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4章 關系,1,4-1.關系及其運算,關系的基本概念“關系”是一個很基本的概念,為了用數(shù)學的方法來研究和討論各種關系,下面從集合論的觀點來描述關系.例:設A={a , b , c , d , e , f}, a , b , c , d , e , f分別表示6個男人,其中a是b和c的父親 ,b是d的父親,c是 e和f的父親.則這6個人中所有符合父子關系的兩個人可分別用有序偶(a , b) , (a , c) , (b , d
2、) , (c , e) , (c , f)來表示,則集合 R={ (a , b) , (a , c) , (b , d) , (c , e) , (c , f)}可完整地描述出集合A中元素的父子關系.稱R為集合上的一個關系(父子關系). 例:A={1,2,3}上的小于關系可表示為,2,R={(1 , 2) , (1 , 3) , (2 , 3)},兩個集合之間的關系,設A={a ,b ,c ,d} ,B={m ,p ,e} ,
3、A中的元素a ,b ,c ,d分別表示4位中學教師,B中的元素m ,p ,e分別表示數(shù)學課程、物理課程和英語課程。如果a和b是數(shù)學教師,c是物理教師,d是英語教師。則有序偶:,3,(a ,m) ,(b ,m) (c ,p) ,(d ,e),表示了這4位教師和他們所講授課程的關系。由這些有序偶作為元素構成的集合 R={(a ,m) ,(b ,m) (c ,p) ,(d ,e)} 稱為A到B的二元關系。,二元關系的實質是什么?,關系
4、的實質,由于二元關系就是符合某種特定要求的有序偶的集合.因此A到B的二元關系應是笛卡兒乘積A × B的子集A上的二元關系應是A上的笛卡兒乘積A × A的子集。為了便于對二元關系進行一般性的討論,下面把二元關系的概念抽象化,即抽象地把二元關系看做是笛卡兒乘積的子集。,4,二元關系的定義,定義 設A, B 是集合,R是笛卡兒乘積A × B的子集,則稱R為A到B的一個二元關系。例如:設A = {a,
5、b, c, d}, B = {x, y, z}, 令R = {(a, y), (b, x), (b, y), (d, x)}由于R是A × B的子集,所以R是A到B的一個二元關系。類似,可定義n元關系.,5,n元關系的定義,定義,6,二元關系的定義,對于二元關系R,如果 (a, b) ∈R,也可記作aRb,并稱a 與b 有關系R。如果(a, b) R,也可記作a R b,并稱a與b沒有關系R。定義 設A是集合
6、,R是A上的笛卡兒乘積A × A的子集,則稱R為A上的一個二元關系。例如:設A = {1,2,3,4,5}, R = {(1,1),(2,5),(3,1),(4,3),(4,5)},由于R是A × A的子集,所以R為A上的一個二元關系。,7,,,二元關系的定義域和值域,定義 設S是A到B的二元關系,使(x, y) ∈S的所有x組成的集合稱為S的定義域,記作D(S);使(x, y) ∈S的所有y組成的集合稱為S的值
7、域,記作C(S)或R(S)。易知:D(S)就是S的所有有序偶的第一個元素構成的集合, C(S)就是S的所有有序偶的第二個元素構成的集合.,8,,,,求關系的定義域和值域,例如:設 則R的定義域D(R) , 值域C(R),9,,,,例1,例1:設A = {2,4,6,8},R是A上的小于關系,即當a, b∈A且a< b時,(a, b)∈R,求R及D( R ),C(
8、 R ) 解:R = {(2,4),(2,6),(2,8),(4,6),(4,8),(6,8)}. R的定義域D( R ) ={2,4,6}, R的值域C( R ) = {4,6,8}。,10,例2,例2:設A = {2,3,4,6,12},R是A上的整除關系,即當a, b∈A且a能整除b時,(a, b)∈R,求R及D( R ),C( R ) 解:A上有整除關系為R = {(2,2),(2,4),(2,6),(2,1
