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 屆)</b></p><p> 臺州歌謠中的臺州風情</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漢語言文學
2、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 [摘 要]臺州流傳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歌曲,集中反映了臺州人民
3、的智慧。這些歌謠包括勞動歌(各種田歌、采茶歌、捕撈歌、行船歌等)、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社會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具有濃郁的臺州地方特色。本文通過臺州部分歌謠的研究,包括臺州人民本土化的生產習俗、熱辣張揚的婚姻愛情以及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的歲時習俗等來看臺州風情。</p><p> [關鍵詞]臺州; 歌謠 ;民俗風情</p><p> Taizhou ballads of taizh
4、ou amorous feelings</p><p> Abstract:Taizhou spread colorful folk songs, reflects the wisdom of taizhou people. These songs including Labour songs (various TianGe, tea plucking songs and fishing boating son
5、g , ceremony, politics and social life of the song, historical legend song and children's songs, etc have full-bodied taizhou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through taizhou studied, including partial ballads of
6、taizhou people's localization of custom, hot flaunting of product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filled with stro</p><p> Key words:Taizhou ballads folk customs </p><p> 臺州地處浙江中部,明朝大地理學家王士性云:“
7、吾浙十一郡,唯臺一郡連山,另一乾坤,圍在海外,最為據(jù)險?!盵1]臺州三面環(huán)山,一面瀕海,群峰疊翠,山海雄奇,氣候溫和,頗饒物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發(fā)達較早的古代文明。這個“海上仙子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謂是中國黃金海岸線上一個年青的濱海鄉(xiāng)村。 碧海藍天、天高海闊是一種風情;風景秀麗、炊煙裊裊也是一種風情。經過歷史積淀而形成的臺州歌謠勾勒了一幅民俗風情畫。這卷民俗風情畫勾勒了臺州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現(xiàn)狀,也記錄了臺州人民與時俱進的生活狀
8、態(tài)。“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地處東南海隅、依山傍水的臺州,其文化有著自身鮮明的地域特色。古章安、天臺宗聲名鵲起,臺州人民對于我國東南沿海的開發(fā)和繁榮,有過出色的貢獻和光輝的業(yè)績。三國吳《臨海水土異物志》對民俗略有所記。南朝宋《臨海記》載重陽習俗。正史始記于《晉書》,稱臨海郡民“火耕水耨,漁獵山樵,飲食頗給”而“信鬼神,好淫祠”。東晉和南朝時,中原居民陸續(xù)南遷入臺,帶來不少中原習俗。宋代,封建禮教影響民俗至大,民間婚嫁、喪葬、歲時、禮儀等習
9、俗。明代太平(今溫嶺)建縣,清代玉環(huán)設廳,與溫州等地習俗交融明顯增多,形成當</p><p> 一、從歌謠看臺州的生產習俗 </p><p> 歌謠以通過詠風土來反映民間疾苦。因此,歌謠的特殊史料價值在于歌詠下里巴人的生活世界,即歌謠是底層社會的歷史文本撰述。</p><p> 臺州的地形大勢是由西向東傾斜。西北山脈連綿,峰巒疊起,阻滯了冬季寒流的入侵;東南丘
10、陵延緩,平原坦蕩,且港灣眾多,海域遼闊,島嶼星羅棋布,是為臺州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所在。臺州全區(qū)耕地238558.41頃(折合357.85萬畝),其中灌溉水田129824.72公頃(折合194.7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4.42%。這種地理優(yōu)勢決定了臺州地區(qū)生產發(fā)展的趨勢。臺州人民種植以水稻為主,不僅有農事生產習俗,還有著一種沿海人民所特有的漁業(yè)生產習俗,這些習俗是歷史經驗的結晶,承載了勞動人民的智慧。</p><p>
11、 ?。ㄒ唬母柚{看農事習俗</p><p> 臺州歌謠里面有許多記載了臺州人民的農事習俗,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習俗。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年,有春夏秋冬;天,含風霜雨雪,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xiàn)象。千百年來,農民們就是根據(jù)這些物象的變化,進行適時的播種、管理、收成,從而形成了農時。有些農作物,遲種了一兩天,就會造成一季或一年的損失,因此,農民們就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蚯闆r,積累了不少寶貴的農事習俗:</
