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實驗一:不同肺復張方法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犬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目的:探討三種肺復張方法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犬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方法:動物隨機分組,分別以油酸靜脈注入法、生理鹽水肺泡灌洗法、鹽酸吸入法復制犬ARDS模型。每組均給予三種肺復張方法:控制性肺膨脹(SI)、呼氣末正壓(PEEP)遞增法(IP)和壓力控制法(PCV)。肺復張方法的實施順序隨機選擇,肺復張后調(diào)整PEEP分別為8、12和16 cmH<,2
2、>O,通氣15 min,分別以無肺復張時PEEP 8、12和16 cmH<,2>O為對照。實驗觀察各組在肺復張前、肺復張過程中、肺復張完成后0、5、10和15 min時血流動力學,同時監(jiān)測呼吸力學、動脈血氣分析。 結(jié)果:肺復張使三種ARDS模型犬的心臟指數(shù)(CI)顯著降低(P<0.05),油酸組降低19%,生理鹽水組降低23%,而鹽酸組降低37%,鹽酸組CI比生理鹽水組和油酸組顯著降低(P<0.05);在油酸組和生理鹽水組,復張
3、后CI迅速恢復至復張前水平,而在鹽酸組中CI緩慢回升,約5分鐘后接近肺復張前水平。三種肺復張方法在油酸組和生理鹽水組中對CI的影響無明顯差異(P>0.05);但在鹽酸組中SI、IP和PCV分別使CI降低46%、39%和25%,PCV的肺復張方法比SI和IP對cI的影響小(P<0.05)。 結(jié)論:肺復張短暫影響三種ARDS模型的血流動力學,其中對鹽酸組影響大,但鹽酸組中PCV法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 實驗二:不同肺復張方法對
4、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犬肺復張容積和氧合影響的比較性研究 目的:比較三種不同肺復張(RM)方法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犬肺復張容積和氧合的影響。 方法:15只雜種犬隨機分組,分別以油酸靜脈注入法、生理鹽水肺泡灌洗法、鹽酸吸入法復制犬ARDS模型。每組均給予三種RM方法:控制性肺膨脹(SI)、呼氣末正壓(PEEP)遞增法(IP)和壓力控制法(PCV)。RM后調(diào)整PEEP為12CmH<,2>O,以PEEP 12cmH<,
5、2>O不實施RM為對照。壓力-容積曲線法測定肺復張容積的變化。觀察RM前、RM完成后0、5、10和15min時動脈血氣、呼吸力學、血流動力學。 結(jié)果:(1)比較RM后不同ARDS模型肺復張容積的變化。生理鹽水、油酸和鹽酸組PEEPl2cmH20對照肺復張容積分別為(41±7)ml、(44+7)ml和(56±16)ml,PCV法行RM后肺復張容積分別為(195±31)ml、(114+15)ml和(71±17)ml,生理鹽水和油酸組
6、PCV法行RM后肺復張容積顯著高于PEEP12cmH<,2>O對照(q=3.48、3.06,P<0.05),但鹽酸組PCV法行RM后肺復張容積與PEEP22cmH<,2>O對照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生理鹽水組PCV法行RM后肺復張容積顯著高于油酸和鹽酸組(q=2.87、3.69,P<0.05),油酸組PCV法行RM后肺復張容積顯著高于鹽酸組(q=2.48,P<0.05);用SI或IP行RM后,肺復張容積在三種ARDS模型間的比
7、較結(jié)果與PCV法相同。 (2)比較RM后不同ARDS模型氧合的變化。以SI、IP和PCV=種RM后PaO<,2>的均值反映RM對不同ARDS模型氧合的影響,生理鹽水、油酸和鹽酸組RM后0minPaO<,2>分別為(376±11)mmuHg、(336±12)mmHgSH(124±14)mmHg,RM后15minPaO<,2>分別為(369±14)mmHg、(310±13)mmHg和(1764±23)mmHg,0min和15min時
8、生理鹽水組PaO<,2>顯著高于油酸和鹽酸組(q=2.86、8.33,2.89、7.98,P<0.05),油酸組PaO<,2>顯著高于鹽酸組(q=6.28、6.67,P<0.05);5和10min時PaO<,2>在三種ARDS模型間的比較結(jié)果與0和15min時比較結(jié)果相同。 (3)比較三種RM方法的對肺張容積和氧合的影響。油酸組PCV法行RM后0min PAO<,2>(354±20mmHg)比IP法行RM后(292 ±12mmH
9、g)顯著改善(q=2.25,P<0.05),IP和SI法行RM對PaO<,2>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0.05);生理鹽水和鹽酸組三種RM方法對PaO<,2>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0.05)。各組中三種RM方法后肺復張容積無顯著差異(P>0.05)。 結(jié)論:生理鹽水組對RM反應最好,油酸組次之,鹽酸組最差,其中油酸組PCV法行RM改善氧合的作用優(yōu)于IP和SI法。 實驗三:阻斷微絲解聚對大鼠肺組織過度牽張激活ERK1/2的影
