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井田開拓開采與礦井通風設計畢業(yè)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宇煤礦8#煤層井田開拓開采與礦井通風設計</p><p><b>  摘要</b></p><p>  本設計主要對礦井概況、井田開拓方式、采區(qū)巷道布置、礦山基本巷道、礦井通風設計、煤礦災害防治等六章進行了設計,其中以礦井通風為重點,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和計算,附有圖紙。災害防治作為煤礦安全生產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設計的最后專門編寫一章對其進行闡述。井

2、田開拓方式:斜井開拓,傾向長壁綜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礦井采用主斜井、副斜井進風,回風立井回風的中央并列式通風系統(tǒng)。局部通風采用局部通風機壓入式通風。主通風機通風方法為機械負壓抽出式通風。</p><p>  關鍵詞:井田開拓;礦井通風設計;采區(qū)巷道布置</p><p><b>  目 錄</b></p><p>  第一章 礦井概況1&l

3、t;/p><p>  1.1井田自然概況1</p><p>  1.1.1交通位置1</p><p>  1.1.2河流水系1</p><p>  1.1.3氣象及地震情況1</p><p>  1.1.4礦井供電1</p><p>  1.1.5礦井供水2</p><

4、;p>  1.1.6井田內小煤窯開采情況2</p><p><b>  1.2井田地質2</b></p><p><b>  1.2.1地層2</b></p><p>  1.2.1.1.奧陶系中統(tǒng)峰峰組2</p><p>  1.2.1.2.石炭系中統(tǒng)本溪組3</p>

5、<p>  1.2.1.3.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3</p><p>  1.2.1.4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3</p><p>  1.2.1.5.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4</p><p>  1.2.1.6.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保德組4</p><p>  1.2.1.7.第四系中上更新統(tǒng)4</p><p>&l

6、t;b>  1.2.2構造5</b></p><p>  1.2.2.1.F44正斷層:5</p><p>  1.2.2.2.F57正斷層:5</p><p>  1.2.2.3.F58正斷層:5</p><p>  1.2.2.4.F94正斷層:5</p><p>  1.3 煤層特征

7、6</p><p>  1.3.1 含煤地層及含煤性6</p><p>  1.3.1.1山西組6</p><p>  1.3.1.2.太原組6</p><p>  1.3.2可采煤層6</p><p>  1.3.2.1.2+3號煤層:6</p><p>  1.3.2.2.4號煤

8、層:6</p><p>  1.3.2.3.8號煤層:7</p><p>  1.3.2.4.9煤層:7</p><p><b>  1.3.3煤質7</b></p><p>  1.3.3.1.煤的物理性質7</p><p>  1.3.3.2.顯微煤巖特征8</p>

9、<p>  1.3.4.煤類8</p><p>  1.3.4.1.2+3號煤層8</p><p>  1.3.4.2.4號煤層;8</p><p>  1.3.4.3.8號煤層:8</p><p>  1.3.4.4.9號煤層:9</p><p>  1.3.5煤層頂、底板特征及瓦斯、煤塵、煤的自

10、燃性9</p><p>  1.3.5.1煤層頂、底板特征9</p><p><b>  1.3.6瓦斯9</b></p><p>  1.3.7煤塵爆炸性及自燃傾向性9</p><p>  1.3.8地溫、地壓9</p><p>  1.4井田水文地質10</p>&l

11、t;p>  1.4.1地表水10</p><p>  1.4.2井田主要含水層10</p><p>  1.4.2.1.中奧陶統(tǒng)灰?guī)r巖溶含水層10</p><p>  1.4.2.2.太原組砂巖、灰?guī)r裂隙、巖溶含水層10</p><p>  1.4.2.3.山西組砂巖裂隙含水層11</p><p>  

12、1.4.2.4.石盒子組砂巖裂隙水層11</p><p>  1.4.2.5.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和第四系全新統(tǒng)、中上更新統(tǒng)含水層11</p><p>  1.4.3 隔水層11</p><p>  1.4.3.1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隔水層11</p><p>  1.4.3.2石炭系中統(tǒng)本溪組隔水層11</p>

13、;<p>  1.4.4充水因素分析12</p><p>  1.4.4.1構造對礦床充水作用的影響12</p><p>  1.4.4.2地下水與地表水的動態(tài)關系12</p><p>  1.4.4.3地下水的補、逕、排條件12</p><p>  1.4.4.4可采煤層充水因素12</p><p

14、>  1.4.4.5礦井涌水量13</p><p>  1.4.4.6水文地質類型13</p><p>  1.4.4.7供水水源13</p><p>  第二章 井田開拓14</p><p>  2.1 井田境界及資源/儲量14</p><p>  2.1.1 井田境界14</p>

15、<p>  2.1.2資源/儲量14</p><p>  2.1.3安全煤柱及各種煤柱的留設與計算方法17</p><p>  2.2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18</p><p>  2.2.1礦井工作制度18</p><p>  2.2.2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的確定18</p><p>  2.

16、2.3礦井服務年限18</p><p>  2.3井田開拓18</p><p>  2.3.1井田內地質構造18</p><p>  2.3.2井田開拓方案19</p><p>  2.3.2.1工業(yè)場地位置的選擇19</p><p>  2.3.2.2井筒布置19</p><p>

17、  2.3.3井田開拓方案20</p><p>  2.3.4.開拓巷道布置20</p><p>  2.3.5井口數(shù)目和位置的選擇20</p><p>  2.3.6水平劃分及階段垂高的確定20</p><p>  2.3.6主要運輸大巷及總回風巷道的布置方式和位置選擇20</p><p>  2.3.8礦

18、井各水平、煤層、上下山和采區(qū)的開采順序21</p><p>  第三章 采區(qū)布置及裝備22</p><p>  3.1采煤方法22</p><p>  3.1.1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藝22</p><p>  3.1.1.1采煤方法的選擇及其依據(jù)22</p><p>  3.1.2.采煤方法的選擇22<

19、/p><p>  3.1.3采煤工藝23</p><p>  3.1.3.1.工藝流程23</p><p>  3.1.3.2.進刀方式23</p><p>  3.1.3.3.割煤23</p><p>  3.1.4.移架方式23</p><p>  3.1.5.裝煤及運煤23<

20、/p><p>  3.1.6工作面采煤、裝煤、運煤方式及設備選型24</p><p>  3.1.6..1選型原則24</p><p>  3.1.6.2工作面主要設備選型:、24</p><p>  3.1.6.3工作面頂板管理方式,支護設備選型29</p><p>  3.1.6.4選型原則29</p&

