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nèi)科辯證方劑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一章.中醫(yī)內(nèi)科辯證方劑 一、感冒 1.風(fēng)寒證:辛溫解表-荊防敗毒散 藥物組成:荊芥穗 5 克,防風(fēng) 5 克,羌獨活各 5 克,柴胡 6 克,茯 苓 6 克,甘草 3 克,枳殼 6 克,桔 梗 5 克,川芎 5 克,黨參 6 克,薄 荷 3 克。 2.風(fēng)熱證:辛涼解表- 銀翹散、 組成:銀花 9 克 連翹 9 克 苦桔 梗 6 克 薄荷 6 克 竹葉 4 克 生 甘 草 5 克 荊芥穗 5 克 淡豆豉 5 克 牛蒡子 9 克 蘆根 3

2、0 克。 蔥豉桔梗湯 【組成】鮮蔥白 10 克,苦桔梗 5 克,淡豆豉 15 克,焦山梔 9 克,薄 荷 葉 5 克,連翹 6 克,甘草 3 克,鮮 淡竹葉 12 克。 3.暑濕證:清暑祛濕解表- 新加香薷飲 組成;香薷 6 克(二錢) ,銀花 9 克 (三錢) ,鮮扁豆花 9 克(三錢) ,厚樸 6 克(二錢) ,連翹 6 克(二錢) 。4.氣虛感冒:益氣解表- 參蘇飲 組成:木香 15 克紫蘇葉干葛(洗)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炒

3、)前 胡(去苗) 人參茯苓(去皮)各 23 克枳殼(去 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 (炙)陳皮(去白)各 15 克 5.陰虛感冒:滋陰解表- 加減葳蕤湯 【組成】生葳蕤 9 克,生蔥白 6 克,桔梗 4.5 克,東白薇 3 克 ,淡豆豉 12 克,薄荷 4.5 克,炙甘 草 1.5 克,紅棗二枚。 二、咳嗽 1.風(fēng)寒襲肺:疏風(fēng)散寒、宣肺止咳 - 三拗湯、 組成;麻黃(不去根節(jié)) ,杏仁(不 去皮尖) ,甘草(不炙) ,各等分 (30 克

4、) 。止咳散 組成;桔梗(炒)荊芥紫菀(蒸) 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即各 1 千克) 甘草(炒,十二兩即 375 克)陳皮 (水洗去白,一斤即 500 克) 2.風(fēng)熱犯肺:疏風(fēng)清熱、宣肺化痰 - 桑菊飲 組方由:桑葉(7.5 克)菊花(3 克)杏仁(6 克)連翹(5 克)薄荷 (2.5 克) 桔梗(6 克)甘草(2.5 克)蘆根 (6 克 3.風(fēng)燥傷肺:疏風(fēng)清肺、潤肺止咳 - 桑杏湯 組成;桑葉 3 克杏仁 4.5 克沙參 6 克象

5、貝 3 克香豉 3 克梔皮 3 克梨皮 3 克 4.痰濕蘊肺: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 二陳湯、 組成;半夏 15 克,陳皮、茯苓各 12 克,炙甘草 3 克 三子養(yǎng)親湯: 組成;白芥子 10 克,蘇子 12 克, 萊菔子 12 克。 5.痰熱郁肺:清熱化痰肅肺- 清金化痰湯 【組 成】黃芩、山梔子各 12 克, 知母、桑白皮、瓜蔞仁各 15 克, 貝母、麥門冬、橘紅、茯苓、桔梗 各 9 克,甘草 3 克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順氣降火

6、 - 瀉白散合黛蛤散 【組成】地骨皮(30 克)桑白皮 (炒,30 克)甘草(炙,3 克)青 黛 30g 蛤殼 300g 7.肺陰虧耗: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 沙參麥冬湯 【組成】北沙參 10 克、玉竹 10 克、麥冬 10 克、天花粉 15 克、扁 豆 10 克、 桑葉 6 克、生甘草 3 克。 三、肺癰 1.初期:清肺解表- 銀翹散 組成:銀花 9 克 連翹 9 克 苦桔 梗 6 克 薄荷 6 克 竹葉 4 克 生 甘草 5 克 荊

7、芥穗 5 克 淡豆豉 5 克 牛蒡子 9 克 蘆根 30 克。 2.成癰期:清肺化瘀消癰- 千金葦莖湯、 方組、葦莖 30g 薏苡仁 10~20g 桃仁log 冬瓜仁 log 如金解毒散 組成:桔梗 6g,甘草 9g,黃連 4g (炒) ,黃芩 4g(炒) ,黃柏 4g (炒) ,山梔(炒)4g3.潰膿期:解毒排膿- 加味桔梗湯 組成;桔梗(去蘆)8 分,白及 8 分,橘紅 8 分,甜葶藶(微炒)8 分,甘草節(jié) 1 錢 5 分, 貝母

8、 1 錢 5 分,苡仁 5 錢,金銀花 5 錢 4.恢復(fù)期:養(yǎng)陰補肺- 沙參清肺湯、 組成:黃芪 10g,太子參 10g,粳米 15g,北沙參 10g,麥冬 10g,石膏 20g,桔梗 10g, 薏苡仁 15g,冬瓜仁 30g,半夏 10g, 白及 10g,合歡皮 10g 等 桔梗杏仁煎 【組成】 ;桔梗杏仁甘草各 3 克阿膠 銀花麥冬百合夏枯草連翹各 6 克 貝母 9 克枳殼 4.5 克紅藤 9 克 四、哮證 1.發(fā)作期 1)寒哮:溫