12、p><p> 正月立春雨水到,種田農夫包來果子包。果子包兒成雙對,包來獨包綠豆面。糖梗 (甘蔗)荸薺填籃底,老老少少都歡喜。二月驚蟄是春分,百草抽芽滿山青。蛤?。ㄇ嗤埽┮娙四嘞陆?,谷子豆麥都要好。三月清明是谷雨,谷子落桶多雨水。谷子出田天架(氣)好,夏前夏后好插稻。 四月立夏小滿到,種田農夫好插稻。 插田橫直多對牢,小株密植多少好。 五月芒種是夏至,種田農夫壓蕃蒔。壓起‘廣東'六十日,種起紅薯好洗粉。 六月
13、小暑大暑到,種田農夫來割稻。割來早白三擔多,割來遲白雙千斤。 七月立秋處暑到,種田農夫田邊來除草。背起藥桶除蟲害,施足肥料種好稻。八月白露秋分到,種田農夫砍柴燒。前坦必先斫狼幾,手揮柴刀風流嬉。九月寒露霜降到,種田農夫割晚稻。割來糯谷京晴價鈿好,割來早秈好做糕。種田農夫聰明真聰明,做起三牲米雞敬神明。十月立冬小雪到,種田農夫要到十字街坊買來蕃蒔刨。 買來四五六尺刨,一記打起三官暴。大戶人家小戶人家都曬燥。十一月大雪冬至到,年年冬至十一月
14、無走嶄。天氣轉冷加棉襖,有的差來有的好。十二月小寒大寒到,帳目進出要算好。買年貨、做新衣,種田農夫收拾米糕過年好。[3]</p><p> 這是臺州人民瑯瑯上口的《節(jié)候歌》,這首民歌既形象又生動地描寫了臺州農民的生產習俗。一年十二個月,“立春”是指春季開始的時候,“綠豆面”是“番薯粉”的俗稱,“插田橫直”里的“橫直”是指“豎直”,“價鈿好”是指“價錢好”,一年的農作物包括生活習俗,在其中都可見一斑?!岸麦@蟄是
15、春分,百草抽芽滿山青”,“二月二”為中和節(jié),時近時近驚蟄,天氣轉暖,春耕在即,民諺稱:“過了二月二,百樣種子好落地”。臨海城關菜農徹夜懸燈,謂之“菜燈”。農村食火煨粽,認為可助陽氣,長年不怕淋雨。溫嶺一帶食年糕以賀,諺稱:“二月二,龍?zhí)ь^,家家戶戶咬糕頭”。</p><p> 由吳相魏采錄的《種田人歌》:</p><p> 種田還是種山強,風吹屁股四面涼。上山勿用背犁耙,落垟不用攔牛娘
16、。[4]</p><p> 及,謝容采錄的《山歌不唱忘掉多》:</p><p> 山歌不唱忘掉多,坐立不正背脊駝;田不勤鋤草生窩,人不勞動骨頭酥。[5]</p><p> 都是從側面激勵了勞動人民勤奮向上,“田不勤鋤草生窩,人不勞動骨頭酥”更是由最樸實的語言,由最直接的體力勞動所激發(fā)出來的激勵之言。</p><p><b>
17、 又如《拜雨行》:</b></p><p> 海鄉(xiāng)農民都種田,種田只怕秋來旱,三春無水抄曬田,六十年來頭一年,漲田插田無雨水,立夏過了小滿來。老農都盼龍降雨,五月無雨田泥白,十月無雨塘底坼,老農望雨倍心焦,望雨無雨取水忙,村村拜雨求龍王。一聲聲,鑼鼓敲,一片片,水旗飄,攤丁拜雨家家到,三步一拜連聲唱:天焦焦,地熬熬,棉花白豆曬死了。龍王老爺行雨??!龍王老爺行雨啊![6]</p><
18、;p> 說明雨水對于農民的重要性,農民虔心企盼甘霖下降,就要根據(jù)常年的落雨情況,來判斷近階段的天氣變化,安排農業(yè)生產。</p><p> 再看歌謠《小扁擔》:</p><p> 小扁擔,兩頭彎,爺爺牽牛上高山。奶奶帶孫在燒飯,阿爸種田搞生產,阿媽養(yǎng)豬當模范,阿哥當兵保江山。[7]</p><p> 這首《小扁擔》用詞簡單,既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韻腳的限
19、制,用最簡單的詞語,記錄了臺州人民勤勞、全家動員的民俗作風。</p><p> 豐收的喜悅,是無數(shù)汗水堆砌的結果。李征采錄的歌謠《從前農民多少苦》:</p><p> 我做農民多少苦,身穿衣衫補上補,冬天被絮一把擄,一家倒落像狗窠。不算苦來不算苦,清明一到耕田土,水車犁耙不離手,起早落田餓空肚,腳肚螞蟥球加球,回家止癢抹鹽鹵,柴米油鹽哪樣有?落雪打凍赤腳肚,皮肉開皸老實苦。還要苦來還要
20、苦,六月日頭猛如虎,身上熱得如火燒,割進稻谷剛到手,財主收租兇如虎,算盤一響落賬簿,如多如少一把擄,一年辛苦如水流,眼淚汪汪向誰訴。[8]</p><p> 反映了解放前農民的黑暗生活,表達了對舊社會的不滿。同類題材的有舊時流傳于臺州各縣的《窮人頭上三把刀》、《抓壯丁》等歌謠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舊社會的憤怒控訴。解放后流傳的《翻身謠》、《去打鬼子兵》、《共產黨是大救星》等則表達了人民對共產黨和毛主席的贊頌之情。&l
21、t;/p><p> 記錄農事習俗的歌謠比比皆是,也有許多諺語關于農業(yè)的:</p><p> 教兒要好娘,種田要好秧。谷種落水,百廿日到嘴。春二、三月勿落種,九冬十月勿怨天。二月清明勿要慌,三月清明早落秧。清明熱得早,早稻一定好。谷雨前后,種瓜點豆。早稻勿過立夏關。立夏種姜,夏至取糧。芒種芒種,最忙也要種。夏至勿出谷,土地爺也要哭。立秋過后好種豆;處暑漏一漏,加點十日豆。小麥種遲嘸油。小麥好
22、犁拳(要疏),大麥要趁船(要密)。小麥種到園,大麥種到年。麥子種得密,麥頭多麥粒。白露白,種小麥。白露白,一畝田出一百。八月種菜風吹大,九月種菜種種大,十月種菜種死也勿大。一代傳一代,拔了茄兒種芥菜。田頭地垴勿落空,拔了蘿卜好種蔥。七月蔥,八月蒜,十月豆藤滿地躥。[9]</p><p> 除了主食種植的歌謠以外,還有許多其他臺州地區(qū)極有特色的農作物,比如說菱角,這種植物在中國南部各省均有栽培或野生。秋后成熟,果
23、實變硬,野生菱角如不采摘則漸漸從莖上脫落沉于水底,來年發(fā)芽。通常在進入二月春天后,就要設置育苗地,密集的培育種苗,到初夏五月底到六月初第一期水稻收成后,就將稻田整地筑地、筑埂,引水入田,移植菱角種苗。</p><p> 今日嘸風天氣晴,坐只菱桶去采菱,池塘水淺菱桶輕,一劃一劃向前行。手扳菱葉去采菱,菱角尖尖青又紅,隨口唱起采菱歌,塘底魚蝦都來聽。[10]</p><p> 這首《采菱歌
24、》,表達了臺州人民邊勞作邊取樂的情景。</p><p> 茶葉也是臺州的一種特色,茶葉成熟的時候,采茶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天臺山云霧茶是中國名茶之一,茶葉成為臺州人民重要的經濟來源。</p><p> 正月采茶是新年,開墾荒山造茶園。點起茶芯口唱曲,唱得仙女落茶田。二月采茶茶抽芽,高山大嶺實難爬。姐采多來妹采少,不論多少早回家。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繡羅巾。兩邊兩岸茶花朵,中央
