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低水膠比、大摻量礦物摻合料作為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重要特征,會導致自收縮相較于普通水泥基材料大大加劇,而水泥基材料作為一種多相多尺度的非均勻材料,導致自收縮變形也具有非均勻性特點,變形的這種非均勻性會直接導致水泥基材料局部應力集中,加速材料的破壞過程。為了研究水泥基材料自收縮變形的非均勻性,本文利用數(shù)字體積相關(guān)法(DVC)對自收縮進行全場變形分析。
首先,利用DVC獲得了硬化水泥漿體自收縮的全場變形。在一定實驗和計算條件下,位移
2、場的精度約為0.4微米,應變場的精度為70個微應變左右,足夠用于自收縮的測量。將DVC計算得到的收縮值與波紋管法測得的宏觀收縮值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波紋管法測量結(jié)果偏小,這可能是因為波紋管法測量過程中存在摩擦阻力、波紋管本身具有彈性模量限制收縮以及樣品尺寸之間的巨大差異等原因造成的。在此前提下,對自收縮的變形場進行了深入分析。在空間域中,發(fā)現(xiàn)位移場展示出了非均勻性特點,且近似呈線性分布,而對于應變場,不同的應變窗口下所展示的規(guī)律大不相同。當
3、應變窗口約為720微米時,切應變在數(shù)值上相對于主應變近似可以忽略,而應變場近似呈均勻分布,所反映出來的這種變形信息更接近于宏觀變形信息,但是在頻率域中,應變場展現(xiàn)出了非均勻性;當應變窗口為320微米時,應變場呈現(xiàn)出強烈的非均勻性特點;當應變窗口為160微米時,非均勻性程度進一步加強。此外,還發(fā)現(xiàn)隨著水化反應的進行,變形場的非均勻性程度不斷減弱。
其次,為了分析自收縮變形非均勻性的來源,分別將子體塊/應變窗口內(nèi)(應變窗口尺寸控制
4、在代表性體積單元尺寸以下)的未水化水泥顆粒的體積含量與位移/應變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未水化水泥顆粒體積含量的增加,位移和應變的分布范圍不斷縮小,且趨向于0。這說明未水化水泥顆粒作為變形的非均勻性來源之一,限制著水泥基材料的自收縮變形。
最后,為了解決傳統(tǒng)DVC碰到邊界時計算錯誤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圖像分割的邊界問題自動處理方法。利用泡沫鋁的寫入變形進行驗證,證明本方法具有很強的復雜邊界的處理能力。
相對于自收縮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泥基材料自收縮的實驗研究.pdf
- 基于電阻率法水泥基材料自收縮研究.pdf
- 水泥基材料約束收縮試驗方法研究.pdf
- 水泥基材料早期收縮研究及數(shù)值模擬.pdf
- 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自收縮特性及其機理研究.pdf
- 內(nèi)養(yǎng)護水泥基材料的力學及變形性能.pdf
- 基于反向分析的水泥基材料干縮性能研究.pdf
- 水泥基膠凝材料自收縮性能的研究.pdf
- 鐵尾礦砂自密實水泥基材料性能試驗研究.pdf
- 鐵尾礦砂自密實水泥基材料性能試驗研究
- 減縮劑對水泥基材料收縮抑制作用及機理研究.pdf
- 低水膠比大摻量礦物摻合料水泥基材料的收縮及機理研究.pdf
- 土聚水泥基材料的研究.pdf
- 水泥基材料水分傳輸?shù)难芯?pdf
- 基于內(nèi)聚力模型的鋼纖維水泥基材料界面性能分析.pdf
- 功能骨料制備及其對水泥基材料體積變形性能的影響.pdf
- 水泥基材料的自愈合特性研究.pdf
- 基于顆粒特性的水泥基材料流變性能研究.pdf
- 基于水泥水化的水泥基材料熱-濕-碳化耦合模型研究.pdf
- 氯離子侵入水泥基材料過程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