9、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黃湯 組成射干 9 克(三兩) ;麻黃 9 克 (四兩) ;生姜 9 克(四兩) ;細(xì)辛 3 克(三兩) ;紫菀 6 克(三兩)款冬花 6 克(三兩) ;大棗 3 枚(七 枚) ;半夏 9 克(半升) ;五味子 3 克(半升) 2)熱哮: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湯 【組成】 ;白果 21 枚(去殼,炒黃 色,分破)麻黃款冬花桑皮(蜜炙)各 9 克蘇子 6 克, 法制半夏(如無,甘草煎湯,泡七 次)9 克杏仁(

10、去皮、尖)黃芩(微炒) 各 4.5 克甘草 3 克 2.緩解期 1)肺虛證:補肺固衛(wèi)- 玉屏風(fēng)散 組成; 防風(fēng) 1 兩(15 克) ,黃芪 2 兩(30 克,蜜炙) ,白術(shù) 2 兩(30 克)2)睥虛證:健脾化痰- 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9 克)白術(shù)(9 克)茯 苓(9 克)炙甘草(6 克)陳皮(3 克)半夏(4.5 克) 。3)腎虛證:補腎攝鈉- 金匱腎氣丸、 處方.地黃 108g 山藥 27g 山茱萸 (酒炙)27g 茯苓 78g

11、牡丹皮 27g 澤 瀉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4.5g 牛膝(去 頭)27g 車前子(鹽炙)27g 七味都?xì)馔?處方】五味子(制)150g 山茱萸 (制)200g 茯苓 150g 牡丹皮 150g 等 五、喘證 1.實喘 1)風(fēng)寒襲肺:宣肺散寒- 麻黃湯 組成】麻黃(9 克)桂枝(6 克)杏仁(6 克)甘草(3 克) 2)表寒里熱:宣肺泄熱- 麻杏石甘湯 [組成]麻黃 5~15 杏仁 10 石膏 15~45 生甘草 10 3)

12、痰熱郁肺:清泄痰熱- 桑白皮湯 【組成】桑白皮 4.5 克澤瀉黑玄參 各 2.4 克甘草 0.75 克麥門冬(去心) 黃芩旋復(fù)花各 3 克菊花 1.5 克 地骨皮桔梗白茯苓各 2.1 克 4)痰濁阻肺:化痰降氣- 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組成;半夏 15 克,陳皮、茯苓各 12 克,炙甘草 3 克白芥子 10 克,蘇子 12 克,萊菔子 12 克。 2.虛喘 1)肺虛:補肺益氣養(yǎng)陰- 生脈散合補肺湯 組成;西洋參 10g,麥冬 30g,五味

13、 子 10g,黃芪 30g,桑白皮 20g,防 風(fēng) 10g,熟地 25g,川貝 12g, 淮山藥 30g,薏苡仁 30g,半枝蓮 30g,魚腥草 15g,白花蛇舌草 30g 2)腎虛:補腎納氣 腎陽虛- 金匱腎氣丸、 處方.地黃 108g 山藥 27g 山茱萸 (酒炙)27g 茯苓 78g 牡丹皮 27g 澤 瀉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4.5g 牛膝(去 頭)27g 車前子(鹽炙)27g 參蛤散 【組成】蛤蚧 1 對、人參 9

14、 克。研 末,每服 1~2 克, 腎陰虛- 七味都?xì)馔韬仙}散 【處方】熟地黃 240 克(忌鐵,杵 膏)山茱萸(酒潤,去核)干山藥 (炒)各 120 克牡丹皮(酒洗,微炒)白茯苓(去 皮,乳制)澤瀉(去毛,酒浸, 焙)各 90 克肉桂(去皮,忌火)30 克 人參(9 克)麥門冬(9 克)五味子 (6 克) 六、肺脹 1)肺腎氣虛:補肺納腎、降氣平喘 - 平喘固本湯、 組成】黨參 15 克,五味子 6 克,冬 蟲夏草 6 克,胡桃肉 1

15、2 克,靈磁石 18 克,沉香、坎臍、蘇子各 15 克, 款冬花 12 克,法半夏 12 克,橘紅 6 克。水煎服。 補肺湯 2)陽虛水泛:溫腎健脾、化飲利水 - 真武湯合五苓散 組成:茯苓三錢 9g 芍藥三錢 9g 白 術(shù)二錢 6g 生姜三錢 9g 附子炮去 皮,一枚,破八片 9g。 豬苓 12g 去皮,澤瀉 20g,白術(shù) 12g,茯苓 12g,桂枝 8g 去皮; 3)痰蒙神竅:滌痰、開竅、熄風(fēng)- 滌痰湯 組成】南星(姜制)半夏(湯洗

16、七次) 各 2.5 克枳實(麩炒)茯苓(去皮)各 6 克橘紅 4.5 克 石菖蒲人參各 3 克竹茹 2.1 克甘草 1.5 克 七、肺癆 1)肺陰虧損:滋陰潤肺- 月華丸 【組成】天冬(去心,蒸)生地(酒 洗)麥冬(去心,蒸)熟地(九蒸,曬) 山藥(乳蒸)百部(蒸) 沙參(蒸)川貝母(去心,蒸)真阿膠 各 30 克茯苓(乳蒸)獺肝廣三七各 15 克 【用法】用白菊花 60 克(去蒂),桑 葉 60 克(經(jīng)霜者)熬膏,將阿膠化入 膏內(nèi)和藥

17、,稍加煉蜜為丸,如彈子 大 2)陰虛火旺:滋陰降火- 百合固金丸合 處方:百合 100g 地黃 200g 熟地黃 300g 麥冬 150g 玄參 80g 川貝母 100g 當(dāng)歸 100g 白芍 100g 桔梗 80g 甘草 100g 秦艽鱉甲散 組成;柴胡鱉甲(去裙襕,酥炙,用 九肋者)地骨皮各 30 克秦艽當(dāng)歸知 母各 15 克 上藥研為粗末。每次 15 克,用水 200 毫升,加青蒿 5 葉,烏梅 1 個, 煎至 140 毫升,去滓