21、gt;<p>  3.1.6.5支護設備選型29</p><p>  3.1.7工作面頂板管理要求31</p><p>  3.1.8工作面回采方向與超前關系31</p><p>  3.1.9工作面長度及年推進度31</p><p>  3.1.10采區(qū)及回采工作面回采率32</p><p>

22、  3.2采區(qū)布置32</p><p>  3.2.1采區(qū)布置方式32</p><p>  3.2.2移交生產和達到設計能力時的工作面?zhèn)€數(shù)及生產能力計算32</p><p>  3.3工作面運輸、通風、排水系統(tǒng)33</p><p>  3.3.1原煤運輸系統(tǒng)33</p><p>  3.3.2運料系統(tǒng):33

23、</p><p>  3.3.3通風系統(tǒng)34</p><p>  3.3.4排水系統(tǒng)34</p><p>  3.4.巷道掘進34</p><p>  3.4.1.巷道斷面及支護形式34</p><p>  3.4.2巷道掘進進度指標34</p><p>  3.4.3掘進工作面?zhèn)€數(shù)、

24、組數(shù)及機械設備配備34</p><p>  3.4.4礦井生產采掘比例關系,矸石率預計35</p><p>  第四章 礦井基本巷道36</p><p><b>  4.1井筒36</b></p><p>  4.1.1井筒位置、形式、數(shù)目36</p><p>  4.1.2井筒井壁

25、結構36</p><p>  4.2井底車場及硐室38</p><p>  4.2.2井底車場硐室名稱及位置38</p><p>  4.2.3井底車場主要巷道和硐室的支護方式及支護材料38</p><p>  第五章 通風與安全40</p><p>  5.1礦井瓦斯40</p><

26、p>  5.1.1瓦斯40</p><p>  5.1.2煤塵及煤的自燃40</p><p>  5.1.3地溫、地壓41</p><p>  5.2.1通風方式和通風系統(tǒng)41</p><p>  5.2.1.1通風方式41</p><p>  5.2.1.2通風系統(tǒng)41</p><

27、;p>  5.2.3風井數(shù)目、位置41</p><p>  5.2.4掘進通風及硐室通風41</p><p>  5.2.4.1掘進工作面通風41</p><p>  5.2.4.2硐室通風41</p><p>  5.3礦井風量、風壓及等積孔計算42</p><p>  5.3.1 礦井總風量42&

28、lt;/p><p>  5.3.2風量分配46</p><p>  5.3.3礦井通風風壓及等積孔計算46</p><p>  5.4通風設備51</p><p>  5.4.1設計依據(jù)51</p><p>  5.4.2選型計算51</p><p>  5.4.2.1確定風機需要的風量及

29、全壓51</p><p>  5.4.2.2選擇風機51</p><p>  5.4.2.3確定風機工況點51</p><p>  5.4.2.4電動機功率計算53</p><p>  5.4.2.4電耗計算53</p><p><b>  5.5風措施53</b></p>

30、<p>  5.6通風設施、防止漏風和降低風阻的措施54</p><p>  5.6.1井下通風設施及構筑物54</p><p>  5.6.2通風設施的安全可靠性55</p><p>  5.6.3防漏風措施56</p><p>  第六章 安全技術措施57</p><p>  6.1瓦斯災

31、害預防57</p><p>  6.1.1巷道布置及通風系統(tǒng)57</p><p>  6.1.2防爆措施57</p><p>  6.1.3隔爆措施58</p><p>  6.2粉塵災害預防58</p><p>  6.2.1防塵措施58</p><p>  6.2.2采掘工作面防

32、塵措施59</p><p>  6.2.3防爆措施59</p><p>  6.2.4隔爆措施60</p><p>  6.3火災預防60</p><p>  6.3.1防治措施60</p><p>  6.3.2監(jiān)測方面的措施60</p><p><b>  6.4其它

33、61</b></p><p>  6.5避災路線61</p><p>  6.6礦山救護61</p><p><b>  結論62</b></p><p><b>  部分參考資料64</b></p><p><b>  第一章 礦井概況<

34、;/b></p><p>  1.1 井田自然概況</p><p>  1.1.1 交通位置</p><p>  銀宇煤礦位于古交市西北7km,白家溝村一帶,行政區(qū)劃隸屬梭峪鄉(xiāng)管轄。地理坐標為:東經112°06′46″-112°08′12″,北緯37°58′11″~37°59′10″。礦區(qū)西距太佳公路約2.5km,距

35、鎮(zhèn)城底鐵路專用線約3.5km,與太佳公路相連,交通方便。</p><p>  銀宇煤礦位于呂梁山脈關帝山東翼與云中山端交接處,屬褶皺蝕中山區(qū),溝谷發(fā)育,切割深度90~160m,地勢總體為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位于井田東部山梁,標高為1327m,最低點位于井田西部,標高為1130m,最大相對高差197m。</p><p>  1.1.2 河流水系</p><p>  

36、本井田地表水系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井田內無常年性河流,只發(fā)育一些較小的溝谷,這些溝谷平時干涸,遇暴雨或大雨時形成洪水,井田北部溝谷向西北,南部溝谷向西南匯入汾河,井田東部溝谷向東匯入后背溝,再向東南匯入礬石溝,礬石溝向南匯入汾河,屬汾河水系。</p><p>  1.1.3 氣象及地震情況</p><p>  區(qū)內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內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短暫,

37、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氣溫9.6℃。全年無霜期120~180天,每年11月底霜凍,翌年3月初解凍。最大凍土深度80cm,年均降水量為426.1mm,大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平均蒸發(fā)量2093.8mm,為年均降水量的近5倍。</p><p>  1.1.4 礦井供電</p><p>  銀宇煤礦在本礦區(qū)西北約1.0km處建有35kV變電站一座,站內設2臺20MVA

38、變壓器,有10kV出線間隔;該35kV變電站雙回路電源,分別引自火山35kV變電站和鎮(zhèn)城底110kV變電站35kV不同母線段。兩變電站均能滿足本礦生產用電量的要求。</p><p>  在礦井工業(yè)場地建有10kV變電所1座,兩回10kV電源分別引自本礦區(qū)35kV變電站10kV母線段,導線型號均為LGJ-150mm2,輸電距離約1.0km。兩回電源線路一回工作,一回(帶電)備用。當一回線路故障時,另一回仍能保證全礦

