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集群是魚類常見的生態(tài)行為,魚群的形成和維持依賴于魚類對群體大小的辨別,即數(shù)值辨別能力。本文開展了2個方面的研究:(1)不同群體大小對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和高體鳑鲏(Rhodeus ocellatus)的集群行為的影響研究;(2)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草魚(Ctenopharynodon idellus)的群體偏好和數(shù)值辨別能力研究。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麥穗
2、魚2個體組的最近鄰距離(NND)顯著高于4、8和16個體組,而高體鳑鲏的2和4個體組的NND顯著大于8個體組;兩種魚的2和4個體組的群體排列的極性都顯著高于8和16個體組。
2.麥穗魚和高體鳑鲏的不同群體大小的實驗魚自發(fā)游泳速度介于2~6 cm/s(相當于0~2 BL/s)之間。不同群體大小組游泳速度的同步性有顯著差異,兩種魚的2個體組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都顯著高于4和16個體組。
3.無論測試目標魚為單尾鳊、單尾草魚、
3、兩尾鳊、兩尾草魚,還是混合的1尾鳊+1尾草魚,均表現(xiàn)出集群偏好(顯著偏好于刺激魚群一側),但鳊的集群偏好性比草魚高。
4.當以單尾目標魚為選擇主體時,鳊和草魚在2 vs.8時偏向大群體的一方,并顯著大于隨機概率50%;而對4 vs.8、6 vs.8和8 vs.8魚群的選擇不再具有偏向性。
5.當以兩尾目標魚為選擇主體時,鳊的數(shù)值辨別能力與單尾目標魚相似,而草魚對2 vs.8、4 vs.8和6 vs.8魚群的選擇正確率
4、顯著大于隨機概率50%,表明數(shù)值識別能力顯著提高;鳊+草魚混合組能辨別2 vs.8和4 vs.8。
6.草魚總體上更為活躍,更多的在兩刺激魚群穿梭;在混合組中鳊有超過35%以
上的穿梭是跟隨草魚進行的,相反草魚只有不到4%的穿梭是跟隨鳊進行。結果表明:
1.麥穗魚和高體鳑鲏幼魚有典型的集群偏好和集群行為,且隨群體中個體數(shù)量的增加,凝聚力上升,但協(xié)調性有所下降。
2.與單尾草魚相比,雙尾草魚的數(shù)值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兩種鯉科魚類逃避敵害的能力及其行為機制.pdf
- 幾種鯉科魚游泳能力研究及豎縫式魚道模擬與評價.pdf
- 幾種不同魚類肥胖基因的克隆與鯉肥胖基因的表達研究.pdf
- 魴鳊魚類(鯉形目鯉科;鲌亞科)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及其雜交漸滲研究.pdf
- 五種鯉科魚類代謝模式的種間比較.pdf
- 鱚科幾種魚類的形態(tài)學及遺傳學研究.pdf
- 三種鯉科魚類代謝率異速尺度的研究.pdf
- 鯉科盤鮈屬(Discogobio)魚類的系統(tǒng)發(fā)育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pdf
- 八種鯉科魚類RNase1基因克隆與表達研究.pdf
- 相關鯉科魚類微衛(wèi)星的分離及體重、眼徑、眼間距的QTL定位.pdf
- 26551.散在重復序列(sineslines)在鯉科和鲀科魚類中分離鑒定及進化研究
- 訓練孩子的辨別能力聽覺的辨別能力是指接受和辨別各種聲音的能力
- 高原鰍屬魚類(鯉形目條鰍科)洞穴類群的起源演化研究.pdf
- 中國南部兩種同域分布的鯉科魚類比較親緣地理研究.pdf
- 59288.三種鯉科魚類脂肪酸組成及其變化的研究
- 魚類精子脂類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幾種魚類精子脂類含量的比較.pdf
- 鯉科魚游泳能力及其在魚道設計中的應用.pdf
- 達賚湖四種鯉科野生經(jīng)濟魚類染色體組型研究.pdf
- 鯉科魚類基于c-myc和HIF-1基因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pdf
- 用RAPD技術研究幾種鯛科魚類的遺傳變異和系統(tǒng)進化.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