9、2),(3,3),(3,6),(3,12),(4,4),(4,12),(6,6),(6,12),(12,12)}, R的定義域D( R ) ={2,3,4,6,12}, R的值域C( R ) = {2,3,4,6,12}。,11,例3 設A = {a, b},B = { x,y },寫出所有A到B的二元關系。,12,例3,,,,,,,例3 設A = {a, b},B = { x,y },寫出所有A到B的二元關系。 解: 由于
10、 ,所以 ,由此可知,A × B共有子集數(shù)為 = 16,即共有16種A到B的二元關系:,13,例3,,,,,,,例3的說明,此例說明,當時 ,A到B共可定義 種不同的二元關系。問:在一個有n個元素的集合A上,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二元關系? 答:共有 種.,14,,,,三種特殊的關系,對于任意集合,空集和集合本身都是它的子集,常
11、稱這兩種子集為平凡子集。定義 笛卡兒乘積A × B的兩個平凡子集,空集 和A × B本身稱為集合A到B的空關系和全域關系。定義 設R是A上的二元關系且滿足則稱R為A上的恒等關系,并記作 。,15,,,,例子,例4:設集合A = {1,2,3},R是A上的二元關系, 當a, b∈A且a×b>0時,(a, b)∈R。則R = {(1,1),(1,2),(1,3),(2,1),(2,2),
12、(2,3),(3,1),(3,2),(3,3)} 所以R是A上的全域關系。 若令當a, b∈A且a×b < 0時,(a, b)∈R,則R= 即R是A上的空關系。例5:設A = {a, b, c, d },則A上的恒等關系 = {(a, a), (b, b), (c, c), (d, d)}。,16,,,練習,2 關系的表示方法,1.關系矩陣 設集合
13、 ,R是A到B的二元關系,令 則稱為R的關系矩陣.,17,,,關系的表示方法,例1:設 R是A到B的二元關系,且則R的關系矩陣為,18,,,,A是行數(shù),B是列數(shù),關系的表示方法,設 , R為A上的二元關系,令 則n階方陣稱為R的關系矩陣,19,,,,關系的表示方法,例2 設A =
14、{1,2,3,4,5}, R是A上的小于等于關系, 即當a ≤ b時, (a, b) ∈R。求R的關系矩陣。解:易知A上的小于等于關系為R ={(1,1),(1,2),(1,3),(1,4),(1,5),(2,2),(2,3), (2,4),(2,5),(3,3),(3,4),(3,5),(4,4),(4,5),(5,5)}其關系矩陣為,20,,關系的表示方法,2.關系圖 設集合
15、 ,R是A到B的二元關系。R的圖形表示是在平面上用n 個點分別表示A中的元素 ;再在平面上畫出m個點分別表示B中元素 ;當 時,從點 至 畫一條有向邊,其箭頭指向 ,否則就不畫邊。例3:R是A到B的二元關系,且則R的關系圖為?,21,,,,,,,,,,關系的表示方法,當R是A上的二元關系時,經(jīng)常采用如下的圖形表示方法: 在平面
16、上僅僅畫n個點分別表示A中的元素 , 當 時,從點 至 畫一條有向邊,箭頭指向 。例如, ,R是A上的二元關系,且 則R的關系圖為?,22,,,,,,,,小結,二元關系的表示方法(它們可唯一相互確定)集合表達式關系矩陣(用矩陣表示關系,便于在計算機中對關系進行存儲和計算,并可充分利用矩陣的結論)關系圖(關系圖直觀清
17、晰,是分析關系性質的方便形式,但它不便于進行運算),23,練習,3.關系的運算,關系的交、并、差、對稱差、補設R和S是集合A上的兩個二元關系,則 R∩S , R∪S , R - S , R + S , ~R 仍是A上的二元關系.,24,關系的運算,例:X={a,b,c},Y={1,2}, 關系R={(a,1),(b,2),(c,1)} S={(a,1),(b,1),(c,1)}則:R∪S={(a,1)