39、井負荷用電。</p><p>  1.1.5 礦井供水</p><p>  地面供水水源:銀宇煤礦已與古交市梭峪鄉(xiāng)白家溝村民委員會簽訂了供水協(xié)議書,主井工業(yè)場地生產和生活用水由古交市梭峪鄉(xiāng)白家溝村提供。</p><p>  井下供水水源:礦井正常涌水量為30m3/h,最大涌水量為60m3/h,涌水排至地面后,經凈化處理達標后,作為礦井井下消防、灑水及井下用水設施用

40、水水源。</p><p>  1.1.6 井田內小煤窯開采情況</p><p>  據(jù)調查,井田內2+3號煤層存在一處小窯破壞區(qū),位于井田東北部,面積為289350m2,2002年關閉,具體開采情況不明。</p><p><b>  1.2 井田地質</b></p><p><b>  1.2.1 地層&

41、lt;/b></p><p>  井田內山梁一般為新生界地層覆蓋,溝谷兩側多為基巖出露。所見地層有古生界二迭系下統(tǒng)山西組和下石盒子組、新生界第三、四系。</p><p>  1.2.1.1 奧陶系中統(tǒng)峰峰組</p><p>  一般厚85m左右,分為上、下兩段。</p><p>  下段:厚10.22~59.06m,一般25m左右。為

42、一套灰色、灰黃色角礫狀泥灰?guī)r。角礫成分為石灰?guī)r、泥灰?guī)r碎塊,呈棱角狀。常夾有層狀隱晶質石膏或脈狀纖維質石膏(稱第一石膏帶)。</p><p>  上段:厚23.94~69.81m,一般60m左右。巖性為深灰色厚層狀石灰?guī)r,致密堅硬,裂隙發(fā)育,中部有時夾灰黃色薄層狀泥灰?guī)r。</p><p>  1.2.1.2 石炭系中統(tǒng)本溪組</p><p>  全厚20.72~4

43、4.22cm,平均31.12m.平行不整合于奧陶系之上底部為鐵礦,呈雞窩狀分布,厚0~3.21m,平均1.90m左右;本區(qū)埋藏淺,鈷孔所見亦多為褐鐵礦。其上為不穩(wěn)定的G層鋁土巖,厚0~8. 23cm,平均3.5m左右;銀灰或淺灰色,團塊狀,具鮞狀結構,常與鐵礦共生,有時呈侵染狀或透鏡狀賦存于鋁土泥巖之中。個別點見鐵礦、鋁土巖同時尖滅,代之以砂巖或砂質泥巖直接覆于奧陶系中統(tǒng)(O2)之上。</p><p>  中、上

44、部由灰黑色泥巖、深灰色粉砂巖、灰色砂巖及淺色粘土巖組成,夾不穩(wěn)定灰?guī)r1~2層及煤線1~2層。主要為淺海相、過渡相;總的旋回結構明顯,為海陸交互相沉積。</p><p>  1.2.1.3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p><p>  與下伏本溪組整合接觸,屬海陸交互相沉積,系井田主要含煤地層之一。全厚95.26~123.77m,平均113.13m。按巖性、巖相和沉積旋回的不同,可分為上、中、下三

45、段。</p><p>  下段:自K1 砂巖至8號煤頂?;譑1(晉祠)砂巖在本井田不甚發(fā)育,厚1.00~4.20m,平均2.50m,多為灰色中細粒砂巖,泥質膠結,含鐵質,橫向變化較大,有時相變?yōu)樯百|泥巖;其上為一組黑灰色、灰色過渡相及陸相沉積,巖性以砂質泥巖、粉砂巖為主,夾粘土巖及不穩(wěn)定砂巖,含11、10、9、8號煤層,其中8、9號可采。</p><p>  中段:自L1 至L4灰?guī)r頂。

46、本段以碎屑巖為主,有三層灰?guī)r。其中L4灰?guī)r全區(qū)穩(wěn)定。</p><p>  K2灰?guī)r有時由三角洲相碎屑沉積(稱馬蘭砂巖)所替代。</p><p>  L4下為零星可采的薄煤層—7號煤層。</p><p>  上段:自L4灰?guī)r頂至K3砂巖底,以過渡相為主。中、下部由各粒級砂巖組成;上部以泥質巖為主,夾6號薄煤(不可采)及菱鐵礦層(相當L5 灰?guī)r層位)。本段不含或很少含化

47、石。 </p><p>  1.2.1.4 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p><p>  全厚37.50~51.45m,平均41.50m,與下伏太原組呈連續(xù)沉積,為井田主要含煤地層之一。</p><p>  基底K3 (北岔溝)砂巖在井田一帶不甚發(fā)育,多系河漫、河床相沉積,為灰色、灰白色中細粒砂巖,有時相變?yōu)榉凵皫r或泥質巖,厚0~7.47m,平均3.92m。<

48、/p><p>  K3 砂巖沉積之后,其上以陸相沉積及含煤厚度大為特征。主要由黑灰或深灰色砂質泥巖、深灰色粉砂巖、灰色砂巖組成。旋回結構較為明顯,巖性變化不大。含煤4~5層,分別為02、03、1、2+3、4號煤層,其中2+3、4號煤層穩(wěn)定可采。03號煤層以上受河床變遷的影響,地層厚度巖性變化比較大。</p><p>  1.2.1.5 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p><p&

49、gt;  全厚71.22~118.90m,平均85.35m,以K4(駱駝脖)砂巖為基底與下伏西組整合接觸。本組依巖性及色調的不同,以K5砂巖分為上、下兩段。</p><p>  下段(P1x1):厚33.10~52.40m,平均42.35m,以深灰色、灰色、灰綠色砂質泥巖、粉砂巖為主,夾黃綠色砂巖,呈互層狀,下部常含1~2層煤線。</p><p>  上段(P1x2):厚38.12~66.

50、48m,平均43m,以灰綠色、黃綠色粉砂巖、砂質泥巖力主,間夾黃綠色砂巖及灰色泥巖。</p><p>  1.2.1.6 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保德組</p><p>  全厚0~25m,一般10m左右。以礫巖為基底不整合于下伏基巖之上。礫石成分以石灰?guī)r、變質巖為主,膠結較好。其上為棕紅色粘土,含粉、細砂質較多,上部含2~3層鈣質結核層。</p><p>  1.2.1.

