狀況[24,25]。</p><p><b> 參考文獻</b></p><p> [1] 向榮,楊作升,等.濟州島西南泥質區(qū)粒度組分變化的古環(huán)境應用.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
44、學報,2005,30(5):582-588.</p><p> [2] 陳秀法,等.激光粒度分析與傳統(tǒng)粒度分析方法相關對比.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2,2(4):608-614.</p><p> [3] 牛占,和瑞勇,李靜.激光粒度分析儀在黃河泥沙研究中的應用[J].水利水電技術,2002,33(10):71-73.</p><p> [4] 楊世倫,陳吉余
45、.試論植物在潮灘發(fā)育演變中的作用[J].海洋與湖沼,1994,25(6):631-634.</p><p> [5] 李任偉,李原.渤海沿岸環(huán)境沉積調查:As重金屬、氮和磷污染.沉積學報,2008,26(1):128-137.</p><p> [6] 張富元,章偉艷,等.南海東部海域沉積物粒度分布特征.沉積學報,2003,21(3):450-460.</p><p
46、> [7] 藍先洪,張志珣,等.南黃海沉積物不同粒度分析結果的對比研究.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6,22(10):5-7.</p><p> [8] 黃建東,洪華生,等.廈門大學海濱沙灘動力沉積環(huán)境特征.福建環(huán)境,1999,16(3):9-11.</p><p> [9] 張艷,等.南黃海小型底棲動物分布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9):323-329.&
47、lt;/p><p> [10] 華爾,張志南,張艷.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小型底棲生物豐度和生物量[J].生態(tài)學報,2005,25(9):2234-2242.</p><p> [11] 郭玉清,張志南,慕芳紅.渤海小型底棲動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海洋學報,2002,24(6):76-83.</p><p> [12] 王銀東,熊邦喜,等.環(huán)境因子對底棲動物生命活
48、動的影響.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4(3):253-257.</p><p> [13] 趙永強,陳全震,等.椒江口潮間帶多毛類動物時空分布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中國水產科學,2009,16(4):580-587.</p><p> [14] 李任偉,李禾,李原,等.黃河三角洲沉積物重金屬,氮和磷污染研究[J].沉積學報,2001,19(4):622-629.</p
49、><p> [15] 李任偉,李原,張淑坤,等.黃河三角洲沉積物烴類污染及來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1,21(4):301-305.</p><p> [16] 劉成,王兆印,何耕.環(huán)渤海灣諸河口底質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3,23(1):58-63.</p><p> [17] 張志南,李永貴,于子山.黃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鄰近水域小型底棲
50、動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與湖沼,1989,20(3):197-207.</p><p> [18] 張志南,谷峰,于子山.黃河口水下三角洲海洋線蟲空間分布的研究[J].海洋與湖沼,1990,21(1):11-19.</p><p> [19] D. Leduc , P.K. Probert,S.D. Nodder.Influence of mesh size and core pene
51、tration on estimates of deep-seanematode abundance, biomass, and diversity. Deep-Sea Research I,2010,57:1354–1362.</p><p> [20] D. Starek · R. Pipi′,k · I. Hagarovai′.Meiofauna, trace metals, TOC,
52、 sedimentology, and oxygen availability in the Late Miocene sublittoral deposits of Lake Pannon. Facies,2010,56:369-384.</p><p> [21] 郭玉清,張志南,慕芳紅.渤海底棲橈足類群落結構的研究.海洋學報,2001,23(6):120-127.</p><p>
53、 [22] 孫剛,盛連喜,李明全.長春南湖底棲動物群落特征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生態(tài)應用學報,2001,12(2):319-320.</p><p> [23] 王家棟,類彥立,徐奎棟,等.中國近海秋季小型底棲動物分布及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研究.海洋科學,2009,33(9):62-70.</p><p> [24] 厲紅梅,李適宇,蔡立哲.深圳灣潮間帶底棲動物群落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中山