18、,(b,1), (b,2),(c,1)} R∩S={(a,1),(c,1)} E={(a,1), (a,2), (b,1), (b,2), (c,1), (c,2),}R=E-R={(a,2), (b,1), (c,2)},25,,練習,復合關系,1. 復合關系的定義定義 R是A到B的二元關系,S是B到C的二元關系,R和S的復合記作RοS,它是A到C的二元關系,僅當 (a, b)∈R,且(b , c)
19、∈S時,(a, c)∈RοS。例:設 ,R是A到B的二元關系,S是B到C的二元關系,且 則R和S的復合,26,,,,用關系圖法求復合關
20、系,R S A B C a1 b1 c1 a2
21、 b2 c2 a3 b3 c3 b4,27,,,,,,,,,,,,,,,,,,,用關系圖法求復合關系,
22、由R和S的關系圖得,復合關系 R S A A A a1
23、 a1 a1 a2 a2 a2 a3 a3
24、 a3 a4 a4 a4 a5 a5 a5,28,,,,,,,,,,,,,,,,,,,,復合關系的矩陣表
25、示,定理 R是A到B的二元關系,其關系矩陣為 ,S是B到C的二元關系,其關系矩陣為 ,復合關系RοS是A到C的二元關系,其關系矩陣為 ,則 注意:按普通矩陣乘法求 ,只不過是將乘法改為布爾乘,加法改為布爾加.,29,,,,,,,例1,設A = {1,2,3},B = {a, b, c, d}, C = {x, y, z},R是A到B的二元關系,R = {(1, a), (1, b), (2,
26、b), (3, c)},S是B到C的二元關系,S = {(a, x), (b, x), (b, y), (b, z)}。求復合關系RοS的關系矩陣.解:因為 所以,30,,,例2,設A = {1,2,3,4},R和S都是A上的二元關系,R = {(1,1),(1,2),(2,3),(2,4),(3,2),(4,3),(4,4)},S = {(1,2),(1,3),(2,3),(2,4),(3,3),(4,3)},求復合
27、關系RοS的關系矩陣 。 解:,31,,,,RοS={(1,2),(1,3),(1,4),(2,3),(3,3).(3,4),(4,3)},練習,二元關系的冪,二元關系的復合可產(chǎn)生一個新的二元關系,因此二元關系的復合也是二元關系的一種運算。由于二元關系與其關系矩陣一一對應,復合關系RοS的關系矩陣等于R的關系矩陣與S的關系矩陣的乘積,而矩陣的乘法是滿足結合律的,所以關系的復合也滿足結合律,即 (RοS)οT
28、 = Rο(SοT)二元關系的冪 由于二元關系的復合滿足結合律,所以二元關系的冪是有意義的.,32,,逆關系,定義 設R是A到B的二元關系,如果把R中的每一個有序偶中的元素順序互換,所得的B到A的二元關系稱為R的逆關系,記作 例1:設A = {x, y, z}, B = {a, b},R是A到B的二元關系,且有 R = {(x, a), (y, b), (z, a)} 則R的逆關系 是B到A的
29、二元關系,且有,33,,,,逆關系,例2:設A = {1, 2, 3, 4}, R是A上的二元關系, 且有 R = {(1, 2), (2, 3), (3, 4)} 則其逆關系 由逆關系的定義可知 如果二元關系R的關系矩陣為 ,則 的轉置矩陣 就是逆關系 的關系矩陣,即 如果把R的關系圖中每條有向邊的方向顛倒,就得到逆關系 的關系圖。,
30、34,,,,,,,,逆關系,又由矩陣的運算法則可知由此可得以下定理。定理 設R是A到B的二元關系,S是B到C的二元關系,則,35,,,練習,4-2 關系的重要性質,關系的基本類型: 1.自反的二元關系 ?。玻醋苑吹亩P系 3.對稱的二元關系 ?。矗磳ΨQ的二元關系 ?。担蓚鬟f的二元關系 或稱為關系的性質:自反性、反自反性、對稱性、反對稱性、可傳遞性,36,1. 自反的二元關系,定義 設R
