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強度化是鋼鐵材料的發(fā)展趨勢,然而隨著鋼強度的提高,其塑性通常下降。一般而言,抗拉強度(Rm)超過1500MPa時,斷后伸長率(A)為10%左右,強塑積(Rm×A)很難超過20GPa%,使成形性與使用安全性大幅度降低。本文以含碳量為0.21-0.51wt.%的高Si鋼為研究對象,通過等溫淬火+控制碳配分(Q&P)方法,調(diào)控馬氏體+奧氏體(M+A)組織,利用奧氏體相的TRIP效應提高超高強度鋼的塑性。目的在于探討提高超高強度鋼塑性的機制,
2、獲得Rm≥1500MPa、Rm×A≥30GPa%的力學性能。
Q&P工藝處理鋼主要由先形成馬氏體、新鮮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構成。先形成馬氏體板條尺寸較大,呈回火態(tài)特征;新鮮馬氏體由1個packet構成,板條尺寸(0.1-0.2μm)較小,含碳量和納米硬度均高于先形成馬氏體,呈淬火態(tài)特征;殘余奧氏體以板條間的薄膜狀或原奧氏體晶界、板條束界分布的小塊(0.1μm)狀形態(tài)存在。根據(jù)淬火過程中組織的不均勻性,提出了碳不均勻配分的幾何
3、模型,合理地解釋了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nèi)殘奧量和新鮮馬氏體的量同時增加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了采用較高的等溫淬火溫度和高溫短時的配分制度獲得最大量殘余奧氏體,以及通過提高鋼的含碳量來提高殘奧量及其穩(wěn)定性的規(guī)律。
鋼的伸長率和強塑積隨殘奧量的增加而增加,強度水平隨新鮮馬氏體量的增加而提高。通過250℃等溫淬火+500℃短時配分處理,含碳量為0.37wt.%和0.41wt.%的試驗鋼分別獲得了超高強度、高強塑積的力學性能:1670MPa、3
4、3GPa%(殘奧量~21%)和1835MPa、34.8GPa%(殘奧量~27%)。
鋼的塑性變形可以分為3個階段:1)以馬氏體基體位錯強化為主的均勻變形段,對塑性的貢獻較??;2)以亞穩(wěn)奧氏體相變強化為主的均勻變形段,是提高塑性的主要階段,主要歸因于大量亞穩(wěn)奧氏體的TRIP效應,提高了加工硬化率和推遲頸縮的產(chǎn)生;3)由裂紋的形成和擴展控制的非均勻變形段,與傳統(tǒng)淬火回火樣品的非均勻形變段相差不大,主要受大尺寸析出物或夾雜物所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超高強度30CrMnSiNi2A鋼激光焊接組織與性能研究.pdf
- 高強度和超高強度相變塑性鋼的開發(fā)和研究.pdf
- 新型高強度和超高強度相變誘發(fā)塑性鋼研制.pdf
- 超高強度熱成形鋼鍍層組織和性能研究.pdf
- 超高強度冷軋雙相鋼的開發(fā).pdf
- 超高強度鋼切削加工參數(shù)研究.pdf
- 超高強度鋼磨削表面變質(zhì)層研究.pdf
- 超高強度不銹鋼的微觀組織與斷裂機制研究.pdf
- 超高強度鋼45CrNMolVA的研制.pdf
- 超高強度管線鋼組織性能控制與工藝研究.pdf
- 30Cr3超高強度鋼CO2激光焊接研究.pdf
- 超高強度增強塑性淬火-碳分配鋼的組織設計.pdf
- 超高強度鋼30Cr3SiNiMoVA高速銑削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pdf
- 高強度船板鋼組織性能的研究.pdf
- 高合金超高強度鋼的微觀組織及強韌化機制的研究.pdf
- 船用超高強度鋼生產(chǎn)工藝的實驗研究.pdf
- 超高強度鋼及其焊接接頭的斷裂行為研究.pdf
- BR1500HS超高強度鋼熱變形行為的研究.pdf
- AerMet100超高強度鋼激光相變硬化的研究.pdf
- 超高強度鋼的電弧復合成形工藝基礎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