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運動是在神經系統(tǒng)中多種運動相關神經元精密協(xié)同下完成的一項重要生理功能。其中,腦橋尾側網狀核(caudal pontine reticular nucleus,PnC)的網狀脊髓神經元(reticulospinal neurons)作為重要的“橋梁”,廣泛轉接來自皮層、中腦、腦干和小腦的不同運動信息并直接調控脊髓運動神經環(huán)路活動,在中樞多種運動行為中均發(fā)揮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損毀PnC會導致軀體姿勢及肌張力調節(jié)異常,說明PnC可能是中
2、樞介導姿勢及肌張力調節(jié)的重要腦區(qū)。姿勢及肌張力調節(jié)受到多種生理功能狀態(tài)的影響。很有意思的是,通過睡眠剝奪影響受試者覺醒狀態(tài)會對其姿勢及肌張力的正常維持造成顯著損害,表明軀體姿勢及肌張力正常調節(jié)依賴于良好的覺醒狀態(tài)。
業(yè)已證實,機體覺醒狀態(tài)的啟動及維持依賴于皮層下多種促覺醒系統(tǒng)的活動。不同覺醒系統(tǒng)間相互聯(lián)系形成復雜網絡,由該網絡發(fā)出的覺醒纖維廣泛支配了整個神經系統(tǒng)。其中,運動腦區(qū)同樣受到覺醒纖維的支配,表明代表覺醒信息的覺醒遞質
3、可以直接調控運動腦區(qū)活動,并參與中樞運動行為執(zhí)行。值得注意的是,下丘腦orexin系統(tǒng)的缺陷可以直接導致猝倒(cataplexy)這一機體軀體姿勢及肌張力調節(jié)障礙的疾病,且LC-NA能系統(tǒng)在猝倒發(fā)作時突然停止活動,表明下丘腦orexin能系統(tǒng)和LC-NA能系統(tǒng)在正常覺醒狀態(tài)下姿勢及肌張力的調節(jié)中存在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下丘腦orexin能系統(tǒng)和腦干LC-NA能系統(tǒng)可以通過不同機制調控中樞(包括脊髓、外側前庭核和小腦等)姿
4、勢及肌張力調節(jié)相關腦區(qū)的活動,并參與覺醒狀態(tài)下正常姿勢及肌張力的調節(jié)。既然如此,PnC作為中樞姿勢及肌張力調節(jié)的重要腦區(qū)是否也受到下丘腦orexin能系統(tǒng)和腦干LC-NA能系統(tǒng)的調控成為本文的主要關注點。以往的形態(tài)學研究表明,orexin能以及NA能纖維均在PnC中有豐富的分布,然而該投射的功能目前尚不明確。因此在相關部分實驗中,我們首先采用westernblot以及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對PnC腦區(qū)中orexin以及NA能受體的分布進行了檢
5、測。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采用膜片鉗結合神經藥理學方法觀測比較了orexin和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全細胞電流活動的影響并分別揭示了其機制。有意思的是,orexin和NA均能通過直接的突觸后機制調控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的活動,表明PnC可能是orexin和NA參與運動功能調控的重要腦區(qū)。在上述基礎上,本文首先圍繞下丘腦orexin能系統(tǒng),對其在PnC中的作用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我們進一步觀測了orexin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突觸傳遞,包括
6、微小興奮性突觸后電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current,mEPSC)和微小抑制性突觸后電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mIPSC)的影響及機制。在明確orexin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的突觸前及突觸后調控效應及機制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結合神經藥理學和行為學技術解答了orexin突觸前/后的不同調控效應如何分別參與了對PnC網狀脊
7、髓神經元所介導的聲音震驚反射(acoustic startle response,ASR)這一姿勢控制行為的調控。
本文主要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Orexin和NA能受體在PnC中的分布。
Orexin及NA能纖維分布于PnC中,但其受體表達情況尚不清楚。本文首先采用免疫組織化學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別對其受體在PnC中的表達進行了檢測。Orexin-2型受體已被證明存在于PnC中。利用免疫熒
8、光技術檢測發(fā)現(xiàn),orexin-1型受體同樣在PnC中存在豐富表達。我們接下來應用western blot技術對NA能受體的不同亞型在PnC中的分布進行檢測。Western blot結果表明,NA能不同受體亞型,包括α1A、α1B、α1D、α2A、α2B和α2C受體,在PnC中均有表達。應用免疫酶標的方法,本研究同時對NA能受體在PnC神經元中的分布進行了檢測。同樣,上述不同NA能受體亞型均表達于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以上實驗結果表明,
