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終結理論演進中的基礎性概念述論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政策終結理論演進中的基礎性概念述論</p><p>  摘 要:政策終結理論發(fā)端于20世紀50年代,7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公共政策科學領域中的焦點問題。作為新興研究領域,國內(nèi)的相關研究剛剛起步,故有必要對其基礎性的概念做系統(tǒng)的梳理。政策終結是政府對過時的、無效的政策、項目、組織的活動甚至政府部門的職能的取消與廢止。除了取消與廢止外,對舊政策、項目等的修改或調(diào)整表面上看是原有政策的延續(xù),而實際上

2、是新政策的出臺,是新舊政策的更替過程。因此,政策終結使得政策過程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其實質是政策自身的揚棄。 </p><p>  關鍵詞:公共政策;政策終結;基礎性;政策更替;揚棄 </p><p>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3)012-0084-05 </p><p>  20世紀50年代,美國興起了一場“公共政

3、策運動”。受其影響,現(xiàn)代政策科學的研究逐漸顯示出力量。同時,隨著“后工業(yè)化社會”的到來,西方社會一系列經(jīng)濟社會政策需進行大量的調(diào)整和終結,使得政策終結的現(xiàn)象在政治過程中頻繁發(fā)生。由此,公共政策的研究由偏重政策制定轉向對整個政策的生命周期的探討,政策終結的現(xiàn)象也隨之開始得到重視。然而,當代社會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政策終結成為一項復雜的工作。政策終結產(chǎn)生的原因如何?終結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障礙?終結應當采用什么樣的策略?這些基礎性問題

4、的探討對于深入理解和運用政策終結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p><p>  一、政策終結研究的發(fā)展階段 </p><p>  雖然關于政策終結的研究在20 世紀50年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直到70年代中期才開始受到學界的重視??疾彀雮€多世紀以來政策終結研究的成果,可以將其發(fā)展脈絡分為兩個階段:基礎性研究階段和實證性研究階段。 </p><p>  1.基礎性研究階段

5、(20世紀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從最早將政策終結作為公共政策過程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并進行研究的拉斯韋爾開始,這一階段中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政策終結的理論體系構建與概括方面。研究大多采用了較為宏觀的視角,嘗試通過對政策終結的歷史發(fā)展和演進邏輯的研究,尋找政策終結的因果關系,提出政策終結的策略方式,總結政策終結的一般規(guī)律。 </p><p>  2.實證性研究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21世紀)。從20世紀90

6、年代開始,學界對于政策終結的研究逐步由宏觀為主轉為微觀為主,大多在前期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梳理,強調(diào)政策終結的具體化與可操作化,并將政策終結作為一個動態(tài)過程進行深入研究。案例的引進是這一時期較為突出的特點,研究中出現(xiàn)了較多現(xiàn)實中政策終結的成功案例,并將這些案例進行比較分析,對前一時期的許多理論、框架等成果做了實證性的檢驗。同時,也有學者從新的視角嘗試構建政策終結的分析模型。 </p><p>  本文著重于

7、對第一階段的基礎性研究成果進行梳理。 </p><p>  二、政策終結研究的基礎性成果 </p><p>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基礎性研究階段中學者的關注重點集中在有關政策終結的概念、原因、類型、影響因素以及政策終結的策略等方面。 </p><p>  1.政策終結研究的概念。最早提出政策終結這一概念的是Lasswell。他認為,政策終結是關于取消政策方案,以

8、及研究有關相信某種政策必須繼續(xù)而采取某種行動或因政策終結而喪失價值的人們之主張的活動。[1]但他僅僅對政策終結進行了定義,而并未對其具體內(nèi)容做深入研究。1974年,Brewer在《Policy Science》雜志中提出了政策過程的六階段論。他把政策終結定義為政府對那些已經(jīng)無法發(fā)揮正常功用的、多余的、過時的以及不必要政策和項目進行調(diào)整的行為。[2]“調(diào)整”可以包括政策修改,政策終結時常與實施一項新的政策相關。[3]Eugene Bard

9、ach則把政策終結看做一種政治過程,即政府終止那些無效的、過時的公共政策、項目和機構的行動,且政策終結是政策選擇過程的一種特殊情況,即如果接受政策A,實質上就意味著削減或取締政策B。[4]Peter DeLeon在 1978年提出政策終結還應包括終結部門的功能,即政策終結是謹慎地終止相關政府部門的功能、項目、政策及組織的活動。他強調(diào)政策有其重點所在,同時,對于終結的實施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故前人提出的較為絕對的終結某項政策或項目等應當