51、7 第四系中上更新統(tǒng)</p><p>  下部為中更新統(tǒng)離石組,全厚0~30m,平均7m左右。以淡紅色、淺紅色粘土及砂質粘土力主,中下部含鈣質結核3~5層,底部常有1~2層半膠結狀砂礫層。不整合覆于較老地層之上。</p><p>  其上為上更新統(tǒng)馬蘭組,全厚0~25m,一般3m左右。主要為灰黃色黃土,含粉、細砂、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底部有豆(卵)狀鈣質緯核,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52、p><p><b>  1.2.2 構造</b></p><p>  本井田處于呂梁山隆起東翼,西山煤田平緩不對稱向斜的北部。本井田褶曲構造較發(fā)育,軸向北東的白家溝背斜穿過井田西部,背斜西北翼在井田內走向北北西,傾向西,傾角約9°左右;東南翼地層走向北東,傾向東南,傾角約13°。在井田中部發(fā)育一個寬緩的向斜構造,軸向與白家溝背斜近平行,向南傾伏,其西

53、北翼為白家溝背斜的東南翼,其東南翼地層走向北西,傾向西南,傾角約8°左右。井田斷裂構造較發(fā)育,現(xiàn)分述如下:</p><p>  1.2.2.1 .F44正斷層</p><p>  位于井田西北邊界附近,走向北東,傾向西北,傾角80°,落差25~29m,井田內延伸長度約1400m。</p><p>  1.2.2.2 F57正斷層</p&

54、gt;<p>  位于井田北部,走向北東,傾向東南,傾角65°,落差5m,井田內延伸長度約300m。</p><p>  1.2.2.3 F58正斷層</p><p>  位于井田北部,走向北東78°東,傾向南,落差4m,井田內延伸長度約為600m。</p><p>  1.2.2.4 F94正斷層</p><

55、;p>  位于井田西南部,走向北45°東,傾向西北,傾角60°,落差5m,井田內延伸長度200m左右。</p><p>  井田內未發(fā)現(xiàn)巖漿巖等構造和侵入巖體。</p><p>  另外,在井田西南部,361鉆孔施工時,揭露一個陷落柱,361鉆孔位于陷落柱邊緣,推斷陷落柱長軸直徑經50m左右??偟膩碚f,該井田地質構造屬于簡單類型。</p><p

56、>  1.3 煤層特征</p><p>  1.3.1 含煤地層及含煤性</p><p>  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層為太原組、山西組,共含煤11層,自上而下為02、03、1、2+3、4、6、7、8、9、10、11號,其中2+3、4、8、9號煤層為全區(qū)可采煤層,03、1、7號煤層為零星可采煤層。含煤地層平均總厚154.63m,煤層平均總厚13.52m,含煤系數(shù)8.74%,可采煤層平均

57、總厚11.13m,可采含煤系數(shù)7.20%。</p><p>  1.3.1.1 山西組</p><p>  山西組平均地層厚度41.50m,含煤平均總厚7.37m,含煤系數(shù)17.76%。</p><p>  1.3.1.2 太原組</p><p>  太原組平均地層厚度113.13m,含煤平均總厚6.15m,含煤系數(shù)5.44%。</

58、p><p>  1.3.2 可采煤層</p><p>  本井田可采煤層有2+3、4、8、9號煤層。</p><p>  1.3.2.1 2+3號煤層</p><p>  位于山西組中部,上距下石盒子組K4砂巖20m左右,煤層厚度0.50~4.53m,平均3.11m,穩(wěn)定,全井田可采,結構簡單,有時含有一層夾石,夾石最大厚度1.10m。頂板巖

59、性可砂質泥巖或細砂巖,底板巖性為細砂巖或砂質泥巖。</p><p>  1.3.2.2 4號煤層</p><p>  位于山西組下部,上距2+3號煤層4.40~12.33m,平均7.66m。井田內穩(wěn)定可采,煤層厚度2.12~3.55m,平均3.06m,結構簡單,無夾石。煤層頂板巖性為細砂巖或砂質泥巖。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或粉砂巖。 </p><p>  1.3.2.

60、3 8號煤層</p><p>  位于太原組下段頂部,上距4號煤層56.51~60.35m,平均57.83m。煤厚2.15~4.35m,平均3.50m。全區(qū)穩(wěn)定可采,結構簡單,有時含1層夾石。為井田主要穩(wěn)定可采煤層之一。頂板為泥灰?guī)r或石灰?guī)r。底板為砂質泥巖或粉砂巖。</p><p>  1.3.2.4 9煤層</p><p>  位于8號煤下4.88~12.03

61、m,平均8.67m。煤厚0.79~2.18m,平均1.78m。厚度穩(wěn)定,全井田可采,結構簡單,有時含1~2層夾石。頂?shù)装鍘r性均為細砂巖或砂質泥巖。</p><p>  各煤層賦存特征見表2-1-1。</p><p>  表2-1-1 可采煤層特征 </p><p><b>  1.3.3 煤質</b&g

62、t;</p><p>  1.3.3.1 煤的物理性質</p><p>  8號煤層:以光亮煤型為主,鏡質組和半鏡質組含量80~85%,在絲炭化、半絲炭化物質上,可以見到少量植物組織的原始結構,如胞腔、細胞壁等,礦物含量較小,除粘土外,沿含有結構狀的黃鐵礦,但其橫向變化大,個別鉆孔竟達7~8%。</p><p>  1.3.3.2 顯微煤巖特征</p>

63、;<p>  本井田內各采煤類均為焦煤,4號煤層為中灰、特低硫煤,8號煤層為中灰、中硫煤,9號煤層為低灰、低硫煤。</p><p><b>  1.3.4 煤類</b></p><p>  井田內可采煤層為2+3、4、8、9號煤層,宏觀煤巖類型以半亮型和半暗型、暗淡型煤為主,光亮型煤和混合類型次之,具層狀結構,玻璃光澤,參差狀斷口,節(jié)理不發(fā)育,現(xiàn)將其顯

64、微煤巖類型級組合分含量分述如下:</p><p>  1.3.4.1 2+3號煤層</p><p>  以半亮型和半暗煤型為主,過渡組分比較多,鏡質組和半鏡質組的含量之和低于其它煤層,礦物含量中等,以粘土為主,分布不均勻,多以小顆粒,小塊充填于各有機組分裂隙間。</p><p>  1.3.4.2 4號煤層;</p><p>  以半亮型