25、要繡采茶人。四月采茶茶葉黃,姑娘帶嫂落蠶房。天氣寒冷蠶未起,走出門前見麥黃。五月采茶葉正園,茶樹腳下有蛇盤。吩咐我郎不要驚......[11]</p><p> 從歌謠中可看出,采茶一般以女子為主,家中姐妹、姑嫂都以采茶為生,從中獲得樂趣,證明茶葉是臺州人民重要的經濟來源。</p><p><b> 另一首《采茶》:</b></p><p>
26、; 第一采茶茶萌芽,高山峻嶺實難爬; 姐采多來妹采少,多多少少話歸家。 第二采茶茶葉青,姐姐房中繡手巾; 兩邊兩岸金蝴蝶,當當中中采茶人。 第三采茶茶葉旺,男也忙來女也忙; 女的上山采茶葉,男的落田插秧忙。 第四采茶茶葉圓,茶樹腳下大蛇盤;買來豬羊謝天地,三星土地保平安。 第五采茶樂洋洋,樟樹底下好乘涼; 雪白衣衫實在好,一把紙扇飄風涼。 第六采茶茶花開,情郎上山采花來; 妹妹不貪花來戴,留得茶花結籽來。 第七采茶七秋涼,頭茶采來二茶
27、香; 三茶本是留茶娘,采來三茶天要打。 第八采茶九重陽,腳踏云頭走茫茫; 橫街直街都不賣,賣給小妹泡長茶。 第九采茶茶結籽,株株茶葉老凄凄。[12]</p><p> 表明了臺州女子都以采茶為生,男子下田,勤勞的女子也以采茶來貼補家用。歌謠中也表現(xiàn)了采茶女子的艱辛,“第六采茶茶花開,情郎上山采花來; 妹妹不貪花來戴,留得茶花結籽來。 ”當然從這也可以看出茶花也成為了男女之間愛情的信物。</p>&
28、lt;p> 講到茶葉,就不得不講蓮花,臺州地處江南,是魚米之鄉(xiāng),風荷十里的臺州城,處處可聞《采蓮曲》。舊時臨海東湖,常見“采蓮人在鏡中行”的風情。清朝彭穎所作《東湖竹枝詞》 : </p><p> 湖山寺前風習習,樵夫祠后煙霏霏。行來不顧衣衫濕,貪看芙蓉著雨肥。阿儂泛艇小橋邊,隔浦郎呼共采蓮,儂不采蓮長采藕,藕絲終日把郎牽。[13] </p><p> 十里荷
29、香,扁舟蕩進藕花深處,荷塘里傳里采蓮女的笑語,清脆似百靈,又如風鈴細語。采蓮女穿行蓮間,歌聲蕩漾,與情郎共采蓮充滿詩情畫意。</p><p> ?。ǘ母柚{看漁業(yè)生產習俗</p><p> 臺州依山傍海,漁耕歷史悠久,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原始人類在從事耕種、漁獵和紡織,杜橋西外里坑就有古人類定居,從發(fā)掘石器種類和工藝水平看,當時的人類就已開始造船業(yè)了。[14]玉環(huán)的三
30、合潭(3700年以前)遺址,出土了用于農業(yè)、狩獵、紡織、捕魚等勞動工具。臺州在商周時期是“因封其立”的小方國,徐偃王南下,帶來中原文化,促使我區(qū)農業(yè)、紡織、造船諸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到了兩漢,《漢書》稱越人:“地勢饒食,飯稻羹魚......無積聚而多貧。”據(jù)《晉書》記載:當時臨??っ瘛盎鸶?,漁獵山樵,飲食破給”。[15]由上可看出,臺州漁業(yè)歷史悠久,占據(jù)重要地位,從木質帆船到動力船,從近海作業(yè)到遠洋作業(yè),臺州漁民的作業(yè)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
31、的變化。但由于臺州東瀕大海,有著漫長的海岸線,靠海的地區(qū)的人民,除利用海涂捕捉魚蝦外,還營造船只。臺州市區(qū)由椒江、黃巖、路橋3個區(qū)組成,轄臨海、溫嶺2個縣級市和玉環(huán)、天臺、仙居、三門4個縣。大陸海岸線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有6個縣市區(qū)瀕臨東海。[16]海洋漁業(yè)資源豐富,海域面積和水產產量居浙江省首位,盛產大黃魚、帶魚、鯧魚等數(shù)十種經濟魚類,以及對蝦、梭子</p><p> 這個瀕海城市,留給人們印象最深
32、的卻是來自海上“浮萍”的吶喊。漁民——他們以捕魚為生,一年三百六五天,風里來浪里去,他們處在風口浪尖上,漂泊在海上,經歷風浪的洗禮。在他們捕魚生涯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反映漁民生活、勞作的民歌。在溫嶺、玉環(huán)兩縣定居的閩南籍漁民,保留不少閩南習俗。辛亥革命后,舊俗有所破除,以剪辮、放足最為顯著。解放后,新風新俗漸生。人際平等、剝削可恥等新道德觀念逐漸影響社會生活。婚姻自主、計劃生育等漸成習俗。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生養(yǎng)繁衍,辛勤耕耘,頑強
33、奮斗,不斷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具有本地區(qū)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市溫嶺、玉環(huán)等沿海漁區(qū),當?shù)貪O民絕大部分從福建省遷入,至今通用閩南話。當?shù)亓鱾鞯臐O歌都用閩南話演唱。內容有反映舊社會漁民討海生活的艱難,有反映妻子對出海丈夫的思念,歌詞韻腳齊整,每句七字,四句一段。</p><p> 臺州沿海地區(qū)的漁民,千百年來以捕魚為生,椒江葭沚是一個古老漁鎮(zhèn),每年逢“大暑”,該地都會進行“送大暑船”活動,借不斷流逝的河水將疫鬼瘟神
34、送走,“送大暑船”這一習俗不僅是中原文化古人習俗的延續(xù),而且還反映了深植于我國古代文化中“逐疫”的民間信仰。時至今日,“送大暑船”的民俗內涵也發(fā)生了嬗變,由原先的逐疫送瘟變成了漁休節(jié)——漁民們借此機會喜慶漁業(yè)豐收,祈求他們生活更加平安、幸福、美滿。沿海漁區(qū),吃魚忌挖眼;船上吃魚忌翻魚身。行船忌說“翻”,稱帆船為篷船。造船擇吉,大多選漲潮時,討財如潮涌吉利。釘船眼下水時,設祭,船眼內放銀洋以示有亮光多財氣。祭海時,火炮連天,以祈旺發(fā)。每逢
