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育種目標和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通徑分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夏玉米育種目標和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通徑分析</p><p>  摘 要:通過開展30個玉米雜交種展示和41個新組合比較試驗,結果表明,黃淮海應培育和推廣高產、中早熟、耐密、抗逆性強、適合機械作業(yè)的新雜交種。禿尖長、銹病級別、穗軸質量、百粒重和穗行數(shù)變異系數(shù)較大。穗粒重與百粒重、生育期、穗軸質量和株高正相關,與銹病級別負相關,與百粒重、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多元直線相關。選擇新組合應將百粒重放在

2、首位,其次是行粒數(shù)、穗行數(shù)。選擇穗行數(shù)時,要兼顧百粒重、行粒數(shù)。 </p><p>  關鍵詞:夏玉米;農藝性狀;產量;相關分析;通徑分析 </p><p>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2-24-04 </p><p>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經飼兼用作物,黃淮海地區(qū)是我國最大的玉米產區(qū)。前人研究結果表明,玉

3、米穗粒重是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數(shù)量性狀,受多個農藝性狀的共同作用和影響[1-2]。受有關單位的委托,2015年楊柳農業(yè)科學實驗站進行了夏玉米雜交種展示和組合比較(4組)。筆者以參試雜交種(組合)為研究對象,分析優(yōu)勢雜交種的產量表現(xiàn),淺析育種目標;對主要性狀等進行相關分析、通徑分析,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力求篩選出影響穗粒重的主要因子,為夏玉米高產育種提供參考。 </p><p><b>  1 材料與方法

4、</b></p><p>  1.1 供試材料和試驗設計 供試雜交種由濉溪縣農技推廣中心搜集提供,共30個,以鄭單958為對照;供試雜交組合由山東冠豐、河南地神、安徽月生和中種國際種業(yè)提供,共41個雜交新組合,以鄭單958為對照(表1)。 </p><p>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5年6~9月在楊柳實驗站進行,土壤砂姜黑土,粘壤土,肥力中等。前茬小麥,產量7 500k

5、g/hm2。小麥收獲后秸稈機械粉碎覆蓋,播種機基施三元(NPK比例為28-6-6)復合肥600kg/hm2。行距60cm。6月19~20日播種,9月24~28日相繼成熟,10月2~3日收獲。田間管理按高產田管理要求進行。6月21日微噴40min。7月5日煙嘧秀去津定向噴霧除草,7月27日人工拔草。7月7日阿維菌素?甲維鹽噴霧防治害蟲,7月13日遇雨撒施尿素180kg/hm2。收?。ㄖ虚g)2行計產。期間調查生育期和病害、倒伏(倒折)情況,

6、吐絲后每小區(qū)取10株測定株高、穗位高,脫粒時取10個果穗,測定穗長、穗周長、禿尖長、穗軸質量、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和穗粒重,從計產樣品中取樣測定百粒重。 </p><p>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各組合的平均值,運用Excel 2007和DPS v7.05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算變異系數(shù)、相關系數(shù)和通徑系數(shù)。分析時,以穗粒重為應變量,記作Y,其它各性狀為自變量,即株高(X1),穗位高(X2)、穗長(X3)、穗周長(

7、X4)、禿尖長(X5)、穗行數(shù)(X6)、行粒數(shù)(X7)、銹病級別(X8)、穗軸質量(X9)、百粒重(X10)、生育期(播種―成熟,X11)。 </p><p>  1.4 氣候特點 濉溪縣2015年6月中旬至9月下旬氣溫持續(xù)偏低,降水少但均勻,日照正常。平均氣溫21.1℃,比歷年平均25.4℃低4.3℃;積溫2 367.8℃?d,比歷年平均2 848.2℃?d少480.4℃?d。旬平均氣溫較歷年平均低1.3~5.