31、是A上的二元關系,如果對于A中每一個元素x ,都有(x, x )∈R,則稱R是自反的,也稱R具有自反性。例1: A = {a, b, c}, A上的二元關系R = {(a, a), (b, b), (c,c), (a,c), (c, b) },則R是自反的二元關系。例2:設A={1,2,3,4}, R={(1,1),(2,2),(3,4),(4,2)},因為3∈A,但(3,3) , 所以R不是A上的自反關系.,
32、37,,1. 自反的二元關系,例3:設A = {1,2,3}, 1.R是A上的小于關系, 即當 a<b 時, (a, b) ∈R。求R的關系矩陣。2.S是A上的等于關系, 即當 a=b 時, (a, b) ∈R。求S的關系矩陣。解:R = {(1,2)(1,3)(2,3)},38,1. 自反的二元關系,一個集合的關系R是自反的:當且僅當關系矩陣的對角線元素都為1。例: A = {a, b, c}, A上的二元關系R =
33、 {(a, a),(b, b),(c, c),(a, c),(c, b)},39,R是自反關系,2. 反自反的二元關系,定義 R是A上的二元關系,如果對于A中每一個元素x,都有(x, x ) ,則稱R是反自反的,也稱R具有反自反性。例1:設A = {a, b, c}, R = {(a, c), (b, a), (b, c), (b, b) }因為(b,b)∈R, 則R不是A上的反自反關系。 例2:設A = {1,2,3},
34、R是A上的小于關系,即R={(1,2),(1,3),(2,3)}由于(1, 1), (2, 2), (3, 3)都不屬于R,所以R是A上的反自反關系。,40,,,,2. 反自反的二元關系,例3:設A={1,2,3},R={(1,2),(2,3),(3,2),(3,3)}, S={(1,1),(2,2),(2,3),(3,3)},則 R既不是A上的反自反關系(因(3,3)∈R), 也不是A上的自反關系(因(1,1)
35、 ) S是A上的自反關系,但不是反自反關系.注意:一個關系R如果不是自反關系,不一定是反自反關系.,41,,,2. 反自反的二元關系,一個集合的關系R是反自反的:當且僅當關系矩陣的對角線元素都為0。例: A = {a, b, c}, A上的二元關系R = {(a, b),(a, c),(c, b)},42,R是反自反關系,3. 對稱的二元關系,定義 R是A上的二元關系,每當(x, y) ∈R時,就一定有(y, x
36、) ∈R,則稱R是對稱的,也稱R具有對稱性。例1:設A = {a, b, c}, R = {(a, b), (b, a), (a, c), (c, a) },所以R是對稱的。例2:設A={1,2,3,4}上的二元關系 R={(1,1),(1,2),(2,1),(3.3),(4,3),(4,4)},因為(4,3)∈R但(3,4) 。所以R不是對稱的。,43,,3. 對稱的二元關系,一個集合的關系R是對稱的:當且僅當關系矩陣
37、關于對角線對稱。例: A = {a, b, c,d}, A上的二元關系R = {(a, b),(a, d),(b,a),(b,c),(c, b), (c,d),(d,a),(d,c),(d,d) },44,R是對稱關系,3. 對稱的二元關系,例: A = {a, b, c,d}, A上的二元關系R = {(a, b),(a,d),(b,a),(d,d) },45,R不是對稱關系,4. 反對稱的二元關系,定義 R是A
38、上的二元關系,當x ≠ y時,如果 (x, y)∈ R,則必有(y, x) ,稱R是反對稱的,也稱R具有反對稱性。例1: A={1,2,3,}上的關系R={(1,2),(2,2),(3,1)},則R是反對稱的.但S={(1,2),(1,3),(2,2),(3,1)}不是反對稱的.因為1≠3但(1,3)∈S,且(3,1)∈S,46,,4. 反對稱的二元關系,例2: 設A = {2,3,4,6,},R是A上的整除關系(即當a, b