35、轉汛后初次出海,請“老爺旗”、“開船眼”,以為能去邪取正,大吉大利。然后于船左祭神,于船右祭溺海野鬼。出海作業(yè),如遇漂尸,無論漁汛如何,必先送尸回港。除夕,于海灘岙口祭神,稱“謝年”。再移祭三官廟、天妃宮,此類習俗今已從簡。</p><p> 臺州九縣中六瀕東海,傳統(tǒng)漁業(yè)生產以近海捕撈為主,而且歷史悠久。沿海漁民在長期生產中形成許多獨特的生產習俗,至今仍有相當一部分存在。部分習俗帶有迷信色彩,但追根究底,在于消
36、災避兇,祈求平安、豐收。沿海地區(qū)的人民有著自己獨特的海洋文化,例如海洋漁業(yè)捕撈服飾、反映人們涉?;顒拥乃囆g形式(海洋審美音樂、海洋審美舞蹈等)。長期以來,沿海人民就是從這樣處處充滿魚腥味的物質生產方式中獲取了文化創(chuàng)造的靈感,海的寬廣與力量增加了海的神秘,也增加了沿海人民對海的親切體驗。這種文化內涵豐富,給人以豪放的美感,漁歌節(jié)奏急促、堅定有力,勞動號子粗狂高亢、震人心田。一首漁歌就是一個歷史文化簡史。如將不同時期的漁歌視為“點”,將會連
37、成一條輪廓清晰的歷史概況的“線”。</p><p> 例如曹嬌妹搜集的《十二節(jié)魚名歌》:</p><p> 正月火魚兩頭低,紂王糊涂寵妲姬,妲姬娘娘眉一飛,萬里江山敗到底。二月鯊魚背脊烏,岳飛舉兵洞庭湖,牛皋大戰(zhàn)牛頭山,韓世忠炮打兩狼關。三月鯉魚尾巴紅,周倉大刀好威風,張飛劉備和關公,三分天下稱英雄。四月鰻魚兩頭甩,盧俊義不肯上梁山,前番不聽宋江話,官府逼迫受磨難。五月斑魚眼睛青,唐朝
38、英雄程咬金,三支令箭解到斐元慶,半路碰著老楊林。六月彈涂蹦蹦跳,三國英雄算馬超,西涼馬超來追曹,割掉胡須卸紅袍。七月米魚味道鮮,董卓貪色霸貂蟬,王充巧施連環(huán)計,呂布殺父在宮殿。八月黃魚曬白別鲞,老楊林單愛虎頭槍,打過多少英雄仗,只怕羅成回馬槍。九月鱸魚肚下光,奸人要數(shù)歐陽方,屈斬忠良呼延壽,圍困河東百萬兵。十月帶魚兩頭尖,趙匡胤帶兵真威嚴,辛辛苦苦打天下,馬上做皇十八年。十一月鰱魚水淋淋,劉邦瑞手捧鴛鴦瓶。幸虧公子功名成,后來一馬騎雙人
39、。十二月魚名唱完成,外國造反紅毛人,七日七夜無輸贏,吳三桂趁機進了城。[17]</p><p> 這首漁歌的別致之處在于,它在記錄魚名的時候,并且穿插了歷史故事,歷史典故,漁歌也作為人類文化組成部分,形態(tài)留存與歷史一樣久遠。歷史人物的悲歡離合、勝敗興衰往往寄托在音樂的語言之中。</p><p> 由三門縣音樂干部張世楷采錄的《小雄漁歌》:</p><p> 紅
40、桶盤哎!鐵絲箍,鐵絲箍羅來。木廢造船來,啦來三支桅!有風有浪拔蓬駛,羅來!嘸風嘸浪來,啦衣來。把櫓搖,把櫓搖。搖得櫓嘴熱燒燒,呵唷哎![18]</p><p> 《漁歌》表現(xiàn)了漁民打漁熱情之高漲。盡管臺州人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汲取融收了眾多歷史財富,但卻始終不拋棄或淡化自身的音樂文化。在浩瀚的歷史海洋中,像上述這樣遠古遺風民歌大量流傳至今的現(xiàn)象也屬罕見,這種現(xiàn)象對于現(xiàn)代音樂工作者無疑是天大的幸事。</p&g
41、t;<p> 漁歌是臺州民歌的一部分,題材主要有勞動號子及少數(shù)的小調。臺州漁民在以前的勞作中,各種勞動都靠手工操作,特別是在大躍進的時候,勞動人民生活艱苦,漁民在勞動時往往都餓著肚子。所以在拉網、收錨、拉船、搖櫓的時候使不上勁,于是就隨口編了號子來統(tǒng)一大家的步伐、鼓舞大家勞動積極性。</p><p> 退休教師林平湘采錄的《搖櫓號子》:</p><p> 搖櫓哎嗨啊家來
42、,搖櫓哎哎羅嗨呀拉!搖櫓呵搖羅,啊家呃羅??!搖櫓也嗨呀羅嗨,阿拉也哈搖櫓哇!呀拉哈,啊拉嗨!啊羅嗨!呃嗨嗨!呃羅嗨!呃羅嗨![19]</p><p> 這首號子節(jié)奏鮮明,律動性強,十分服和勞動的需要。因為勞動負荷重,歌詞都是語氣詞,并且反復使用,顯得雄壯有力,氣氛強烈,同時也能調節(jié)漁民們的心情。</p><p> 然而臺州地處浙東南,多臺風。其風之烈、勢之兇,非局外人所能想象。臺風來時
43、,江上漁船首當其沖,黃和鑾的《靈江竹枝詞》這樣寫道:</p><p> 蒲帆一葉妙回旋,唇雨腥風浪拍天。中有颶風行不得,大家收住打魚船。[20]</p><p> 一個“妙”字,活畫出漁民們在惡劣氣象面前既不畏懼、又不蠻干,履風踏浪、從容自如的精神特質。</p><p> 但是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漁民生存的艱巨性,把性命隨時提在腰上,表現(xiàn)解放前打漁艱辛的如《討海謠
44、》:</p><p> 娘結網,爹張網,我家住在東岸港,世世代代靠網扛。出海要望天氣好,風平浪靜魚上網,滿船歸來扛魚忙。海上急起大風浪,我爹不知怎兒好?家中日夜在盼望。爹啊爹——老爺(方言,漁民和百姓對神的尊稱)保護你,盼你早回東岸港![21]</p><p> 例如溫嶺郭獻忠收集的《打魚人家代代窮》:“破船破網破風篷,捐多稅重米缸空;腳踏舢板三份命,打魚人家代代窮?!盵22]溫嶺林文
45、學收集《漁民喝風》:“ 一網一船,魚行賺錢;網網落空,漁民喝風。”[23]張一芳的《行船真辛苦》:“行船(指在船上當伙計)真艱苦,無風著搖櫓;吃粥配咸鹵,無錢去娶某(閩南方言,即娶妻)?!盵24]等亦是如此。</p><p> 漁民除了接受大自然的嚴峻考驗之外,還有一系列的社會惡勢力來襲,這些在漁歌中詳細地記載了。例如玉環(huán)張一芳收錄的《漁民頭上三把刀》:</p><p> 漁民頭上三把
46、刀,漁霸、海匪加風暴。漁民面前三條路,典妻、賣囝、坐監(jiān)牢。[25]</p><p> 王正來收集的《漁民頭上四把刀》:</p><p> 漁行秤桿,船主算盤;落殼(方言,即土匪,也稱綠客)片子(名片);水警派捐。[26] </p><p> 臺州土語中有句“臺州綠殼”(指“臺州土匪”),外文文獻中,有一種叫“Lorcha”的海船的記載,這種海船是中式的船體和西
47、式的帆蓬,沿海人民稱它為“綠殼船”,以其蓬帆是綠色之故。</p><p> 表現(xiàn)漁產豐富、品種之多的有《唱魚名》:</p><p> 前朝有個伍子胥,推土入海變黃金。觀音大士拋魚苗,瑯璣山下白鱗鱗。黃鱗鳩做魚主坐龍庭,金絲牙螺國太平,金絲鯉魚大眼睛,汰浪尾巴跳龍門,金絲黃鯽黃綾綾,纓魚頭上一蓬纓,大頭黃魚口里紅,鯔魚身上黑洞洞,米魚打哺笑呵呵......[27]</p>