65、煤型和混和礦物暗煤為主,半鏡質組、絲炭組和粘土常?;祀s在一起,礦物含量高,呈分散狀,以粘土為主。</p><p>  1.3.4.3 8號煤層:</p><p>  以光亮煤型為主,鏡質組和半鏡質組含量80~85%,在絲炭化、半絲炭化物質上,可以見到少量植物組織的原始結構,如胞腔、細胞壁等,礦物含量較小,除粘土外,沿含有結構狀的黃鐵礦,但其橫向變化大,個別鉆孔竟達7~8%。</p&

66、gt;<p>  1.3.4.4 9號煤層</p><p>  其特點是各種顯微煤巖類型都占一定的比例,過渡組分多,有機組分之間的充填、膠結和混雜現(xiàn)象十分明顯,礦物較多,以粘土為主,并有一部分黃鐵礦多呈小晶粒狀與粘土混雜,對煤的洗選有一定影響,鏡質組和半鏡質組含量達70~85%,絲質組個別含量較高,一般<10%,屬半亮煤型。</p><p>  1.3.5 煤層頂、底板特

67、征及瓦斯、煤塵、煤的自燃性</p><p>  1.3.5.1 煤層頂、底板特征</p><p>  2+3煤層頂板為砂質泥巖或細砂巖,底板為細砂巖或砂質泥巖;4號煤層頂板為細砂或砂質泥巖,底板為砂質泥巖或粉砂巖;8號煤層頂板為泥灰?guī)r或石灰?guī)r,底板為砂質泥巖或粉砂巖;9號煤層頂板均為細砂巖或砂質泥巖。頂板為灰?guī)r,其裂隙中充填方解石,厚度變化較小。底板為砂質泥巖。</p>&

68、lt;p>  井田內各煤層頂板均平整,無裂隙,強度較大,易管理,底板巖石膨脹量不大,而且據(jù)本礦及鄰近礦井開采經驗,各煤層均無底鼓現(xiàn)象。</p><p>  本井田煤系地層巖石類型以互層狀軟硬相間碎屑巖類為主,間夾堅硬的石灰?guī)r或泥灰?guī)r,工程地質類型為簡單型。</p><p><b>  1.3.6 瓦斯</b></p><p>  根據(jù)2

69、011年4月,太原市煤炭工業(yè)局文件并煤瓦發(fā)[2011]154號文《關于山西華潤煤業(yè)有限公司銀宇煤礦8、9#煤層瓦斯涌出量預測報告的批復》,礦井最大絕對瓦斯涌出量為8.95 m3/min,最大相對瓦斯涌出量為7.09 m3/t。屬于低瓦斯礦井。</p><p>  1.3.7 煤塵爆炸性及自燃傾向性</p><p>  井田內4、8、9號煤層自燃傾向性等級均為Ⅱ類,為自燃煤層,煤塵均有爆炸

70、性。</p><p>  1.3.8 地溫、地壓</p><p>  礦井生產過程中觀測,未發(fā)現(xiàn)地溫異?,F(xiàn)象,本區(qū)屬地溫正常區(qū)。</p><p>  1.4 井田水文地質</p><p>  1.4.1 地表水</p><p>  井田內無常年性流水,只發(fā)育一些較小的溝谷,這些溝谷平時干涸,遇大雨或暴雨常發(fā)洪水,

71、水流以井田東部山梁為分水嶺,東部向東南匯入礬石溝,再向南匯入汾河,西部向西南、西北匯入陵足溝,再向南匯入汾河。</p><p>  1.4.2 井田主要含水層</p><p>  1.4.2.1 中奧陶統(tǒng)灰?guī)r巖溶含水層</p><p>  為一套淺海相碳酸鹽巖沉積,自下而上劃分為下馬家溝組(O2x),上馬家溝組(O2s),峰峰組(O2f)。與礦井充水關系最大的是

72、上馬家溝組和峰峰組,梭峪勘探區(qū)西界外分布奧灰的大面積露頭區(qū),據(jù)礦區(qū)資料,上馬家溝組下段(O2s1)厚19.61~41.96m,一般20m,巖性多為角礫狀泥灰?guī)r;或夾薄層石灰?guī)r,為一隔水層段。中段(O2s2)厚71.29~157.00mm,一般120m,巖性為厚層石灰?guī)r,厚14.25~48.80m,巖溶不太發(fā)育,為一弱含水層;上段(O2s3)厚49.24~118.97m,一般60m,巖性以厚層石灰?guī)r為主,一行賄受賄裂隙巖溶發(fā)育,為主要含水

73、層段之一。峰峰組下段(O2f1)厚10.02~59.09m,一般25m,巖性為角礫狀泥灰?guī)r夾石膏層,為一隔水層段。上段(O2f2)厚23.94~69.81m,一般60m,巖性為厚層狀石灰?guī)r夾泥灰?guī)r,石灰?guī)r巖溶發(fā)育,鄰區(qū)鉆孔中曾見有1m高的溶洞,該段為主要含水層之一。</p><p>  據(jù)區(qū)域水文地質資料,水位標高840m左右,富水性中等。</p><p>  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

74、g型,礦化度為395.84mg/l,總硬度13.94790德國度,酸度0.2045mg/l;堿度3.8782mg/l,總固形物285mg/l,PH值7.81,屬于弱堿性,微硬水,水質清澈,透明無味,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本含水層為井田主要含水層。</p><p>  1.4.2.2 太原組砂巖、灰?guī)r裂隙、巖溶含水層</p><p>  含水層由L1、K2、L4三層灰?guī)r及其間的中~粗粒砂巖組

75、成,含灰?guī)r段20~27m,平均23m左右,L1常變?yōu)槟嗷規(guī)r,層位穩(wěn)定,厚度2.08~2.50m。K2質純,厚度1.00~3.16m。L4層位穩(wěn)定,厚度1.08~2.95m。由于埋藏較深,井田內灰?guī)r裂隙及巖溶均不甚發(fā)育,富水性弱。據(jù)勘探資料,水位標高1070.99m。</p><p>  1.4.2.3 山西組砂巖裂隙含水層</p><p>  本組較穩(wěn)定的砂巖是03號煤上部的中砂巖,其次

76、為K3砂巖。K3砂巖厚度變化化大。據(jù)梭峪勘探區(qū)在山西組與下石盒子組混合抽水試驗水位降低19.31m時,單位涌水量0.044L/s·m;平均滲透系數(shù)0.146m/d;水位標高1104.16m。屬弱含水層。</p><p>  1.4.2.4 石盒子組砂巖裂隙水層</p><p>  據(jù)勘探資料,原梭峪區(qū)有8個孔在下石盒子組涌水,有15個孔不返水,鉆孔單位涌水量0.0042~0.0