9、orexin和NA能受體均表達于PnC中,提示orexin和NA可以通過作用于這些受體調控PnC神經元活動。
2.Orexin和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全細胞電流活動的影響。
接下來,通過全細胞膜片鉗技術并結合神經藥理學手段,我們在根據形態(tài)(胞體長軸直徑大于35μm)和電生理鑒定的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直接觀測比較了orexin和NA對其全細胞電流活動的影響。
(1)Orexin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誘
10、發(fā)內向電流反應。
在所有測試的107例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ACSF灌流orexin-A(30-300 nM)均誘導出穩(wěn)定的內向電流反應。此外orexin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存在明顯的劑量依賴效應:30、100和300 nM的orexin-A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幅度分別為29.8±9.1 pA(n=4)、39.8±4.5 pA(n=11)和50.6±5.8 pA(n=11)。該部分結果表明,orexi
11、n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的活動存在的興奮性調節(jié)作用。
(2) NA在一部分PnC網狀脊髓神經元誘發(fā)內向電流反應,在另一部分卻誘發(fā)外向電流反應。
采用同樣的方法,我們觀察了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全細胞電流的調控效應。有趣的是,與orexin的作用模式不同,NA(3μM)在一部分(33/51例,64.7%)測試的神經元中誘導出內向電流反應,而在剩下的(18/51例,35.3%)神經元中則誘導出外向電流反應。同時,NA
12、所誘導的內向和外向電流反應在(1-10μM)測試濃度范圍內均呈現(xiàn)出穩(wěn)定的劑量依賴效應。在9例對NA表現(xiàn)出內向反應的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1、3和10μM NA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幅度分別為-20.8±3.8 pA(n=8)、-34.9±6.2 pA(n=9)和-46.5±7.3 pA(n=7)。而在另外9例對NA表現(xiàn)出外向反應的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1、3和10μM NA引起的外向電流反應幅度分別為21.3±6.4 pA(n=8)、3
13、0.9±6.8 pA(n=9)和34.3±6.7 pA(n=9)。
上述結果表明,orexin和NA均能調節(jié)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的全細胞電流活動。然而,與orexin的一致興奮性調節(jié)模式不同,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活動的調控更為復雜,包括興奮和抑制兩種形式。
3.Orexin和NA通過突觸后機制,調控PnC網狀脊髓神經元全細胞電流活動。
(1)Orexin通過激活突觸后orexin-1型和orexin-
14、2型受體,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誘導出內向電流。
ACSF中加入TTX(1μM)對orexin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的幅度并無顯著影響(n=6,P=0.995),說明該效應主要由突觸后機制所介導。ACSF中加入orexin-1型受體特異性阻斷劑SB334867(10μM)僅部分阻斷了orexin-A(100 nM)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n=4,P<0.01)。而在ACSF中加入orexin-1型及orexin-2型受體的聯(lián)合阻斷
15、劑TCS1102(1μM)則可完全阻斷orexin-A(100nM)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n=6,P<0.01)。上述結果共同表明,orexin通過激活突觸后orexin-1及orexin-2型受體,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進行興奮性調控。
(2)非選擇性陽離子通道(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s,NSCCs)的開放介導了orexin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的突觸后效應。