39、∈A且a能整除b時,(a, b)∈R),問R是否是A上的反對稱關系?解:因為R = {(2,2),(2,4),(2,6),(3,3),(3,6),(4,4),(6,6)} 由定義知:R是反對稱的.例3: 實數(shù)集合上的小于關系和小于等于關系都是反對稱的.,47,,4. 反對稱的二元關系,關系R是反對稱的,則其關系矩陣為:如果rij=1,并且i≠j,則rji=0A = {2,3,4,6,}R = {(2,4),(2,6),(3,6
40、)},48,4. 反對稱的二元關系,例4:設A={a, b, c, d}上的關系 R={(a ,a) ,(b ,c) ,(c ,d) ,(d ,c)} , S={(a ,a) ,(b ,b) ,(d ,d)},則 R既不是對稱的(因為(b ,c)∈R但(c ,b) ),也不是反對稱的 (因為(c ,d)∈R且(d ,c)∈R) 而S既是對稱的,也是反對稱的.,49,,4. 反對稱的二元關系 小結,注意:對稱關系和反對稱關系不
41、是兩個相互否定的概念. 存在既是對稱的也是反對稱的二元關系, 也存在既不是對稱的也不是反對稱的二元關系.,50,,5. 可傳遞的二元關系,定義 設R是A上的二元關系,每當(x, y) ∈R且(y, z) ∈ R時,必有 (x, z)∈ R,則稱R是可傳遞的,也稱R具有可傳遞性。例1:實數(shù)集上的小于關系和小于等于關系都是可傳遞關系.如:a<b,b<c 則a<c,51,,5. 可傳遞的二元關系,例2:設A={a
42、 ,b ,c}上的關系R={(a ,a) ,(a ,b) ,(b ,c) ,(a ,c)}, S={(a ,b) ,(c ,b)} , T={(a,b) ,(b ,b) ,(b ,c)},則R,S,T是否可傳遞? R,S是可傳遞的,T不是可傳遞的 因為T中有(a ,b)∈T ,(b ,c)∈ T但(a ,c) ,所以T不是可傳遞關系,52,,例3,設A = {a, b, c}, R是A上的二元關系,
43、 R = {(a, a), (b, b), (a, b), (a, c) , (c, a)},問:R是自反的嗎?是反自反的嗎?是對稱的嗎?是反對稱的嗎?是可傳遞的嗎?解 由于c∈ A,而(c, c) ,所以R不是自反的。由于(a, a) ∈R,(b, b) ∈R,所以R不是反自反的。由于(a, b) ∈R,而(b, a) ,所以R不是對稱的。由于(a, c) ∈R,且(c, a) ∈R,所以R不是反對稱的
44、。由于(c, a) ∈R且(a, c) ∈R,但(c, c) ,所以R不是可傳遞的。,53,,,,自反,反自反,對稱,反對稱,可傳遞關系判定方法,定義法關系矩陣法關系圖法,54,幾種基本關系的關系矩陣和關系圖的特征,55,,,,,,,,,,,例1:判斷關系的性質,設A = {1,2,3},分析A上的下述5個關系各具有哪些性質? L = {, , , , } N = {, } S = {, , } G = {,
45、 , },56,L = {, , , , },57,1.自反性:,對角線全為1,所以具自反性 √,矩陣對稱,所以具對稱性 √,3.對稱性:,對角線全不為0,所以不具自反性 ×,2.反自反性:,不具反對稱性 ×,4.反對稱性:,5.傳遞性:,具傳遞性 √,關系矩陣法,N = {, },58,1.自反性:,對角線全為0,所以不具自反性 ×,矩陣不對稱,所以不具對稱性
46、×,3.對稱性:,對角線全為0,所以具反自反性 √,2.反自反性:,具反對稱性 √,4.反對稱性:,5.傳遞性:,具傳遞性 √,關系矩陣法,S = {, , },59,1.自反性:,所有點均無環(huán),所以不具自反性 ×,出現(xiàn)單邊,所以不具對稱性 ×,3.對稱性:,所有點均無環(huán),所以具反自反性 √,2.反自反性:,出現(xiàn)雙邊,不具反對稱性 ×,4.反對稱性