10、修正為“部分</p><p>  隨著政策終結研究在西方不斷深入,我國的學者也開始關注這一議題。陳振明將政策終結定義為政策決策者通過對政策或項目進行慎重的評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過時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無效的政策或項目的一種政治(或政策)行為。[7]林水波與張世賢認為,“政策終結這個概念隱含了一套期望、規(guī)則和慣例的終止,政策活動的停止,機關組織的裁撤”,同時它也是“新期望的提出,新規(guī)則、慣例的建立,嶄

11、新活動的展開,機關組織的更新與發(fā)展”。[8]張康之認為,政策終結意味著被終結的政策終止使用,有新的政策被制定出來,這可以看作是新舊政策的更替;當政策終結時沒有新的政策被制定出來,或者說不需要有新的政策出臺,終結一項政策只是為了防止或消除這項政策的負作用,這時,表面看來政策終結是政策的終止,而在實際上,則是“新政策”在發(fā)揮作用,因為,政策終結本身就是一項新政策,政策終結行動意味著一項新政策的實施。因此,一切政策終結的過程都是新舊政策的更替

12、過程,是舊政策的結束和新政策的開始。[9] </p><p>  綜上所述,政策終結是政府對過時的、無效的政策、項目、組織的活動甚至政府部門的職能的取消與廢止。應當看到,除了取消與廢止外,對舊政策、項目等的修改或調(diào)整表面上看是原有政策的延續(xù),而實際上是新政策的出臺,是新舊政策的更替過程。因此,政策終結使得政策過程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其實質是政策自身的揚棄。   2.政策終結的原因。早期研究政策終結原因的學者多采用效

13、率和財政的視角,后由Cameron將政治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引入政策終結,并強調(diào)其重要性。他認為,政治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能使社會的變遷更加理性,從而克服舊系統(tǒng)所帶來的各種弊端。新的意識形態(tài)帶來的共識可以為政策場域提供足夠的能量,同時使政策終結具有正當性。[10] </p><p>  DeLeon在考察了許多政策終結的相關經(jīng)驗后,總結出了三個導致決策者做出終結決定的主要準則或原因,分別是財政上的需要、政府效率的需求、政治意

14、識形態(tài)的要求。[11]他指出,前兩種原因往往交織在一起,而意識形態(tài)較為特殊,有些終結的項目并沒有考慮財政或政府效率,而完全由意識形態(tài)決定。Daniels和Behn分別研究了馬薩諸塞州和奧克拉荷馬州關閉公共培訓學校的案例,Daniels在總結了兩人研究的基礎上補充了一種政策終結原因,由社會變遷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使人們的思想意識隨之改變,從而出現(xiàn)不合時宜的現(xiàn)象而不被人們認可。 [6] </p><p>  Rober

15、t P.Biller認為,批判性的學習是政策終結的第五種原因。政策終結在某種程度上是政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和對政策錯誤的一種補救。由于后工業(yè)社會的變化和不確定性,由于政策制定者能力有限而無法準確遇見當前的政策在將來的適應性,因此終結不能起作用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從他們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的途徑之一。他還指出,政策制定應當建立在短時間且有限開銷的實驗基礎上,同時,這些政策應當根據(jù)反饋機制做出適當?shù)男拚c調(diào)整。[12] </p>&

16、lt;p>  2005年,Guenther G. Kress,Randi L. Miller和Gus Koehler研究加州洲際貿(mào)易項目的終結案例時,將政策終結的原因總結為三點:理論的失敗、執(zhí)行的失敗、領導力以及組織文化的不足。[13] </p><p>  3.政策終結的類型。根據(jù)不同的角度,早期的學者對政策終結進行了類型的劃分。Bardach根據(jù)政策終結所需要的時間將其劃分為爆發(fā)型、漸減型和混合型三種類

17、型。[4]爆發(fā)型是指特定的政策在短時間內(nèi)終結的類型,是最常見的政策終結類型。對于漸減型,它并不來自于單一政策層面的決議,而是來自于一項持續(xù)性政策造成的長期性資源減少,尤其是預算的減少?;旌闲褪羌嬗斜l(fā)型和漸減型的混合形態(tài),是在短期間內(nèi)分階段終結政策的類型。[4] </p><p>  DeLeon根據(jù)政策終結的不同目標,將其劃分為功能終結、機構終結、政策本身終結以及項目終結。此后,他在與Brewer的合著中又根據(jù)