77、174L/S·m,滲透系數(shù)0.00022~0.20m/d,水位標高1006.23~1102.09m,水質屬重碳酸硫酸鈣鎂型。屬弱含水層。</p><p>  1.4.2.5 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和第四系全新統(tǒng)、中上更新統(tǒng)含水層</p><p>  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地層主要分布在溝頭和溝谷兩側,巖性主要為紅土,底部為砂礫石層,含水層以砂礫石為主,紅土中也有垂直裂隙,含有一定地下水,但水量

78、很小,一般單泉流量<1.0L/s,屬弱富水含水層。第三系第四系砂礫巖含水層多位于當?shù)厍治g基準面以上,分布不廣,富水性弱。</p><p>  1.4.3 隔水層</p><p>  1.4.3.1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隔水層</p><p>  太原組、山西組地層中所含的泥巖、砂質泥巖為上覆含水層的相對隔水層,單層厚度0.5~10m,呈現(xiàn)狀分布于各

79、灰?guī)r、砂巖含水層之間,減弱或阻隔了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p><p>  1.4.3.2 石炭系中統(tǒng)本溪組隔水層</p><p>  本溪組厚度為23.92m,為一套以泥巖、粘土巖、鋁土巖為主,夾薄層石灰?guī)r和粉砂巖的地層,區(qū)域上分布連續(xù)穩(wěn)定,裂隙不發(fā)育,透水性差,隔水性好,為煤系地層良好的隔水底板,隔斷了其上含水層與下伏巖溶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p><p&

80、gt;  1.4.4 充水因素分析</p><p>  1.4.4.1 構造對礦床充水作用的影響</p><p>  本井田構造中等,井田總體呈一單斜構造,傾向南東,傾角9~14°,井田西北部發(fā)育二條正斷層,斷距4~5m,井田西邊發(fā)育一正斷層,斷距25~30m,正斷層多具導水性,開采正斷裂面附近時有突水的可能性。同時要注意隱伏構造對煤礦開采的影響。</p>&l

81、t;p>  1.4.4.2 地下水與地表水的動態(tài)關系</p><p>  地下水與地表水二者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是一般地表水發(fā)育時,則地下水的補給量增加,地下水量增大。尤其是洪水期過后的1~2個月。礦井淋水明顯增加,說明大氣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作用明顯,另一方面礦坑外排水增加地表水的流量。</p><p>  1.4.4.3 地下水的補、逕、排條件</p><p>

82、;  1)碳酸鹽巖類巖溶水</p><p>  井田外圍北部有奧陶系灰?guī)r大面積裸露,是巖溶地下水的補給區(qū),其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巖溶地下水接受補給后,由西北向南運動,最終排向晉祠泉。本井田屬巖溶水逕流區(qū),水位標高840m左右;其排泄除晉祠泉排泄外,近年來人工開采也成為其主要排泄方式之一。</p><p>  2)碎屑巖類裂隙水及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p><

83、;p>  裂隙水的補給主要是基巖裸露區(qū)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與地表水接觸地帶,可接受其側向補給后一般沿巖層傾斜方向運動,排向南東,在地層切割深處往往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另外人工開采和礦坑排水也是其排泄方式。</p><p><b>  3)松散巖類孔隙水</b></p><p>  其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接受補給后,一般沿溝谷向下游運動,流向與地表水基本一致,

84、其排泄方式附后蒸發(fā)排泄外,主要是人工開采或補給下伏基巖裂隙含水層。</p><p>  1.4.4.4 可采煤層充水因素</p><p>  山西組主要可采煤層是2+3、4號煤層,其直接充水含水層是山西組和下盒組砂巖含水層,單位涌水量小于0.044L/s·m,屬弱富水性含水層,補給條件差,水文地質類型為簡單。</p><p>  太原組主要可采煤層是8、

85、9號煤層,該層煤直接充水含水層為太原組三層石灰?guī)r,富水性不均,一般富水性差。局部裂隙發(fā)育段富水性中等,對生產有影響,水文地質類型為簡單~中等。</p><p>  井田內富水性中等的是中奧陶統(tǒng)巖溶含水層,其水位標高為840m,井田內9號煤層東南部,最低標高為990m,高于奧灰水位,對生產無影響。水文地質類型為簡單。</p><p>  1.4.4.5 礦井涌水量</p>&

86、lt;p>  礦井涌水量與產量有一定的相關性,可用類比法預計礦井涌水量。據(jù)礦方提供資料,礦井兼并重組整合后生產能力0.6Mt/a,礦井正常涌水量30m3/h,最大涌水量60m3/h。</p><p>  1.4.4.6 水文地質類型</p><p>  井田為一單斜構造,4、8、9號煤層的頂板以上無強含水層,奧陶水對井田內開采煤層的生產無影響。按《煤礦防治水規(guī)定》,礦井水文地質類型

87、應為中等。</p><p>  1.4.4.7 供水水源</p><p>  地面供水水源:本礦已與古交市梭峪鄉(xiāng)白家溝村民委員會簽訂了供水協(xié)議書,本礦井重組后主井工業(yè)場地生產和生活用水由古交市梭峪鄉(xiāng)白家溝村提供。</p><p>  井下供水水源:礦井正常涌水量為30m3/h,最大涌水量為60m3/h,涌水排至地面后,經凈化處理達標后,可作為礦井井下消防、灑水及井

88、下用水設施用水水源。</p><p><b>  第二章 井田開拓</b></p><p>  2.1 井田境界及資源/儲量</p><p>  2.1.1 井田境界</p><p>  井田境界以C1400002009121220047765號采礦許可證批準的1-12個拐點坐標連線圈定</p>&l

89、t;p>  井田走向長約2.08km,傾斜長約0.84km,呈不規(guī)則多邊形,井田面積1.6356km2。見井田境界拐點坐標表3-2-1。</p><p>  表3-2-1 井田境界拐點坐標表</p><p>  2.1.2 資源/儲量</p><p>  按照《煤、泥炭地質勘查規(guī)范》,國務院函(1998)5號《關于酸雨控制區(qū)和二