18、,臨臥、空腹 各一服 3)氣陰耗傷:益氣養(yǎng)陰- 保真湯 [組成]藁本(去蘆)川芎各 120 克甘 草(炒)60 克蒼術(shù)(洗,銼,麩炒)500 克 4)陰陽兩虛:滋陰補陽- 補天大造丸 【組成】紫河車 1 個(頭生男胎 者,用米泔水洗凈,再入長流水 洗,以砂鍋內(nèi)碗盛蒸爛, 石臼內(nèi)杵爛,入藥) ,鹿茸(炙)2 兩,虎脛骨(炙)1 兩,大龜版 (炙)2 兩,生地(酒炒,蒸 1 日, 杵爛) 、山藥 4 兩(炒) ,丹皮 3 兩,澤瀉 3 兩,

19、白茯苓 3 兩,山萸 肉 4 兩,天冬 3 兩,麥冬 2 兩, 五味子 3 兩,枸杞子 4 兩,當(dāng)歸 4 兩,菟絲子 3 兩,破故紙(酒炒)2 兩,牛膝 3 兩,杜仲(酒炒)3 兩, 肉蓯蓉 3 兩(酒浸,去鱗甲 八、痰飲 1)脾陽虛弱:溫脾化飲- 苓桂術(shù)甘湯 組成:茯苓四兩(12 克)桂枝去皮 三兩(9 克)白術(shù)二兩(6 克)甘草 炙二兩(6 克) 小半夏加茯苓湯 組 成:半夏 16 克、生姜 16 克、 茯苓 6 到 16 克 2

20、)飲留胃腸:攻下逐飲- 甘遂半夏湯 【處方】甘遂 3 克半夏 9 克(以水 200 毫升,煮取 100 毫升,去滓)芍 藥 15 克甘草 6 克(炙) 已椒藶黃丸 【組成】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 各一兩 【加減法】 A.如果水飲犯肺,兼見喘咳,加麻 黃 4g 杏仁 12g B.如痰涎雍盛,加紫蘇子 12g 萊菔 子 10g C.氣滯較甚,腹?jié)M較重,加川樸 12g 檳榔 10g D.如果病人久病體虛,中氣不足 者,加人參 10g(另燉服)

21、白術(shù) 15g 黃 芪 24g 2.懸飲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湯 組成:柴胡 10 克,干姜 5 克,半夏 10 克,黃芩 10 克,瓜蔞 10 克,枳 殼 12 克,桔梗 12 克, 赤芍 12 克,甘草 6 克,大棗 5 枚。 2)飲停胸脅:逐水祛飲- 十棗湯 散劑: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等份 為末,或裝入膠囊,體質(zhì)強壯者服 3-4.5g 左右, 體質(zhì)羸弱者服 0.6-1.5g 左右,宜早 晨空腹服,日服 1 次,以大棗十枚

22、 煎湯送下。 控涎丹 【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各 10 克 3)絡(luò)氣不和:理氣和絡(luò)- 香附旋覆花湯 組成香附 10 克、旋覆花(包煎)10 克、炙蘇子 10 克、光杏仁 10 克、 桔梗 10 克、 制半夏 10 克、桃仁 10 克、紅花 10 克、當(dāng)歸 10 克、赤芍 10 克、柴胡 10 克、云茯苓 18 克、 苡仁 30 克、延胡 12 克,水煎服 4)陰虛內(nèi)熱:滋陰清熱- 沙參麥氣湯、 【組成】北沙參 10 克、玉竹 10 克、麥

23、冬 10 克、天花粉 15 克、扁 豆 10 克、桑葉 6 克、生甘草 3 克 瀉白散 【組成】地骨皮(30 克)桑白皮 (炒,30 克)甘草(炙,3 克) 3)飲退正虛:溫補脾腎、兼化水飲 - 金匱腎氣丸 組方熟地黃四兩,忌杵膏;白茯苓 去皮乳制,三兩;山茱萸酒潤,去 核; 干山藥微炒;牡丹皮酒洗,微炒; 澤瀉去毛,酒浸,焙干;車前子微 炒;川牛膝酒洗培干; 肉桂去皮忌火,各一兩;附子如法 制熟,五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 子大, 空心

24、白滾湯送下三錢。忌蘿卜。 九、自汗、盜汗 1)肺衛(wèi)不固:益氣固表- 玉屏風(fēng)散 組成:防風(fēng) 1 兩(15 克) ,黃芪 2 兩 (30 克,蜜炙) ,白術(shù) 2 兩(30 克) 2)營衛(wèi)不和:調(diào)和營衛(wèi)- 桂枝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錢(9 克) 芍藥三錢(9 克)生姜(9 克)三錢 大棗(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錢 (炙,6 克) 3)陰虛火旺:滋陰降火- 當(dāng)歸六黃湯 組成;當(dāng)歸(6 克)生地黃(6 克) 熟地黃(6 克)黃芩(6 克)

25、黃柏 (6 克) 黃連(6 克)黃芪(12 克) 十、血證 1.咳血 1)燥熱傷肺:清熱潤肺、寧絡(luò)止血 - 桑杏湯 【組成】;桑葉 3 克、杏仁 4.5 克、 沙參 6 克、象貝 3 克、香豉 3 克、 梔皮 3 克、梨皮 3 克。 2)肝火犯肺:清肝瀉肺、涼血止血 - 瀉白散合黛蛤散 【組成】;桑白皮 2 克、地骨皮 12 克、梔子 9 克、黃芩 9 克,知母 9 克、天花粉 9 克,青皮 9 克、 海蛤殼 15 克、大青葉 9 克、