18、政策終結的程度,將政策終結劃分為完全終結和部分終結。他們把完全終結分為功能、組織、政策、項目等不同政策層次上的終結。第一,政府職能的終結。政府職能的終結意味著終結政府對市民的服務。由于政府功能是通過組織和政策來實現(xiàn)的,因此政策終結時所遇到的抵制最大的不是組織本身,而是由組織來發(fā)揮的政府功能。第二,政府組織的終結。政府組織是為了履行特殊的政府功能而慎重設計的,所以政府組織的廢除也不容易。特別是由于政府組織是根據(jù)政府組織法等法律而設立的,所

19、以具有很強的生存傾向。第三,狹義上的政策終結。狹義上的政策是對全社會的權威性的價值分配。由于政策是因組織而形成和執(zhí)行的,因此,對政策終結的抵制比組織終結弱。第四,項目終結。由于項目是最具體的,因此自我防御的政治資源也最小,因而終結也最容易。[14] </p><p>  Douglas Bothun和John C. Comer在《終結的政治:概念和過程》一文中,對功能性終結和結構性終結的關系做了區(qū)分。認為功能性的

20、終結對象是政策或者項目,而結構性的終結對象是涉及到這些政策和項目的具體機構。如果政府行為和公共政策的輸出被看做是對社會問題的集體性回應,那么,一般認為當社會問題被解決后,相關項目和政策則應當被終結。但大部分政府呼吁解決的社會問題屬于持續(xù)性的問題,很少被解決或者自行消失,因此受此條件影響的功能性終結很少發(fā)生。對于機構本身來講,如果其功能被終結而支持性資源沒有損失的話,機構很可能會制定新的替代項目或政策來穩(wěn)固其地位。在資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

21、如社會問題得到解決或消失,原機構將逐漸被取締。如需要制定替代項目或政策,則較易出現(xiàn)由原機構或其他機構執(zhí)行比原先所需資源少的項目或政策;同樣,徹底的機構性終結將意味著完全的功能性終結,即原項目或政策由其他機構制定替代品并執(zhí)行。 </p><p>  不難看出,現(xiàn)實中被終結的政策往往表現(xiàn)為政策替代,可以把這種終結看做是一種“部分終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策空間的不斷萎縮,而政策替代作為一種政策變更現(xiàn)象,一定程度上

22、講又表現(xiàn)為政策的延續(xù),即先前的政策由新政策替代,它們服務于同樣的問題,而政策的部分終結應是政策延續(xù)的一種類型。沿著這一邏輯可以判斷,公共政策范圍的不斷縮減極易導致政策范圍的重疊,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政策延續(xù)(或者說部分終結)的現(xiàn)象日益普遍。相反,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政策在不斷減少。這可以用“創(chuàng)新——延續(xù)”軸來表示(見圖1)。當然,這只是說包含政策延續(xù)的因素逐漸增多,并非當代政策不含有創(chuàng)新,或者政策延續(xù)在早期從未出現(xiàn)過,而是說現(xiàn)代政策變更的分布相對

23、更多地傾向于“創(chuàng)新——延續(xù)”軸的政策延續(xù)端。同時,應當避免政策延續(xù)的合法化成為那些無效政策或項目在終結過程中繼續(xù)留存的催化劑,因為這樣反而降低了政策終結成功的可能性。 </p><p>  對于政策的部分終結,DeLeon和Brewer也詳細闡述了五種類型:第一,代替型,是用能夠滿足同樣要求的新內(nèi)容來代替陳舊而長期內(nèi)容的類型。第二,合并型,是整合政策或項目而部分地終結的類型。第三,分離型,是把原來的政策劃分為幾種

24、,用重新調(diào)整政策受益集團來弱化抵制,以此來達到逐漸終結的形態(tài)。第四,漸減型,這是最普遍的類型,通過縮減預算或項目調(diào)整的方式逐漸重新組成政策和制度,從而達到終結的形態(tài)。第五,斷絕型,這是用新的政策來代替舊的政策,在其目標和需要也發(fā)生變化的過程中達到終結的類型。[1] </p><p>  4.政策終結的影響因素?;A性研究階段中,多數(shù)關于政策終結影響因素的成果論述了負面影響,即政策終結的障礙。Bardach最早對此

