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香溪河作為三峽水庫湖北省境內的最大支流,是流域居民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水源。由于該河流兩岸耕地坡度大,當地居民為了追求農作物的高產量,過量的施用化肥,導致了土壤氮磷養(yǎng)分過剩,使得大量的氮磷隨著降雨徑流流入到香溪河,對香溪河及其庫灣水質安全和環(huán)境造成了較大的威脅。因此,本文通過對香溪河流域的實地調查和相關文獻的查閱,選取了當地典型坡耕地土壤—石灰土進行野外人工模擬降雨試驗,研究了石灰土壤在不同雨強、不同坡度和不同植被覆蓋度下地表徑流產流產沙規(guī)
2、律,并研究了不同雨強和不同坡度下土壤中的氮磷養(yǎng)分隨地表徑流流失的規(guī)律。研究結果如下:
?。?)通過對徑流小區(qū)產流產沙現象的觀測發(fā)現,不同雨強、坡度和覆蓋度下地表徑流產流產沙特征都相同,其中產流量均隨著產流時間的延長表現為先增大后面逐漸保持平衡,流失泥沙濃度均表現為隨著產流時間的延長表現為先減小最后趨于平衡。不同雨強和坡度下徑流中的總磷和總氮流失濃度均表現為產流初期最大,之后隨著降雨的持續(xù)呈現出緩慢降低最后趨于平衡,徑流泥沙中的全
3、磷和總氮流失量表現為隨著產流時間的持續(xù)先增大后減小。
?。?)隨著雨強、坡度的增加和覆蓋度的的減小,地表徑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均有明顯增大的趨勢。隨著雨強和坡度的增加,地表徑流的初始產流時間明顯提前;隨著植被覆蓋度的增加,地表徑流的初始產流時間顯著延長。
?。?)石灰土磷素的流失主要以泥沙的形式為主,占到TP流失量的85%以上,徑流中TP的流失主要以PP為主,占到TP流失的80%以上;石灰土氮素的流失在徑流和泥沙中的比例相當
4、,具體表現為,大雨強下土壤中N的流失以徑流的形式占優(yōu),占到N流失總量的57.79%;中雨強下土壤中的N的流失以泥沙的形式占優(yōu),占到N流失總量的54.45%;三種坡度下地表徑流N的流失均以徑流的形式占優(yōu)。徑流中的總氮的流失主要以NO3--N為主,NH4+-N的流失濃度遠小于NO3--N的流失濃度。大雨強下地表徑流中TN的流失主要以顆粒態(tài)氮為主,占到氮素流失總量的75%以上,中雨強下地表徑流中TN的流失主要以溶解態(tài)為主,占到氮素流失總量的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香溪河流域典型坡耕地氮磷流失機理研究.pdf
- 香溪河流域坡耕地土壤氮磷淋溶流失模擬研究.pdf
- 河岸緩沖帶對香溪河流域典型坡耕地農業(yè)面源污染的阻控作用研究.pdf
- 香溪河流域土壤氮素流失規(guī)律及淋溶過程模擬研究.pdf
- 三峽庫區(qū)香溪河流域非點源氮磷負荷輸出特征.pdf
- 香溪河流域農業(yè)面源磷遷移轉化及流失過程特征研究.pdf
- 三峽庫區(qū)香溪河流域氮磷入庫負荷及遷移特征研究.pdf
- 干熱河谷區(qū)坡耕地氮、磷流失特征的研究.pdf
- 三峽紫色土坡耕地小流域氮磷收支及流失風險研究.pdf
- 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施肥水平下氮磷流失特征研究.pdf
- 太湖流域典型菜地地表徑流氮磷流失研究.pdf
- 基于gis的丹江口庫區(qū)典型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研究
- 喀斯特典型坡耕地土壤養(yǎng)分流失試驗研究.pdf
- 密云水庫上游流域特征與氮磷流失規(guī)律關系研究.pdf
- 不同施肥類型及耕作方式下紫色土坡耕地徑流氮、磷流失研究.pdf
- 三峽水庫香溪河庫灣底泥氮磷釋放通量及規(guī)律研究.pdf
- 控釋肥對坡耕地小麥-玉米生長及徑流氮、磷養(yǎng)分流失的影響.pdf
- 福建坡耕地水土流失
- 植物籬-農作模式控制坡耕地氮磷流失效應及綜合生態(tài)效益評價.pdf
- 應用SWAT模型探究平原流域氮磷流失規(guī)律及控制方法.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