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 屆)</b></p><p> 珠江磨刀門河口鹽淡水混合過程分析</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海洋科
2、學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目錄</b>&l
3、t;/p><p><b> 中文摘要Ⅰ</b></p><p><b> 英文摘要Ⅱ</b></p><p><b> 前言 1</b></p><p> 1 磨刀門河口動力特征2</p><p> 1.1 河口地貌特征2</p&g
4、t;<p> 1.2 徑流動力特征4</p><p> 1.3 海洋動力特征7</p><p> 1.3.1 潮汐8</p><p> 1.3.2 潮流9</p><p> 1.3.3 波浪10</p><p> 1.3.4 優(yōu)勢流11</p><p>
5、1.3.5 余流12</p><p> 2 磨刀門河口鹽度時空變化特征13</p><p> 2.1 空間變化特征13</p><p> 2.1.1 縱向分布變化13</p><p> 2.1.2 垂向分布變化14</p><p> 2.2 時間變化特征15</p><p>
6、; 2.1.1 大小潮分布變化15</p><p> 2.1.2 漲落潮分布變化17</p><p> 3 磨刀門河口鹽淡水混合特征19</p><p> 3.1 陸海水動力相互作用19</p><p> 3.2 河口不同區(qū)段動力特征21</p><p> 3.3 鹽淡水混合過程23</p
7、><p><b> 結(jié)論24</b></p><p><b> 參考文獻25</b></p><p><b> 致謝27</b></p><p> 珠江磨刀門河口鹽淡水混合過程分析</p><p><b> 摘要</b>
8、</p><p> 為進一步認識磨刀門河口動力特征和鹽淡水混合過程規(guī)律,本文對以往文獻資料的分析,詳細描述了磨刀門河口的地貌特征,徑流和海洋等動力特征。通過在磨刀門河口內(nèi)主槽水道、攔門沙頂和口外海濱三個觀測點進行3船同步的定點全潮連續(xù)觀測所得的數(shù)據(jù),對河口鹽度的時空擴散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分析發(fā)現(xiàn),磨刀門河口為強徑流弱潮流河口,汛期徑流強勁,淡水基本控制磨刀門內(nèi)海區(qū),鹽淡水混合作用主要發(fā)生在攔門沙區(qū)域,枯期,徑
9、流動力銳減,混合區(qū)域內(nèi)遷,沖淡水可上溯至燈籠山以上到大排沙位置。通過對磨刀門河流動力與海洋動力及其河海相互作用的分析,結(jié)合河口地形對水動力的影響,可將整個河口劃分為四個動力帶區(qū):主槽下泄流控制區(qū)、漲潮流控制區(qū)、攔門沙過渡區(qū)和潮、波動力控制區(qū)。劃分河口區(qū)域的方法更有利于分析河口的鹽淡水混合過程。</p><p> 關鍵詞:磨刀門河口;徑流動力;海洋動力;河口動力分區(qū);河口環(huán)流</p><p&g
10、t; Analysis on the Process of sail and fresh mix in the Modaomen Estuary of Pear River </p><p><b> Abstract</b></p><p>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aom
11、en estuarine and salt water mixing law. This analysis of past literatur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landscape features Modaomen estuary, runoff and ocean features such as power. Within the estuary through the main chan
12、nel Modaomen channel, sandbar offshore extension roof and the three observation points in all 3 vessels synchronized wave of continuous observation from fixed-point data, spatial and temporal spread of the estuary salini
13、t</p><p> key words: Modaomen estuary; runoff power; ocean dynamics; River Power District; estuarine circulation</p><p><b> 前言</b></p><p> 河口地區(qū)是河流與海洋的交匯地帶,河流淡水一般由上層流向
14、口外海域,海洋鹽水則由下層侵人口門之內(nèi),由于水流紊動作用與分子擴散,鹽淡水之間必然會產(chǎn)生摻混,即混合現(xiàn)象。鹽淡水混合過程是河口區(qū)水動力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有關河口鹽淡水混合問題國內(nèi)外已有較多研究。國外大致從年代始就混合過程、類型及其劃分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p><p> 我國入海河口眾多,河口類型復雜,河口鹽淡水混合亦各有明顯特征。對河口區(qū)農(nóng)田灌溉、工業(yè)和民用取水以及河口淤積等方面產(chǎn)生不同影響。因此,對河口
15、鹽淡水混合特征的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上均有一定價值。</p><p> 珠江磨刀門口出海航道,內(nèi)聯(lián)西江,外接南海,是珠江三角洲東側(cè)各工業(yè)城市的主要出海通道之一。隨著外向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西江已成為我國連接大西南和沿海港澳地區(qū)的一條水運大通道,而磨刀門水道是西江的主干出海水道,其洪泄量和輸沙量約占西江口的1/3,因此磨刀門河口的鹽淡水混合過程的研究對于河口泄洪、抵御咸潮入侵意義重大。</p><
16、p> 1 磨刀門河口動力特征 </p><p> 1.1 河口地貌特征</p><p> 珠江三角洲基底地貌的特征是,在西、北江三角洲有北西向的五嶺五谷,在東江有北東向的一嶺兩谷,主要河道就沿這些嶺間谷地發(fā)育。在西、北江三角洲,除北西向的斷裂帶之外,還受北東向斷裂的影響。因此,它的基底地貌表現(xiàn)為棋盤狀格局,后者成為谷地的“門檻”。當河流遇到這些“門檻”時,切穿之處就成為口門,未