25、發(fā)表過意見。他認為,之所以政策終結現(xiàn)象很少出現(xiàn),是因為受到以下五種因素的影響:第一,政策慣性。當一項政策實施時,該政策的設計者毫無疑問地確定其能夠在未來中持續(xù)作用,往往對其運轉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且對現(xiàn)有的機構做了大量的資金預算,這使得政策和組織得以繼續(xù)。第二,政策終結的斗爭較為殘酷且不易成功。因為潛在的反政策終結勢力在預期中被認為具有強大的力量,故政治家總是避免和他們打交道。第三,政治領導們都不愿承認過去的錯誤。這種錯誤帶來的“沉淀成本

26、”對于政治部門的領導或公務員來說是心靈上的負擔,且觸犯到來自于上級的潛在的懲罰。第四,改革者構成的終結者聯(lián)盟往往不愿破壞現(xiàn)存的項目機構。第五,缺乏有效的政治激勵。[4]   較為完整論述政策終結不利因素的當屬DeLeon,1978年,他在《政策終結的理論》一書中總結了六項政策終結的障礙:第一,思想上的抵制。人們不愿考慮那些政策背后的錯誤。第二,組織機構的持續(xù)性。組織及其政策往往獨立于其發(fā)起者,因此,這種官僚主義的力量阻礙了政策<

27、/p><p>  1992年,Janet. Frantz對DeLeon的政策終結理論框架進行了完善。她認為,心理上的抵觸在過去對政策終結起到了很大的阻力,但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對政策終結的反對情緒已逐步消失,心理抵觸已經(jīng)不再是抵制終結的重要因素。[17]同時,F(xiàn)rantz還指出,DeLeon提出的“組織機構的持續(xù)性”看似在延續(xù)機構生命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但關于那些瑣碎的、獨立的、保密的以及技術性較強的政策中,“組

28、織機構的持續(xù)性”并非總能對政策終結產(chǎn)生影響。[17]隨后,Susan E. Kirkpahick等人又將恐懼或不確定性補充至限制因素中。[18] </p><p>  中國學者劉東杰將政策終結的主要障礙歸結為七點,即來自政策制定者心理的障礙、政策執(zhí)行者的障礙、組織方面的障礙、社會方面的壓力、法律程序方面的障礙、公共輿論的障礙和政策終結的代價。[19]張麗珍總結了四種制約政策終結順利推進的因素:行政理念的傳統(tǒng)保守取

29、向衍生強烈的忠誠可能會頑固地抵制變革,排斥與現(xiàn)有政策相左的事情;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擴大促成了行政官僚轉變?yōu)樯婕八死娴淖陨砝娴慕K極法官;政策問題本身、政策執(zhí)行過程以及外界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干預表明任何一個自變量的不確定或模糊性都會影響政策質量的判斷;政府系統(tǒng)中的職能、組織、政策與項目之間的相互交織與互為手段使得政策終結的方式、資源、推動力選擇更具復雜性。[20] </p><p>  在促進政策終結的因素方面,Ba

30、rdach指出其來自三大類倡導者:第一種是政策的反對者。在他們看來,這是不好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危害包括它固有的或其宣稱的對于反對者所看重的價值和原則的傷害。第二種是主張節(jié)約的經(jīng)濟家。他們關心將資源從那些不重要的政府職能再分配到他們認為更重要的職能上,以及通過取消政府職能并限制甚或減免稅收來減少政府整體的成本。第三種是改革者。他們把一項政策的終結看做采納并實施一項替代性政策的必要前提。[4]DeLeon認為,相比分析性的決策而言,政策終結

31、更多的是一種政治結果。政治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是影響政策終結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政策終結的基礎性議題,比經(jīng)濟和效率更值得研究。[21]陶學榮等將推動政策終結的因素歸結為五個方面,即觸發(fā)事件、政策評估、利益的分化與聚合、政治領導者的領導力、公共輿論的推力。[22] </p><p>  5.政策終結的策略。上文已提到,政策終結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者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建議充分體現(xiàn)了該研究階段的特點,即大多是在經(jīng)

32、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DeLeon曾建議在政策終結時應注意三個方面問題:第一,使人們認識到政策終結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第二,政策分析家在政策評價階段上特別注意尋找出有效政策終結的策略和手段;第三,要充分地利用政治行政或主要的人事變動等終結環(huán)境的“自然成熟期”。[5] </p><p>  Bardach也提出了促成政策終結的五項條件:第一,從行政中誘導變化。這表示政策終結的參與者既不能約束現(xiàn)存的政策和項目,也不能表