54、大學學報,2003,42(5):93-96.</p><p> [25] 程鵬,高抒.北黃海西部海底沉積物的粒度特征和凈輸運趨勢[J].海洋與湖沼,2000,31(6):604-615.</p><p><b> 本科畢業(yè)設計</b></p><p><b> ?。?0_ _屆)</b></p><
55、p> 熱電廠附近泥灘環(huán)境因子與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p><p> 摘要: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春、秋、冬、夏每個季度電廠附近泥灘定點采取不同層泥樣,對其進行了環(huán)境因子和小型底棲動物量與豐度的調查研究。所測環(huán)境因子主要包括:有機碳含量、含水率、葉綠素a濃度和粒度。結果表明:有機碳季節(jié)性變化沒有規(guī)律性,A斷面(2.83%,平均)的要比C斷面、B斷面高,變化范圍為2.00%~3.50%;含水率夏
56、季的含量比較低,最低為34.49%,A斷面相對于B、C斷面的含水率變化要??;0~2cm表層泥樣葉綠素a濃度3.0894 ug/g比2~5cm表層泥樣葉綠素a濃度1.8455 ug/g要高,A斷面(2.4224 ug/g,平均)要比B斷面(2.5472 ug/g,平均)、C斷面(2.4327 ug/g,平均)葉綠素濃度要低;電廠泥灘的底質主要以粉砂質粘土為主,C斷面還會出現(xiàn)粘土質粉砂;A斷面四季平均豐度784.63 inds/10cm2比
57、B斷面2625.40 inds/10cm2、C斷面1872.20 inds/10cm2要低;A斷面平均生物量9152.66 ug/10cm2比B斷面15510.27 ug/10cm2要低,比C斷面5349.31 ug/10cm</p><p> 關鍵詞:環(huán)境因子;小型底棲;豐度;生物量;電廠泥灘</p><p> Abstract: From June 2008 to july 201
58、0, we took samples of mud at mudflats near th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tation in each season , then we test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samples and identified the biomass and the abundance of the meiofaunas in the
59、 sample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 had tested includes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ter content, chlorophyll a cont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organic carbon has no regular pattern, the
60、section A (2.83%,average</p><p> Keywords: environmental factors; meiofauna; abundance; biomass; the mudfla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tation</p><p><b> 目 錄</b></p><p&g
61、t;<b> 1引言15</b></p><p><b> 2材料與方法15</b></p><p> 2.1 采樣時間和地點15</p><p> 2.1.1 采樣點設置15</p><p> 2.1.2 取樣方法16</p><p> 2.2 有機碳
62、含量的測定16</p><p> 2.2.1 樣品16</p><p> 2.2.2 儀器16</p><p> 2.2.3 試劑16</p><p> 2.2.4 實驗步驟16</p><p> 2.3 含水率的測定16</p><p> 2.3.1 樣品16<
63、/p><p> 2.3.2 儀器及設備16</p><p> 2.3.3 實驗步驟17</p><p> 2.4 粒度的測定17</p><p> 2.4.1 樣品17</p><p> 2.4.2 儀器及設備17</p><p> 2.5 葉綠素a含量的測定17</p
64、><p> 2.5.1 樣品17</p><p> 2.5.2 儀器設備17</p><p> 2.5.3 試劑17</p><p> 2.5.4 實驗步驟17</p><p> 2.6小型底棲動物生物量與豐度的測定17</p><p> 2.6.1 樣品17</p&g
65、t;<p> 2.6.2 儀器設備17</p><p> 2.6.3 試劑17</p><p> 2.6.4 實驗步驟17</p><p> 2.7 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分析17</p><p> 2.7.1 有機碳含量18</p><p> 2.7.2 含水率18</p>
66、<p> 2.7.3 葉綠素a含量18</p><p> 2.7.4 豐度和生物量19</p><p> 3結果與分析討論19</p><p> 3.1 有機碳含量的季節(jié)變化19</p><p> 3.1.1 有機碳含量水平分布的季節(jié)變化19</p><p> 3.1.2 有機碳含量垂直
67、分布的季節(jié)變化19</p><p> 3.1.3 有機碳含量各層段分布的季節(jié)變化21</p><p> 3.2 電廠灘涂泥樣含水率的變化22</p><p> 3.2.1 電廠灘涂泥樣含水率水平分布的變化22</p><p> 3.2.2 電廠灘涂泥樣含水率垂直分布的變化23</p><p> 3.
