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格物致知思想與宋代繪畫寫實性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理學“格物致知”思想與宋代繪畫“寫實性”</p><p>  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田丹</p><p>  內(nèi)容提要 宋代繪畫有著鮮明的寫實性特征,其原因是多樣的。“人之合于畫,造乎理者,能盡物之妙,昧乎理則失物之真”,宋代繪畫求“真”的風格顯然與宋代理學“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有莫大的關系。本文從宏觀角度概述了宋代理學“格物致知”思想對宋代繪畫“寫實性”的影響

2、,及熙寧后新儒學的發(fā)展與其對宋代繪畫的影響。 </p><p>  關鍵字 理學 格物致知 宋代繪畫 寫實性</p><p>  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高峰階段,其寫實的風格給后世留下極其深遠的影響,此前此后的畫壇并非沒有重視寫實的畫家,但是像宋代那樣,寫實發(fā)展成為整個時代的創(chuàng)作風氣,在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造成這種寫實之風的原因有很多。因宋代繪畫多受宋代理學的影響,

3、理學“格物致知”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宋代繪畫。使它非常重視對“物”的細致入微地觀察與繪畫,重視“形似”與“格法”。本文僅論理學“格物致知”思想對當時繪畫的影響。</p><p>  一 宋代畫家的儒學修養(yǎng)</p><p>  我們知道,理學是儒學在宋代的新發(fā)展,宋代理學有一種精心研習的精神,不做空泛之論。理學不僅將倫理綱常理應遵守的“天理”,而且高度強調人對“天理”的自覺意識。值得注意的是

4、,宋代畫家或繪畫理論家大都有學習儒家思想的習慣,他們由科舉道路步入仕途,要走以經(jīng)立身的路,而以科舉進入畫院者,也以學儒家經(jīng)典為重要基礎,在畫院所開設的課程中,經(jīng)學也是少不了的。因此,北宋畫家多是以儒學的胸懷來為藝,畫論家也是以儒學的胸懷來論畫。太宗朝以來的儒學復興,到了哲宗朝便演成排斥佛老、獨尊儒術的風氣。元祐二年,“呂公著當國,始請主司不以莊、老書命題,舉子不得以申、韓、佛書為學……今天下之士,多通于經(jīng)術,而知所學矣,宜復制策之科,以

5、徠拔俗之才裨于治道,蓋乃帝王之道,損益趨時,不必盡同,同歸于治而已,今復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自今年為始?!?。[1]種風氣直接影響到畫界,重視繪畫的神宗、徽宗等都是儒學的提倡者??梢赃@樣說,宋代繪畫中的審物之風,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新儒學的陶冶下形成的。格物致知的方法、義理心性之學以及重視格法等思想,都在推動宋畫寫實之風的演進。 </p><p>  二 “格物致知”與宋畫的“寫實性”</p>

6、;<p>  “格物致知”一語出自《大學》,《大學》開篇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修身來源于正新、誠意、致知、格物。其云:“致知而格物”,“格物而后知至”。二程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若曰窮其理云爾。窮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窮則不能致也?!盵2]格物就是窮理。朱熹《四書集注大學章句》說:“間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必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論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無窮,故

7、其知有不盡也?!盵3]格物是致知的必然前提。 </p><p>  致知為何要到物外窮理?為何即物就能達到心知?理學家認為,這并非遍覽外物增加知識,而是借物而發(fā)明本心。萬物皆是一個理字,即物就是我,得物理就是致吾知。格物須物物格之還是格一物而萬物皆知?程頤的回答看似有些自相矛盾,《二程遺書》上云:“格物窮理,非是要盡窮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至如言孝,其所以為孝者如何,窮理。如一事上窮不得,且別

8、窮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難者,各隨人深淺,如千溪萬徑,皆可適國,但得一道入得便可。所以能窮者,只為萬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雖小,皆是有理。”[4]又云:“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濟事,須是集眾理,然后脫然自有悟處?!盵5]《二程遺書》上還說:“又問:‘只窮一物,見此一物,還便見得諸理否?’曰:‘須是便求。雖顏子亦只能聞一知十,若到后來達理了,雖億萬亦可通?!盵6]這段話曾引起后代理學家的爭論,其實我認為程頤的意思并不矛盾,程