33、示他們與舊政策無關。第二,動搖那些根深蒂固的政策所含有的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第三,動亂時期利于終結,因許多人失去了他們?nèi)松鷻C遇的樂觀期望。第四,政策終結應采用漸進且溫和的方式進行。第五,應在終結之前進行政策設計,讓人們相信為終結而設計的政策會促進舊政策的轉變甚或在時機成熟時完全取締之。[4] </p><p>  較為詳細地提出終結策略的當屬Robert Behn,他指出了十二項具體策略:(1)避免進行試探性的行為

34、;(2)擴大政策終結的支持勢力;(3)終結的重點應在舊政策的危害上;(4)應利用思想意識轉變的優(yōu)勢;(5)應禁止妥協(xié);(6)雇傭外部人員作為政策終結的負責人;(7)應避免議會進行決議;(8)不要侵犯立法特權;(9)要接受終結短期成本的增加;(10)應拉攏原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11)不要強調(diào)終結,而要強調(diào)革新;(12)只終結那些必須終結的政策。[23] </p><p>  1983年,Herbert F. Sp

35、irer站在項目管理的角度考察了政策終結的策略。第一,分類在政策終結中發(fā)生的問題。把問題大體上劃分為情緒性問題和知識性問題,再把情緒性問題劃分為從事者的問題和受益者的問題,并準備好有關這些問題的管理策略。第二,處理從事者的情緒性問題。組織或政策的終結會引起其組織成員的情緒上的不安、喪失集體歸屬感、喪失工作興趣等問題。把這些問題通過確立新的目標;賦予歸屬感;頻繁地開會;管理者的巡視;合理地利用裁減人員等來消除。第三,給受益者提供參與利益,

36、從而解決受益者的情緒問題。第四,因政策終結而產(chǎn)生的各種具體問題,按各政策的性質從知識問題的觀點予以處理,從而使政策終結更有效。與這種知識性問題相關的派生問題,可以通過系統(tǒng)分析方法來解決。[24] </p><p>  Iris Geva-May也對政策終結執(zhí)行策略進行了探討,他總結出三種策略:首先,應當在終結前妥善規(guī)劃。如在透露終止一項政策的意圖之前,先創(chuàng)造終結得以發(fā)生的政治氣候。其次,化解反對。如收買既得利益者

37、,可向那些因為政策終結而喪失利益的人提供新的工作機會。再次,合理論證。如將終結關注點聚焦于舊政策所帶來的傷害,同時指出終結對象帶來的資源浪費。[25]此外,他也強調(diào)了成本對于政策目標的重要性,應當予以重視。[26]   三、簡評 </p><p>  由于社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在迅速增長,政策終結的理論也在不斷發(fā)展,終結的策略在不斷調(diào)適?;仡櫿呓K結理論演進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相關的研究成果跟其他領域相比還是偏少,

38、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一些論文,專著更是鳳毛麟角。作為公共政策的新興領域,應當肯定,這些有限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填補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前對于政策終結這一決策階段中重要環(huán)節(jié)的研究空白。學者們不斷地努力嘗試構建一種普適性的、具有預見性的理論,但由于條件的復雜性,這些研究難免受到適用范圍的限制,關于一般性分析框架的建立仍未在學界中形成共識。除了受政策環(huán)境的限制,基礎性研究本身的弊端在于缺乏實踐的支持,理論的正確性、可行性等方

39、面有待現(xiàn)實中的檢驗。此外,已有的研究雖然對政策終結的參與者進行了闡釋,但并未涉及到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這些都對實證性的相關研究提出了較為迫切的要求。同時,該領域的研究尚未得到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支持。對社會科學而言,僅用本學科的視角考察研究對象會使研究工作受到無形的限制。中國對于政策終結的探討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研究基本上依賴于西方已有的理論。然而公共政策是具有較強連貫性與獨特性的治理工具,因此</p><p>

40、<b>  參考文獻: </b></p><p>  [1][韓]吳錫泓,金榮枰.政策學的主要理論[M].上海:復旦 </p><p>  大學出版社,2004. </p><p>  [2]Garry D. Brewer. The Policy sciences Emerge: To Nur </p><p>  tu

41、re and Structure a Discipline[J]. Policy Sciences, </p><p>  1974,5(3). </p><p>  [3]Douglas Bothun, John C. Comer. The Politics of Termi </p><p>  nation: Concepts and Process[J].

