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危害部位看:葉部病害葉鞘和莖稈病害穗部病害根部病害全株性病害 發(fā)生普遍且危害嚴重的有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病毒病、紋枯病和全蝕病在一些地區(qū)危害嚴重。,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是長江中下游地 區(qū)小麥上的三大病害。小麥赤霉病:跨長江過黃河,向北向西推 移,河南、陜西關中、青海、寧夏引黃灌區(qū) 均有發(fā)生。小麥白粉?。何:χ鹉昙又?,目前已成為華 北麥區(qū)主要病害,北京、山東、河南等常年 發(fā)生。小麥紋
2、枯?。洪L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重要病害, 自80年代以來危害逐年加劇。小麥黑穗病局部地區(qū)起死回升。小麥線蟲病 極個別地區(qū)也有回升。,我國小麥病害的發(fā)生特點及病害種類的演變,總之,我國麥類病害呈現北病南移、南病北移,內病西進,次要病害上升,主要病害危害加重的大趨勢。加上現在的TCK威脅,我們任重而道遠。,耕作制度改變品種更換栽培管理方法變化氣候變化人為傳播和活動影響:TCK(Tilletia indica kuhn),小麥主要病
3、害演變及其原因的分析,條銹病(小麥條銹、大麥條銹、黑麥條銹病)稈銹病(小麥稈銹、大麥稈銹、黑麥稈銹病)葉銹病(小麥葉銹、大麥葉銹病)冠銹病(燕麥冠銹病),§1-1 麥類銹病(cereals rusts),麥類銹病又稱黃疸病,包括:,西北歐:英國、荷蘭、丹麥以條銹為 主,俄羅斯歐洲部分以葉銹為主。北美、澳洲及非洲:以稈銹為主,葉 銹次之。但近年美國太平洋沿岸及西 部山區(qū)和澳大利亞條銹日益嚴重。亞洲東部:
4、三銹并重。,3種銹病在世界范圍的分布,小麥條銹?。喊l(fā)生最廣,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自治區(qū)。發(fā)生較重的地區(qū):西北區(qū):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西部冬、春麥區(qū);華北區(qū):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淮北 冬麥區(qū);西南區(qū):四川、云南、貴州和西藏冬麥區(qū) 發(fā)生較重。,三種小麥銹病在我國的發(fā)生情況,小麥稈銹病:基本上呈南北走向,常發(fā)區(qū)和易發(fā)區(qū)有:
5、 ☆閩、粵東南沿海越冬區(qū); ☆云南越冬區(qū):包括紅河、文山、思茅及德 宏自治州; ☆江淮中下游冬麥區(qū) ☆東北及內蒙古東部晚熟春麥區(qū)。小麥葉銹?。涸谥袊鞯鼐蟹植?,過去以長江中下游、四川、貴州等西南地區(qū)發(fā)生較重,近年來在華北、東北地區(qū)也逐漸嚴重起來,成為生產上一個重要問題。,3種銹病的癥狀,共同特點:夏孢子堆鐵銹狀,冬孢子堆黑色。區(qū)別: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紅斑,三種銹病癥狀,1.病原菌分類和轉主寄生 均屬于
6、擔子菌亞門柄銹菌屬,學名分別為:條銹:條形柄銹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國內外均無轉主寄主葉銹:隱匿柄銹菌小麥轉化型 P.recondita f.sp.tritici 或P. recondita var. tritici 轉主寄主是唐松草、小烏頭、牛舌草、鐵線蓮稈銹:禾柄銹菌小麥?;?P.graminis f.sp.tritici 或P.graminis var. tritici
7、 轉主寄主是小檗、十大功勞,3種銹病菌形態(tài)及生物學特性,3種銹病菌形態(tài)及生物學特性,2.生物學特性:條銹菌喜涼怕熱:發(fā)育溫度6~13℃葉銹菌溫度居中:發(fā)育溫度18~22℃稈銹菌溫度稍高:發(fā)育溫度20~25℃銹菌生活史復雜,具有轉主寄生現象和多型性;專性寄生菌,寄生?;詮?,小種分化明顯;三種銹菌在我國都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周年循環(huán)。,三種銹菌孢子形態(tài)區(qū)別,,小麥葉銹
8、病菌夏、冬孢子,小麥稈銹病菌夏、冬孢子,小麥條銹病菌夏、冬孢子,侵入溫度與潛育適溫,我國主要發(fā)生在西北、西南、華北和淮北等冬麥區(qū)和西北春麥區(qū),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生相對較輕。 在大流行年份可造成30%左右的產量損失甚至絕收。 20世紀50~60年代,發(fā)生頻率高,產量損失大,導致饑荒。,一、小麥條銹病 (wheat stripe rust, yellow rust),危害部位:葉片為主,葉鞘、莖稈及穗部也可受害。發(fā)病時期:
9、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病葉上先形成褪綠斑點,后成隆起的橘黃色皰疹斑(夏孢子),它們與葉脈平行成虛線狀,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黃色粉末。小麥近成熟時,在病部出現短線狀黑褐色斑點(冬孢子),表皮不破裂。幼苗葉片上的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圓狀。,(一)癥狀識別要點,(二)病原:條形柄銹菌小麥?;?小麥條銹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大麥條銹病[P. striiformis f.sp.