17、能切穿之處則河道分汊。河流沖開缺口之后,堆積成扇形的三角洲,地理界稱之為“沖缺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就是由多個沖缺三角洲疊置組合而成的復合沖缺三角洲。這種構(gòu)造與地貌格局造成了珠江河網(wǎng)三角洲發(fā)育的基礎,而珠江三角洲的徑流含沙量小和比降平緩的特性,則保證了河網(wǎng)的穩(wěn)定發(fā)展。</p><p> 磨刀門及其臨近地區(qū)作為華南準地臺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運動發(fā)生斷裂和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構(gòu)造受北東—南西和北西—南東向兩組斷裂系交叉
18、支配,以后在喜馬拉雅運動時,又受差異振蕩運動的影響,發(fā)生塊斷隆起或陷落,造成許多塊狀山丘和盆地。冰后期海侵及珠江沖積的結(jié)果,形成了具有棋盤狀的山丘。島嶼、低地和水網(wǎng)特色的珠江三角洲。而磨刀門水道則是在北西向的西江斷裂的基礎上發(fā)育起來的[3](圖1)。</p><p> 圖1 磨刀門河口在珠江三角洲中的位置</p><p> Fig.1 Sharpening door the posi
19、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iver </p><p> 磨刀門是西江的主要入??陂T,也是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泄洪通道。河口地形灘槽分異明顯。磨刀門水道自然向海外延伸,口內(nèi)有一系列的山丘、海島,自東而西有忙洲、橫琴島、石欄洲、鶴洲、橫洲、馬鬃島、大、小岡島和三灶島等。島嶼之間有洪灣水道,磨刀門水道,白龍河水道和龍屎窟水道等。磨刀門水道主槽位于鶴洲與橫琴島之間,呈北西—南東走向自然向
20、外海延伸,槽床呈沖刷狀態(tài),至石欄洲島以南河槽形態(tài)發(fā)生分汊,原有主槽向西南偏移,由于攔門沙東翼的推進,在攔門沙與石欄洲之間形成一條東南方向發(fā)展的深槽。三灶島與鶴洲圍墾區(qū)之間的白龍河水道是西墾區(qū)的排水通道,經(jīng)龍屎窟出海,因來水來沙較少,淤積較快,淺灘較多,龍屎窟下段因漲潮流作用強,仍具有較深的深槽,但深槽長度較以前有所縮減。攔門沙東西兩翼分別與橫琴島邊灘和交杯沙淺灘銜接,呈新月形沙壩向海突出。本論文的研究范圍,主要為磨刀門河口段、口外海濱段
21、及部分原磨刀門淺海區(qū)(圖2)。</p><p> 圖2 磨刀門河口地形圖</p><p> Fig.2 Sharpening door estuary topographic map</p><p> 1.2 徑流動力特征</p><p> 根據(jù)資料分析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西江徑流以馬口站為例,多年平均流量7490m3/s,汛期流量1173
22、5m3/s,枯期流量3359m3/s,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360億m3,約占珠江水量的74%。西江徑流年內(nèi)分配不均,4-9月份洪季徑流量約占全年的80%,最大月徑流量占全年的18.7%,徑流年際變化最大值約是最小之值的3倍,年徑流量變差系數(shù)為0.21,均小于北江、東江,與北方河流相比變率更小。</p><p> 珠江流域多暴雨,降雨強度大,時間長。汛期內(nèi)一般每年有5次洪峰,若遇上大潮頂托和臺風增水,水位很高。西江
23、馬口站洪峰流量遠高于北江、東江洪峰流量,通常西江洪水漲落相對較慢,洪水經(jīng)過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等峽谷的調(diào)節(jié),洪峰較緩和。但集水面積大,洪水量多,洪峰仍很高,沿程各大支流匯入,使干流洪水過程呈多峰臃腫的形式。相比之下,北江洪水漲落較快,峰高而量相對較小。</p><p> 西江干流南下經(jīng)各汊道分水,其中磨刀門水道分流量占絕對優(yōu)勢。磨刀門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23億m3,其年內(nèi)徑流流量分配情況(馬口站)如圖3。磨刀門
24、泄洪流量約占馬口站流量的三分之一,占西、北江徑流量的四分之一,居珠江三角洲八大口門之首(圖4),為珠江主要泄洪通道。</p><p> 圖3 磨刀門河口平均流量年內(nèi)變化</p><p> Fig.3 The average flow years shapening door estuary changes</p><p> 圖4 珠江河口八大口門徑流量變化&l
25、t;/p><p> Fig.4 Pearl river estuary channel runoff eight changes</p><p> 磨刀門河口徑流量與進潮量比值為5.78,徑流占主導地位。據(jù)資料分析[4],除龍屎窟外,各口斷面的徑流始終占主導地位。徑流量和進潮量的比值>0.1者,一般在口外形成攔門沙[5]。磨刀門徑流很強,攔門沙處于河口外。汛期洪水分別從龍屎窟、洪灣水
26、道和磨刀門水道排出,洪季小潮或大潮中水位以下時,磨刀門河口段由徑流控制,下泄噴射流表現(xiàn)為慣性湍流擴散和摩擦湍流擴散特點。下泄噴射流擴散進入攔門沙范圍,因河床摩擦影響,流速減慢;過攔門沙后,出口水流漂浮在高鹽陸架水之上,此時表層下泄流幾乎不受床底摩擦影響,表層沖淡水可擴散到口外海濱較遠區(qū)域??菁竞推剿冢サ堕T下泄噴射流在攔門沙內(nèi)外坡表現(xiàn)為漂浮擴散水流的特點。由于受西南向沿岸流的影響,磨刀門入海徑流向偏西方向擴散。</p>
27、<p> 1.3 海洋動力特征</p><p><b> 1.3.1 潮汐 </b></p><p> 磨刀門河口附近燈籠山站的潮性系數(shù)為1.5,屬于不規(guī)則半日混合潮,日潮不等現(xiàn)象顯著。每個太陰日發(fā)生兩次漲潮兩次落潮,每一個半日潮歷時約12個小時25分鐘,潮型一般是以高高潮—低低潮—低高潮—高低潮的形式出現(xiàn),大約經(jīng)過12天或13天,潮型變?yōu)榈透叱薄叩?/p>
28、潮—高高潮—低低潮的形式。冬、春之間高高潮多處現(xiàn)在夜間,低低潮多出現(xiàn)于白天,夏、秋季則相反。</p><p> 磨刀門河口平均潮差不足1m,屬弱潮河口,據(jù)燈籠山站1959~1998站潮位資料統(tǒng)計,磨刀門多年平均潮差為0.84m,最大漲潮潮差為2.98m,平均最大潮差為1.73m;最大落潮潮差為2.74m,平均最大落潮潮差為2.06m。與雞啼門、虎跳門比較,磨刀門潮差較小。枯水期,由于雞啼門、虎跳門及崖門潮水上溯