47、:,5.傳遞性:,不具傳遞性 ×,關系圖法,G = {, , },60,1.自反性:,存在點無環(huán),所以不具自反性 ×,出現(xiàn)單邊,所以不具對稱性 ×,3.對稱性:,點1有環(huán),所以不具反自反性 ×,2.反自反性:,沒有出現(xiàn)雙邊,具反對稱性 √,4.反對稱性:,5.傳遞性:,不具傳遞性 ×,關系圖法,例2:,61,A={1,2,3},R1=
48、6;,R2=A×A,試判斷兩關系的性質。,R1:,反自反,對稱,反對稱,傳遞,R2:,自反,對稱,傳遞,R2={(1,1),(1,2),(1,3),(2,1),(2,2),(2,3),(3,1),(3,2),(3,3)},例題3,設R1,R2為A上的對稱關系,證明R1∩R2也是A上的對稱關系。,62,,,,,,,,,,,,所以(x,y)和(y,x)成對的出現(xiàn)在R1∩R2中, R1∩R2是對稱關系,思考R1∪R2是對稱的嗎?
49、,例題4,設 為A上的反對稱關系,則 不一定是A上的反對稱關系。 例如 這里 R1,R2都是A上的反對稱關系,但 R1∪R2 不是A上的反對稱關系,卻是對稱的。思考: R1∩R2 在A上是否是反對稱的? 是反對稱的!,63,,,,,,,,,,,,,例5,
50、設R是集合A上的二元關系,如果R?R2,證明R是傳遞關系。證明 當存在(a, b)∈R,(b, c) ∈R時,由復合關系的定義可知,必有(a,c)∈R2 ,而R?R2 ,所以(a, c) ∈R,由此證得R是傳遞關系。證畢。,64,,,,練習,§4-3 關系的閉包運算,1.自反閉包、對稱閉包、傳遞閉包的定義定義: R是A上的二元關系,若A上二元關系 R′滿足(1)R′是自反的(對稱的,傳遞的)(2)R′? R(3)
51、對于任何自反的(對稱的,傳遞的)二元關系R〞如果 R〞? R,就有R〞? R′則稱R′為R的自反閉包(對稱閉包,傳遞閉包)。,65,,,,,,,,關系上的閉包運算,由上述定義可知,R的自反閉包(對稱閉包,傳遞閉包) R′:是含有R并且具有自反性質(對稱性質,傳遞性質)的“最小”的二元關系。通常把二元關系R的自反閉包記作r(R),對稱閉包記作s(R),傳遞閉包記作t(R)。,66,,,,,,,,例:A={1,2,3}R={(1,1)
52、,(2,2)}R1={(1,1),(2,2),(3,2),(3,3)}R2={(1,1),(2,2),(3,3)}R3={(1,1),(2,2),(1,2),(3,2),(3,3)}哪一個關系是R的自反閉包?,包含R,并且自反,并且元素個數(shù)最少,關系的閉包運算分析,求R的自反閉包比較簡單,只需把所有 (a, a)? R 的有序對補上即可。求R的對稱閉包也比較簡單,每當(a, b)∈R,而(b, a) ? R 時,把有序偶
53、(b, a)添加到R上即得。,67,,,,,,,,,,,關系的閉包運算分析,求二元關系的傳遞閉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A = {a, b, c, d},R = {(a, b), (b, c), (c, d)}。易見:R不是傳遞關系,在R中有: (a, b) ∈R和(b, c) ∈R,但(a, c) ? R (b, c) ∈R和(c, d) ∈R,但(b, d) ? R,68,,,,,,,,,,,如果把有序對(a, c
54、)和(b, d)添加到R中去,使之擴充為R1,,所以R1仍然不是傳遞關系,也即R1不是R的傳遞閉包。,R1= {(a, b), (b, c), (c, d), (a, c), (b, d)},但是,由于(a, c)∈R1和(c, d)∈ R1,而(a, d) ? R1,,總結:求閉包的算法,設R為A上的關系,則有,69,,,證明(3)先證:,70,總結:求閉包的算法,根據(jù)數(shù)學歸納法:1)根據(jù)閉包的定義,R?t(R),所以n=1時R1