90、氧化碳污染控制區(qū)有關問題的批復》及《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等有關文件規(guī)定,礦井資源/儲量遵循下列原則計算:</p><p>  1.最低可采厚度0.7m;</p><p>  2.煤層灰分不大于40%;最高可采硫分(St·d)3%;</p><p>  3.剔除夾矸以純厚度計算儲量;</p><p>  4.儲量計算的煤層為2+3、

91、4、8、9號煤層;</p><p>  5.2+3、 4、8、9號煤層視密度分別采用1.45、1.45、1.40、1.45t/m3。</p><p>  井田內2+3、4號基本采空。井田內共獲得保有資源/儲量15.472Mt,其中,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111b) 9.716Mt,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4.305Mt,(111b+122b)占總資源/儲量90.6%,推斷的內蘊經濟的資

92、源量(333)1.451Mt。</p><p>  礦井保有能利用資源/儲量匯總表見表3-2-2。</p><p>  礦井儲量匯總表見表3-2-3。</p><p>  礦井可采儲量匯總表見表3-2-4。</p><p>  表3-2-2 資源/儲量估算結果匯總表 單位:Mt</p>

93、<p>  表3-2-3 礦井設計儲量計算表 單位:Mt </p><p>  表3-2-4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計算表 單位:Mt</p><p>  因2+3、4號煤層基本為井筒保安煤柱,本次設計不計算其可采儲量。當開采8號煤層西部時,通過順槽向上打斜巷進行炮采,回收可采資源。&l

94、t;/p><p>  2.1.3 安全煤柱及各種煤柱的留設與計算方法</p><p><b>  巷道煤柱</b></p><p><b>  式中:</b></p><p>  S1——巷道保護煤柱的水平寬度,m;</p><p>  H——巷道的最大垂深,m;</p&

95、gt;<p>  M——煤層厚度,m;</p><p>  f——煤的強度系數(shù)。</p><p><b>  巷道煤柱取30m。</b></p><p>  井田邊界煤柱留20m,水平大巷之間留30m,兩側留30m煤柱,采空區(qū)邊界留30m,工業(yè)場地按二級保護,井筒按一級保護,再根據(jù)表土層和基巖厚度(表土移動角45°,基巖

96、移動角72°)計算保安煤柱。</p><p>  當?shù)V井報廢時,預計護巷煤柱損失可回收50%左右。</p><p>  2.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p><p>  2.2.1 礦井工作制度</p><p>  礦井年工作日為330d,每天四班作業(yè),日凈提升時間16h。</p><p>  2.

97、2.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的確定</p><p>  根據(jù)山西省文件晉煤辦發(fā)[2010]43號文,批準礦井生產能力為0.6Mt/a。</p><p>  2.2.3 礦井服務年限</p><p>  礦井服務年限按下式計算:</p><p>  T= Z /(AK)</p><p><b>  式中:<

98、;/b></p><p>  T——礦井服務年限,a;</p><p>  Z——礦井可采儲量,Mt;</p><p>  A——礦井生產能力,Mt/a;</p><p>  K——儲量備用系數(shù),取1.4。</p><p>  T= Z /AK=5.677/(0.6×1.4)=6.8a。經計算礦井服務年

99、限為6.8a。</p><p>  各煤層開采服務年限表</p><p><b>  2.3 井田開拓</b></p><p>  2.3.1 井田內地質構造</p><p>  本井田中東部發(fā)育一個寬緩的向斜構造,軸向北東,向南傾伏,東南翼地層走向北西,傾向西南,傾角約8°左右。 西北翼地層走向南西,傾向

100、南東,傾角約10°。井田北部邊界附近斷裂構造發(fā)育,但基本不影響井田的開拓開采。本井田構造簡單。</p><p>  本礦4號煤層自燃等級為Ⅲ級,屬不易自燃煤層,8號煤層自燃等級為Ⅱ級,屬自燃煤層。在開采下組煤中應加強煤層自燃發(fā)火的預防措施以及因地壓作用使采空區(qū)產生裂縫,致使有毒有害氣體涌入巷道的防治措施。</p><p>  井田內設計開采的8、9號煤層賦存穩(wěn)定,為主要可采煤層。

101、</p><p>  井田內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為中等。礦井為低瓦斯礦井。</p><p>  2.3.2 井田開拓方案</p><p>  2.3.2.1 工業(yè)場地位置的選擇</p><p>  本礦主要開采8、9號煤層。礦井2+3、4號煤層基本采空,不能布置正規(guī)機械化采煤工作面。故本次設計首先開采8號煤層。根據(jù)現(xiàn)有工業(yè)場地條件,利用原山西

102、銀宇煤業(yè)有限公司副斜井刷大后作為礦井的主斜井,利用原山西銀宇煤業(yè)有限公司主斜井作為副斜井。在原山西銀宇煤業(yè)有限公司主、副井工業(yè)場地(距主斜井井口264m)新掘專用回風井。礦井工業(yè)場地地形較平坦,地面工業(yè)、生活建筑比較齊全,且具有一定規(guī)模,可以滿足礦井整合后0.6Mt/a生產能力的要求。</p><p>  2.3.2.2 井筒布置</p><p>  結合礦井開采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設計

103、礦井開拓方式為斜井開拓,達產時布置有3個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風立井。</p><p>  1.主斜井:井筒斜長507m(至9號煤層下方74m處),傾角24°,半圓拱斷面,凈寬4.2m,凈斷面12.5㎡。裝備大傾角膠帶輸送機。擔負礦井的煤炭提升任務。井筒內設檢修道、行人臺階,兼作礦井的進風井和安全出口。</p><p>  2.副斜井:井筒斜長471m(至9號煤層),傾角22

104、°,半圓拱斷面,凈寬3.6m,凈斷面10.5㎡。井筒內裝備單鉤串車,擔負礦井的人員升降及全部輔助提升任務,兼作礦井的進風井和安全出口。</p><p>  3.回風立井:井筒凈直徑4.0m,凈斷面12.56㎡,垂深185m(至8號煤層中)。裝備行人梯子間。為礦井的專用回風井兼作礦井的安全出口。</p><p>  2.3.3 井田開拓方案</p><p>

105、;  根據(jù)井田內各可采煤層賦存條件,2+3號、4號煤層基本采空。8號煤層和9號煤層間距平均8.67m,設計確定布置一個水平開拓整個井田。水平設在9號煤層中,水平標高+992m,開采8、9號煤層。</p><p>  2.3.4 .開拓巷道布置</p><p>  主斜井進入9號煤層后延伸74m設井底煤倉,煤倉上口設在9號煤層底板上,通過斜巷向東北方向與801采區(qū)膠帶巷(沿8號煤層底板布置