26、甘草 5 克。 3)陰虛肺熱:滋陰潤肺、寧絡(luò)止血 - 百合固金丸 處方:百合 100g 地黃 200g 熟地黃 300g 麥冬 150g 玄參 80g 川貝母 100g 當(dāng)歸 100g 白芍 100g 桔梗 80g 甘草 100g 制 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細(xì)粉,過 篩,混勻。每 100g 粉末 用煉蜜 20~30g 加適量的水泛丸, 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 70~ 90g 制成大蜜丸 2.吐血 1)胃熱壅盛: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

27、瀉心湯合十灰散 【組成】;黃芩 9g 黃連 3g 大黃后下 9g 大薊 15g 側(cè)柏葉 15g 茜草根 30g 山梔 9g 白茅根 30g 牡丹皮 9g 棕櫚皮 9g 荷葉 9g 小薊 15g 2)肝火犯胃: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 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 12 克、黃芩 4 克、梔子 9 克、澤瀉 9 克、木通 4 克、車前子 4 克、 當(dāng)歸 4 克、柴胡 4 克、甘草 3 克、生地黃 18 克。 3)氣虛血溢:益氣、健脾、攝血-

28、 歸脾湯 組成:白術(shù) 1 錢,當(dāng)歸 1 錢,白茯 苓 1 錢,黃耆(炒)1 錢,龍眼肉 1 錢,遠(yuǎn)志 1 錢, 酸棗仁(炒)1 錢,木香 5 分,甘草 (炙)3 分,人參 1 錢。 3.尿血 1)下焦熱盛: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小薊飲子 組成;生地黃洗,四兩[30g]、小薊 半兩[15g]、滑石半兩[15g]、木通 半兩[6g]、 蒲黃半兩(炒)[9g]、藕節(jié)半兩 [9g]、淡竹葉半兩[9g]、當(dāng)歸(酒 浸)半兩[6g]、 山梔子半兩

29、[9g]、炙甘草半兩 [6g]。 2)腎虛火旺: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 知柏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 24 克,山茱萸 12 克,山藥 12 克,澤瀉 9 克,茯苓 9 克,丹皮 9 克,知母 12 克,黃柏 12 克。 3)脾不統(tǒng)血:補脾攝血- 歸脾湯 組成】;白術(shù) 9 克,獲神 9 克,黃芪 12 克,龍眼肉 12 克,酸棗仁 12 克,人參 6 克, 木香 6 克,炙甘草 sg,當(dāng)歸 9 克, 遠(yuǎn)志 6 克。 4)腎氣不固:補益腎氣、

30、固攝止血 - 無比山藥丸 組成】;山茱萸(15g) 、澤瀉 (20g) 、熟地(20g) 、茯苓 (15g) 、巴戟天(10g) 、牛膝(15g赤石脂(10g) 、山藥(25g) 、杜仲 (15g) 、肉蓯蓉(15g) 。十一、心悸 1)心虛膽怯: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 安神定志丸 配方:茯苓、茯神、人參、遠(yuǎn)志各 30g、石菖蒲、龍齒各 15g 酸棗仁湯 配方:酸棗仁 18 克, 甘草 6 克,知母 12 克,茯苓 6 克, 川芎 6

31、克 2)陰虛火旺: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 天王補心丹、 [組成]酸棗仁 12 柏子仁 10 當(dāng)歸 10 天冬 9 麥冬 10 生地 15 人參 10 丹參 9 玄參 10 云苓 12 五味 子 8 遠(yuǎn)志肉 9 桔梗 8 朱砂安神丸 組成;朱砂半兩(15g)黃連六錢(18g) 炙甘草五錢半(17g)當(dāng)歸二錢半(8g) 生地黃二錢半(8g)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氣通絡(luò) - 桃仁紅花煎 [組成];桃仁 18g、紅花 15g、當(dāng)歸 40g

32、、丹參 30g、赤芍 20g、川芎 20g、二花 30g、連翹 20g、 全蟲 10g、蜈蚣 15g、土元 12g、元 胡 20g、蒼術(shù) 20g、甘草 6g,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 - 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dāng)歸 9 克、生地黃 9 克、桃 仁 12 克、紅花 9 克、枳殼 6 克、赤 芍 6 克、川芎 5 克、 柴胡 3 克、桔梗 5 克、牛膝 9 克、 甘草 3 克。 2)痰濁壅塞:通陽瀉濁、豁痰開結(jié) - 瓜

33、萎薤白半夏湯 組成】栝蔞實 12 克,薤白、半夏各 9 克,白酒 70 毫升(非現(xiàn)代之白 酒, 實為黃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3)陰寒凝滯: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 瓜蔞薤白白酒湯 【組成】瓜蔞實一枚(24g) 、薤白 半升(12g) 、白酒七升(適量) 。4)心腎陰虛:滋陰益腎、養(yǎng)心安神 - 左歸飲 【組成】熟地(9-30 克)山藥(6 克)枸杞子(6 克)炙甘草(3 克) 茯苓(4.5 克)山茱萸(3-6 克,畏 酸者少用之) 5)

34、氣陰兩虛: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luò) - 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營湯 組成:太子參 15-30g,麥冬 10- 30g,五味子 6-9g,白術(shù) 9g,茯苓 15g,炙甘草 6g, 白芍 9g,遠(yuǎn)志 10g,陳皮 6g,五味 子 6g,黃芪 15g,肉桂 9g 丹參 10- 30g 佛手 10-15g 內(nèi)金 10-15g 炒枳殼-柴胡疏肝散、 【組成】陳皮(醋炒)柴胡各 6 克川 芎枳殼(麩炒)芍藥各 4.5 克甘草 (炙)1,5 克香附 4.5 克 胃