29、,在磨刀門水道附近匯潮,使干流匯潮區(qū)附近產(chǎn)生橫比降,右岸水位高于左岸。汛期,西江強大洪流經(jīng)雞啼門、虎跳門及崖門分流,又導致左岸水位高于右岸。磨刀門主流水道橫比降的存在,將對泥沙輸移及河道沖淤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p><p> 磨刀門河口潮波在上溯過程中變形,潮差自外海向陸沿程遞減。據(jù)統(tǒng)計,三灶站多年平均潮差為1.08m,口門附近燈籠山站多年平均潮差為0.83m,上游的竹銀站則減小為0.66m,天河站減小為0.4
30、6m。潮差向上游沿程減小,主要是受河床和徑流摩擦阻力的影響,潮波的能量逐漸消耗所致。</p><p> 磨刀門河口潮汐在運動過程中,一方面受上游來水來沙阻攔,另一方面受岸線和水下地形的影響,在由外海向口門推進時,其前波增大,后波減緩,從而導致漲潮歷時向上游逐步減小,落潮歷時逐漸增加,落潮歷時大于漲潮歷時。據(jù)大橫琴站和燈籠山站2003年9月26日~27日的逐時潮位資料統(tǒng)計,大橫琴站漲潮歷時為11h,落潮歷時為14
31、h,落潮歷時比漲潮歷時長3h。燈籠山站漲潮歷時為10h,落潮歷時為15h,落潮歷時比漲潮歷時長5h。</p><p><b> 1.3.2 潮流</b></p><p> 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和資料分析,磨刀門屬于強徑流弱潮流、洪潮混合影響的口門,山潮比為5.77。當上游馬口站流量大于10000m3/s時,徑流影響明顯加強;當馬口站流量小于6000m3/s時,以潮流作用為主
32、。磨刀門燈籠山站年平均漲潮量為160億m3,占八大口門總漲潮量4.25%;落潮量為1083億m3,占八大口門總落潮量15.4%。</p><p> 磨刀門河口不同區(qū)域潮流流向差異較大。在縱向上,自攔門沙外坡至口內(nèi),潮流流向具有旋轉(zhuǎn)流—半旋轉(zhuǎn)流—往復流的過渡變化特征。口外主要潮流方向為西北—東南向,漲潮流為西北向,落潮流為東南向,轉(zhuǎn)流時作順時針旋轉(zhuǎn)。根據(jù)2003年9月26~27日再磨刀門進行的水文同步測驗資料分析
33、,攔門沙外坡10m水深處,受潮波相互迭加、海底摩擦和海岸反射影響,中、底層基本上都為旋轉(zhuǎn)流,水流呈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表層潮流受西向沿岸流影響,表現(xiàn)為往復流特性;在攔門沙頂部,潮流已轉(zhuǎn)變?yōu)榘胄D(zhuǎn)特性;而在大井角附近,由于受徑流和河槽地形影響,潮流表現(xiàn)為往復流特性,落潮流向明顯,漲潮流向比較復雜。落潮時磨刀門水道徑流主流分別從橫洲和龍屎窟出口,一分支經(jīng)洪灣出澳門。</p><p> 潮流界取決于上游來水量和口門的漲潮
34、量,季節(jié)變化較大??菟诔绷鹘缈蛇_永安~高要之間,洪水期一般可推至口門附近。當馬口站枯水流量約為2500m3/s時,潮流界在三榕峽附近。由于河口潮差小,潮流量受潮差的制約不大。影響河口潮流量的主要因素是徑流的枯豐,上游來水來沙量的多寡直接左右河口漲潮量變化。磨刀門河口潮流量變化總趨勢是,汛期的落潮流量比枯季大,枯季的漲潮流量有明顯的變化。</p><p> 潮流流速受徑流的影響變化較大。據(jù)磨刀門河口實測結(jié)果(2
35、003年9月26~27日)(圖5),垂線平均最大漲潮流速為0.68m/s,垂線平均最大落潮流速為1.13m/s,遠小于潮優(yōu)型河口(錢塘江河口)。潮流動力在磨刀門攔門沙區(qū)域存在差異,總體而言是落潮動力大于漲潮動力。大井角附近,落潮時,受徑流影響,落潮流速較大,表層最大流速為1.72m/s,底層為0.88m/s,落潮平均流速垂向變化與河流相似,由表層至底層逐漸較小。漲潮時,受徑流阻擋的影響,漲潮流速普遍小于落潮流速??拷鼣r門沙頂,流速小于大
36、井角附近,實測最大落潮流速為1.66m/s,最大漲潮潮流速為0.70m/s,落潮流速大于漲潮流速。垂向分布上,由表層至底層逐漸減小。在口外海濱,流速明顯較小,實測流速均在0.30m/s以下。就整個河口來說,落潮流速大于漲潮流速,表層流速大于中、底層流速。</p><p><b> 1.3.3 波浪</b></p><p> 波浪對河口發(fā)育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對河口地
37、形的塑造。波浪分析依據(jù)磨刀門口門西南約40km的荷包島測站一年(1981年10月至1982年9月)和磨刀門口門東北大萬山站一年(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的實測資料。由于以上測站與磨刀門河口位于同一海域,且地形形勢與磨刀門口門相似,因此,資料具有代表性。波浪的統(tǒng)計分析顯示如下特征:</p><p> ?。?)波浪頻率高,以涌浪為主,SE向浪占優(yōu)勢。磨刀門海區(qū)的無浪率平均僅為0.7%,這就是說,磨刀門攔門沙地
38、區(qū)幾乎無時無刻不處在波浪動力作用之下。涌浪頻率為67.4%,比風浪頻率(32.6%)多一倍。就涌浪來說,全年除7-8月S向涌浪稍多于SE向涌浪外,其余10個月均以SE向涌浪為主,特別是冬季10月至翌年2月,SE向涌浪占這個時期全部涌浪的89.2%-97.6%。這是因為冬季我國東南半壁及近海處于強大的NE向季風控制下,在開闊外海由NE向季風形成的大浪傳播至本區(qū)近岸時,依近岸等深線和岸線走向(NE-SW)折射轉(zhuǎn)換為SE向(圖5)。</
39、p><p> (2)波高和波周期變幅小,波浪作用位置穩(wěn)定。實測冬半年平均波高和波周期為1.21m和5.51s,夏半年平均波高和波周期為1.18m和5.47s,冬半年平均波高和波周期略大于夏半年,全年平均波高為1.20m,平均波周期為5.49s??梢姴ǜ叩姆植驾^為集中。各月平均波高和波周期值分別在1.01m~1.38m和5.51~5.85s范圍內(nèi),與年平均值很接近,即年內(nèi)各月的波高和周期變幅小,因而攔門沙前緣斜坡上同
40、一水深地帶的波能接近,破波帶位置亦較穩(wěn)定。</p><p> ?。?)波能較強,但充分消耗在水下三角洲淺灘及其前緣斜坡上。波浪力的大小反映了海岸波能強度,據(jù)研究結(jié)果(羅憲林等,1988),磨刀門口門外-10m水深處的波浪力為3.04×103Wm-1,比美國路易斯安娜海岸的深水波力(1.8×103Wm-1)略大,但近岸波力較小(0.032ft·lb/s·ft),與密西西比河口
41、近岸波力(0.030ft·lb/s·ft)相似[6]。這說明了波能的絕大部分已消耗在水下三角洲淺灘及其前緣斜坡上,且在波能攔門沙向海突出的尖端部位幅聚,而在攔門沙兩翼幅散。</p><p> 圖5 磨刀門波浪折射、繞射示意圖</p><p> Fig.5 Sharpening door waves refraction and diffraction scheme