106、)相連,至東南邊界境界煤柱。另向西北方向沿9號煤層底板布置902采區(qū)膠帶巷,至井田西北邊界境界煤柱。在主井井底布置清理撒煤斜巷。副斜井進入9號煤層后沿9號煤層底板平行東南境界煤柱布置801采區(qū)軌道巷,并布置主水泵房、主變電所、水倉等硐室。801采區(qū)軌道巷和主井清理撒煤斜巷連通。向北和902采區(qū)膠帶巷平行布置902采區(qū)軌道巷?;仫L立井見8號煤層后,沿8號煤層頂板以145°的方位角向東南掘進66m,然后以54°的方位角向

107、東北掘進304m布置801總回風巷。從801總回風巷向東北和西北分別布置801、902采區(qū)回風巷,東北和西北方向的三條巷道在境界煤柱處貫通,形成一水平開拓系統(tǒng)。巷道間距均為30m,兩側煤柱各留設30m。</p><p>  2.3.5 井口數(shù)目和位置的選擇</p><p>  本礦井共布置3個井筒,分別為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風立井。主、副斜井和回風立井均布置在位于井田中南部的工業(yè)場地內。&

108、lt;/p><p>  2.3.6 水平劃分及階段垂高的確定</p><p>  根據(jù)井田內各可采煤層賦存條件和煤層間距,設計確定布置一個水平開拓整個井田。水平設在9號煤層中,水平標高+992m,開采8、9號煤層。</p><p>  2.3.6 主要運輸大巷及總回風巷道的布置方式和位置選擇</p><p>  根據(jù)煤層賦存及開采技術條件,8

109、01采區(qū)膠帶巷沿8號煤層底板布置,801采區(qū)軌道巷沿9號煤層底板布置,總回風巷和801采區(qū)回風巷沿8號煤層頂板布置。902采區(qū)膠帶巷、902采區(qū)軌道巷沿9號煤層底板布置,902采區(qū)回風巷沿9號煤層頂板布置。</p><p>  2.3.8 礦井各水平、煤層、上下山和采區(qū)的開采順序</p><p>  根據(jù)井田開拓布置,按照《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要求,并結合工作面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煤層

110、開采順序為自上而下依次開采。</p><p>  全井田共布置2個采區(qū),8號煤層東翼劃分為1個采區(qū)。為一采區(qū),8號煤層西翼、9號煤層劃分為1個采區(qū),為二采區(qū)。首采區(qū)為一采區(qū),布置1個綜采工作面保證礦井的設計生產能力。首采面布置在一采區(qū)東翼井田邊界。</p><p>  采區(qū)接替采用順序接替,8號煤層一采區(qū)(801),8號煤層二采區(qū)(802),9號煤層二采區(qū)(902)。</p>

111、<p>  801采區(qū)內工作面布置和回采方向均采取后退式。802、902采區(qū)內工作面布置采取前進式。回采方向采用后退式。采區(qū)接替順序見表3-4-1。</p><p>  表3-4-1 采區(qū)接替表</p><p>  8號層采區(qū)共布置8個正規(guī)工作面,工作面接替見表3-4-2. </p><p>  表3-4-

112、2 工作面接替表</p><p>  第三章 采區(qū)布置及裝備</p><p><b>  3.1 采煤方法</b></p><p>  3.1.1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藝</p><p>  3.1.1.1 采煤方法的選擇及其依據(jù)</p><p>

113、  1)該礦地質構造簡單,水文地質類型簡單。對采煤方法選擇影響不大。屬于低瓦斯礦井。該井田8、9號煤層煤塵有爆炸危險性,井田內8、9號煤層自燃傾向性等級為Ⅱ級,自燃傾向性為自燃。井田屬地溫、地壓正常區(qū)。</p><p><b>  2)煤層賦存條件</b></p><p> ?。?)2+3號煤層:位于山西組中部,上距下石盒子組K4砂巖20m左右,煤層厚度0.50~4.

114、53m,平均3.11m,穩(wěn)定,全井田可采,結構簡單,有時含有一層夾石,夾石最大厚度1.10m。頂板巖性可砂質泥巖或細砂巖,底板巖性為細砂巖或砂質泥巖。已大面積采空。</p><p> ?。?)4號煤層:位于山西組下部,上距2+3號煤層4.40~12.33m,平均7.66m。井田內穩(wěn)定可采,煤層厚度2.12~3.55m,平均3.06m,結構簡單,無夾石。煤層頂板巖性為細砂巖或砂質泥巖。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或粉砂巖。已

115、大面積采空。</p><p> ?。?)8號煤層:位于太原組下段頂部,上距4號煤層56.51~60.35m,平均57.83m。煤厚2.15~4.35m,平均3.50m。全區(qū)穩(wěn)定可采,結構簡單,有時含1層夾石。為井田主要穩(wěn)定可采煤層之一。頂板為泥灰?guī)r或石灰?guī)r。底板為砂質泥巖或粉砂巖。</p><p> ?。?)9煤層:位于8號煤下4.88~12.03m,平均8.67m。煤厚0.79~2.18

116、m,平均1.78m。厚度穩(wěn)定,全井田可采,結構簡單,有時含1~2層夾石。頂?shù)装鍘r性均為細砂巖或砂質泥巖。</p><p>  3.1.2 采煤方法的選擇</p><p>  根據(jù)各煤層賦存條件,8、9號煤層采用綜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p><p>  首采工作面布置在8號煤層中。礦井達產時8號煤層布置一個綜采一次采全高回采工作面。</p><

117、p>  3.1.3 采煤工藝</p><p>  8號煤采用綜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設計工作面長150m,采煤機割煤并裝煤,采用綜采液壓支架管理頂板。</p><p>  回采工作面作業(yè)方式采用“四六”作業(yè),三采一準,每班工作6個小時。 </p><p>  3.1.3.1 工藝流程</p><p>  采煤機割煤→移架→裝煤及運煤→

118、推移刮板輸送機→移架→機組端頭斜切進刀。</p><p>  3.1.3.2 進刀方式</p><p>  工作面采用端部斜切進刀方式,具體過程以機頭進刀為例敘述如下:</p><p>  1)采煤機割透機頭時,采煤機后30m外,刮板輸送機推向煤墻,做好采煤機進刀和推移機頭工作。</p><p>  2)讓采煤機反向牽引,沿溜方向彎曲段切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