35、苓湯 組成:蒼術(shù) 15 克,白術(shù) 15 克,厚 樸 10 克,陳皮 10 克,茯苓 20 克, 澤瀉 10 克,豬苓 10 克,桂枝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姜 10 克。 2)寒濕困脾: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實脾飲 組成】白術(shù) 12 克、厚樸 6 克、木瓜 6 克、木香 3 克、草果 3 克、大腹子 (即檳榔)6 克、茯苓 15 克 、干姜 6 克、制附子 6 克、炙甘草 3 克、生姜 3 片、大棗 3 枚。 3)濕熱蘊結(jié):清熱利

36、濕、攻下逐水 -中滿分消丸、 處方黨參 24g 白術(shù)(麩炒)24g 茯苓 96g 甘草 24g 陳皮 96g 半夏(制) 24g 砂仁 24g 枳實 96g 厚樸(姜制)48g 豬苓 96g 澤瀉 24g 黃芩 96g 黃連 12g 知母 48g 姜黃 96 茵陳蒿湯由茵陳蒿六兩(12 克)梔子 十四枚(9 克)大黃二兩(9 克)組成 4)脾腎陽虛: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附子理中丸、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150g

37、 干姜 100g 甘 草 100g 五苓散 [組成]豬苓十八銖(9g)澤瀉一兩六 銖(15g)白術(shù)十八銖(9g)茯苓十八銖 (9g)桂枝半兩(6g)水煎服 三十、頭痛 1)風(fēng)寒頭痛:疏風(fēng)散寒-川芎茶調(diào) 散 【組成】薄荷 24 克,荊芥 12 克, 川芎 12 克,白芷 6 克,羌活 6 克, 防風(fēng) 4.5 克,細(xì)辛 3 克,甘草 6 克。 2)風(fēng)熱頭痛:疏風(fēng)清熱-芎芷石膏 湯 方藥:川芎 12g,白芷 9g,石膏 20g, 菊花 9g,

38、藁本 12g,黃芩 6g,梔子 6g, 薄荷 6g,羌活 9g.水煎,每日 1 劑,早 晚分服. 3)風(fēng)濕頭痛:祛風(fēng)勝濕-羌活勝濕 湯 組成:羌活 15 克,獨活 15 克,防 風(fēng) 15 克,桑枝 40 克,穿山龍 25 克,藁本 10 克,蔓荊子 15 克, 威靈仙 20 克,川芎 15 克,甘草 15 克 4)肝陽頭痛:平肝潛陽-天麻鉤藤 飲 [組成]天麻 10 鉤藤 12(后下)石決明 18(先煎)梔子 9 黃芩 9 川牛膝 12

39、 杜 仲 9 益母草 9 桑寄生 9 夜交藤 9 茯 神 9 1.有痰者可加入川貝 10 膽南星 6.2. 手足發(fā)麻者加入廣地龍 10.希薟草 12.3.視物不清者,可入加決明子 9. 茺蔚子 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龍膽草 10.夏 枯草 15.5.偏于風(fēng)盛者,可加入龜板 15.牡蠣 25. 5)腎虛頭痛:養(yǎng)陰補腎-大補元煎 人參 20 克、山藥 15 克、杜仲 15 克、熟地 20 克、當(dāng)歸 15 克、枸杞 15 克、山茱萸

40、12 克、炙甘草 12 克。 6)血虛頭痛:養(yǎng)血為主-加味四物 湯【組成】熟地黃 15g 白芍藥 10g 當(dāng)歸 12g 川芎 8g 桃仁 6g 紅花 6g 7)痰濁頭痛:化痰降逆-半夏白術(shù) 天麻湯 【組成】半夏 9 克,天麻 9 克,白術(shù) 9 克,茯苓 9 克,橘紅 6 克,甘草 6 克, 生姜 6 克,大棗 3 枚。 8)瘀血頭痛:活血化瘀-通竅活血 湯 【組成】赤芍 3 克川芎 3 克桃仁 9 克(研泥)紅棗 7 個(去核)紅花 9

41、 克 老蔥 3 根(切碎)鮮姜 9 克(切碎)麝 香 0.15 克(絹包) 【用法】用黃酒 250 毫升,將前七 味煎至 150 毫升,去滓,將麝香入 酒內(nèi),再煎二沸,臨臥服。 三十一、眩暈 1)肝陽上亢: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 -天麻鉤藤飲 [組成]天麻 10 鉤藤 12(后下)石決明 18(先煎)梔子 9 黃芩 9 川牛膝 12 杜 仲 9 益母草 9 桑寄生 9 夜交藤 9 茯 神 9 2)氣血虧虛:補養(yǎng)氣血、健運脾胃 -歸脾湯 組成

42、:黨參 20 克,黃芪 20 克,茯神 15 克當(dāng)歸 6 克,熟地黃 15 克,酸棗仁 12 克,遠(yuǎn)志 6 克,五味子 6 克,麥冬 15 克,甘草 6 克。 3)腎精不足: 陰虛:補腎滋陰-左歸丸 【組成】大懷熟地(240 克)山藥 (炒,120 克)枸杞(120 克)山茱 萸(120 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鹿角膠(敲碎,炒珠,120 克) 龜 板膠(切碎,炒珠,120 克)菟絲子 (制,120 克) 陽虛:補腎助陽-右歸丸

43、組成熟地黃 240 克,炒山藥 120 克、枸杞子(微炒)120 克、鹿角膠 (炒珠)120 克、制菟絲子 120 克、杜 仲(姜汁炒)各 120 克,山茱萸(微 炒)90 克、 當(dāng)歸(便溏勿用)各 90 克,肉桂、制 附子各 60 克。 4)痰濁中阻: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 【組成】半夏 9 克,天麻 9 克,白 術(shù) 9 克,茯苓 9 克,橘紅 6 克,甘 草 6 克,生姜 6 克,大棗 3 枚。 三十二、中風(fēng) 1.中經(jīng)