55、?t(R)成立2) 首先假設當n≥1時, Rn?t(R)成立,則再看看任意(x,y) ∈Rn+1時,(x,y)是否也屬于t(R)。因為: Rn+1 =Rn ·R,根據(jù)復合關系的定義,必存在(x,c) ∈Rn, (c,y) ∈R, 才能滿足復合關系。因此 又可以得到(x,c) ∈ t(R), (c,y) ∈t(R), 根據(jù)傳遞閉包的定義,(x,y) ∈t(R). 根據(jù)包含的定義,所以Rn+1?t(R)3) 所以:,總
56、結:求閉包的算法,再證:,71,1) 假設任意(x,y) ∈ , (y,z) ∈必存在(x,y) ∈Rs,(y,z)∈Rt, 因此:(x,z) ∈Rs?Rt =Rs+t,所以(x,z) ∈所以對于關系 來說,它是傳遞的。包含R的全傳遞關系都包含了t(R),所以兩個集合互相包含,只能說明兩者相等,所以,總結:求閉包的算法,72,可以證明,當A為有限集:,求閉包的例子:,例1:設
57、A = {a, b, c, d},A上的關系 R = {(a, b), (b, a), (b, c), (c, d)} 求r(R)、s(R)、t(R),73,,,例1(續(xù)),74,,,,R = {(a, b), (b, a), (b, c), (c, d)},關系矩陣下 閉包的構造方法,設關系R, r(R), s(R), t(R)的關系矩陣分別為M, Mr, Ms 和 Mt , 則
58、 Mr = M + E Ms = M + M T Mt = M + M2 + M3 + …E 是和 M 同階的單位矩陣, MT是 M 的轉置矩陣. 注意在上述等式中矩陣的元素相加時使用邏輯加.,75,76,例:A={a,b,c}, R={(a,b),(b,c),(c,a)}求r(R), S(R)和t(R),r(R)=M+E=,r(R)={(a,b),(b,c),(c,a),
59、(a,a),(b,b),(c,c)},77,例:A={a,b,c}, R={(a,b),(b,c),(c,a)}求r(R), S(R)和t(R) (續(xù)1),s(R)=M+MT=,s(R)={(a,b),(b,c),(c,a),(a,c),(b,a),(c,b)},78,例:A={a,b,c}, R={(a,b),(b,c),(c,a)}求r(R), S(R)和t(R) (續(xù)2),t(R)=M+M2+M3=,s(R)={(a,
60、b),(b,c),(c,a),(a,c),(b,a),(c,b),(a,a),(b,b),(c,c)}},M,M2,M3,關系圖下 閉包的構造方法,79,設關系R, r(R), s(R), t(R)的關系圖分別記為G, Gr, Gs, Gt , 則Gr, Gs, Gt 的頂點集與G 的頂點集相等. 除了G 的邊以外, 以下述方法添加新邊:,3.考察G的每個頂點 xi, 找從 xi 出發(fā)的每一條路徑,如果從 xi 到xj存在路徑,但沒有
61、邊,就加上這條邊. 當檢查完所有的頂點后就得到圖Gt .,1.考察G的每個頂點, 如果沒有環(huán)就加上一個環(huán),最終得到Gr .,2.考察G的每條邊, 如果有一條 xi 到 xj 的單向邊, i≠j, 則在G中加一條 xj 到 xi 的反方向邊,最終得到Gs.,實例,80,例1 設A={a,b,c,d}, R={,,,,}, R和 r(R), s(R), t(R)的關系圖如下圖所示.,R,r(R),s(R),t(R),練習,求傳遞閉包的
62、算法,Warshall算法:(1)置新矩陣 是關系矩陣)(2)置 j = 1,i=1(3)對所有 i,如果 ,則對k = 1, 2, …, n ,置(4) j = j + 1(5)如果j ≤ n ,則轉到步驟(3),否則停止。,81,,,,例題:求傳遞閉包,設 求R的傳遞閉包?!〗?利用Warshall算法,求解步驟如下?!∠葘懗鯮的關系矩