10、 hordei] 病菌有明顯的生理分化現象和致病性變異。 夏孢子:鮮黃色、單胞、球形、表面有細刺 冬孢子:褐色、雙胞、分隔處縊縮、棍棒形、有短 柄。未發(fā)現有性世代(擔孢子)。,1.溫度敏感性:條銹病菌耐寒力強,但不耐高溫 和高濕。旬均氣溫22~23℃是小麥條銹菌越夏的溫度上限。2.寄主范圍:主要寄生于小麥 有些小種可以侵染大麥和黑麥的某些品種。 同時還發(fā)現雜草寄主有14個屬72個種。3.致
11、病性分化:全世界已經鑒定出的條銹菌生理小種近100個。我國先后發(fā)現和定名了31個生理小種(條中1號至條中31號), 明確了新小種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導致中國7批品種喪失抗銹性和病害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原因.,(三)病害循環(huán):,周年循環(huán)世代:依靠夏孢子世代完 成病害循環(huán),冬孢子在病害循環(huán)中不 起作用。周年循環(huán)階段:條銹病的周年循環(huán) 包括越夏、秋苗侵染、越冬和春季流 行等四個階段:,小麥條銹病病害循環(huán),越夏:由于病菌喜
12、涼不耐熱,所以越夏是條銹病周年循環(huán)的關鍵。 要求:旬均溫在20℃以下地區(qū)。在夏季條銹菌夏孢子可通過氣流傳播到高寒地區(qū)的寄主上。隴南、隴東,青海東部和四川西北部。 越夏寄主:自生麥苗以及 晚熟冬麥和春麥(可遲至9月以后),(1)西北越夏區(qū):(2)川西北越夏區(qū): 上述兩地區(qū)面積約20萬hm2,是中國小麥條銹菌最重要的越夏區(qū),也是東部麥區(qū)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其中隴南和隴東是中國條銹病流行的關鍵地區(qū)。(3)
13、云南越夏區(qū):越夏菌源作用主要限于本地區(qū)(4)新疆越夏區(qū):越夏菌源作用主要限于本地區(qū)(5)華北越夏區(qū):越夏菌源很少,作用很小。,條銹菌五大越夏區(qū):,1、溫度:越夏期間(7~8月)旬均氣溫以不超過2O℃為最宜,最高不超過22℃,超過23℃條銹菌完全不能越夏。因此,把旬均氣溫22~23℃定為小麥條銹菌越夏的溫度上限。2、海拔高度:隴東越夏海拔高度下限為1400m;隴東等自生苗越夏海拔范圍在1300-1700m;隴南南部為160
14、0m;渭河上游為1500m。,影響小麥條銹菌越夏的主要因素,3、菌源能否與寄主銜接:晚熟小麥與早熟小麥自生麥苗重疊生長期達30 d以上的地區(qū),條銹菌能順利越夏。 條銹菌的越夏寄主有:晚熟小麥、自生麥為主,其次是黑麥和禾本科雜草等。 為什么說我國西北地區(qū)是小麥條銹菌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越夏區(qū)?氣溫、海拔高度滿足菌源能夠與寄主銜接好:有三種類型純春麥越夏區(qū)自生麥苗越夏區(qū)春麥與自生麥苗混合越夏區(qū),4、夏季
15、降雨:也是限制病菌越夏的重要條件。 夏季降雨多可使溫度降低大氣濕度大,利于病菌侵染和繁殖 自生麥苗增多病菌越夏海拔高度下移,越夏范圍擴大,我們從溫度、海拔高度、菌源與寄主的銜接和降水等四個方面探討了影響小麥條銹菌越夏的主要因素。那么條銹病菌又是如何實現越冬?所需條件如何?,秋苗感染:越夏區(qū)小麥收割后夏孢子隨氣流遠程傳播至平原冬麥區(qū),導致秋苗感染。在越冬前可以形成發(fā)病中心,甚至形成病情較重的發(fā)病基地。越冬:當旬均溫下降至-2℃
16、以下,病菌進入越冬階段。以潛伏菌絲在小麥葉片內越冬。,我國小麥條銹菌的越冬界限: 大約沿陜西黃陵 山西介休 河北石家莊 山東德州劃線,劃線以南地區(qū)可以越冬,以北地區(qū)一般不能越冬。,,,,條銹菌安全越冬線及越冬關鍵區(qū)示意圖,(1)小麥返青期明顯地區(qū) (2)小麥返青期不明顯地區(qū) (3)小麥無返青期的冬繁地區(qū) 由于越冬的差異,病菌越冬存活情況在年份間和地區(qū)間差異很大。,條銹菌越冬區(qū)類型,條銹