44、絡(luò) 1)絡(luò)脈空虛、風(fēng)邪入中:祛風(fēng)、養(yǎng) 血、通絡(luò)-大秦艽湯 【組成】秦艽三兩(9 克),川芎、獨 活、當(dāng)歸、白芍、石膏、甘草各二 兩(各 6 克),羌活、防風(fēng)、白芷、 黃芩、白術(shù)、茯苓、生地、熟地各 一兩 (各 3 克),細(xì)辛半兩(2 克) 2)肝腎陰虛、風(fēng)陽上擾:滋陰潛 陽、熄風(fēng)通絡(luò)-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組成懷牛膝一兩[30g],生赭石(軋 細(xì))一兩[30g],川楝子(搗碎)兩錢 [6g],生龍骨(搗碎)五錢[15g],生 牡蠣(搗碎)五錢[1

45、5g],生龜版(搗 碎 )五錢[15g],生杭芍、玄參、天冬 各五錢[各 15g],生麥芽、茵陳各二 錢[各 6g],甘草一錢半[4.5g]。 2.中臟腑 1)陽閉:清肝熄風(fēng)、辛涼開竅-局 方至寶丹、 組成:犀角 200g(現(xiàn)改用水牛角)牛 黃 50g 玳瑁 100g 琥珀 100g 朱砂 100g 雄黃 100g 麝香 10g 安息香 150g 冰片 10g 安宮牛黃丸 【處方】牛黃 100g 水牛角濃縮粉 200g 麝香 25g 珍

46、珠 50g 朱砂 100g 雄 黃 100g 黃連 100g 黃芩 100g 梔子 100g 郁金 100g 冰片 25g 2)陰閉:豁痰熄風(fēng)、辛溫開竅-蘇 合香丸 【處方】蘇合香 50g 安息香 100g 冰 片 50g 水牛角濃縮粉 200g 麝香 75g 檀香 100g 沉香 100g 丁香 100g 香附 100g 木香 100g 乳香 (制)100g 蓽茇 100g 白術(shù) 100g 訶 子肉 100g 朱砂 100g 3.脫證

47、:益氣回陽、救陰固脫-參 附湯合生脈散 藥物:參 30g,制附子 10g,麥冬 30g,五味子 10g,龍骨、牡蠣各 30g,干姜 10g。 4.后遺癥 1)半身不遂: ①氣虛血滯、脈絡(luò)瘀阻:補氣活 血、通經(jīng)活絡(luò)-補陽還五湯 黃芪 60g,當(dāng)歸 5g,赤芍 10g,紅花 5g,桃仁 6g,川芎 8g。地龍 10g, 牛膝 10g,川菖 6g,膽星 10g,丹參 15g。 ②肝陽上亢、脈絡(luò)瘀阻:平肝潛 陽、熄風(fēng)通絡(luò)-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組成:懷牛

48、膝一兩(30g)、生赭石一 兩(30g)、生龍骨五錢(15g)、生牡 蠣五錢(15g)、生龜板五錢(15g)、 生杭芍五錢(15g)、玄參五錢 (15g)、天冬五錢(15g)、川楝子二 錢(6g)、生麥芽二錢(6g)、茵陳二 錢(6g)、甘草錢半(4.5g)。 天麻鉤藤飲 [組成]天麻 10 鉤藤 12(后下)石決明 18(先煎)梔子 9 黃芩 9 川牛膝 12 杜 仲 9 益母草 9 桑寄生 9 夜交藤 9 茯 神 9 2)語言不利

49、: ①風(fēng)痰阻絡(luò)、舌強語謇:祛風(fēng)除 痰、宣竅通絡(luò)-解語丹 【處方】白附子(炮)石菖蒲遠(yuǎn)志 肉天麻全蝎(去毒,酒炒)羌活僵 蠶各 30 克木香 15 克牛膽南星 30 克 , ②腎虛精虧、音暗失語、心悸:滋 陰補腎利竅-地黃飲子 處方】生地黃汁 30 毫升,蘆根 15 克,生麥門冬 25 克(去心),人參 15 克,白蜜 15 毫升,橘皮 10 克,生姜 15 克。 3)口眼渦斜:祛風(fēng)、除痰、通絡(luò)- 牽正散 組成】白附子僵蠶(各 5-9g)

50、全蝎去 毒,并生用,各等分(3-5g) 三十三、痙證 1)邪壅經(jīng)絡(luò):祛風(fēng)散寒、和營燥濕 -羌活勝濕湯 組成:羌活 15 克,獨活 15 克,防風(fēng) 15 克,桑枝 40 克,穿山龍 25 克,藁本 10 克,蔓荊子 15 克,威 靈仙 20 克,川 芎 15 克,甘草 15 克。 2)熱甚發(fā)痙:泄熱存津、養(yǎng)陰增液 -增液承氣湯 【組成】玄參 30 克(一兩) ,麥冬 (連心) 、細(xì)生地各 25 克(各八 錢) ,大黃 9 克(三錢) ,

51、芒硝 5 克 (一錢五分) 3)陰血虧虛:滋陰養(yǎng)血-四物湯合 大定風(fēng)珠 四物湯.組成為熟地 12g,當(dāng)歸 9g, 白芍 9g,川芎 6g。大定風(fēng)珠【組 成】生白芍 18 克阿膠 9 克生龜版 12 克干地黃 18 克麻仁 6 克五味子 6 克 生 牡蠣 12 克麥冬 18 克(連心)炙甘草 12 克雞子黃 2 枚鱉甲 12 克(生) 4)剛痙:解肌發(fā)汗、益陰養(yǎng)津-葛 根湯 【組成】葛根 12 克麻黃 9 克(去 節(jié))桂枝 6 克(去皮)