63、陣,82,,,例題:求傳遞閉包,,83,,,,,,,84,用程序實現(xiàn)算法:,#include "stdafx.h"#includ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int R[5][5]={0,1,0,0,0, 0,0,1,0,0, 1,0,0,0,0, 0,0,0,0,1,
64、 0,0,0,1,0};int tR[5][5];for(int i=0;i<5;i++) //copy R to tR{ for(int j=0;j<5;j++)tR[i][j]=R[i][j];},85,for(int j=0;j<5;j++){for(int i=0;i<5;i++){if(tR[i
65、][j]==1){for(int k=0;k<5;k++)tR[i][k]=tR[i][k]||tR[j][k];}}// print for(int a=0;a<5;a++){for(int b=0;b<5;b++)cout<<tR[a][b]<<" ";cout<<en
66、dl;}cout<<endl;}},4-4 等價關系和相容關系,集合的覆蓋與劃分1.覆蓋給定非空集合S,有非空集合A={A1, A2, … Am}。若Ai?S,Ai≠空集(i=1,2,…m)且 則稱集合A為集合S的覆蓋。,86,等價關系,例如:S={a,b,c}A={{a,b},{a,c}}B={{a},{a,c},}C={{a},{a,c}}A、B是S的覆蓋C不是S的覆蓋,8
67、7,等價關系,2.劃分:給定非空集合S,有非空集合A={A1, A2, … Am}。若Ai?S,Ai≠空集(i=1,2,…m)且 ,還有Ai∩Aj=空集,則稱集合A為集合S的劃分。,88,等價關系,例如:S={a,b,c}A={{a,b},{a,c}}B={{a},{c},}C={{a},{b,c}}D={{a,b,c}},89,B、C、D是S的劃分。,A是S的覆蓋,但不是劃分,例題,例1 設A={a, b, c,
68、 d}, 給定π1,π2,π3,π4,π5,π6如下: π1= { {a, b, c}, cf5uade }, π2= { {a, b}, {c}, lpxeqnp } π3= { {a}, {a, b, c, d} }, π4= { {a, b}, {c} } π5= { ?,{a, b}, {c, d} }, π6= { {a, {a}}, {b, c, d} } 則π1和π2 是A的劃分, 其他
69、都不是 A 的劃分. 為什么?,90,等價關系的定義與實例,91,定義 設 R 為非空集合上的關系. 如果 R 是自反的、對稱的和傳遞的, 則稱 R 為 A 上的等價關系. 設 R 是一個等價關系, 若(x,y)∈R, 稱 x 等價于y, 記做 x~y. 實例 設 A={1,2,…,8}, 如下定義A上的關系 R: R = { (x,y) | x,y∈A∧x≡y(mod 3) }其中 x≡y(mo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離散數(shù)學第7章
- 離散數(shù)學
- 離散數(shù)學課件第7章
- 離散數(shù)學第7章-圖論-習題
- 離散數(shù)學緒論
- 離散數(shù)學英文dmav7-2.1-6
- 離散數(shù)學基礎
- 離散數(shù)學a答案
- 離散數(shù)學謂詞
- 離散數(shù)學圖論
- 離散數(shù)學高等里離散數(shù)學-課件-chapt15
- 離散數(shù)學答案
- 離散數(shù)學答案
- 范式--離散數(shù)學
- 離散數(shù)學 2
- 離散數(shù)學符號
- 離散數(shù)學discretemathematics
- 離散數(shù)學例題
- 離散數(shù)學1.5
- 離散數(shù)學簡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