9、說格物只格一物顯然是不夠的,即使顏子那樣的人才也只能聞一通十,但是也不能將千萬億事物都格了,而是要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格的多了,達到“達理”了,則“雖萬億亦可通”。但一個問題,理學家雖強調身己上功夫,內(nèi)心中修煉</p><p>  宋畫寫實之風產(chǎn)生的原因至為復雜,但理學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不能說北宋會畫寫實之風就是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我們必須尊重繪畫自身發(fā)展的邏輯,繪畫史畢竟不是思想史,當

10、黃筌等在細審物理之時,宋代理學還沒有形成。但是這一理論在加強宋代的寫實畫風中還是起到一定作用的,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當時繪畫理論家也是通過引入理學,來印證繪畫必須切合“物性”、“物理”的。當然我們不能說理學對某某人的某某畫產(chǎn)生如何的影響,這種點點坐實的方法并不是客觀的態(tài)度,理學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對繪畫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對畫家的思維和整體的繪畫風格的影響方面,我們必須“渾淪”地看,而不能“破碎”地看。</p><p&

11、gt;  關于宋畫寫實之風和格物致知學說的聯(lián)系,南宋以來的不少學者就已察覺到這一點。鄧椿《畫繼》中所說的“格物之精”顯然用的是理學家的口吻。四庫館臣于《畫繼》提要中指出說徽宗畫院格物守法度,將這種畫風和“格物致知”的哲學攀上了關系。欲窮神而達化,必格物以致知的繪畫創(chuàng)作原則在宋畫中是得到貫徹的。宋人善畫,以一“理”字為主。確是受了理學之暗示。因其講理,故其尚真,因其尚真,所以重活,氣韻生動,遂形成了宋代講神趣而仍不失物理之畫風。蘇東坡曰:

12、“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理,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辦?!盵7]可見宋人繪畫常從“理”出發(fā),論畫也是以講理為主,欲從理以求神趣。</p><

13、p>  宋代的山水畫多很寫實,如李成、范寬、郭熙等。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被《圣朝名畫評》評為“神品”。畫幅正中矗立著雄渾的大山, 幾乎占據(jù)畫面的三分之二, 章法突兀,使人乍舌,造成逼人的磅礴氣勢。這種突兀的章法并非失實,終南山一帶那些山巒確是如此風神氣骨。白色飛泉直流而下,山下有山崗,其上有濃郁老樹,當中夾一溪水,溪邊路上有四頭驢,各馱行李,前后各一人,正在趕路。全圖線條方硬,用墨蒼勁、深厚,皴法以雨點加刮鐵,把山石的質感表現(xiàn)的極

14、為突出,營造出一種震撼人心,多人魂魄的藝術效果。米芾批評范寬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其實是沒有多少道理的,“土石不分”的自然現(xiàn)象在黃土高原確實存在,他無非是如實的表現(xiàn)了自然而已。還有人說他畫的樹根底淺,這也是有原因的,當?shù)厣酱_實石多土少,而石上又有些落木、苔蘚,也可讓樹扎穩(wěn)根。</p><p>  郭熙提出“四如”之說,即:“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蒼翠而如滴, 秋山明凈而如妝, 冬山慘淡而如睡”?!对绱簣D》畫面景

15、致空明凈潔,幽靜真有“恬淡而如笑”之情致。雖然樹枝尚未吐綠,但豪無荒寒冷僻之感。正是早春時節(jié)的真實寫照。</p><p>  三 “格物致知”的新發(fā)展與“熙寧變法”</p><p>  在細致辨析宋代寫實畫風的發(fā)展時,我們發(fā)現(xiàn),五代到北宋初年的寫實之風,所重視的是外在形貌上的真實傳神,到了神宗熙寧年間前后,繪畫中又從一般外在形似轉向對內(nèi)在性、理的追求,博究遍覽之風,轉向性、理的追尋。恰