10、響 目的:探討阻斷微絲解聚對大鼠肺組織過度牽張激活細胞外信號調(diào)節(jié)激酶(ERK1/2)的影響。 方法:36只清潔級雄性SD大鼠,麻醉后隨機分成6組:正常對照組(N),微絲聚合劑對照組(Ph),常規(guī)潮氣量機械通氣組(NV,12ml/kg),微絲聚合劑+常規(guī)潮氣量機械通氣組(PhNV,12ml/kg),高潮氣量機械通氣組(Hv,24ml/kg),微絲聚合劑+高潮氣量機械通氣組(PhHV,24M/kg)。機械通氣30min后處死
11、動物取標本。Western免疫印跡法和免疫組化測定大鼠肺組織中磷酸化的ERK1/2變化,免疫熒光共聚焦顯微鏡和電鏡觀察大鼠肺組織肌動蛋白微絲形態(tài)改變,用肺濕/干重比和肺組織病理觀察肺損傷情況。 結(jié)果:(1)電鏡和免疫熒光共聚焦顯微鏡顯示HV組微絲解聚明顯多于N、Ph、NV、PhNV組;與HV組比較,PhHV組完整的微絲結(jié)構(gòu)顯著增多,但仍明顯少于N、Ph、NV、PhNV組。 (2)Western免疫印跡法顯示N、Ph、NV
12、、PhNV組磷酸化ERK1/2與總ERK1/2的比值為0.73±0.05、0.73±0.03、0.79±0.07、0.79±0.05,HV組的ERK1/2磷酸化程度(1.01±0.02)顯著高于N、Ph、NV、PhNV組(q=6.68、6.73、5.74、5.67,P<0.05);PhHV組ERK1/2磷酸化程度(0.90±0.02)比HV組顯著降低(q=2.63,P<0.05),但仍顯著高于N、Ph、NV、PhNV組(q=4.11、4
13、.13、3.75、3.67,P<0.05)。 (3)免疫組化磷酸化ERK1/2棕黃色陽性顆粒N、Ph、NV、PhNV組為22.1±1.1、21.6±1.1、22.9±1.2、22.6+1.1,HV組(39.4±1.1)顯著高于N、Ph、NV、PhNV組(q=8.54、8.73、8.14、7.87,P<0.05);PhHV組(32.6±1.2)比HV組顯著降低(q=4.97,P<0.05),但仍顯著高于N、Ph、NV、PhNV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急性肺損傷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 急性肺損傷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ppt課件
- 肺復張手法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實驗研究.pdf
- 不同頻率高頻震蕩通氣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損傷和呼吸力學的影響.pdf
- 小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特征及肺復張效果評價.pdf
- 重癥資質(zhì)培訓急性肺損傷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兩種肺復張方法治療的效果比較.pdf
- 氣道壓力釋放通氣治療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研究.pdf
- 肺復張手法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研究.pdf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肺復張容積的實驗與臨床研究.pdf
- 肺保護性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進展.pdf
- 肺復張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均一性及局部炎癥反應的影響.pdf
- 改良嘆氣法肺復張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的研究.pdf
- 急性肺損傷與急性呼吸窘迫征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復張策略安全性的動物實驗研究.pdf
- NAVA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損傷保護性機制的研究.pdf
- 三種肺復張方法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內(nèi)氣體分布影響的應用研究.pdf
- 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實驗研究.pdf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通氣策略
- 圍生期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特征及結(jié)局.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