42、s</p><p><b> 1.3.4 優(yōu)勢流</b></p><p> 磨刀門河口枯、洪季均以下泄流為主,主槽落潮流占優(yōu)勢,滯流點在河口攔門沙前、后坡之間移動。洪季,滯流點在攔門沙前坡,這說明洪水越過攔門沙壩頂后減速,所挾帶的泥沙沉積在滯流點附近,加速了攔門沙的向海推進。枯季,表層流以下泄流為優(yōu)勢,底層則以上溯流為主導,說明口外潮流從底部向河口入侵,在河口攔門
43、沙壩后坡形成滯流點。這時攔門沙壩頂在上溯潮流攪動下受沖刷,泥沙從底層被帶到沙壩后坡或在往上游深槽部位落淤,形成口外沖刷、口內(nèi)淤積的變化趨勢。</p><p> 表1 磨刀門河口實測各站余流結(jié)果</p><p> Table1 The result of residual current of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in the Modaomen Estuary
44、</p><p> 磨刀門是以徑流為主的河口區(qū),終年各水層主要為落潮優(yōu)勢流??谕獾拇笪魉乐粮邫趰u區(qū)域在沿岸流影響下,以西南向余流為主要。洪水期,余流值從表層至底層遞減,流向因地形部位不同而異,總體上余流是偏小的。據(jù)磨刀門河口實測結(jié)果(2003年9月26~27日)(表1),在磨刀門水道下游(杧洲—石欄洲),余流方向和落潮流方向一致,指向外海,余流值由表層至底層遞減,證明本區(qū)余流主要是徑流。在攔門沙內(nèi)坡,受徑流影
45、響,余流以南偏西方向指向外海,底層受密度梯度力作用,有較小余流以西向和西北方向指向交杯沙。而在口外海濱余流則最小,表層以東北方向指向陸地凈輸水,底層以東偏南凈輸水??傮w上,河口攔門沙外存在一股恒向西南向的沿岸流。</p><p><b> 1.3.5 余流</b></p><p> 近岸帶潮汐水流是由各種因素形成的多種水流的綜合體。余流通常指從實測的某一水層綜合水
46、流中分離出閉合周期性潮流后剩余的水流,其量級遠小于潮流。它受多種因素制約,其中河川徑流、沿岸流、密度梯度流、風場以及邊界條件是主要因素。由于它能造成質(zhì)點凈運移,所以作用很大,是細顆粒物質(zhì)遠距離搬運的主要動力。</p><p> 2 磨刀門河口鹽度時空變化特征 </p><p> 2003年9月26~27日,分別在磨刀門河口內(nèi)主槽水道(S1站位)、攔門沙頂(S2站位)和口外海濱(S3站位
47、)三個觀測點,進行3船同步的定點全潮連續(xù)觀測(圖6)。觀測期間,采用直讀式流速儀測量剖面上水流的水深、流速與流向,測量的層次為表層、0.2h、0.6h、0.8h和底層(h為水深)。同時采用瓶式采樣器定時采集相應層位的水樣,采樣時間間隔為1小時。用室內(nèi)鹽度計測量其鹽度。本文以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磨刀門河口不同區(qū)域的鹽度資料為基礎,利用統(tǒng)計學、河口動力學等方法對河口鹽度的時空擴散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p><p>
48、圖6 磨刀門河口水文觀測點分布圖</p><p> Fig.6 Observation hydrology stations of the Modaomen Estuary</p><p> 河口鹽度分布在時間上的分布主要受到徑流量及外海潮汐的影響,可以按照時間的長短分為潮周日變化、朔望變化、季節(jié)變化及年際變化。潮周日變化潮周日變化主要是受潮汐周期性變化的影響,一般而言,鹽度(氯度)的
49、變化與潮流具有密切的關系。本文所用數(shù)據(jù)是根據(jù)2003年9月26號在珠江磨刀門河口的實測數(shù)據(jù),分3個站點(S1→S2→S3,如圖6)、不同水深(表層→0.2h→0.6h→0.8h→底層,h表示全水深)實時同步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包括流向、流速、含鹽量、含沙量這4個水文泥沙要素,從當日15時開始至次日16時止,歷經(jīng)2次漲落潮周期。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鹽度分布隨時間(漲落潮、大小潮)分布的特征。</p><p> 2.1 空間變化
50、特征</p><p> 2.1.1 縱向分布變化</p><p> 通過所測資料數(shù)據(jù)分析,在口內(nèi)主槽水道鹽度處于0.012‰—17.166‰之間,為徑流淡水所控制,漲潮時底層為低鹽沖淡水;在攔門沙頂區(qū)域,受潮汐影響,鹽度范圍在0.137‰—24.112‰之間,鹽淡水在此區(qū)域發(fā)生摻混,表層為淡水所控制,中低層為低鹽沖淡水;在口外海濱區(qū)域,水體鹽度在30‰左右,為高鹽海水所控制,表層20‰
51、低鹽沖淡水有少量延伸進入口外海濱區(qū)域。</p><p> 2.1.2 垂向分布變化 </p><p> 在S1站位大井角所測鹽度資料顯示,其表層水體的含鹽度在0.012‰—2.544‰之間,完全為淡水所控制;在0.2h—底層的水層中,潮周期內(nèi)水體含鹽度在0.013‰—17.166‰之間,落潮時為淡水所控制,漲潮時為低鹽沖淡水所控制。</p><p> 在S2站
52、位攔門沙頂所測鹽度資料顯示,其表層水體含鹽度在0.137‰—14.483‰之間,以淡水控制為主;在0.2h—底層的水層中,潮周期內(nèi)水體含鹽度在0.291‰—24.112‰之間,落潮時鹽度范圍在10‰以下,漲潮時鹽度范圍在20‰左右,為低鹽沖淡水。</p><p> 在S3站位口外海濱所測鹽度資料顯示,在表層—0.2h的水層中,在落潮時段,其含鹽度會下降至20‰—23‰左右,形成低鹽沖淡水,漲潮時鹽度在30‰左右
53、,為高鹽海水所控制;在0.6h—底層區(qū)域,其水體含鹽度始終處于30‰左右,為高鹽海水所控制。</p><p> 2.2 時間變化特征</p><p> 2.2.1 大小潮分布變化</p><p> 在一個太陰日內(nèi)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但潮差不等,漲潮時和落潮時也不等,這種類型的潮汐叫做不規(guī)則半日潮。珠江磨刀門河口潮汐就屬于不正規(guī)半日潮,本文所用的數(shù)據(jù)測取歷時2
54、5小時即滿足一個太陰日,出現(xiàn)了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由于潮差不等,有大小潮。</p><p> S1站點的鹽度變化在第二次漲落潮過程(大潮)的幅度明顯大于第一漲落潮過程(小潮);S2站點由于處于攔門沙處,受漲落潮的影響非常顯著,無論在大潮或小潮時,鹽度變化都非常大,因而大潮和小潮兩者鹽度的變化相差很?。籗3站點的鹽度變化在第二次漲落潮過程(大潮)的幅度也略微大于第一漲落潮過程(小潮)。通過S1、S2、S3三個站點