68、3 電廠灘涂泥樣粒度的變化24</p><p> 3.3.1 電廠灘涂泥樣粒度水平分布的變化24</p><p> 3.3.2 電廠灘涂泥樣粒度垂直分布的變化24</p><p> 3.3 電廠灘涂泥樣葉綠素a含量的變化25</p><p> 3.3.1 葉綠素a含量水平分布的變化25</p><p>
69、; 3.3.2 葉綠素a含量各層段分布的變化26</p><p> 3.3.3 葉綠素a含量垂直分布的變化27</p><p> 3.4 小型底棲生物豐度與生物量的變化29</p><p> 4 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的總結30</p><p> 4.1 有機碳含量的測定30</p><p> 4
70、.2 含水率的測定30</p><p> 4.3 葉綠素a含量的測定30</p><p><b> 5 意義31</b></p><p> 致謝錯誤!未定義書簽。</p><p><b> 參考文獻31</b></p><p><b> 1引言&
71、lt;/b></p><p> 寧波境內有兩灣一港,即三門灣、杭州灣、象山港。寧海則位于象山港和三門港之間。寧海的地理位置為它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無論是農業(yè)發(fā)展還是工業(yè)發(fā)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1,2]。象山港國華寧海電廠就位于象山港底部,電廠冷卻水采用海水直流供水系統(tǒng)。循環(huán)水取水口設在廠區(qū)西側鐵港主流區(qū)-13.0 m~-12.0 m的海床上。排水口在廠址的西北面,白象山山坡下。電廠運行產生的溫排水必定
72、會對前沿海域象山港底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沉積物的環(huán)境狀況,尤其生活在海底表層,活動范圍較小、棲息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底棲生物的影響更為明顯[3,4]。</p><p> 環(huán)境因子主要包括:有機碳含量、含水率和葉綠素a含量、溫度、鹽度、粒度。這些因子是衡量這一區(qū)域底棲生物量的重要指標。有機碳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水體受污染的程度[4]。粒度則是反映了當時的沉積物底質類型,底棲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狀況。浮游植物葉綠素特別是葉綠素a
73、,是各門藻類都含有的光合作用色素,是海洋中初級生產者(浮游植物)現(xiàn)存量的一個良好指標。常可以用來估算某一海域的初級生產力[5,6]。沉積物葉綠素a的測定主要是了解沉積物表層底棲微藻的生產力。</p><p> 國內外對這些環(huán)境因子的測定總結了很多方法。海洋沉積物有機碳含量的測定方法一般包括:(1)干燒法,包括灼燒失重法[7]和高溫燃燒法;(2)濕氧化法,包括重鎘酸鉀氧化法、過硫酸鉀氧化法和重鎘酸鉀-硫酸亞鐵法[
74、8];對于含水率還沒有系統(tǒng)的測定方法;海洋沉積物葉綠素a含量主要用熒光分光光度法;對粒度主要是用激光粒度儀測定[9]。</p><p> 對于底棲動物的生活來說,它受到環(huán)境因子的制約。由于不同的沉積物底質造就了不同的沉積環(huán)境,對底棲動物的影響各不相同。底棲動物對沉積物的擾動作用也很大,還有就是洪水,潮汐,出水口等,對沉積物環(huán)境的作用也較大[10-12]。所以,了解沉積物的環(huán)境狀況,對底棲動物的生命活動也有所了解
75、。</p><p> 本文主要闡述了對國華寧海電廠灘涂泥樣有機碳含量、含水率和葉綠素a含量三各環(huán)境因子和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并進行了環(huán)境因子與底棲動物的相互關系的初步探討。</p><p><b> 2材料與方法</b></p><p> 2.1 采樣時間和地點 </p><p> 2008年6月份 ~ 2
76、010年7月份每一季度,在國華寧海電廠采集研究樣品。</p><p> 2.1.1 采樣點設置</p><p> 在國華寧海電廠設置三個斷面,分別為A、B、C,A為電廠排水口附近,A與B和B與C之間分別相隔500米三斷面平行。</p><p><b> 圖1 采樣點分布圖</b></p><p> Fig.1 d