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與or
16、exin受體活化相偶聯(lián)的離子通道包括K+通道、Na+-Ca2+交換體以及NSCCs三種。我們首先在加入orexin-A(100 nM)前后,對記錄的PnC網狀脊髓神經元進行緩慢的斜坡電壓(slowramp)刺激(范圍:-125~-55 mV,斜率:+10 mVs),并得到其分別對應的全細胞電流的I-V曲線關系。在8例測試的神經元中,對照與加入orexin-A后的全細胞電流均未出現(xiàn)交點,在5/8例神經元中,orexin-A與對照組的全細胞
17、電流呈現(xiàn)出平行狀態(tài);在剩下的3/8例神經元中,兩者則隨著刺激電壓的增大而呈現(xiàn)出在大于-55 mV方向的相交趨勢??紤]到在我們實驗條件下應用能斯特方程(Nernst equation)計算所得的K+平衡電位為-102.3 mV,因此K+通道可能并非介導orexin-A所誘發(fā)內向電流的主要成分。進一步擴大斜坡電壓刺激范圍(范圍:-125~+5mV,斜率:+10 mVs)后,我們發(fā)現(xiàn)在絕大多數(9/10例)測試的神經元中,orexin-A所誘
18、發(fā)凈電流的平衡電位水平位于-27.2±2.7 mV(n=9),接近于NSCCs電導的平衡電位水平。在僅有一例測試的神經元中,該電流平衡電位為-99.7 mV。該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orexin-A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由下游NSCCs的開放所介導,而K+通道可能僅在極少數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上參與了orexin-A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并非主要成分。
考慮到NSCCs開放通透Na+和K+,我們進一步采用離
19、子置換實驗對上述推論進行了驗證。ACSF中Na+濃度從152.25mM降低至27 mM后,orexin-A(100 nM)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所引起的內向電流反應幅度顯著減小(n=7,P<0.01)。進一步在ACSF中加入NSCCs的阻斷劑flufenamic acid(100μM)同樣可以顯著降低orexin-A(100 nM)所引起的內向電流反應幅度(n=5,P<0.01),而Na+-Ca2+交換體阻斷劑SN-6對orexin-
20、A(100 nM)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無顯著影響(n=4,P=0.746)。上述結果表明,orexin-A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所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主要由NSCCs的開放所介導,而K+通道可能在極少數神經元中參與了這一反應,但并非主要成分。
3) NA通過突觸后共表達的α1和α2受體,調控PnC網狀脊髓神經元全細胞電流活動。
在闡明了orexin調控PnC網狀脊髓神經元全細胞電流活動的受體及離子通道基礎上,我們進一
21、步對NA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發(fā)揮效應的受體和離子機制進行了研究。由于該部分工作與實驗室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在此僅詳述我本人完成的受體機制部分工作。
結合藥理學手段我們對NA發(fā)揮前述效應的受體機制分別進行了研究。在7例對NA呈現(xiàn)內向反應的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α1受體的特異性阻斷劑prazosin(Pra,0.01μM)部分阻斷了NA(3μM)所引起的內向電流反應(n=7,P<0.05)。該結果表明,突觸后α1受體參與了NA所
22、誘發(fā)的內向電流反應。然而ACSF中加入10μM Pra后,在完全阻斷上述內向電流反應的同時,NA在同一神經元中誘發(fā)出了穩(wěn)定的外向電流反應(平均幅度:23.5±5.1 pA,n=7)。進一步在ACSF中加入α2受體的特異性阻斷劑yohimbine(Yh,10μM)方可完全阻斷NA在此神經元上所引起的反應(P<0.01)。上述結果表明,NA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所誘發(fā)的整體內向電流其實包含有2種成分:一是α1受體激活所產生的內向電流成分;
23、二是α2受體激活所產生的外向電流成分。上述兩種成分整合后,表現(xiàn)出NA所引起的內向電流反應。
在另外6例對NA呈現(xiàn)出外向反應的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Yh(0.1μM)部分阻斷了NA(3μM)所引起的外向電流反應(n=6,P<0.01)。該結果表明,突觸后α2受體參與了NA所誘發(fā)的外向電流反應。ACSF中加入10μM Yh后,在完全阻斷上述外向電流反應的同時,NA在同一神經元中誘發(fā)出了穩(wěn)定的內向電流反應(平均幅度:-13.7±2