48、<p> 表現(xiàn)漁產產品豐富的還有陳菊斐《月節(jié)魚名》:</p><p> 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豬,三鯧四鰳,五呼六淡,八月白蟹板,九月黃魚篰加篰,十月田蟹呷老酒,十一月湖里鯽,十二月帶魚熬菜頭勿息。[28]</p><p> 這里的梅是梅童魚,豬是指鯔魚,呼是指呼魚,淡是指彈涂,這首歌謠每個月都有一種魚,利用月份來襯托漁產的豐富。此外還有許多的漁歌《近海捕撈歌》、《擔鮮》、《
49、十二月捕海鮮歌》、《螺螄經》、《海貨歌》等。</p><p> 二、從歌謠看愛情婚姻生活</p><p> 愛情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在歌謠中也有大量反映。以歌謠來表現(xiàn)愛情,既詼諧而又富有生活情趣,如《十望郎》、《六送郎》、《十香袋》、《十勸歌》等等。著名經史學家洪師煊的《靈江棹歌》,描寫船工的生活與愛情:“江湖一線送遙青,潮信如郎不暫停。月上山頭炊飯熟,歸舟尚泊釣魚亭?!盵29]<
50、/p><p> 又如溫嶺郭修琳收錄的《漁婦思夫歌》:</p><p> 天宮大雨勿要落,我夫抲魚在海角。等到我夫回港轉,老天有雨任你落!大雨滴滴落屋檐,夫君捕魚在東海。船小無篷男遮雨,一夜風雨我難眠。一只船兒四面波,駛到外洋把魚捕。一碰碰到三八暴,夫君性命差點無。一只船兒紅丹丹,扯篷起錨出外洋。船駛三面尖刀篷,夫遇風浪我斷腸。討海夫君真艱苦,進進出出都搖櫓??沾偝鰸M船進,郎君辛苦船主富。
51、[30]</p><p> 《漁婦思夫歌》是一首妻子思念在外捕魚的丈夫,擔心他的生命安全。表現(xiàn)了當時漁民生活艱苦,落后的捕魚方式使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旋律呈波浪形,節(jié)奏較慢,情感表達細膩,全曲體現(xiàn)出一種悲涼、無奈的感覺。</p><p> 男女對歌歷史悠久,一般是問答形式,《詩經》里面就曾有記載,臺州地區(qū)的對歌仍保留著許多遺風,表現(xiàn)了男女情感的真摯火熱。例如《對歌》:</p>
52、;<p> 女:阿西(什么東西)開花滿山紅?阿西開花白蓬蓬?阿西開花鬧叢叢?阿西開花象蟑蟲?男:柴爿開花滿山紅,干漆開花白蓬蓬,茅草開花鬧叢叢,杏桐開花象蟑蟲。女:阿西做窩半天高?阿西做窩半中腰?阿西做窩網網牢?阿西做窩滿地毛?男:烏鴉做窩半天高,喜鵲做窩半中腰,鴣鴣做窩網網牢,雉雞做窩滿地毛。女:阿西白白天上天?阿西白白水中邊?阿西白白街坊賣?阿西白白妹身邊?男:白云白白天上天,水泡白白水中邊,豆腐白白街坊賣,水粉白白
53、妹身邊。女:阿西烏烏天上天?阿西烏烏水中邊?阿西烏烏街坊賣?阿西烏烏妹身邊?男:烏云烏烏天上天,烏巖烏烏水中邊,烏炭烏烏街坊賣,青絲烏烏妹身邊。[31]</p><p> 蓮的意象是豐富的。“蓮子”與“憐子”諧音,表明了對情人既憐且愛的深情。蓮心的苦澀,代表著兩情相思之苦?!吧徯摹奔础皯z心”,語意雙關,那種苦戀與相思,深入徹骨。</p><p> 臨?!稏|湖竹枝詞》中有一首描寫采蓮女子
54、的:</p><p> 曉歌聲細采蓮舟,雁字排人碧水頭。暗語小姑留此住,里湖秋似外湖秋。[32]</p><p> 采蓮女子的閨閣心事,不言而喻。舊傳臨海東湖有《蓮心苦》曲,唱的就是男女間相思之苦。 </p><p> 臨海《東湖竹枝詞》云:</p><p> 蓮葉蓮花斗濃淡,采蓮不敢效吳儂。愿郎識得蓮心苦,莫把蓮花比妾容。[33]&
55、lt;/p><p> 這是多情的女子自訴心意纏綿悱惻。雖然是傷感的調子,但像滿籬的薔薇,明麗與柔弱并蓄,既有張揚熱辣的風情,又有風雨過后落紅一地的殘痕,繁華背后帶著宿命的傷感。</p><p> 至于長長的藕絲,則如情絲一般,綿長不斷,明代溫嶺詩人張慊有一首《采蓮曲》:</p><p> 采蓮泛回塘,藕絲長在手。香風不敢吹,為問郎知否。采蓮泛回塘,中有雙鴛鴦。飛去
56、又飛回,只傍妾船檣。[34]</p><p> 若沒有徹骨的相思,又何來動人的情歌。實際上,每一首《采蓮曲》,都可以視作情人間切切的情語。臨海《東湖志》里有一首《東湖棹歌》,一邊劃船一邊唱歌,是謂“棹歌”?!稏|湖棹歌》中那位貌美如蓮柔情似水的臨海女子,故意吹錯簫聲,只為引意中人回眸。這樣的愛情試探法,矜持中又不失浪漫,浪漫中夾帶著自持,自持中自有真情——</p><p> 儂家生小住湖
57、東,湖上芙蕖映面紅。只道容顏似朝日,那知搖落有秋風。蜻蜓小艇溯流光,藕子輕衫拂水香。手采白蓮花一朵,癡情贈與野鴛鴦。轉過雙橋水更深,隔堤綠葉半成蔭。妾身一任人看殺,自有湖波照妾心。阿誰顧誤似周郎,無賴簫聲起晚涼。別有深情秋怨外,碧山無語對斜陽。[35]</p><p> 詩中的女子家在東湖邊,秀麗江山、綺麗風光,萬千眾生,她的心中只有一個他。她故意吹錯曲調,只為讓意中人明了她的癡情與憂傷。</p>
58、<p> 愛情是婚姻的前奏,舊式婚姻多封建包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程序,有說親、踏親、定親納聘、迎娶、回門等,與各地相類。結婚儀式也大體相同,稱“拜堂”。溫嶺縣漁區(qū)舊俗:花轎迎娶至夫家時,轎前置火盆,撮鹽入火,僻啪作響,新娘跨盆而過,以為可祛除邪氣。民國后期,城鎮(zhèn)有行“文明婚禮”者,家長主婚,縉紳證婚,以鞠躬代跪拜。解放后,婚姻自主,“談戀愛”成了新時代年輕人的標語,大多旁人介紹或自行相識,雙方自由戀愛,父母同意,至
59、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并作健康檢查?;槎Y崇簡,新娘由女伴相陪步行至男家,散發(fā)糖果香煙,略設家宴。60—70年代,大多由男方以自行車隊迎接,宴席酬賓,分贈袋裝喜糖紅蛋,無其他禮儀。80年代后,奢風有所抬頭,彩禮高價,置辦鋪張,轎車迎親,婚宴靡費,時有所見。</p><p> 臺州地區(qū)關于結婚歌謠的如《噴轎水》:</p><p> 一口轎水噴過東,代代囝孫做富翁;二口轎水噴過南,代代囝孫中
60、狀元;三口轎水噴過西,代代囝孫穿紫衣;四口轎水噴過北,代代囝孫享清福;保佑你丈夫高做官,帶遷囡囡做夫人。千子萬孫,萬代興旺![36]</p><p> 安嶺一帶過去流傳噴轎水的風俗。女人出嫁時,男方用花轎來抬。轎抬至女方門口,女方家請同村福氣好的人端著一碗水,對著花轎邊噴邊唱,此為“噴轎水”,給新人帶來了祝福,更寄予了婚姻美好和諧的愿望。</p><p><b> 還有《洞房