77、istribution of sampling points</p><p> 2.1.2 取樣方法 </p><p> 采樣時用塑料注射器改制成的取樣管,在未破壞表層泥樣的情況下,從表層取重復樣3個。芯樣長10cm,其中兩管取出后立即按0 ~ 2cm、2 ~ 5cm、5 ~ 10cm三層,分層裝瓶(袋),還有一管不用分層整管裝瓶(袋)立即放入冰盒中低溫保存,回到實驗室放入冰箱底層。
78、其中一管用于葉綠素重復測定,一管用于測有機碳,還有一管用于含水率和粒度的測定。</p><p> 2.2 有機碳含量的測定</p><p><b> 2.2.1 樣品</b></p><p> 實驗用泥樣采自國華寧海電廠灘涂的7號管的0~2cm和2~5cm層。</p><p><b> 2.2.2 儀器
79、</b></p><p> 分析天平、焙燒箱、酸式滴定管、油浴鍋。</p><p><b> 2.2.3 試劑</b></p><p> 0.0400mol/L重鎘酸鉀-硫酸標準溶液,0.2mol/L硫酸亞鐵溶液,鄰啡羅啉指示劑,硫酸銀,濃硫酸,蒸餾水,磷酸溶液;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p><p>
80、 2.2.4 實驗步驟</p><p> 首先稱取0.4~0.5g烘干樣品于50mL具蓋玻璃試管中,加入0.5g硫酸-硫酸銀溶液,10mL重鎘酸鉀-硫酸標準溶液,在加入1~3mL上述溶液時,應將樣品搖散,勿使結塊。然后將一批錐形瓶置于油浴鍋上(內有空白樣2個,經500℃左右焙燒2小時后,磨細的石英砂樣品),在185~190℃的油浴鍋上,于175±5℃加熱,待錐形瓶內溶物沸騰5分鐘后,置于瓷盤內冷卻。待
81、冷卻后,倒入150ml錐形瓶中,用水沖洗試管并倒入瓶中,保持水含量不超過60ml,再加入5mL50%磷酸溶液,用0.2mol/L硫酸亞鐵標準溶液滴定至黃色大部分褪去,加入4滴鄰啡羅啉指示劑溶液,繼續(xù)滴至溶液由藍綠色突變到磚紅色即為終點。</p><p> 2.3 含水率的測定</p><p><b> 2.3.1 樣品</b></p><p&g
82、t; 實驗用泥樣采自國華寧海電廠灘涂的8號管。</p><p> 2.3.2 儀器及設備</p><p> 帶蓋的聚四氟乙烯盒:直徑4cm,高2cm;分析天平:感量0.0001g;恒溫烘箱:有排氣設備。</p><p> 2.3.3 實驗步驟</p><p> 首先將聚四氟乙烯盒微啟盒蓋放在105±1℃烘箱內,干燥40分鐘
83、。取出冷卻至40~50℃,在盛有變色硅膠的干燥器中放置30分鐘,稱重。按以上步驟操作,稱至恒重;然后稱取濕樣2~3g,每個樣品稱取2份,立即小心地分裝于兩個聚四氟乙烯盒內,蓋上盒蓋,分別稱重;然后將聚四氟乙烯盒半開盒蓋,放在105±1℃烘箱內干燥6小時。取出后冷至40~50℃,蓋好盒蓋,在盛有變色硅膠地干燥器中放置30分鐘,稱重。半開盒蓋放入烘箱中,于105±1℃干燥30分鐘,取出后冷至40~50℃,蓋好盒蓋,在上述
84、干燥器中放置30分鐘,稱重,直至恒重為止。</p><p><b> 2.4 粒度的測定</b></p><p><b> 2.4.1 樣品</b></p><p> 實驗用泥樣采自國華寧海電廠灘涂的8號管。</p><p> 2.4.2 儀器及設備</p><p>
85、<b> 激光粒度儀</b></p><p> 2.5 葉綠素a含量的測定</p><p><b> 2.5.1 樣品</b></p><p> 實驗用泥樣采自國華寧海電廠灘涂6號管的0~2cm和2~5cm層。</p><p> 2.5.2 儀器設備</p><p>
86、; 分析天平,F(xiàn)95熒光分光光度計,分光光度計,離心機</p><p><b> 2.5.3 試劑</b></p><p> 90%丙酮溶液,5%鹽酸溶液,10g/ml碳酸鎂懸浮液,重蒸水;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p><p> 2.5.4 實驗步驟</p><p> 首先對F95熒光分光光度計進行校正;然后準
87、確稱取2份樣品1g,放入離心管內并加入5mL90%丙酮溶液,置于4℃冰箱萃取22小時,最后將萃取好的離心管在4000r/min的離心機下離心10分鐘。在F95熒光分光光度計下測量其酸化前和酸化后的熒光值。</p><p> 2.6小型底棲動物生物量與豐度的測定</p><p><b> 2.6.1 樣品</b></p><p> 實驗用泥