24、.3 pA,n=6)。進一步在ACSF中加入Pra(10μM)方可完全阻斷NA在此神經元上所引起的反應(P<0,01)。
上述結果共同表明,α1和α2受體共表達于單個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其激活可以分別產生內向及外向電流成分,兩種成分的不同整合介導了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興奮和抑制性調控。與此一致,我們的免疫熒光雙標結果表明,α1A和α2A受體亞型的確共表達于單個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
4.Orexin對Pn
25、C網狀脊髓神經元mEPSC和mIPSC突觸傳遞的影響及機制。
在本部分工作中,我們首先以orexin-A系統(tǒng)為中心,進一步探索了其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突觸傳遞影響及機制。通過藥理學手段,我們分離出了代表突觸前興奮性信息自發(fā)釋放的mEPSC和代表突觸前抑制性信息自發(fā)釋放的mIPSC。
(1) Orexin抑制PnC網狀脊髓神經元mEPSC的頻率,但對mIPSC無顯著影響。
在測試的9例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
26、,orexin-A(300 nM)既不影響mIPSC的平均頻率(n=9,P=0.469),也不影響其平均幅度(n=9,P=0.653),說明orexi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突觸前抑制性信息釋放并無顯著影響。
在另外8例神經元中,我們發(fā)現(xiàn)orexin-A(300 nM)可以顯著抑制mEPSC的頻率(n=8,P<0.01),但不影響其幅度(n=8,P=0.501),該結果表明orexin可以通過突觸前的機制對PnC網狀脊髓神
27、經元突觸前興奮性信息釋放進行抑制性調控。
(2) Orexin通過動員內源性大麻素系統(tǒng),抑制PnC網狀脊髓神經元mEPSC的頻率。
在ACSF中加入大麻素1型受體(canabinoid type1 receptor, CB1 R)的特異性阻斷劑AM251(1μM)后,上述orexin-A(300 nM)對mEPSC頻率的抑制效應被完全阻斷(n=8,P=0.521),而mEPSC的幅度仍然不受影響(n=8,P=0.11
28、4)。綜上,該部分結果證明orexin可以通過動員內源性大麻素系統(tǒng),通過激活突觸前谷氨酸末梢CB1受體,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谷氨酸的釋放進行抑制性調控。與電生理實驗結果相一致,我們的免疫熒光結果表明內源性大麻素合成限速酶diacylglycerol lipaseα(DAGLα)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均存在豐富的表達。
5.Orexin的突觸前抑制效應參與了對CRN功能性傳入(CRN-eEPSCs)的抑制。
在上述
29、闡明orexin抑制PnC網狀脊髓神經元mEPSC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想知道該突觸前效應是否在功能活動層次參與了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所接收到的功能性興奮傳入的調控。通過電刺激CRN,我們在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中記錄到了CRN-eEPSCs。在ACSF中灌流orexin-A(300 nM)顯著抑制了刺激所誘發(fā)的eEPSC1的幅度(n=10,P<0.01)。并且該抑制效應同時伴隨著eEPSC2/eEPSC1比值的增大(n=10,P<0.0
30、1),提示orexin-A可以通過突觸前的機制對CRN興奮性信息的傳入進行抑制性調控。進一步在ACSF中加入AM251(1μM)后,上述orexin-A對eEPSC1幅度的抑制效應幾乎被完全阻斷了(n=6,P=0.203),同時eEPSC2/eEPSC1比值也不在發(fā)生變化(n=6,P=0.841)。綜上所述,該部分結果說明,上述orexin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mEPSC的抑制效應同樣在功能層次參與了對功能性興奮傳入的抑制性調控
31、 6.Orexin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的突觸后及突觸前調控效應在行為水平參與了對ASR姿勢控制行為的調節(jié)。
在上述研究發(fā)現(xiàn)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在行為水平觀察了orexin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介導的ASR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PnC腦區(qū)雙側微量注射30μM orexin-A在不同聲音刺激強度(94-112 dB)下均顯著增大了ASR反應幅度。這與orexi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突觸后的興奮效應相一致。但PnC腦區(qū)雙側微
