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身心觀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性之善,心之正,屬德性,形之質,身之欲,屬感性。身之存在不能刨開心與性的作用,離開心與性的主導作用的身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沒有缺乏感性和經驗內容的心,無心和無身都是片面的認識。身與心,理性的靈明覺知和感性之欲是統(tǒng)一的。儒家承認理性原則的優(yōu)先性毋庸質疑,而理性原則和感性內容卻是無法絕緣的。從心出發(fā),以心為主宰,并不意味著消解身之存在的意義,以身體維度來審視儒家思想,亦不能越過心性的形而上的精義。
   儒學作為身心之學,思想家們

2、對身心問題非常重視,身心的內涵在儒家文化中涵攝非常廣泛,對身心范疇在思想發(fā)展潮流中所呈現(xiàn)的不同內涵,本文試圖從不同層面加以條分縷析,將心之內涵分為形上、形下及中觀層面,而對身的分析則從形軀之身、社會文化之身以及超越之身三個層面而展開。與其說對儒家身心概念的細分是為了梳理身心觀的線索,不如說是以身心整體而論之,希望獲得對身心整體而全面的認識。儒家身心觀在歷史沿革中承繼、發(fā)展,從春秋時期身心問題的萌發(fā),到孟荀奠定身心觀的基本形態(tài),至魏晉玄學

3、率性自由的身心觀,至宋明時期崇理滅欲的極端發(fā)展,到明清之際的峰回路轉,身心思想始終與個體生命存在相聯(lián),其思想日趨豐富和深刻,中間亦有反復和曲折。
   身心合一是儒家身心觀的本來面目,儒家主張身心合一、以心為主宰、身為功能,以自我為起點,從內在心性出發(fā),對身的價值能正面視之,以成身與成性的合一來實現(xiàn)人的完善,這是難能可貴的。它思考的重點不僅在于個體存在的意義,更著眼于人的終極價值和意義。儒家身心觀的理論意義在于,它是人的主體性的

4、發(fā)展和完善,是以生命本身為對象而展開,它是道德理性和感官欲望矛盾的最佳解決路徑。
   身心為何出現(xiàn)兩分和割裂的局面,這是本文的主腦所在,身心兩分困境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本文認為身心分化在人本質追求中難以避免。人作為道德性存在,有著不斷進行人的本質追求的需要,強調道德理性,則易貶低感性欲望,產生崇心抑身的趨向,久之必然帶來身心的分裂。身心分化的具體原因,有其產生的傳統(tǒng)語境,如整體主義的傾向、德性主義的傳統(tǒng)、內在超越的路數(shù);有其產生

5、的理論因素,如天人之分、理氣之辯、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的人性二重說,身心的兩分作為心與物、天與人這種普遍存在的二元對立結構的具體表征,這種二元結構使得身心之間橫亙著內在隱微的隔閡,造成了身心的對立和緊張。具體表現(xiàn)為大小體的區(qū)分、人心與道心的分立、天理與人欲的對立,本文認為身心分立的實質可歸結為理與欲的對立。
   為了解決身心兩分的情況,本文認為必須通過人的身心修養(yǎng)來消弭身與心的對立,令身心一氣通貫。儒家身心觀的工夫論模式便是表現(xiàn)

6、在身心一體的基本架構上,本文將儒家修養(yǎng)身,心的工夫分為“感”的工夫、“體”的工夫以及“反”的工夫,體現(xiàn)了身與心在修養(yǎng)過程中是一交互貫通、相互涵攝的過程。儒家道德修養(yǎng)既是修身的工夫,也是修心的工夫。本文認為身心的修養(yǎng)以人的本質的完善為旨歸,而人的本質的完善必然是身心更高層面的統(tǒng)一,就身心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基本特征和實質而言,身心修養(yǎng)不能偏離日用常行的生活,也不能脫離身體力行的踐履。只有通過身心合一的修習,來成就德性和德行,才能達成人的更為內

7、在和本質的認識,實現(xiàn)成身與成性合一。
   本文認為儒家身心觀有著明顯的社會性,個體的完善作為身心修養(yǎng)的起點,家國天下為身心修養(yǎng)的展開,而與天地參是身心超越的實現(xiàn)。在家國天下的進程中身心合一得以實現(xiàn),在修齊治平中人的本質得以彰顯。本文認為儒家倫理的神妙之處在于它在最深層次上的相通,形下和形上的統(tǒng)一,身、心、家、國、性、天等一體相通,此種相通是以身心合一為基本路向的,本文希望通過以身心合一為一以貫之的主線,進而加深對中國文化特質的

8、更深理解。
   儒家的身心之說,其思想真諦不在于身心的兩離,不在于本然層面的一體二面,而是應然層面的合一。儒家的道德修養(yǎng),是身心整體的一體體悟,德性的流貫在身心整體上的體現(xiàn)。不管是從本然層面、本質上,還是應然層面,身心相互融通,含攝互容。儒家的道德修養(yǎng),以身心合一為理想境界,以摒除身心二分的實然為出發(fā)點,知行合一、身心雙修,心的涵養(yǎng)、反省與身的持守修煉相資并用、彼此成全。如此,向內的心性不致空疏、而流于虛妄,外在的身體修習不致

9、盲目、迷惘。實實在在的身體力行使道德修養(yǎng)卓有成效,而內達于心的內心體驗使道德修養(yǎng)更加深刻、堅定。身修與心修內外兩條修行路線的雙向互動,將最終趨向于境界層面的合一。儒家力求通過身心整體的參與投入,通過整和生命投入到性命修行中,彰顯人至善而純然的本性,提升人生的境界,身心問題的探尋可視作開啟中國文化奧秘的一把鑰匙。
   儒學作為身心之學,身心問題是其基礎性問題,不僅僅是身心相互作用的道德修養(yǎng),同時基于身與心的活動以及身與心的需要引

10、發(fā)了諸如義利、理欲、公私等問題的探討,因而,身心可作為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維度。儒家身心觀也給當代人的道德完善具有啟發(fā)意義,儒家主張從個體自我的內在心性出發(fā),來尋求生命的終極意義的思路,為現(xiàn)代人尋求生命的超越,尋求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了重要借鑒,對當代人的自我理解、自我完善而言,儒家身心觀帶給我們的不是個人的自戀或自虐,而是對個體生命的真實抵達,在身心的緊張關系中克服自己、確立自己、展示自己。儒家身心觀的成身與成性合一的修養(yǎng)之道,安身立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