88、樣采自國華寧海電廠泥灘1號管和5號管的0~2cm和2~5層</p><p> 2.6.2 儀器設備</p><p><b> 解剖鏡</b></p><p><b> 2.6.3 試劑</b></p><p><b> 5%福爾馬林溶液</b></p>&
89、lt;p> 2.6.4 實驗步驟</p><p> 先將樣品分別用500、250、125、61和31網目尺寸的篩子進行篩選,然后再用解剖鏡進行觀察,記錄物種數(shù)和個體數(shù)。</p><p> 2.7 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分析</p><p> 根據(jù)GB17378《海洋監(jiān)測規(guī)范》對實驗中的環(huán)境因子和生物指標進行測定分析。</p><p>
90、2.7.1 有機碳含量</p><p> 按下式計算泥濕樣中有機碳的百分含量</p><p> Woc=CFe2+(V1-V2)×0.0030/M×100%</p><p> 式中:Woc-泥樣烘干樣中有機碳含量,%;</p><p> CFe2+-硫酸亞鐵標準溶液的濃度,mol/L;</p><
91、;p> V1-滴定空白樣品時,硫酸亞鐵標準溶液的用量,mol/L;</p><p> V2-滴定樣品時,硫酸亞鐵標準溶液的用量,mol/L;</p><p> M-樣品的稱取量,g。</p><p><b> 2.7.2 含水率</b></p><p> 按下式計算泥濕樣的含水率</p>&
92、lt;p> WH2O=(m2-m3)/(m1-m2)×100%</p><p> 式中:WH2O-泥濕樣的含水率,%;</p><p><b> m1-盒重,g;</b></p><p> m2-盒與濕樣的重量,g;</p><p> m3-盒與干樣的重量,g。</p><p
93、> 2.7.3 葉綠素a含量</p><p> 按以下計算公式計算葉片中葉綠素a的含量</p><p> ρchl-a=(11.85E664-1.54E647-0.08E630)×V/M*L</p><p> ρchl-a-葉片中葉綠素a含量,ug/g;</p><p> E664、E647、E630-分別載664
94、、647、630nm上測得的吸光值減去750nm下的吸光值;</p><p> V-葉片樣品提取液體積×稀釋倍數(shù),mL;</p><p> M-葉片樣品的重量,g;</p><p> L-測定池光程,cm。</p><p> 按以下計算公式計算測定量程的換算因子FD和酸化因子R</p><p> F
95、D=ρchl-a/Rb和R=Rb/Ra</p><p> FD-測定量程的換算因子;</p><p> ρchl-a-葉綠素a稀釋液濃度,ug/g;</p><p><b> R-酸化因子;</b></p><p> Rb-酸化前測定的熒光值;</p><p> Ra-酸化后測定的熒光值
96、;</p><p> 按以下計算公式計算泥樣中葉綠素a含量</p><p> ρ1=FD*R*(Rb- Ra)*v/((R-1)m)</p><p> ρ2=FD*R*(R*Rb-Ra)*v/((R-1)m)</p><p> ρ1-泥樣中葉綠素a的濃度,ug/L;</p><p> ρ2-泥樣中脫鎂葉綠素的
97、濃度,ug/l;</p><p> v-丙酮溶液提取液的體積,mL;</p><p> m-泥樣的干重,g。</p><p> 2.7.4 豐度和生物量</p><p> 按下式進行豐度的計算</p><p> 豐度(d):d=N10/1.452*π</p><p> d-豐度,in
98、ds/10cm2;</p><p> N-樣品中的生物總個體數(shù)。</p><p> 按下式進行生物量的計算</p><p> 生物量(B):B=d*M</p><p> B—生物量,ug/10cm2;</p><p> M—個體的平均干重;ug。</p><p><b>
99、3結果與分析討論</b></p><p> 3.1 有機碳含量的季節(jié)變化</p><p> 3.1.1 有機碳含量水平分布的季節(jié)變化</p><p> 采樣期內電廠A、B和C斷面的總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有機碳的季節(jié)變化不是</p><p> 圖2 電廠各斷面有機碳含量的水平分布</p>&l
100、t;p> Fig.2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each section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tation</p><p> 很大,變化范圍在2.00%~3.50%之間。在夏季的有機碳含量較低(2.24%)。春冬兩季的有機碳含量相對來說較高,最高為3.19%。2009年3月到2010年1月之間的有機