61、歌》:</b></p><p> 弟兄敲門,兩盞紅燈閃一閃 ,伴姑小姐快來接。手捧酒瓶喜洋洋,善好老酒撲鼻香 。一杯喜酒敬新娘 ,紅色新人持家勤 。喜開紅梅多結子 ,桃紅柳綠又結子。 二杯喜酒敬新郎 ,新郎吃酒心開放 。全家老少要敬重 ,五世姻緣多結昌。 三杯喜酒敬伴姑 ,擦亮眼睛找丈夫 。找來丈夫多才華 ,情投意合結成家 。四杯喜酒敬弟兄 ,從小結拜難言窮 。桃園結義劉關張 ,送班朋友學榜樣。[3
62、7]</p><p> 將結婚的喜悅氣氛渲染到極致,另外一首《洞房歌》,送洞房開始,弟兄們站在樓梯口叫 : </p><p> 兩盞紅燈放光芒,今日今夜送洞房。手捧紅燈亮堂堂, 美滿姻緣湊成雙。腳踏樓梯步步高,鳳凰飛過采仙桃。采來仙桃盤盤滿,金童玉女結良緣。腳踏樓臺張一張,東邊有間好房間??词氯菀鬃鍪码y,有客人前開口難。腳踏樓臺停一停,三門好比北京城。里面伴姑準備好,送班朋友已來到。[
63、38]</p><p> 陽光明媚,歌聲飛揚,歡聲笑語,天降吉祥,天上人間共同見證了這美好時刻。新婚之夜,要舉行“送洞房”。此外關于婚慶的歌謠還有《婚宴酒歌》、《慶酒歌》、《祝福歌》、《喜果歌》《送洞房》等,儐相念唱洞房詞,以故事人物和吉利贊詞等,編為韻句,一念眾知,以添打趣與鬧熱?;楹笕栈蚱呷栈驖M百甘日,新人備福禮同至女家探視,俗稱“回花”。天臺的婚姻習俗,婚后第三天或第四天,新娘進廚房做“團圓麥餅”給全家
64、人吃。新娘家辦禮物看望女兒,俗稱“望三日”?;楹鬂M一個月,夫家辦禮品由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稱“歸寧”,俗稱“回門”,也稱“嬉頭值”。近幾年,婚期不再揀日子,一般都在春節(jié)、元旦、“五一”、國慶等節(jié)日舉行。旅行結婚亦頗時興。 </p><p><b> 從歌謠看歲時習俗</b></p><p> 所謂習俗是指習慣與風俗,歲時習俗是相對穩(wěn)定的一類習俗,即使在近數(shù)十年劇烈的
65、社會變革時期,仍然較多保留了傳統(tǒng)習俗。其中部分有迷信色彩的習俗,隨著社會的長足進步而大為減少,而歡慶娛樂的色彩大為增強。臺州的歲時習俗又有著本土化的特色,最典型的是正月十四慶元宵,八月十六過中秋。全國各地都把“元宵節(jié)”定在正月十五,把“中秋節(jié)”定在農歷的八月十五,但是臺州一地除溫嶺、玉環(huán)兩縣的閩南籍漁民外,本籍人卻都以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臺州各地以十四夜為重。沿街張燈。龍燈、舞獅等出巡。男女上街觀燈。每間室內都在地上點亮紅燭
66、,稱“間間亮”,橘區(qū)還在每座橘園點燈,在水上放橘燈(以橘殼盛芯油、燈草制成),其意均在形成熱鬧氣氛,以兆國泰民安、年年豐收。溫嶺、玉環(huán)靠近永嘉、樂清的一些地方,元宵夜還有去祖墳懸紙燈的習俗,稱“送墳燈”。葉澤誠搜集的《臨海節(jié)俗竹枝詞》,其中描寫元宵佳節(jié)的,</p><p><b> 其一:</b></p><p> 臺城十四是元宵,份份(家家)糟羹蛤蜊調。今年百步
67、何處走,鯉魚巷口狀元橋。[39]</p><p><b> 其二:</b></p><p> 花筒月炮夾流星,鑼鼓喧天哄小人。水火爐來催調寶,聲聲高叫接財神。[40]</p><p><b> 其三:</b></p><p> 多少鄉(xiāng)人匯進城,南山拜佛老爺靈。一班執(zhí)事前頭走,臺閣高蹺鑼鼓亭。
68、[41]</p><p> 正月十四元宵節(jié)晚上祈禱習俗更多,單單婦女就有“討蠶花”(入廟以燈紙收燭跋)、“打生”(久婚不育婦女,天黑后由好友縛于桔樹或石榴樹下,以枝條輕打,邊打邊問“生不生?”女答“我生,我生”) 葉澤誠《臨海節(jié)俗竹枝詞》就有搜集“打生”的:</p><p> 石榴樹下夜三更,女伴相邀去“打生”。不管旁人來竊聽,“會生”自己叫聲聲。[42] </p>&l
69、t;p> “請團箕神”(少婦少女是夜到就近廁所旁點香燭、燒紙錢,口念咒語,從廁邊取一石塊,放在團箕上捧回家中,以卜家事)等古俗。</p><p> 此外,清明上墳時間的延長也是本土化的重要一例。作為節(jié)氣,清明本只有一天,可是臺州祭祖掃墓的活動卻可以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民間至今流傳著“清明冬至,前三后四”、“清明長長節(jié),做到端午歇”、“清明長長節(jié),做到割麥歇”、“前面割大麥,后面上墳客”的俗諺。</p
70、><p> 春節(jié),正月初一早起,放開門炮仗(爆竹),稱“開春”。與各地習俗差不多,春節(jié)期間常組織各種大型文娛活動,由葉澤誠搜集的《臨海節(jié)俗竹枝詞》里的關于春節(jié)的有兩首,</p><p><b> 其一 : </b></p><p> 滿城火爆竹響連天,千門萬戶正接年。天地前頭男女拜,衣裳無個不新鮮。[43]</p><p
71、><b> 其二:</b></p><p> 整班婦女笑呵呵,拜歲同來叔伯家。新年敬客無別物,血紅蘿卜糖霜茶。[44]</p><p> 新年穿新衣,喜氣洋洋,爆竹連天,將喜悅的氣氛渲染到極致。如《謝年歌》:</p><p> 除夕繁忙,勿忘上倉。三頭六眼,敬請先嘗。保我合家,人財兩旺。子弟求學,讀書快上。人家人口,麻痘稀朗。農作
72、收入,五谷滿倉。家里飼養(yǎng),六畜興旺。祈禱明年,蒸蒸日上。[45]</p><p> 更是將新年祈望神靈庇佑的強烈愿望,顯示了人民的宗教信仰。</p><p> 端午食粽,親友互贈粽子等禮品。在黃巖一帶中吃食餅筒,貼五毒圖,懸艾葉及菖蒲劍,飲菖蒲酒、噴雄黃酒、采用香袋懸掛等來避邪毒、祛祟保壽、解除穢毒,避暑濕。無龍舟競渡習俗。節(jié)前常有鄉(xiāng)人串街走巷叫賣艾葉、菖蒲、新鮮大葉竹箬及洗浴草藥,形
73、成獨特的街頭 節(jié)日氣氛。</p><p> 世俗的宗教在日常習俗中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常年祈禱活動不斷。正月初八,婦女遍游城鄉(xiāng)主要寺廟,稱“走八寺”,取與生辰“八字”同音,以求來生幸福。葉澤誠《臨海節(jié)俗竹枝詞》里“走八寺”的,</p><p><b> 其一:</b></p><p> 和尚尼姑騙銅鈿,八字偏將八寺言。婦女如何讓能識得,可憐