55、的鹽度隨大小潮的變化,可以得出:在大潮時鹽度變化幅度大,在小潮時鹽度變化幅度小。 </p><p> 2.2.2 漲落潮分布變化</p><p> 珠江磨刀門河口屬于不正規(guī)半日混合潮,根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中的水深和流向這2項水文要素可以得該河口在當天(2003年9月26日)的漲落潮情況。</p><p> 磨刀門河口呈西北—東南走向,口門之內(nèi),如A點在漲潮時,潮
56、水應自東南向西北涌進河口之內(nèi),即270<<360;在落潮時,潮水自西北向東南退出河口,即90<<180。</p><p> a b </p><p> 圖7 S1站點水深(a)和流向(b)</p><p> Fig.7 depth (a) and flo
57、w direction (b) of station S1</p><p> 從圖7a中可以看出:18時開始至23時和6時開始至12時,A站點水深逐漸增加;圖7b中,從19時開始至23時和7時開始至12時,流向均為270<<360,這屬于漲潮過程。0時開始至4時和12時開始至16時,S1站點水深逐漸減小,流向均為90<<180,這是退潮過程。</p><p>
58、圖8 S1站點平均鹽度</p><p> Fig.8 Average salinity in station S1</p><p> 從圖8中可知,18時開始至23時和6時開始至12時,這2次漲潮過程中,A站點的鹽度都逐漸增加;0時開始至4時和12時開始至16時,S1站點的的鹽度都逐漸減小。即在S1站點,張潮時鹽度增加,退潮時鹽度減小。</p><p>
59、S2站點是攔門沙處。此處漲落潮時流向的變化基本與S1站點一致:270<<360;在落潮時,潮水自西北向東南退出河口,即90<<180。</p><p> a b </p><p> 圖9 S2站點水深(a)和流向(b)</p><p> Fig.9 T
60、he depth (a) and flow direction (b) of station S2</p><p> 從圖9a中可以得出:18時開始至23時和6時開始至11時,S2站點水深逐漸增加;圖9b中,從18時開始至23時和6時開始至11時,流向均為,這屬于漲潮過程。23時開始至5時和12時開始至16時,S2站點水深逐漸減小,流向均為,這是退潮過程。</p><p> 圖10 S
61、2站點平均鹽度</p><p> Fig.10 Average salinity in station S2</p><p> 由圖10中可得,19時開始至23時和6時開始至11時,這2次漲潮過程中,S2站點的鹽度都逐漸增加,且增加幅度很大,從7‰至23‰;0時開始至4時和12時開始至16時,S2站點的的鹽度都逐漸減小,同樣減小幅度很大,從23‰至8‰。即在S2站點,張潮時鹽度增加,退
62、潮時鹽度減小,增減幅度都較大。</p><p> 對于站點S3,是在口外海濱,受各種潮流的影響,流向的變化和站點S1和S2相比較為復雜,不易直接通過流向圖來判斷漲落潮情況。通過水深的變化,可以比較清楚的了解漲落潮情況。</p><p> 圖11 S3站點水深(a)和流向(b)</p><p> Fig.11 The depth (a) and flow dir
63、ection (b) of station S3</p><p> 根據(jù)圖11可以得出,在17時開始至22時和5時開始至12時,S3站點水深逐漸增加,這屬于漲潮過程。1時開始至5時和13時開始至16時,S3站點水深逐漸減小,這是退潮過程。</p><p> 圖12 S3站點平均鹽度</p><p> Fig.12 Average salinity in sta
64、tion S3</p><p> 在漲潮過程中,即從17時開始至22時和5時開始至12時,S3站點的鹽度都是逐漸增加,增加幅度較小,從24‰至30‰。在落潮過程中,即1時開始至5時和13時開始至16時,S3站點的鹽度都是逐漸減小,減小幅度較小,從30‰至24‰。即在S3站點,張潮時鹽度增加,退潮時鹽度減小,增減幅度都較大。</p><p> 可以發(fā)現(xiàn),S1,S2,S3三個站點鹽度隨漲落
65、潮的變化是一致的,都是張潮時鹽度增加,退潮時鹽度減小。但是S1和S3站點的變化幅度很小,這是因為S1站點處于口門至內(nèi),在漲潮過程和落潮過程中,徑流作用都遠遠大與潮汐作用,導致A站點的鹽度變化幅度都很小。而S3C站點處于口外海濱,在漲潮過程和落潮過程中,潮汐作用都遠遠強于徑流作用,使得S3站點的鹽度變化幅度也很小。S2站點是攔門沙出,此處徑流作用和潮汐作用是此消彼長。在漲潮過程中,潮汐作用強于徑流作用,使得鹽度急劇升高;在落潮過程中,徑流
66、作用強于潮汐作用,導致鹽度急劇下降。</p><p> 綜上所述,漲潮時,口外海濱區(qū)域水體鹽度在30‰左右,完全為高鹽海水所控制,在攔門沙頂區(qū)域水體鹽度在2.168‰—23.286‰之間,除表層以淡水控制為主外,鹽淡水在此區(qū)域發(fā)生摻混,以低鹽沖淡水控制為主,在口內(nèi)主槽水道水體主要受徑流淡水控制,底層鹽度可達17.166‰,為低鹽沖淡水。</p><p> 落潮時,口外海濱區(qū)域主要受高鹽
67、海水所控制,表層有鹽度為20‰的低鹽沖淡水延伸,在攔門沙頂區(qū)域鹽淡水混合明顯,表層受淡水控制,中底層為低鹽沖淡水,在口門主槽水道,水體主要受淡水控制。</p><p> 3 磨刀門河口鹽淡水混合特征</p><p> 3.1 陸海水動力相互作用</p><p> 磨刀門作為西江徑流入海的主要流路,其陸、海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河口的發(fā)展演變意義重大。河口的陸海水動力
68、相互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p><p> ?。?)河口鹽淡水混合與鹽度的分布</p><p> 汛期,徑流強勁,淡水基本上控制磨刀門內(nèi)海區(qū),鹽淡水混合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干流水道大井角—橫洲島—三灶島一線以南的攔門沙區(qū)域以及支汊洪灣水道以東的澳門水域。枯期,徑流動力銳減,混合區(qū)域內(nèi)遷,沖淡水可上溯至燈籠山以上到大排沙位置。徑流洪枯變化和大小潮變化對混合區(qū)域影響很大,枯季一個潮周期等值
69、線可進退10~20km,而洪季一般不超過5~10km。根據(jù)判別鹽淡水混合類型的劃分標準(Simmons,1979)[6]:</p><p> K=一個潮周期中的河水徑流量/漲潮期的進潮量</p><p> 當K≥0.7時,為高度成層型;K=0.2~0.5時,為弱混合型;K≤0.1時,為強混合型。河口混合水在攔門沙內(nèi)坡區(qū)以湍流擴散和摩擦湍流擴散為主,在攔門沙頂鹽淡水混合狀態(tài)才呈分層型特點
