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銑削是最常用的金屬材料加工方法之一。銑削以斷續(xù)切削為基礎,而且對振動非常敏感。在利用微徑銑刀進行端銑時,與加工相關的振動問題非常嚴重。小尺寸刀具在加工過程中更容易產(chǎn)生變形而導致加工過程不穩(wěn)定。微徑端銑刀的過度偏轉(zhuǎn)會導致公差過大和表面粗糙度升高。振動輔助切削是在傳統(tǒng)切削中刀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基礎上,將外激周期振動加到兩者上,以獲得更好的切削性能的加工方法。振動輔助切削的基本特點是能夠使刀具切削刃與工件周期性的分離。
將超聲振
2、動和傳統(tǒng)的銑削加工進行復合,通過合理的選擇加工參數(shù),使兩者互為有利條件,可以提高材料去除率,提高加工精度,減小切屑變形量。該復合加工技術可應用于各種難加工材料的加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用價值。
本文對超聲振動輔助銑削技術進行了機理研究和實驗分析,確定了超聲振動輔助銑削時,端銑能實現(xiàn)刀刃與工件周期性分離的必要條件。主要包括如下的內(nèi)容:
對超聲振動輔助切削加工技術進行了研究。理論分析了在直角自由振動刨削
3、中加入沿進給方向的振動,得出在切削過程中刀具與工件能否產(chǎn)生周期分離的條件之一:臨界切削速度(critical cutting speed)。指出臨界切削速度僅與振動的頻率和振幅相關。能夠產(chǎn)生振動切削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切削速度小于臨界切削速度。同時,對高速切削和振動切削的機理進行了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振動切削的本質(zhì)類似于高速切削,都能夠增大剪切角并減少積屑瘤的產(chǎn)生。
對超聲振動工作臺進行分析,并針對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采用超聲振動振子,
4、合理設計夾具結(jié)構(gòu),保證了后續(xù)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
對超聲振動輔助銑削的刀刃運動軌跡進行了理論分析,運用MATLAB對刀刃的運動軌跡進行了仿真。通過在不同參數(shù)下進行的仿真運算與理論分析,得出了在超聲振動端銑中,能夠使刀具切削刃與工件周期性分離的必要條件:超聲振動振幅要大于每齒進給量的1/2;在一個切削周期內(nèi),不能出現(xiàn)超聲振動波長的整數(shù)倍。
使用設計開發(fā)的超聲振動工作臺,結(jié)合實驗室已有設備進行了超聲振動輔助銑削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超聲振動輔助銑削加工技術及機理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銑削鈦合金工藝實驗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電火花銑削加工技術與機理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銑削魚鱗狀表面成形機理及表面性能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銑削仿真及表面性質(zhì)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磨削技術及機理研究.pdf
- 振動輔助電弧銑削加工技術及機理研究.pdf
- 鈦合金超聲振動輔助銑削數(shù)值模擬研究.pdf
- 二維振動輔助微細銑削機理及其實驗研究.pdf
- 超聲振動時效機理分析及實驗研究.pdf
- 鈦合金徑向超聲振動銑削機理及表面質(zhì)量研究.pdf
- 超聲振動微銑削硬脆材料加工機理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銑削加工表面的摩擦學性能研究.pdf
- 軸向超聲振動輔助磨削機理的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電火花銑削加工間隙流場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氣中放電加工機理及仿真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磨削納米復相陶瓷機理研究.pdf
- 軸向超聲振動輔助磨削加工機理與試驗研究.pdf
- 超聲振動輔助介觀尺度半固態(tài)金屬成形機理和實驗研究.pdf
- 超聲振動拉絲機理及實際應用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