74、辛苦走連年。[46]</p><p><b> 其二:</b></p><p> 南有天寧北普賢,巾峰兜率兩相連。中津地傍吳山寺,石佛尚存永慶邊。[47]</p><p> 臺州地區(qū),對宗教信仰極其看重,忌諱特多,但是這也寄托了當?shù)厝嗣竦拿篮迷竿?lt;/p><p> 七月七 即乞巧節(jié),但當?shù)夭环Q“乞巧節(jié)”而俗稱“
75、七月七”。舊時婦女于是日夜間乞巧, 以七根絲線望月穿針,先成者為巧。溫嶺及玉環(huán)漁區(qū)原籍閩南人家以是日為“小人節(jié)”。此節(jié)名稱“小人節(jié)”,實為“成人節(jié)”,溫嶺石塘等地至今仍很興行。這實際上多少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今已漸趨淡薄,甚至部分已消除,信仰者也只以老年婦女居多,但仍有不少人處于似信非信之中,謂“寧可信其有”。</p><p> 臺州人過年的習俗相當豐富,比如置辦年貨、除塵、謝年、吃年夜飯、
76、拜歲等等,構成了富有臺州特色的年歲文化。“廿四撣蓬壅,廿五送長工,廿六做饅頭,廿七趕更樓,廿八斫擔柴,廿九請老爺,三十日買豆芽菜,正月初一拜歲去……”[48]這一民謠敘述的正是臨海人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 ;其它縣市區(qū)民間,也都類似。但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和時代的進步,這些傳統(tǒng)的年歲習俗,亦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演變。溫嶺石塘一帶原閩南籍人家,在門口燒壽金紙、柏樹葉,在余燼上跳躍,反復誦念“今年好過年,明年賺大錢”,俗稱“跳龍灰”。合家團坐“守歲”。給
77、小孩分“壓歲錢”。放“ 關門炮仗 ”以辭歲。過年前,家家戶戶再忙也得進行一次家庭“大掃除”,打掃干凈以迎新春,俗稱“撣蓬壅”。這一習俗源遠流長,現(xiàn)今仍廣泛流行于臺州民間,但現(xiàn)在許多家庭“撣灰”的人卻變成了保潔公司的清潔工。三十夜,全家歡聚一堂、熱熱鬧鬧吃上一頓一年到頭最豐盛的晚飯——年夜飯,這也是千年不變的習俗了,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卻把年夜飯的地點從家中移到了賓館、飯店,享受更為愜意的新生活。</p><p>
78、 天臺木魚宴、仙居四齒耙、椒江大暑船、臨海七月半放水燈、溫嶺小人節(jié)的種種風俗故事,給我們勾勒的是一副有著濃厚的民間信仰的臺州風情卷。當代生活日新月異,新的風俗在不斷滋生的同時,許多舊的風俗正面臨著失去的威脅。傳承的民俗風情,一方面有些風俗故事或是表達了對歷史風云人物的紀念,或是寄托著對社會歷史生活的記憶,或是書寫著人們美好善良的愿望,人們不愿去忘卻;另一方面,風俗故事易于傳播講述的特性,優(yōu)美感人的特點,也讓更多的人樂于傳說、樂于諦聽,
79、從而代代相傳。青山巍峨,濤聲依舊,多少風流都已消逝。今天傳承昨天、明天又將取代今天,生活就這樣生生不息傳遞下去,而歌謠飄蕩,聲聲流淌,撩撥著每一代臺州人的熱情。伴隨時代的變遷和環(huán)境的變化,臺州繁華的背后是歷史積淀下來的風情,古樸的民情,也表現(xiàn)了臺州人崇祖、尊祖的倫理道德觀,在崇祖、尊祖這一觀念下,臺州的凝聚力得以強化,在這黃金海岸線上蓬勃發(fā)展!</p><p><b> 注釋:</b>&l
80、t;/p><p> [1]浙江政協(xié).臺州歷史文化專輯.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6.3</p><p> [2]濟公網(民俗風情網)臺州風情 編輯 雪達云http://www.ti1890.com/fengqing/610125640833 . 2010.5.7</p><p> [3]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
81、版社, 1991.12.45</p><p> [4][5]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1</p><p> [6]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1.12.36</p><p> [7]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82、1991.12.2</p><p> [8]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1.12.38</p><p> [9]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社,1991.12 .455-456</p><p> [10]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
83、91.12 .15</p><p> [11]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 .10</p><p> [12]清 特通阿修 項士元纂.東湖志 東湖新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3 .82</p><p> [13]浙江政協(xié).臺州歷史文化專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6,138&
84、lt;/p><p> [14]浙江政協(xié).臺州歷史文化專輯.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6.147</p><p> [15]浙江政協(xié).臺州歷史文化專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6.2</p><p> [16]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浙江民間文學集成.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17</p><p> [1
