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不同間作模式對作物與土壤的影響.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年來,隨著馬鈴薯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寧夏南部山區(qū)常年大面積種植,改變了馬鈴薯原有的生產布局,致使輪作倒茬困難,連作障礙問題日益突出,造成馬鈴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長發(fā)育減弱、土壤養(yǎng)分含量下降,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等狀況,研究通過兩年田間定位試驗和室內分析實驗,結合磷脂脂肪酸(PLFA)、Biolog Eco板等技術手段,以單作馬鈴薯、蠶豆、蕎麥,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為處理,研究了馬鈴薯不同間作模式對作物生長發(fā)育、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物學特性變

2、化的影響,揭示了馬鈴薯不同間作模式下作物生長發(fā)育、土壤質量及生物學特性變化的特點,提出適宜的馬鈴薯間作種植模式,為馬鈴薯合理間作作物選擇提供科學依據。研究結果如下:
  1、馬鈴薯不同間作栽培模式對作物生長發(fā)育有不同的影響。連續(xù)兩年定點間作試驗發(fā)現,馬鈴薯//蠶豆栽培時具有產量優(yōu)勢,馬鈴薯的種間資源競爭力弱于蠶豆,馬鈴薯//蕎麥栽培時,第二年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具有產量優(yōu)勢,且馬鈴薯的種間資源競爭力也弱于蕎麥;在葉綠素及熒光方面,

3、與單作馬鈴薯相比,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處理中馬鈴薯的初始熒光減少,光化學猝滅系數、非光化學猝滅系數以及實際光合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間作蕎麥葉綠素含量較單作蕎麥有所下降,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處理較單作馬鈴薯、蠶豆分別增加了11.1%、8.7%、2.0%;在作物養(yǎng)分方面,間作栽培促進了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對氮、鉀元素的吸收,降低了蠶豆植株和籽粒對氮、鉀元素的吸收。
  2、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處理中的土

4、壤養(yǎng)分含量較單作均有所提高,其中第二年時,與單作馬鈴薯相比,馬鈴薯//蠶豆處理中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分別顯著提高了16.7%、9.9%,馬鈴薯//蕎麥處理中土壤全氮、堿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別顯著提高了19.0%、15.8%和31.8%,pH值均有所下降;間作栽培提高了土壤中的養(yǎng)分含量,降低了土壤的pH值。
  3、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處理中的土壤堿性磷酸酶、脲酶活性較單作馬鈴薯、蠶豆、蕎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過氧化氫酶活性有

5、所下降,其中第二年與單作馬鈴薯相比,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處理中堿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分別提高了43.5%、26.3%、30.4%、14.03%,過氧化氫酶活性均下降,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處理中堿性磷酸酶、脲酶活性與單作蠶豆、蕎麥處理相比均有提高,過氧化氫酶活性無顯著性變化;馬鈴薯不同間作栽培模式提高了土壤中的堿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降低了過氧化氫酶活性。
  4、馬鈴薯不同間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發(fā)生改變

6、,與單作馬鈴薯相比,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栽培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處理較各自對應的單作處理提高了土壤中細菌、放線菌生物量,降低了真菌生物量,增加了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的比值,降低了真菌/細菌比值。
  馬鈴薯//蠶豆、馬鈴薯//蕎麥栽培影響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馬鈴薯//蕎麥處理較馬鈴薯//蠶豆處理土壤微生物平均顏色變化率及其對各類碳源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提高;與單作馬鈴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