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揭示淺溝侵蝕過程將加深對陡坡地土壤侵蝕規(guī)律的認識,也為侵蝕預報過程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本文根據淺溝發(fā)育初期的地形特征,通過在室內人工建筑淺溝發(fā)育初期的雛形模型和設計由供沙土槽和試驗土槽組成的雙土槽徑流小區(qū)系統(tǒng)裝置,模擬了淺溝發(fā)育過程,闡明了不同含沙水流條件下淺溝侵蝕過程和坡面匯流匯沙對淺溝侵蝕過程的影響機理,分析了淺溝發(fā)育過程與地面地形形態(tài)的關系。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揭示了淺溝雛形出現后的淺溝發(fā)育過程。闡明了在淺溝
2、發(fā)育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發(fā)育階段,溝頭溯源侵蝕、溝壁擴展和溝床下切侵蝕變化規(guī)律。在淺溝發(fā)育初期,溯源侵蝕和溝床下切侵蝕為主;在淺溝發(fā)育中期,淺溝溝槽下切侵蝕和溝壁崩塌擴寬為主;在淺溝發(fā)育后期,以淺溝溝壁加寬為主,但加寬速度明顯小于淺溝發(fā)育的初期和中期。 2.分析了淺溝發(fā)育不同階段淺溝侵蝕對坡面侵蝕產沙的貢獻。在淺溝發(fā)育初期、中期和后期,淺溝侵蝕量分別占總侵蝕量的59.2﹪、58.4﹪-59.7﹪和26.6﹪。3.定量刻畫了在不同含沙
3、水流條件下的淺溝侵蝕過程。淺溝集水區(qū)的坡面侵蝕過程以剝蝕一搬運過程占主導地位。坡面匯水匯沙對淺溝侵蝕有重要影響,坡上方匯流挾帶的泥沙不但被全部搬運,且上方匯水在坡下方淺溝引起了凈侵蝕產沙量。即在坡面匯流匯沙條件時,淺溝集水區(qū)侵蝕產沙過程為非平衡輸沙過程。坡上方來水在坡下方引起的凈侵蝕產沙量受坡上方匯水量及其含沙量、降雨強度、坡度、坡長和淺溝發(fā)育過程的影響,上方匯水引起的凈侵蝕產沙量占坡面總產沙量變化范圍為4.7﹪-94.4﹪。同時,淺溝
4、侵蝕產沙過程與淺溝發(fā)育過程相對應。 4.分析了坡面匯水流量對淺溝侵蝕產沙的影響。坡面匯水引起坡下方的侵蝕產沙量隨降雨強度、坡度和坡長的增加而增加,坡面匯水增加坡下方的侵蝕產沙量占總侵蝕產沙量的15﹪-70﹪,受降雨強度、坡度和坡長的綜合影響?! ?.利用測針法量測了不同坡度和降雨強度下地表侵蝕形態(tài),制作數字高程模型(DEM),并分析了淺溝侵蝕過程對地面地形變化的影響。地面地形形態(tài)變化可以直觀反映不同降雨強度和坡度條件下土壤侵蝕的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黃土溝坡重力侵蝕與產沙過程試驗研究.pdf
- 黃土丘陵區(qū)坡面淺溝侵蝕過程及水動力特征試驗研究.pdf
- 黃土高原坡溝系統(tǒng)侵蝕產沙動力過程與調控研究.pdf
- 坡面微地貌發(fā)育過程及其與侵蝕產沙響應關系研究.pdf
- 坡面徑流侵蝕過程試驗研究.pdf
- 植被格局對坡溝系統(tǒng)侵蝕輸沙過程調控作用試驗研究.pdf
- 稀土元素示蹤紅壤坡面細溝與細溝間侵蝕演化過程研究.pdf
- 不同土壤坡面細溝侵蝕影響試驗研究.pdf
- 稀土元素定量監(jiān)測坡面淺溝產生及發(fā)育過程.pdf
- 坡面徑流侵蝕產沙及動力學過程的坡長效應研究.pdf
- 紫色土區(qū)玉米季橫壟坡面細溝侵蝕過程研究.pdf
- 土壤抗沖崩解特性與坡面侵蝕過程研究.pdf
- 黃土丘陵區(qū)坡溝系統(tǒng)侵蝕產沙過程及動力學機理研究.pdf
- 坡面侵蝕過程中泥沙顆粒特性研究.pdf
- 覆沙坡面產流產沙過程及模擬.pdf
- 模擬降雨下凍融坡面侵蝕產沙試驗研究.pdf
- 人工降雨模擬條件下喀斯特山區(qū)坡面徑流及侵蝕產沙過程研究.pdf
- 坡面-細溝耦合水蝕過程的試驗與模型研究.pdf
- 利用REE示蹤法研究坡面侵蝕沖刷過程.pdf
- 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坡面土壤侵蝕規(guī)律與坡面侵蝕經驗模型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