85、7]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1.12 .4</p><p> [18]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浙江民間文學集成.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30</p><p> [19]《府城風情之竹枝不盡》http://www.37978.com/index.php/huati/view/id-86663.2010.7.3</
86、p><p> [20]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浙江民間文學集成.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12</p><p> [21]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浙江民間文學集成.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34</p><p> [22]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 .154</p>
87、<p> [23]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浙江民間文學集成.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246</p><p> [24]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浙江民間文學集成.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245</p><p> [25]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 .33</p><p
88、> [26][27][28][29]《府城風情之竹枝不盡》http://www.37978.com/index.php/huati/view/id-86663.2010.7.3</p><p> [30]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 .34</p><p> [31]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
89、江文藝出版社1991.12 .427</p><p> [32]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 .427</p><p> [33]《府城風情之竹枝不盡》http://www.37978.com/index.php/huati/view/id-86663.2010.7.3</p><p> [34]臺州地區(qū)民
90、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 .61</p><p> [35]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1.12 .58</p><p> [36]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1.12 .54</p><p> [37]臺州地區(qū)民間文
91、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1.12 .57</p><p> [38]臺州地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臺州地區(qū)歌謠諺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1.12 .67</p><p> [39][40][41][42][43][44][45]葉澤誠.臨海節(jié)俗竹枝詞.寧波:寧波出版社1998.11.28—30</p><p>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畢業(yè)論文漢語言文學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 漢語言文學 畢業(yè)論文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 臺州歌謠中的臺州風情【開題報告】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 漢語言文學 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漢語言文學專升本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6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2)
-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4
-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漢語言文學專升本)
-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yè)論文,漢語言本科畢業(yè)論文
-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yè)論文
- 自考本科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