52、生姜 9 克 (切)甘草 6 克(炙)芍藥 6 克大 棗 12 枚(擘) 5)柔痙:疏風(fēng)解表、和營養(yǎng)津-瓜 蔞桂枝湯 組成瓜蔞根 2 兩,桂枝 3 兩,芍藥 3 兩,甘草 2 兩,生姜 3 兩(切),大棗 12 枚(擘)。 三十四、瘧疾 1)正瘧:祛邪截瘧、和解表里-柴 胡截瘧飲【處方】小柴胡湯加常 山、檳榔、烏梅、桃仁。 2)溫瘧:清熱解表、和解祛邪-白 虎加桂枝湯 組成知母 180 克、甘草(炙)60 克、 石膏 500 克、粳米

53、60 克、桂枝(去 皮)90 克。 三十五、水腫 1)風(fēng)水泛濫:疏風(fēng)清熱、宣肺行水 -越婢加術(shù)湯 【處方】麻黃 12 克石膏 25 克生姜 9 克甘草 6 克白術(shù) 12 克大棗 15 枚 2)濕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麻黃 6g,連翹 10g,杏仁 10g,赤小 豆 20g,大棗 3 枚,生桑皮 10g,生 姜 10g,甘草 5g,茯苓 15g,澤瀉 10g,車前子(包煎)10g,公英 15g,地丁

54、10g,野菊花 10g,二花 12g,穿心 連 10g。水煎服,5 劑。 3)水濕浸漬: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五皮飲合胃苓湯 五皮飲【組成】陳皮 9 克、茯苓皮 24 克、生姜皮 6 克、桑白皮 9 克、 大腹皮 9 克。胃苓湯.組成:蒼術(shù) 2 錢,厚樸 2 錢,陳皮 3 錢,滑石塊 4 錢,炒白 術(shù) 4 錢,豬苓 4 錢,炒黃柏 4 錢, 炒枳殼 3 錢,澤瀉 3 錢,赤苓 4 錢,炙甘草 3 錢。 4)濕熱壅盛:分利濕熱-疏鑿飲子

55、處方】澤瀉 12 克赤小豆(炒)15 克 商陸 6 克羌活(去蘆)9 克大腹皮 15 克椒目 9 克木通 12 克 秦艽(去蘆)9 克檳榔 9 克茯苓皮 30 克 5)脾陽虛衰:溫運脾陽、以利水濕 -實脾飲 組成白術(shù) 12 克、厚樸 6 克、木瓜 6 克、木香 3 克、草果 3 克、大腹子 (即檳榔)6 克、茯苓 15 克、干姜 6 克、制附子 6 克、炙甘草 3 克、生 姜 3 片、大棗 3 枚 三十六、淋證 1)熱淋:清熱利濕通淋-

56、八正散 :車前子、瞿麥、扁蓄、滑石、山 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黃面裹 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 500g)入燈心。 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 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 服,食后臨臥。 2)血淋: 實證:清熱通淋、涼血止血-小薊 飲子 組成;生地黃洗,四兩[30g]、小薊 半兩[15g]、滑石半兩[15g]、木通 半兩[6g]、蒲黃半兩(炒)[9g]、 藕節(jié)半兩[9g]、淡竹葉 半兩[9g]、當(dāng)歸(酒浸)半兩 [6g]、山

57、梔子半兩[9g]、炙甘草半 兩[6g]。 虛證:滋陰清熱、補虛止血-知柏 地黃丸 ;熟地黃 24 克,山茱萸 12 克,山 藥 12 克,澤瀉 9 克,茯苓 9 克,丹 皮 9 克,知母 12 克,黃柏 12 克。 3)尿濁濕熱內(nèi)蘊:清熱化濕-程氏 萆解分清飲 ;萆薢 30 克,蒼白術(shù)各 6 克,黃柏 9 克,石菖蒲 9 克,蓮子心 8 克,丹 參 30 克,懷牛膝 9 克,車前子 15 克(包) ,茯苓 30 克。三十七、癃閉 1)膀

58、胱濕熱:清熱利濕、通利小便 -八正散 成分:車前子、瞿麥、扁蓄、滑 石、山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大 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各 500g)入燈心。用法:上為 散,每服 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 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 2)肺熱壅盛:清肺熱、利水道-清 肺飲 【組成】麻黃 0.6 克、玄參 1.5 克、麥冬 0.9 克、桔梗 2.7 克、知 母 1.5 克、荊芥 2.4 克、訶子 2.4 克、天花粉 1.5 克。 【用法

59、】水煎,入竹瀝、姜汁服。 3)肝郁氣滯:疏調(diào)氣機、通利小便 -沉香散 ;沉香 30g,砂仁 30g,蒼術(shù) 40g, 枳實 50g,麥芽(炒焦)40g,青皮 50g,紫蘇葉 40g,細(xì)辛 20g,川芎 40g,桔梗 30g,茯苓 40g,甘草 10g,梔子 40g,厚樸(制)30g,香附(制)40g, 木香 30g,山楂(焦)50g,陳皮 40g,藿香 40g,荊芥 40g,白芷 30g,防風(fēng) 20g,薄荷 40g,半夏(姜 制)40g,