70、。因此磨刀門河口主槽終年為高度分層型,龍屎窟水道枯期以部分混合型為主,汛期為高度分層型?;旌蠣顟B(tài)年內(nèi)變化主要為徑流量所控制?;旌现笖?shù)值隨時變化,但混合類型基本上為高度分層型。</p><p> 磨刀門河口徑流強潮流弱,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潮流上溯,鹽度的變化限于口門內(nèi)外的有限范圍內(nèi)。一般汛期,內(nèi)海區(qū)被淡水控制??陂T內(nèi)水平方向鹽度梯度較小,而攔門沙頂及前緣斜坡范圍內(nèi)鹽度梯度極大,鹽水楔前鋒位于攔門沙壩頂位置。攔門沙壩
71、前水體垂直梯度和水平梯度顯著存在,使水體對流和紊動擴散作用強烈,混合作用亦較強??萜?,鹽度為20‰的等值線已伸入到橫洲島附近,攔門沙以外的口外海濱為未被混合沖淡的海水即鹽水所控制。據(jù)磨刀門河口實測的實測結(jié)果(2003年9月26~27日),攔門沙外坡站位底層水體,始終由高鹽陸架水所控制,鹽度幾乎不受漲落潮影響,維持在30‰以上,中層水體鹽度隨漲落潮發(fā)生輕微波動,而表層水體鹽度波動幅度較大,落潮時鹽度從30‰降至20‰,表層此時已明顯受到下
72、泄徑流的影響。攔門沙內(nèi)坡Ⅱ站,各層水體鹽度隨潮起伏均較大,在一個潮周期內(nèi),鹽度的變化幅度超過20‰,表層鹽度在低潮時與淡水接近,為0.14‰,在高潮時刻鹽度可達19.6‰,中、底層鹽度高于表層,但各層水體仍由鹽度在1‰~20‰的低鹽沖淡水控制,高鹽海水(鹽度為30‰)由于受到攔門沙地形的阻擋作用不能向內(nèi)坡入侵。在大井角附近Ⅲ站,表層水體幾</p><p> 圖13 磨刀門河口實測各站點鹽度變化</p>
73、;<p> Fig.13 The variety of salt of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in the Modaomen Estuary</p><p> ?。?)徑流與潮汐相互作用特征</p><p> 1)汛期:洪季小潮或洪季大潮中水位以下時,磨刀門河口段完全由淡水徑流所控制,下泄噴射流表現(xiàn)為慣性湍流擴散和摩擦湍流擴散的特點(李春初,19
74、83)。當下射流擴散進入攔門沙范圍,因河床摩擦作用,流速衰減很快;過攔門沙后,出口水流漂浮在高鹽陸架水之上,此時表層下泄流不受床底摩擦應力影響,表、底層強大的密度梯度產(chǎn)生的密度流可加強表層下泄流優(yōu)勢(但底層上溯);表層沖淡水可擴散至水深40m的內(nèi)陸架海區(qū)。因此汛期攔門沙內(nèi)、外坡動力過程不同。洪水與大潮相遇時,河口沖淡水能夠越過攔門沙有短距離伸入,此時河口壅水,下泄流受阻,若臺風暴潮相遇,磨刀門口門最大壅水值可達1.6m~1.8m。據(jù)密西
75、西比河口研究(Wright, Coleman,1974)[13],在一般落潮鹽水楔下移和漲潮鹽水楔上推過程中,河口動力是通過密度佛汝德數(shù)F’的自動調(diào)整而趨于平衡的:即落潮時通過加大下泄流流速u和增大密度交界面深度h’;漲潮時通過減小下泄流流速u和減小密度交界面深度h’使密度佛汝德數(shù)保持趨近于1的單位值。不過,洪水暴潮遭遇情況下,上游方向洪水比降大,下游分選又受鹽水頂托影響,這時顯然不能只靠u和h’自身的調(diào)整來保持平衡,</p>
76、;<p> 2)枯期與平水期:這時期攔門沙之內(nèi)的河口段為鹽淡水混合區(qū),該區(qū)水流隨漲、落潮作順時針旋轉(zhuǎn)運動,表層為下泄流占優(yōu)勢,底層卻以上溯流為主(歐興進,趙煥庭,宋朝景等,1983)[59]。表層下泄流較洪季弱,它們排出攔門沙后,受西南向海岸及波浪影響,明顯向偏西方向擴散。</p><p> ?。?)徑流與波浪相互作用特征</p><p> 1)波浪作用重要,但仍以河流作
77、用占優(yōu)勢:無量綱數(shù)“流量有效指標”——河口單寬流量與近岸單寬波峰波力之比(Wright,Coleman,1973),能表達河流與波浪作用相對優(yōu)勢的程度。一年中燈籠山站多年平均泄流量(m3/s)和攔門沙石欄洲近岸的波力(ft·lb/s·ft)的變化及磨刀門流量有效指標(為無量綱數(shù))分布見圖2-7。從圖2-7可以看出,磨刀門河口由于波浪動力作用,流量的“有效性”相對有所降低,這在枯季特別明顯,但年內(nèi)流量有效指標的變化曲線
78、和流量本身的變化曲線形狀基本相似,說明總的來看,磨刀門河口河流作用的相對優(yōu)勢明顯。而年平均流量有效指標值為375.94,表明波浪力在磨刀門河口過程中已占有一定的重要性。</p><p> 2)洪峰流量期(夏季)與最大波能期(冬季)錯開,一年中河口交替經(jīng)受徑流優(yōu)勢和波浪優(yōu)勢的作用:全年雖然大部分時間(特別是5~8月)以河流作用為主,但冬季明顯為波浪優(yōu)勢。一年中如此交替受徑流優(yōu)勢和波浪優(yōu)勢作用,將使河口和攔門沙的發(fā)
79、育演變復雜化。</p><p> 3)噴射流末端即攔門沙部位存在“岬角效應”:據(jù)研究(Wright,1977[14];Wright,Thom,Hggins,1980[15]),由于河口噴射流的存在和攔門沙在平面上向海突伸地形的特點,波浪傳播至此將產(chǎn)生“岬角效應”,即入射波波能在此幅聚,而在射流末端側(cè)翼或攔門沙兩側(cè)波浪折射幅散。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圖2-8)。有關實驗證明(Ismail,1984)[67],噴射流與
80、波浪相互作用時,射流兩側(cè)外圍水體將出現(xiàn)次生環(huán)流,其水體動量和泥沙輸送的矢量方向?qū)蕠娚淇凇?lt;/p><p> 圖14 磨刀門河口流量、波浪力和流量有效指標(據(jù) 羅憲林 1988)</p><p> Fig.14 Estuarine Flux, wave force and Effective flux indicators in the Modaomen Estuary</p&
81、gt;<p> 波生流 波峰線 -5m等深線</p><p> 常浪向 徑流流向 島嶼</p><p> 圖15 磨刀門河口攔沙區(qū)的波浪折射與波成地貌(據(jù) 羅憲林 1988)</p><p> Fig.15 Wave Refraction
82、and wave-reduced geomorphology in the mouth bar of Modaomen Estuary</p><p> 3.2 河口不同區(qū)段動力特征</p><p> 通過以上對磨刀門河流動力與海洋動力及其河海相互作用的分析,結(jié)合河口地形對水動力的影響,可將整個河口劃分為四個動力帶區(qū):</p><p> ?。?)磨刀門主槽下泄流
83、控制區(qū)</p><p> 即口門(燈籠山)至口外攔門沙頂?shù)乃潞硬鄱?。這里恰處于鹽淡水混合范圍,洪季混合水頂退至攔門沙頂或攔門沙壩前的位置,枯季混合水上溯至口門。隨著洪枯季徑流的增減,此河段動力有如下變化:</p><p> 1)洪季磨刀門下泄的水流受慣性作用、河床摩阻作用及洪水坡降的影響,噴射水流表現(xiàn)為慣性湍流擴散和摩擦湍流擴散的特點。下泄水流流速較大,咸水或混合水被沖出攔門沙外,整
