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夠取去我的悲哀”——論馮至詩歌的悲劇意識.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論述了馮至從1920-1990年代的詩歌的悲劇性。由于馮至以悲劇眼光來看待愛與美、看待生命、看待人民受到的剝削和壓迫、看待社會的不公正現(xiàn)象,因而形成了深重的悲劇意識。 本文分四個部分論述了他詩歌四個時期的悲劇形態(tài)。1920年代,由于馮至早年的身世、悲慘的時代氛圍以及馮至詩歌的美學淵源等原因,他對愛與美,充滿了濃厚的悲劇意識。本文詳細地論述了他抒情詩和敘事詩、劇體詩中的愛的悲劇和美的悲劇;并且論述了其敘事詩和劇體詩的悲劇特性,

2、指出其輕型悲劇的特色;還論述了其中“間離”技巧的運用。 1940年代,由于馮至受到存在主義詩人及其作品的影響,深刻地認識到人的生命的悲劇性處境。本文詳細地論述了其中生命的渺小與短暫、生命的孤獨與無助、生命的虛無性和無法把定、生命的苦難、生命的必死性等。木文論述了馮至對生命悲劇的辯證看法,指出詩歌的悲劇性并不強烈,他既認識到生命的悲劇性,又正確地看待生命的悲劇性,從而將之轉(zhuǎn)化為對生命的承擔。 1950年代,馮至的詩歌創(chuàng)作由

3、于受到權力話語的影響,加入了頌歌的行列,但其中仍然保持了馮至個人的詩歌特色。他在頌歌的形式框架之內(nèi),充分運用對比的修辭策略,將時間名詞“過去”和“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化,并將自然、歷史、人文景觀意識形態(tài)化。他試圖保持自己的一些特色。盡管他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從總體上看,這些詩歌作品失去了馮至一貫的詩學品格和藝術魅力。 1980-1990年代,馮至回歸到詩學上來,全面地總結(jié)了自己的一生和詩歌創(chuàng)作,并重新提起了詩筆,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其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