60、白 芍 30g,葛根 40g。 4)尿路阻塞:行瘀散結(jié)、通利水道 -代抵擋丸 【組成】大黃(川產(chǎn)如錦紋者,去皮 及黑心)120 克芒硝 30 克(如欲穩(wěn), 以玄明粉代)桃仁(麩炒黃,去皮、 尖,另研如泥)60 枚當(dāng)歸尾生地黃 穿山甲(蛤粉炒)各 30 克肉桂 9~15 克 三十八、腰痛 1)寒濕腰痛:散寒行濕、溫經(jīng)通絡(luò) -甘姜苓術(shù)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甘草 6g 白術(shù) 6g 干姜 12g 茯苓 12g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61、 -身痛逐瘀湯 組成:秦艽 3 克、川芎 6 克、桃仁 9 克、紅花 9 克、甘草 6 克、羌活 3 克、沒藥 6 克、當(dāng)歸 9 克、靈脂 6 克(炒)、香附 3 克、牛膝 9 克、地 龍 6 克(去土) 3)腎虛腰痛: 偏陽虛:溫補腎陽-右歸丸 組成熟地黃 240 克,炒山藥 120 克、枸杞子(微炒)120 克、鹿角膠 (炒珠)120 克、制菟絲子 120 克、杜 仲(姜汁炒)各 120 克,山茱萸(微 炒)90 克、 當(dāng)歸(便溏勿

62、用)各 90 克,肉桂、制 附子各 60 克。 偏陰虛:滋補腎陰-左歸丸 ;大懷熟地(240 克)、山藥(炒,120 克)、枸杞(120 克)、山茱萸(120 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 克)、鹿 角膠(敲碎,炒珠,120 克)、龜板膠 ( 切碎,炒珠,120 克)、菟絲子(制, 120 克)等八味藥物組成,共同研制 為丸藥 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消 渴方 山萸肉 5 錢生黃芪 5 錢牡丹皮 2 錢, 水煎服。又

63、方:山藥 5 錢滑石 5 錢 朱砂 1 錢共為細(xì)面,均分 9 包,一 日三包,白水送下。脈數(shù)加生地; 脈虛 無力加黃芪;脈虛汗出加山萸肉、 生黃芪;口干加牡丹皮、花粉各 5 錢,麥冬 3 錢;肌膚甲錯加牡蠣、 當(dāng)歸。 2)中消: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玉 女煎 【組成】石膏(9-15 克)熟地(9- 30 克)麥冬(6 克)知母(5 克)牛 膝(5 克) 3)下消: 腎陰虧虛:滋陰固腎-六味地黃丸 【處方】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 8

64、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 瀉 60g 陰陽兩虛:溫陽滋腎固攝-金匱腎 氣丸 處方.地黃 108g 山藥 27g 山茱萸 (酒炙)27g 茯苓 78g 牡丹皮 27g 澤 瀉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4.5g 牛 膝(去頭)27g 車前子(鹽 炙)27g 為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 四十、痹證 1)行痹:祛風(fēng)通絡(luò)、散寒除濕-防 風(fēng)湯 ;白芷 10 殼杏仁 10 克羌活 10 克防 風(fēng) 10 克薄荷 10

65、克白芍 10 克板藍(lán)根 20 克連翹 10 克金銀花 10 克黃苓 10 克 2)痛痹:溫經(jīng)散寒、祛風(fēng)除濕-烏 頭湯 材料:香米 50 克,生川烏 10 克,薏苡仁 6 克,姜汁、蜜少許。 做法:將香米、生川烏、薏苡仁放 入鍋中,加水 500 毫升,水沸后取 微火煮,并下姜汁、蜜 3 勺,煮至 米爛為度。 3)著痹:除濕通絡(luò)、祛風(fēng)散寒-薏 苡仁湯 【處方】桔梗 30 克甘草 60 克薏苡 仁 90 克【制法】上藥銼碎,如麻豆 大。 4)

66、風(fēng)濕熱痹:清熱通絡(luò)、祛風(fēng)除濕 -白虎桂枝湯 組成;知母 180 克、甘草(炙)60 克、石膏 500 克、粳米 60 克、桂枝 (去皮)90 克。 四十一、痿證 1)肺熱津傷:清熱潤燥、養(yǎng)肺生津 -清燥救肺湯 【處方】桑葉(經(jīng)霜者,去枝、 梗)9 克石膏(煅)7.5 克甘草 3 克 人參 2.1 克胡麻仁(炒,研)3 克真 阿膠 2.4 克麥門冬(去心)3。6 克 杏仁(泡,去皮、尖,炒黃)2.1 克 枇杷葉 1 片(刷去毛,蜜涂炙黃)

67、 2)濕熱浸淫、氣血不運:清熱利 濕、通利筋脈-加味二妙散 炒蒼術(shù) lOg,炒黃柏 5g,肉桂 2g(后 下),半夏 lOg,制南星 lOg,炙遠(yuǎn) 志 5g,石菖蒲 lOg,金櫻子 12g,芡 實 11g,煅牡蠣 25g,(先煎),蓮須 lOg ,蛇床子 lOg,細(xì)辛 2g。 3)脾胃虧虛、精微不運:補脾益 氣、健運升清-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人參 100g,茯苓 100g,白 術(shù)(炒)100g,山藥 100g,白扁豆 (炒)75g,蓮子

68、 50g,薏苡仁 (炒)50g,砂仁 50g,桔梗 50g, 甘草 100g 。 4)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補益肝 腎、滋陰清熱-虎潛丸 組成】黃柏(酒炒,240 克)龜板 (酒炙,120 克)知母(酒炒虎潛 丸,60 克)生地黃(60 克)陳皮 (60 克) 白芍(60 克)鎖陽(45 克)虎骨 (用狗骨代,炙,30 克)干姜(15 克) 四十二、內(nèi)傷發(fā)熱 1)肝郁發(fā)熱:疏肝解郁、清肝瀉熱 -丹桅逍遙散 方藥:炙甘草 1.5 克、當(dāng)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