32、量注射3μM orexin-A在較小的94 dB聲音刺激時卻顯著抑制了ASR反應幅度(P<0.01,n=13)。有意思的是,在注射3μMorexin-A的同時注射AM251(1 mM)阻斷orexi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的突觸前抑制效應后,3μM orexin-A在94 dB時對ASR發(fā)生幅度的抑制效應被完全阻斷。該結果表明,在orexin-A濃度較低且外界傳入聲音強度較弱時,orexin-A對突觸前興奮信息傳入的抑制效應大于對突
33、觸后的興奮效應,使得其整合后在行為水平表現(xiàn)為抑制ASR反應。與此相一致,我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30μMorexin-A對于ASR的閾值并無顯著影響(n=9,P=0.347);但3μMorexin-A卻顯著增加了ASR發(fā)生的閾值(n=9,P=0.347)。該部分結果不僅表明orexin-A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的突觸前、后調節(jié)效應分別參與了對其幅度和閾值的調控,同時也提示在不同生理情況下,這兩者在神經元活動及行為層次的整合可以促進PnC網狀脊髓神
34、經元對較強刺激做出快速有效反應,并同時過濾噪聲傳入信息的影響,進而促進相應運動行為的高效準確執(zhí)行。
綜上所述,本文揭示了orexin和NA均可通過直接的突觸后效應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活動進行調控。其中,orexin通過激活突觸后orexin-1及orexin-2受體,并開放NSCCs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進行興奮性調控。而與orexin不同,NA通過激活共表達與PnC網狀脊髓神經元突觸后的α1和α2受體,對PnC網狀脊髓神經
35、元可以進行興奮或抑制性的雙向調控。在此基礎上,我們首先系統(tǒng)解答了orexin在PnC中作用的生理意義。Orexin不僅通過突觸后機制對PnC網狀脊髓神經元進行興奮性調控,同時通過動員內源性大麻素系統(tǒng)對其突觸前興奮信息的傳遞進行抑制性調控。該突觸前/后調控效應均在行為層次參與了對ASR行為的調節(jié)。通過上述實驗,我們系統(tǒng)揭示了orexin通過調控PnC網狀脊髓神經元活動,可以促進機體對較強刺激做出快速有效反應,并同時過濾噪聲傳入信息的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去甲腎上腺素對腦橋尾側網狀核神經元活動的調控作用及機制研究.pdf
- 去甲腎上腺素對耳蝸螺旋神經元GABA電流的作用.pdf
- 轉錄因子Phox2對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表型的調控研究.pdf
- 去甲腎上腺素對受損背根節(jié)神經元持續(xù)性鈉流的作用.pdf
- 藍斑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在斑馬魚全身麻醉中的作用.pdf
- 黑質致密部神經元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敏感性與其放電型式的關系
- 去甲腎上腺素
- Hypocretin對NMDA受體介導的藍斑神經元胞體樹突去甲腎上腺素遞質釋放的增強作用.pdf
- 去甲腎上腺素α24受體在內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樹突棘發(fā)育中的作用.pdf
- 聽覺下行投射對耳蝸核背側核神經元調控作用的研究.pdf
- 24836.去甲腎上腺素β受體在小鼠內側前額葉皮層和杏仁體基底外側核中間神經元的分布
- 交感神經及其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對小鼠子宮巨噬細胞的影響.pdf
- 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對腫瘤生長及化療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大鼠腦組織中去甲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濃度變化與尿毒癥腦病的關系.pdf
- 神經肽Y對癲癇大鼠海馬神經元AMPA受體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pdf
- 神經肽Y對大鼠皮層神經元NMD電流和大鼠癲癇發(fā)作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pdf
- 雙側腎神經去除對異丙腎上腺素誘導大鼠心衰的影響.pdf
- 射頻消融腎交感神經對高血壓犬去甲腎上腺素的影響及機制研究.pdf
- 下丘腦外側核和伏隔核Orexin神經元在大鼠果糖暴食中的作用及調控.pdf
- 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對背側中縫核內神經元活動調節(jié)的抑郁神經機制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