84、個河槽為下泄流所控制,小潮時甚至無漲潮量,咸水完全被拒于攔門沙外。但一般洪水適遇大潮時,混合水能越過攔門沙有短距離的深入。</p><p> 2)枯季和平水期混合水從底部侵進河口段,落潮時磨刀門口下泄的噴射水流表現(xiàn)為漂浮擴散的特點。</p><p> 河口段潮流運動特點是,表層潮流與口內(nèi)海域一樣作順時針旋轉(zhuǎn)運動(長橢圓形),中底層則受河槽地形限制,已具一定往復流性質(zhì),但落潮轉(zhuǎn)漲潮順時針
85、旋轉(zhuǎn),漲潮轉(zhuǎn)落潮時逆時針旋轉(zhuǎn),即底流總是偏向燈籠沙一側(cè),此對粗顆粒的底沙主要向西側(cè)運動有重大影響。</p><p><b> ?。?)漲潮流控制區(qū)</b></p><p> 燈籠沙(水下部分)以西、白藤島至三灶島東側(cè)一線,有一條喇叭狀漲潮沖刷槽發(fā)育,其漲潮時間較東面的磨刀門水下河槽早1~3h。在三灶—大橫琴斷面上,經(jīng)由西側(cè)龍屎窟漲潮槽進入口內(nèi)的潮量較磨刀門水道的進潮
86、量大1倍以上。圖2-9是根據(jù)實測資料編繪的一次漲、落潮過程中的水流運動狀況(李春初,1983)。從此圖上可看出,磨刀門口內(nèi)海域的水流運動過程實質(zhì)上是西側(cè)龍屎窟進入的潮水(咸水)與東北部磨刀門越灘江水(淡水)矛盾斗爭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白藤灘地及燈籠沙西南翼以咸水影響為主,燈籠沙則淡水影響時間長,其東北翼較西南翼明顯以江水作用占優(yōu)勢。漲潮時外海咸水越過攔門沙侵入磨刀門河口段時,磨刀門原排出的江水倒向燈籠沙上段,最后又折返磨刀門在口門附近聚
87、積(此時水位壅高)。</p><p> 含氯度等值線 江水流向</p><p> 圖16 磨刀門海區(qū)灘地漲、落潮水流結(jié)構(gòu)(據(jù) 李春初 1983)</p><p> Fig.16 flow structure of flood and ebb in shoal of the Modaomen area</p><p&
88、gt;<b> ?。?)攔門沙過渡區(qū)</b></p><p> 此區(qū)域處于下泄流區(qū)與上溯流區(qū)的過渡地帶,磨刀門主槽強大的下泄流主要從表層下泄,河口漲潮流主要從中、底層上溯,兩大動力體系在攔門沙區(qū)域相遇交匯,底、表層水體發(fā)生摻混,形成較大范圍的高含沙量區(qū),即最大渾濁帶,磨刀門攔門沙的發(fā)育即與此現(xiàn)象有密切關系。</p><p> ?。?)潮、波動力控制區(qū)</p&g
89、t;<p> 即河口前緣斜坡及其以外的近岸海域。磨刀門攔門沙外緣水下斜坡為穩(wěn)定的高鹽陸架水所控制,但攔門沙前緣水深10m以內(nèi)的表層水域洪季為磨刀門沖出淡水及混合水(沖淡水)漂浮擴散影響的范圍,沖淡水的影響更可遠及內(nèi)陸架海域。因此前緣斜坡水深10m~15m左右處存在著強大的密度梯度,磨刀門沖出水與陸架水之間在交界面上發(fā)生摻混,受密度流影響,陸架水在中底層上溯。此外,據(jù)實測資料(李春初,1988),不論洪季或枯季,磨刀門口外
90、近岸的海流始終是向西流動的。洪枯季自磨刀門攔門沙沖出的淡水和沖淡水(形成“淡水皮”)也轉(zhuǎn)向西南方向擴散。</p><p> 3.3 鹽淡水混合過程</p><p> 河口地區(qū)是河流與海洋的交匯地帶,河流淡水一般由上層流向口外海域,海洋鹽水則由下層侵人口門之內(nèi),由于水流紊動作用與分子擴散,鹽淡水之間必然會產(chǎn)生摻混,即混合現(xiàn)象。鹽淡水混合過程是河口區(qū)水動力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p&
91、gt;<p> 珠江口外為珠江沖淡水團和內(nèi)陸架水體交綏的海域。汛期,徑流控制磨刀門河口,咸水被拒于口外,口內(nèi)水體的鹽度不足1‰,如S1站表底層的氯度均小于或等于0.01‰。口外海濱段表層水體的鹽度小于10‰,而底層則保持在15.00—17.50‰左右,就是說徑流明顯地只在近岸內(nèi)陸架水的表層擴散??菁緩搅鳒p弱,鹽水入侵,淡水被頂托到磨刀門水道內(nèi),大潮高潮時,燈籠山站的鹽度可達1.73—3.00‰。從燈籠山至口門攔門沙后坡,
92、水體氯度是遞增的,從0.01‰增至16.06‰,低鹽沖淡水控制了河口。口外海濱的內(nèi)陸架水表底層的鹽度比較穩(wěn)定,在14—18‰左右。其年內(nèi)變化較小,不超過5‰,常年保持在15—18‰。這說明近岸底層內(nèi)陸架水是穩(wěn)定的,而淡水以河口射流在表層呈水平方向擴散,垂向混合不強烈。汛期一次小潮檢測表明,河口表層淡水舌可擴展到口外30多公里的地方,其流向與5米以深的底層水的流向相反,形成河口雙層水流的環(huán)流形式,此時的鹽水楔潛至河口攔門沙壩的前坡。<
93、;/p><p> 磨刀門河口鹽淡水的混合,呈現(xiàn)出層型或似層型,屬弱混合型。洪水期鹽水楔活動在杧洲島以南,處于攔門沙范圍內(nèi);在口外,鹽淡水的混合不充分,豎向存在鹽度密度梯度,即鹽度自底層向表層明顯地遞減??菟邴}水楔活動上伸到杧洲島以北的深槽,其前鋒在大潮高潮時可超過燈籠山站,小潮低潮時退至杧洲島附近的深槽;大潮高潮時,河口的鹽淡水產(chǎn)生混合,密度坡降較陡,接近混合型,但仍存在一定的水平方向的鹽度密度梯度;小潮低潮時,
94、鹽淡水的混合弱,密度坡降平緩,在攔門沙壩內(nèi)坡層型明顯。</p><p><b> 結(jié)論</b></p><p> ?。?)外海潮流從石欄洲、澳門淺海區(qū)和十字門水道夾馬口三個口門進入磨刀門后,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潮流基本上為往復流或接近往復流。在枯季由于徑流較弱,潮流成為主要動力。在近口門段表層為下泄流占優(yōu)勢,底層為上溯流占優(yōu)勢。</p><p>
95、; ?。?)從余流來看,在枯季各站表層由于受徑流和風的影響基本上沿河道走向指向下游,但由于受風的影響,表層余流的流向明顯偏向河的右岸。在近口門附近,中層以下有穩(wěn)定的向上游的余流存在,與表層構(gòu)成環(huán)流。從實測流速的分布來看,河口下層有反向的水流,存在因密度差而形成的密度環(huán)流。特別是在近口門段附近這種環(huán)流較穩(wěn)定。</p><p> ?。?)磨刀門咸淡水混合類型為緩混合型,鹽度分層參數(shù)均在0.01-1.0。</p&
96、gt;<p> (4)磨刀門河口形狀在出掛定角之后接近于矩形,磨刀門口枯季以浮力射流為主,這與磨刀門口緩混合型的鹽度結(jié)構(gòu)和河口環(huán)流相一致。</p><p> (5)通過咸界上溯距離和潮位變化過程的對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咸界運動同潮位變化在逐日和半月時間上具有相同的周期,但是兩種周期上均有一定的相位差異。在半月周期上,大潮時咸水下移,小潮時咸水上溯;上溯峰值出現(xiàn)于小潮之后的中潮期,下移谷值出