101、碳含量隨季節(jié)變化幅度較大。A斷面與C斷面的總有機碳含量變化趨勢相近,B斷面的有機碳含量與A斷面和C斷面的變化較大。在2009年7月這三斷面的數(shù)值都比較小,A、C兩斷面在這個時間點達到最小,B斷面在2010年1月達到最小。</p><p> 3.1.2 有機碳含量垂直分布的季節(jié)變化</p><p> 采樣期內每次采集電廠泥樣測得的各潮帶表層有機碳含量見圖3。從圖3a可以看出,三個斷面的有
102、機碳含量變化趨勢大致相近,A斷面在2009年3月降低的較多,B斷面和C斷面相對于A點在2010年以后變得平緩。C斷面2008年9月的有機碳含量(0.66%)比A斷面和B斷面要低。B斷面有機碳含量(0.71%,平均)總體要比A斷面(0.68%,平均)的高,不過在2010年4月以后A斷面的有機碳含量呈上升趨勢。C斷面的有機碳含量在2009年10月之前比B斷面要低,在2009年10月之后比B斷面要高。從圖3b看出,B斷面相對于A斷面和C斷面的
103、有機碳含量變化要平緩。C斷面的有機碳含量從2009年9月開始比以往有上升趨勢。A斷面在2009年3月到2009年7月這段時間變化比較大,從最高的2009年3月的0.92%到最低的2009年7月的0.48%。在2010年以后A斷面與B斷面的變化基本相同,C斷面的有機碳含量比A、B兩斷面要高。從圖3c可以得到,除了2008年9月的C斷面有機碳含量(0.81%)比A斷面(0.42%)要高以外,兩斷面的有機碳含量的變化基本相近。而B斷面的有機碳
104、含量在采樣期間起伏比較大,201</p><p> 圖3電廠各潮帶表層(0-2cm)和表層(2-5cm)有機碳含量的季節(jié)分布</p><p> Fig.3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each tidal surface layer (0-2cm) and (2-5cm) in electricity generatio
105、n station</p><p> 3.1.3 有機碳含量各層段分布的季節(jié)變化</p><p> 采樣期內電廠各站點表層(0-2cm)與表層(2-5cm)泥樣的有機碳含量見圖4。2010年A2(2-5cm)的泥樣缺失。從圖4a中看出A1(0-2)的有機碳含量變化,在春季有機碳含量相對于其他季節(jié)要低,最低為09年3月的0.42%。不過從A1(2-5)的有機碳含量變化,卻不能得出相同的結
106、果,在采樣期間,出現(xiàn)最大值是在09年3月為0.92%。A2(0-2)的有機碳含量在春冬季較高,最高時為10年1月的0.84%。A2(2-5)的有機碳含量與A2(0-2)的變化趨勢相同,最高值為09年3月的1.02%,春冬季的含量較高。如圖4b所示,B1(0-2)秋季的有機碳含量較高,其他季節(jié)變化不大,最大為08年9月的0.85%。B1(2-5)的有機碳含量在采樣期間變化不大,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B2(0-2)的有機碳含量在10年7月達
107、到最大值0.99%,最小值為08年9月的0.46%,在采樣期間變化較大。B2(2-5)的有機碳含量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是夏季的較低,不過10年7月的有機碳含量比以往的要高為0.70%。根據(jù)圖4c的數(shù)據(jù)分析,C1(0-2)的有機碳含量在春季相對較低,最低為09年3月的</p><p> 根據(jù)電廠的有機碳含量的圖4分析,A1(0-2)的平均含量為0.68%,比B1(0-2)的0.71%與C1(0-2)的0.7
108、0%要小,A1(2-5)的平均含量也比相應的B(2-5)與C(2-5)小。在A點中潮帶的有機碳含量要</p><p> 圖4各斷面表層(0-2cm)與表層(2-5cm)泥樣的有機碳含量的季節(jié)分布</p><p> Fig.4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each surface layer (0-2cm) and (2-