42、Policy Studies,1979,7 </p><p><b>  (3). </b></p><p>  [4]Eugene Bardach. Policy Termination as a Political </p><p>  Process[J]. Policy Sciences,1976,7(2). </p>&

43、lt;p>  [5]Peter DeLeon. Public Policy Termination: An End and </p><p>  a Beginning[J]. Policy Analysis,1978(4). </p><p>  [6]Mark R. Daniels. Terminating Public Programs: An </p><

44、p>  American Political Paradox[M]. Armonk, New York: M. </p><p>  E.Sharp,1997. </p><p>  [7]陳振明.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第二版)[M]. </p><p>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90. </p><p>  [

45、8]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M].臺北: 臺灣五南圖書出 </p><p>  版公司,1982:354. </p><p>  [9]張康之,范紹慶.政策終結:政策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J]. </p><p>  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2). </p><p>  [10]Cameron, James M.Ideology and

46、Policy Termination: </p><p>  Restructuring California's Mental Health System[A]. </p><p>  Wildavsky. In The Policy Cycle[C].Sage Publications: </p><p>  Beverly Hills.CA,1978:

47、301-328. </p><p>  [11]Peter deLeon, Policy Evaluation and Program Termi </p><p>  nation[J]. Policy Studies Review,1983,2(4). </p><p>  [12]Robert P. Biller.On Tolerating Policy an

48、d Organiza </p><p>  tional Termination: Some Design Considerations[J]. </p><p>  Policy Sciences,1976,7(2). </p><p>  [13]Guenther G. Kress, Randi L. Miller, Gus Koehler. The </

49、p><p>  Termination of State-Run International Trade Pro </p><p>  grams in California: Perspectives on Contributing </p><p>  Factors and Future Policy Options[J]. Public Organi </

50、p><p>  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2005,5(2). </p><p>  [14]Garry D. Brewer, Peter deLeon. The Foundation of </p><p>  Policy Analysis Homewood[M]. Illinois: Dorsey Press, </p&

51、gt;<p>  1983:394-396. </p><p>  [15]Peter deLeon. A Theory of Policy Termination, in </p><p>  The Policy Cycle[M].ed. Judith V. May& Aaron B. Wil davsky.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

52、lications,1978:   286-292. </p><p>  [16]Brian W. Hogwood, Lewis A. Gunn. Policy Analysis for </p><p>  the Real World[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p><p><b>  246-248.

53、 </b></p><p>  [17]Janet. Frantz. Reviving and Revising a Termination </p><p>  Model[J]. Policy Sciences,1992,25(2). </p><p>  [18]Kirkpatrick, Lester, Peterson. Policy Termi

54、nation </p><p>  Proc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to </p><p>  Revenue Sharing[J]. Policy Studies Review,1999,16(1). </p><p>  [19]劉東杰.破解政策終結困境的有利因素分析[J].重慶行 </p&g

55、t;<p>  政,2006,(6). </p><p>  [20]張麗珍.政策終結的制約因素辨識[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 </p><p>  機關黨校學報,2012,(4). </p><p>  [21]Peter DeLeon. Policy Termination as a Political </p><p>  

56、Phenomenon In The Politics of Program Evaluation </p><p>  [M]. Newbury Park,CA:Sage,1987:191. </p><p>  [22]陶學榮,王鋒.公共政策終結的可行性因素分析[J].內(nèi)蒙 </p><p>  古社會科學,2005,(5). </p><p&

57、gt;  [23]Robert D. Behn. How to Terminate a Public Policy: A </p><p>  Dozen Hints for the Would-be Terminator[J]. Policy </p><p>  Analysis,1978,4(3). </p><p>  [24]Herbert F. Spir

58、er. Phasing Out the Project[M]. Van </p><p>  Nostrand,1983:248. </p><p>  [25]林水波,Iris Geva-May.政策分析:操作技藝[M].江育 </p><p>  真,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p><p><b>  

59、198-210. </b></p><p>  [26]Iris Geva-May. Riding the Wave of Opportunity: Ter </p><p>  mination in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Public Ad </p><p>  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60、Theory,2004,14(3). </p><p>  [27]林水波.政策終結的探索[J].國家政策季刊,2005,(4). </p><p>  [28]張國慶.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p><p>  [29]范紹慶.公共政策終結的執(zhí)行策略[J].內(nèi)蒙古社會科 </p><p>  學(漢文版),20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