17、菌有哪些越冬方式?,①以休眠菌絲越冬:11月旬平均氣溫降至1~2℃時,病菌以潛育菌絲狀態(tài),在冬麥苗的心葉組織內越冬。而秋季受侵的其它葉片,不論是否發(fā)病、產孢,一般都于冬季被凍死。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7℃時就不能越冬。冬季有積雪覆蓋,即使氣溫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②以夏孢子不斷侵染越冬:冬季溫暖的四川盆地、鄂北、豫南一帶,麥葉基本不停止生長,同時濕度較大,條銹菌以逐代侵染、繁殖形式越冬。,秋苗發(fā)病與越冬率顯著相關
18、冬季比較溫暖,越冬率高冬季有積雪覆蓋,越冬率高河谷、陽坡的低濕地和冬灌田利于越冬寄主品種抗凍力與越冬率相關,影響條銹菌越冬率的相關因子,春季流行:小麥返青后病葉中的菌絲復蘇;旬均溫上升至5 ℃時,開始產孢,持續(xù)20多天。產生的夏孢子傳播到周圍麥苗新葉上,逐漸擴大侵染,春季就可造成流行。 春季流行的主要因素: (1)感病品種的播種面積 (2)條銹菌越冬菌源量 (3)3-5月份的降雨量,特別是3-4月 份的雨量
19、。 (4)早春氣溫回升得早、晚。,無返青期地區(qū):冬前菌源量愈大,來春流 行程度越強。返青期明顯地區(qū):不論冬前菌源量多少, 只要無外來菌源影響,春季一般不會流行。返青期不明顯地區(qū):如關中和隴南地區(qū) 不僅距越夏區(qū)較近、且小麥播種較早,冬前 易形成一定的菌源量。翌春流行強度與越冬 的氣候條件、菌源量大小、早春降水量等因 素密切相關。 當然,不論在什么地區(qū),小麥品種的抗病程度都是影響條銹病流行與否及其流行程
20、度的基本條件。,不同越冬類型的春季流行情況,①本地菌源:冬季溫暖、越冬率高●春季流行發(fā)生早,危害重;●年份間變化波動??;●有發(fā)病中心。②外來菌源:冬寒春旱、越冬率低●病情發(fā)展迅速,通常大面積爆發(fā)流行●病葉分布均勻,偏上層。 無發(fā)病中心●年份間變化波動大。③本地菌源和外來菌源雙重危害:,春季流行特點:,條銹病的流行取決于小麥品種的抗病性、菌源和氣候條件。1、品種抗病性:大面積感病品種是病害流行的一個關鍵因素。,
21、(四) 發(fā)病因素,,小麥品種抗條銹性遺傳研究進展,近20年主要開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小麥品種的苗期、成株期抗性鑒定;小麥品種不同類型抗條銹性研究:包括低反應型、高溫、慢銹性和耐銹性及其抗病機制研究。 先后鑒定出28個以上Yr抗條銹基因,但目前對微效抗病基因仍知之甚少。,麥類銹病反應型,品種大面積單一化種植:病菌毒性發(fā)生變異,不斷產生新小種:突變和異核作用是新小種產生的主要途徑。小種組成結構發(fā)生變化:品
22、種抗銹性的遺傳分化:品種混雜環(huán)境條件:包括氣候的、地理生態(tài)等。隴南和川 西北為小麥條銹病菌的主要“易變區(qū)”和新小種的 策源地就是有力的佐證。,品種抗銹性喪失的原因,,小麥條銹病菌優(yōu)勢小種變動與病害流行的關系,引自山東省方面的資料,2、菌源:如秋苗發(fā)病重,冬季又比較 溫暖,有利于菌源積累。3、氣候條件:冬季溫暖,病菌越冬率 高;早春氣溫偏高,春雨早。,,,(五)流行預測,以華北、西北冬麥區(qū)條銹流行預測為
23、例:1.冬前長期預測: 看秋苗病情(是否嚴重)氣象預報冬季氣溫預報(是否偏高)早春降雨預報(是否高于常年40 mm)條件具備就可能中度或大流行,上年秋苗發(fā)病情況冬季溫度小麥返青拔節(jié)期發(fā)病中心數量調查時間: 3月下旬~ 4月中旬;調查對象:易發(fā)病的田塊;取 樣 量:不少于20塊田;目測調查:5點取樣,每點13.3m2,單壟 麥叢中有5片病葉以上,記為一個發(fā)病 中心。然后按實查面積,求得每公頃發(fā) 病中心
