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試驗于2004年研究了不同刈割期對苜蓿與不同禾本科作物混作群體的產量、品質影響,2005年在2004年的研究基礎上系統(tǒng)的研究了苜蓿和無芒雀麥間混作群體的土壤溫度、水分、堿解氮、微生物數量及光照強度的時空變化及其對間混作復合群體的形態(tài)、產量、營養(yǎng)品質指標和飼用價值的影響,以期揭示苜蓿與不同禾本科牧草間混作增產機理。 主要結果如下: 1.初花期、盛花期刈割對苜蓿與不同禾本科作物混作群體的產量、品質影響盛花期刈割的干草年單產
2、顯著高于初花期刈割的年單產。 2.苜蓿和無芒雀麥間混作群體地溫的變化返青期苜蓿和無芒雀麥間混作群體間的0~30cm土層地溫日較差:間混作群體的地溫明顯大于單作的,單作苜蓿的大于單作無芒雀麥的。 3.苜蓿和無芒雀麥間混作群體的光照強度及透光率比較現蕾期、初花期間混作群體中下部光照強度均大于單作,且混作光照強度大于間作。現蕾期,間作底部光照強度分別比單作苜蓿和單作無芒雀麥提高了45.73%、2.02%,間作的中部光照強度比單
3、作的分別提高了28.25%、12.25%。 4.苜蓿和無芒雀麥間混作群體的土壤含水量、堿解氮含量、微生物數量變化在苜蓿返青期、分枝期、現蕾期、初花期,苜蓿和無芒雀麥間混作群體0~90cm土層含水量大于單作群體的,單作苜蓿的大于單作無芒雀麥的。返青期、分枝期混作0~90cm土層含水量分別比單作苜蓿高13.04%、3.89%;返青期、分枝期間作0~90cm土層含水量分別比單作苜蓿高16.89%、10.02%。 5.苜蓿和無芒
4、雀麥間混作群體收獲期形態(tài)、產量、營養(yǎng)指標、飼用價值比較苜蓿的主莖株高混作群體較高,主莖分枝數間作群體較高,兩者均大于單作。三次刈割中,與苜蓿間、混作的無芒雀麥株高、可見葉數、展開葉數,均大于單作。第一次刈割時,與苜蓿間作無芒雀麥株高比單作提高比例最大,為8.2%。在第二次刈割時,與苜蓿混作的無芒雀麥可見葉、展開葉數量增加的比例最大,分別為12.5%、18.6%。 總消化養(yǎng)分、消化能、代謝能間混作群體高于單作,混作群體高于間作群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燕麥與不同作物間混作生態(tài)效應的研究.pdf
- 新引禾本科牧草Pace Setter形態(tài)特征與密肥調節(jié)效應研究.pdf
- 三種禾本科牧草的比較試驗.pdf
- 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的根系特征與生理生態(tài)指標的比較研究.pdf
- 不同禾本科牧草在干旱脅迫和低溫脅迫下的生理響應.pdf
- 四川地區(qū)牧草病害調查及禾本科牧草銹病的研究.pdf
- 禾本科牧草抗旱、耐寒、耐貧瘠特性比較研究.pdf
- 禾本科草坪草種間競爭研究
- 禾本科牧草根際促生菌肥(PGPR菌肥)研制及其促生效應研究.pdf
- 豆科與禾本科牧草對土壤鈷水平的形態(tài)與生理響應.pdf
- 禾本科牧草分蘗形態(tài)及產量關聯基因克隆與表達特性研究.pdf
- 國家牧草種質資源庫禾本科牧草穎果的分類學研究.pdf
- 禾本科牧草和草坪草轉基因育種研究進展.pdf
- 寧夏中部干旱帶苜蓿與禾本科作物的混播效應及水分利用特征研究.pdf
- 應用分子標記技術分析禾本科牧草的物種關系.pdf
- 鄂爾多斯高原10種禾本科牧草青貯特性研究.pdf
- 水肥耦合對6種禾本科牧草種子產量和生產性能的效應.pdf
- 4種禾本科牧草生產性能及營養(yǎng)價值研究.pdf
- 4種禾本科牧草對模擬放牧強度的生長、生理響應.pdf
- 三種禾本科牧草在川西南引種適應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