16、巧,新儒學理之學的形成也在此時。張載的“窮理盡性”學說漸漸確立了地位。而程顥于熙寧初年(1068)反對王安石變法其后被貶,與舊黨人物司馬光、文彥博等退居洛陽,精心著書講學,其學說影響也漸漸形成。以蘇軾、蘇轍為代表的蜀學也對性理之學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其學術在熙寧、元豐年間的影響也不小。蘇軾還緣性理之學論畫,提出“常形”、“常理”等觀點,對繪畫中的性理思想具有直接開啟作用。 </p><p>  畫學中“格物致知”

17、精神是與畫學中突然大量出現(xiàn)的對“性”的追求分不開的。畫學中的“性”學說,強化即物即真的思想,要求深入萬物,體察物象,知識名件,這樣做并非是要得到瑣碎的物的外觀,而是要“窮其性類”,到萬物中發(fā)現(xiàn)“性”?!靶浴奔幢菊?。</p><p>  在《宣和畫譜》中我們也可見到類似的表述:</p><p><b>  曲盡物性之妙[8]</b></p><p&g

18、t;  不特寫其形,而 曲盡物之性[9]</p><p>  賦物各隨其性[10] </p><p>  類此的論述在此書中隨處可見。</p><p>  另外,韓拙在《山水純?nèi)氛摗靶浴鄙羁潭唧w,他學著理學家的腔調,開篇就寫道:“天賦我者性也”。[11]張懷在《山水純?nèi)返暮笮蛑校瑢n拙的話做了這樣的概括:“而人為萬物之最靈者也,故人之合于畫,造乎理者,能

19、盡物之妙,昧乎理則失物之真,何哉?蓋天性之機也。性者天所賦之體,機者至神之用。機之一發(fā),萬變生焉。惟畫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會神融,默契動靜于一毫,投乎萬象,則形質動蕩,氣韻飄然矣。故昧于理者,心為緒使,性為物遷,汩于塵坌擾于利役,徒為筆墨之所使耳,安足以語天地之真哉!”[12]也就是說懂得這個“理”的話,你才能夠懂得物之為妙,然后你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一個超然的境界。于內(nèi)在冥思世界的搜求。</p><p

20、>  《宣和畫譜》論畫也將形似和理看做一對關系。卷一謂范長康“至于山川形勢,屈曲向背,分布遠近,各有條理”;謂吳道子“當以情考而理推也”;謂張符《方牛圖》“自非妙造其理有進于技者,何以得之于筆端耶”宣和主人重視物理,以表現(xiàn)物理為根本,至于一味形似則為其所不取。卷七湯子升條云:“至理所寓,妙與造化相參,非徒為丹青而已者?!崩碓⑵渲?,理為本,形為末,一味追形而喪理,一味追理則不成繪畫,推崇一種“既不泥于形象,又不失其理”的方法。<

21、;/p><p>  北宋繪畫從總體上說,重視寫實,重視格法,在院體畫中表象尤為集中。對“物”的描繪的逼真性甚至達到了象自然科學掛圖那樣精確的程度。但是宋代繪畫不僅僅是忠實地模擬自然,還通過這種模擬來顯現(xiàn)天地萬物之間的“理”,這個“理”,我認為就是指客觀物理和人類社會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正因如此,宋代繪畫既寫實又包含了畫家們主觀的情思。然而這一時代風氣自身也在發(fā)生變化,就拿院體畫而言,神宗熙寧之前,為諸黃體所控制,這種情況

22、到熙寧之后才有所改觀?!缎彤嬜V》中記載:“自祖宗以來,圖畫院為一時之標準,較藝者視黃氏體制為優(yōu)劣去取,自崔白、崔愨、吳元瑜既出,其風格遂大變?!盵13]</p><p>  崔白的花鳥畫,雖然是對“黃體”的變革,但實際上還是寫實性的,他來自院外,把“寫生”傳統(tǒng)帶到了院內(nèi),給黃派格式注入了新鮮血液。大大地推進了北宋宮廷花鳥畫的“寫實性”發(fā)展。黃筌父子所畫的鳥禽相對呆板些,而崔白畫中的禽獸姿態(tài)神韻都生動自然,又有花