109、5cm)</p><p> 比低潮帶要低,B斷面與C斷面中潮帶的有機碳含量比低潮帶要高。由于A斷面與熱電廠出水口緊鄰,可能對A斷面的有機碳分布有影響。</p><p> 從一些文獻中了解到,有機碳含量與粒度因素有關,細顆粒物質巨大的表面能和大量的小孔洞增加了對有機碳的吸附與保存[13];還與氧化還原環(huán)境、Fe3+/Fe2+正相關,沉積物中有機含量受物質來源、沉積環(huán)境、氧化分解進程、礦化
110、程度及物理擾動的共同影響,在電廠排水口可能與水動力,溫度等,尤其在表層可能由于受生物化學作用影響大,變化比較復雜;與人為活動也有很大關系[14]。</p><p> 3.2 電廠灘涂泥樣含水率的變化</p><p> 3.2.1 電廠灘涂泥樣含水率水平分布的變化</p><p> 采樣期內每次采集電廠泥樣測得的各潮帶含水率見圖5。從中潮帶的含水率的變化來看,B
111、、C采樣點的含水率變化基本上一致,含水率最高出現(xiàn)在2010年的1月,為B1的45%,最低的為2010年7月,為C1的34.49%。同時可以看出,含水率在2010年的變化相對于之前要大,A1斷面的含水率變化較其他兩個斷面較平緩。另外也可以大致推斷出,中潮帶含水率在秋冬二季比春夏二季要高。從低潮帶的含水率數(shù)據(jù)來看, A2和B2的數(shù)值變化趨勢相同,電廠含水率秋冬二季要高于春夏二季,最高為A2斷面2010</p><p>
112、; 圖5 各潮帶含水率的季節(jié)變化</p><p> Fig.5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water content in each tidal area</p><p> 年1月的42.20%,最低為B2斷面2009年3月的37.70%。不過C2的數(shù)據(jù)表明春秋二季要高于夏冬二季,最高為2009年3月的42.47%,最低的為2008年12月的37.37%。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熱電廠附近泥灘環(huán)境因子與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開題報告】
- 熱電廠附近泥灘環(huán)境因子與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畢業(yè)設計】
- 象山港電廠附近泥灘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電廠附近泥灘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開題報告】
- 舟山-北侖港泥灘環(huán)境因子與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象山港電廠附近泥灘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畢業(yè)設計】
- 電廠鄰近泥灘大型底棲動物的調查【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舟山-北侖港泥灘環(huán)境因子與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畢業(yè)設計】
- 舟山-北侖港泥灘環(huán)境因子與小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研究【開題報告】
- 電廠鄰近泥灘大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畢業(yè)設計】
- 電廠鄰近泥灘大型底棲動物的調查【開題報告】
- 寧波-舟山港大型底棲動物調查【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小型底棲動物研究概況【文獻綜述】
- 大型底棲動物的研究概況【文獻綜述】
- 小型熱電廠供熱
- 寧波-舟山港大型底棲動物調查【畢業(yè)設計】
- 寧波—舟山港大型底棲動物調查【開題報告】
- 熱電廠畢業(yè)設計(含外文翻譯)
- 化學熱電廠水處理畢業(yè)設計
- 開題報告---大連熱電廠主廠房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