97、現(xiàn)于大潮過后的中潮期。上半月和下半月中咸水的運動特征也有差異,下半月咸水出現(xiàn)二次上溯現(xiàn)象,同時其日內(nèi)的波動幅度也增大。同時咸界受潮汐的影響明顯大于受徑流的影響。</p><p> (6)通過原型資料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口門處水體存在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小潮期分層水流致使底層水體鹽度較大,表層低鹽水與底層高鹽水垂線摻混是枯水期咸潮上溯的重要原因。</p><p><b> 參考文獻:&l
98、t;/b></p><p> [1] 沈煥庭.長江河口咸潮入侵.北京:海洋出版社</p><p> [2] 王萍.珠江流域枯水期流量周期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水利學報,2007</p><p> [3] 伍伯瑜,珠江口以西陸架海域環(huán)流研究Ⅱ,臺灣海峽,1990a,Vol.9,No.1:14-21</p><p> [4]
99、謝強,王東曉,王衛(wèi)強等,南海幾種海面風應力資料的比較分析,熱帶海洋,2001,Vol.20,No.l</p><p> [5] Dyer K.R.,Cireulation and mixing in stratified estuaries.Marine Chemistry,1991,32.</p><p> [6] 浦永修,夏季長江沖淡水擴散機制的初析,東海海洋,1983,No,
100、1:43-51</p><p> [7] 朱建榮,李永平,沈煥庭,夏季風場對長江沖淡水擴散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海洋與湖沼,1997b.Vol.28.No.1:72-79</p><p> [8] 沈煥庭,茅志呂,朱建榮等,長江河口鹽水入侵,海洋出版社,2003</p><p> [9] 應秩甫等,珠江口伶仃洋的咸淡水混合特征,海洋藝學報,1983,(5),l
101、-10</p><p> [10] 徐君亮等,伶仃洋的鹽水入侵及故水楔的活動規(guī)律,熱帶地理,1981,(3),36-44</p><p> [11] 田向平,珠江河口伶仃洋最大渾濁帶研究,熱帶海洋,1986,5 (5),27-35</p><p> [12] 包蕓,任杰,采用改進的鹽場數(shù)值格式模擬珠江口鹽度分層現(xiàn)象,熱帶海洋學報,2001,20(6)&l
102、t;/p><p> [13] 李素瓊,磨刀門鹽水楔活動若干個問題的探討,珠江口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diào)查研究文集(四),1986,258-268</p><p> [14] 喻豐華,李春初,河口鹽淡水混合的幾個認識和概念問題[J],海洋通報,1998,17(3),8-14</p><p> [15] Ye Anle and I.S.Robinson.,Tida
103、l dynam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GeoPhy.J.R,Ast.rSoe.,1983,72,691-707</p><p> [16] 方國洪,曹德明,黃企洲,南海潮汐潮流的數(shù)值模擬,海洋學報,1994,16(4)</p><p> [17] 陳德琴,何亞壽,珠江河口伶仃洋的潮汐和潮流特征,熱帶地理,1981,(8),29-35</p>
104、<p> [18] 何洪鉅,珠江三角洲河區(qū)的潮汐特征,珠江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diào)查研究文集(二),廣東科技出版社,1984,63-74</p><p> [19] 楊干然,珠江河口的動力特征及河口發(fā)展趨勢,珠江口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diào)查研究文集(四),廣東科技出版社,1986,101-115</p><p> [20] 王建美,俞光耀等,珠江口伶仃洋海區(qū)的潮流數(shù)值
105、模擬,海洋學報,1992,14(2),26-44</p><p> [21] 李孟國,伶仃洋三維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1996,11(3),342-351</p><p> [22] 包蕓,任杰,珠江河口西南風強迫下潮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海洋通報,2003,22(4)</p><p> [23] 林祖亨,梁舜華,1996,珠江口水域的潮流分析,
106、海洋通報,1996,15(2),11-22</p><p> [24] Mao Q.W.,Shi P.,Yin K.D.,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Continental Shelf Researeh,2004,24,1797-1808</p><p> [25] 吳林興,林洪瑛,粵東陸架邊緣水域夏季上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珠江磨刀門河口懸沙輸運的動力機制分析【畢業(yè)論文】
- 磨刀門河口攔門沙的形成與演變機制【畢業(yè)論文】
- 珠江磨刀門河口的沉積化學環(huán)境研究.pdf
- 徑流對珠江磨刀門河口潮波傳播的影響.pdf
- 33625.磨刀門咸淡水混合及鹽水入侵動力機制分析
- 57149.珠江磨刀門河口十年尺度地形演變數(shù)值模擬
- 大遼河口鹽淡水混合與水交換特性數(shù)值研究.pdf
- 河流-波浪型河口的特征——以磨刀門河口為例.pdf
- 波浪動力在磨刀門河口演變中的作用.pdf
- 珠江磨刀門水道近年來咸潮上溯加劇的原因分析.pdf
- 近三十年來磨刀門河口水動力變化及河口性質(zhì)研究.pdf
- 人類活動對西江磨刀門河口潮汐動力的影響.pdf
- 珠江口磨刀門泥沙絮凝沉降及對攔門沙影響的研究.pdf
- 河口地區(qū)鹽淡水摻混特性的水槽系統(tǒng)試驗研究.pdf
- 51084.珠江沖淡水擴散路徑分析
- 珠江河口界面過程及其排洪效應研究.pdf
- 人類活動作用下的磨刀門河口動力特征和地貌演變研究.pdf
- 珠江河口虎門‘門’的地貌動力學研究.pdf
- 珠江口磨刀門橫琴新區(qū)南部圍填工程物理模型試驗研究.pdf
- 自動門畢業(yè)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