23、草被風吹起的動勢,“寫實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p><p>  由五代北宋初年以來的諸黃之體為統(tǒng)一的狀況,到熙寧前后花鳥畫創(chuàng)作新的發(fā)展方向有很大變化:強調物與物之間的聯(lián)系,變“瑣碎”為“整一”。天下本一氣相生,萬物都在生氣沉浮中存在,繪畫要表現(xiàn)這種內(nèi)在的生命聯(lián)系。一改諸黃之體只重形不重境的作法;改變了諸黃之體的富貴之風,變“富貴”為“淡逸”;改變了諸黃形似之風中過分追求“整齊”的毛病,變“呆滯”為“靈動”

24、;改變了北宋前期畫壇一味追求形似而忽視個人情感表達的傾向,變“重形似”為“重胸臆”;另外,繪畫認識方式及認識目標也由“窮形盡象”到“窮理盡性”。由于理學內(nèi)求思想的影響,在認識方式上,北宋寫實畫風經(jīng)歷了由重視外觀到重視內(nèi)求的轉變。理學的“格物致知”之說雖是強調即物即理,但落腳點卻在正心誠意,去除遮蔽,返歸內(nèi)心。這一點上與繪畫風格上的改變是一致的。</p><p>  “格物致知”是一種認識論的格局,理學家們是否就是

25、為了認識客觀的物理而設置了這一認識論的格局呢?顯然不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明確表示:“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盵14]顯然,其格物致知雖是一種認識論的格局,但其目的卻并不是認識客觀的物理,而是為了“窮天理,明人倫”,這就為其格物致知規(guī)定了一個倫理道德的指向。沈括曾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

26、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如彥遠《評畫》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盵15]人雖知雪里無芭蕉,但因王維窮雪與芭蕉之物理,而得雪與芭蕉之畫理,得心應手,意到天成,故有神韻,不能以俗理論之。這是通過提純的藝術的真實,并不拘泥于感官所見所聞,可見格物知理并不泥于理,還可“超理”。<

27、;/p><p>  由此可見,北宋時期雖然盛行寫實之風,實可分為兩階段:一是熙寧之前以諸黃體為主的追求外在形似的階段;一是熙寧到宣和年間追求“形”合“理”二者結合的階段,既不泥于形象,又不失其理,以形觀之,以理得之,使得這樣的形似之作中,多了一些深蘊,多了一些趣味。此時理學中的“理”的合奏,為繪畫中的這股風潮奠定了理論基礎。</p><p><b>  參考文獻:</b>

28、</p><p>  [1] [明]陳邦瞻 《宋史紀事本末》 卷三十八 光緒十四年上海書業(yè)公所崇德堂</p><p>  [2] [宋] 程頤 程顥 河南程氏粹言 卷一 二程集 1197頁,</p><p>  [3] [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章句》卷二八 中華書局, 1936年</p><p>  [4] [宋] 程頤 程

29、顥 《二程遺書》。伊川先生語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第203頁</p><p>  [5] [宋] 程頤 程顥《二程遺書》。伊川先生語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第223頁</p><p>  [6] [宋] 程頤 程顥《二程遺書》。伊川先生語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第300頁</p><p>  [7] [宋]蘇軾 《蘇軾文集》 卷三十五 凈因

30、院畫記 中華書局 1986 1999重印</p><p>  [8] 《宣和畫譜》 卷十五評郭乾暉語 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年 第324頁</p><p>  [9] 《宣和畫譜》卷十七評唐忠祚語 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年 第364頁</p><p>  [10] 《宣和畫譜》卷二十評李延之語 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年 第418頁</p><

31、;p>  [11] [宋]韓拙《山水純?nèi)肪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p><p>  [12] [宋]張懷《山水純?nèi)笮颉放_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p><p>  [13] 《宣和畫譜》卷十七黃居寀條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年 第317頁</p><p>  [14]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九 《答陳齊仲》</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