24、數,以此代表菌量。早春氣候條件預報:4月份雨濕情況,2.早春中期預測,小麥條銹病流行程度預測表,小麥拔節(jié)期、孕穗期銹病發(fā)病早而重,近期內又有較多降雨,在小麥生長的中后期可能流行。,3.穗期短期預測,條銹病調查標準及方法,主要抓選育抗銹品種、生理小種監(jiān)測、病情預測預報和新藥劑開發(fā)。 綜合防治策略與技術的研究應用,對條銹病的控制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六)綜合防治,基本思路: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針,建立小麥條銹病持續(xù)
25、治理機制,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分區(qū)治理、綜合防治”策略,以越夏區(qū)治理為基礎,以冬繁區(qū)控制為關鍵,以流行區(qū)預防為重點,統(tǒng)籌規(guī)劃,全面推進。技術路線:以生態(tài)區(qū)為單元,配套組裝關鍵防控技術。,1.建立預警系統(tǒng)和異地監(jiān)測網: 國家級 越夏區(qū) 省市級 冬繁區(qū) 區(qū)縣級 流行區(qū)2.選育和推廣抗銹良種,實行抗病基因品種合 理使用與布局: 種植與越夏區(qū)和流行區(qū)不同抗源的抗病品種:根據生態(tài)區(qū)域特點,每個生態(tài)區(qū)域推
26、廣種植不同抗性品種5個以上(多基因抗性、抗多種病害品種、不同生育期抗性品種、品種的合理輪換),防止品種單一化。 目前已知的抗條銹基因:Yr1、Yr2、Yr3……系列52個。,生理小種研究與監(jiān)測主栽品種抗性變異研究與監(jiān)測田間病情、流行動態(tài)、抗藥性,,3.綜合治理越夏基地(新小種策源地):退麥改種:在病菌新小種產生的策源地(隴 南海拔1400-2000米麥區(qū),川西北1800-2800 米麥區(qū)),實施利用生物多樣性技術退麥改
27、 種,因地制宜發(fā)展油菜、豆類、薯類、中藥 材、蔬菜、青稞等,逐年減少高海拔區(qū)域小 麥種植面積。推廣小麥與其他作物的間套作鏟除自生麥苗合理調節(jié)播期,4.科學用藥小麥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降低秋苗感染率和 減少早期菌源。 三唑酮等按種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種 多效唑用量不能超過種子量的0.1%。 注意:用藥量,否則影響出苗、抽穗。實施帶藥偵察、早期預防苗期、拔節(jié)至抽穗期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抗條銹病小麥的育種
- 小麥條銹病測報調查規(guī)范
- 小麥條銹病測報調查規(guī)范gbt 15795-1995
- 普通小麥抗條銹病基因分子定位.pdf
- 西北-華北-長江中下游條銹病流行區(qū)系當前 小麥品種(系)抗條銹病
- 小麥抗條銹病基因分子標記的建立.pdf
- 小麥慢白粉和慢條銹病QTL定位.pdf
- 小麥條銹病孢子大氣傳輸的數值模擬.pdf
- 小麥條銹病遙感監(jiān)測與危害評估研究.pdf
- 小麥條銹病、白粉病和葉銹病抗病基因的分子標記.pdf
- 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Sp的分子標記研究.pdf
- 小麥條銹病的慢發(fā)抗病性研究.pdf
- 44250.小麥條銹病抗性相關基因的克隆
- 小麥抗條銹病近等基因品系和條銹菌鑒別寄主抗條銹病基因解析及定位.pdf
- 小麥條銹病區(qū)域流行的相關性分析.pdf
- 黃淮麥區(qū)小麥品種抗條銹病基因的分子檢測和貴農775抗條銹病遺傳分析.pdf
- 綿陽市2003年小麥條銹病發(fā)生防治情況總結
- 抗條銹病基因Yr36導入普通小麥.pdf
- 小麥抗白粉病抗條銹病種質的研究.pdf
- 中國小麥生產品種抗條銹病基因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