8、4℃。灌漿期氣溫低,銹病偏重發(fā)生。降水量321.8mm,比歷年平均528.4mm少215.6mm,總量偏少。但關鍵時段都有適宜的降水量,全生育期未出現(xiàn)旱情。日照時數(shù)698.9h,比歷年平均725.3h少26.4h。屬于正常范圍。旬日照時數(shù)除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外,比歷年平均少4.0~36.1h。 </p><p><b>  2 結果與分析 </b></p>

9、<p>  2.1 展示雜交種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表現(xiàn) 30個參試雜交種產量7 353.3~10 062.9kg/hm2,比臨近對照增產的有16個。金陰7號、聯(lián)創(chuàng)10號、裕豐303、華農877、蘇玉24、浚單509、魯單9088、美玉5號、豐樂718和夢玉908表現(xiàn)較好,比相鄰對照增產8.0%以上。展示雜交種主要農藝性狀表現(xiàn)見表2。 </p><p>  2.2 夏玉米育種目標淺析 黃淮海夏玉米近幾年形

10、成了少數(shù)幾個主推品種(鄭單958、魯單981、浚單20等)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主推品種都具有熟期適中、中稈中穗、耐密等特征。 </p><p>  2.2.1 高產 高產是玉米生產和育種者追求的永恒目標。穩(wěn)產是高產的基礎,抗倒是高產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是穩(wěn)產的前提[3]。目前,黃淮海玉米產量已接近10 500kg/hm2。新組合選育潛在產量應超過13 500kg/hm2,小面積(1~2hm2)試驗

11、超過12 000kg/hm2。 </p><p>  2.2.2 多抗 玉米的綜合抗逆性包括抗病、抗蟲、抗倒伏、耐旱澇、耐陰、耐貧瘠等。應把抗倒性和耐旱性擺在首要位置,至少抗4種以上主要病害,如小斑病、莖腐病、病毒病和銹病等。 </p><p>  2.2.3 中早熟 黃淮海夏玉米區(qū)光熱資源有限,種植制度主要為一年兩熟。應重點選育生育期90~105d的品種。 </p><

12、;p>  2.2.4 耐密 黃淮海夏玉米生育期短,營養(yǎng)生長與果穗發(fā)育對營養(yǎng)物質的競爭激烈,難于在較短時間內滿足大果穗的營養(yǎng)供應需求,應以選擇中大果穗、耐密植的雜交種為發(fā)展方向[4]。穗行數(shù)14~18行,行粒數(shù)40粒左右。適合67 500株/hm2以上的密度水平,在密度為75 000株/hm2左右時空株率<2%、禿尖長<2cm。 </p><p>  2.2.5 適合機械作業(yè) 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

13、化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玉米機械化生產作業(yè)水平必然相應提高。這就要求種子角質化程度高,出苗快,適應單粒播種;莖稈堅韌抗倒,便于田間作業(yè);后期持綠性好,穗位適中;成熟后籽粒脫水快。 </p><p>  2.3 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和通徑分析 </p><p>  2.3.1 不同組合的產量表現(xiàn) 41個參試雜交組合產量7 850.4~12 688.0kg/hm2,比對照增產優(yōu)勢組合的有

14、31個,增產0.3%~37.2%。主要農藝性狀表現(xiàn)見表3。性狀的變幅和變異系數(shù)越大,表明相應指標選擇的范圍越廣,潛力越大[5]。主要農藝性狀變異系數(shù)由大到小依次為:禿尖長>銹病級別>穗軸質量>百粒重>穗行數(shù)>穗位高>穗長>穗周長>株高>行粒數(shù)>生育期。禿尖長、銹病級別、穗軸質量和百粒重變異系數(shù)>10%,說明通過雜交改良和改善栽培措施等辦法,可以使這些性狀獲得較大程度提高;

15、而穗行數(shù)、穗位高、穗長、穗周長、株高、行粒數(shù)和生育期等性狀的變異系數(shù)相對低一些,這些性狀也能通過人工雜交和栽培措施等獲得一定的改善[6]。因此,在玉米新組合選育中,應重點關注禿尖長、銹病級別、穗軸質量、百粒重和穗行數(shù)等。   2.3.2 相關分析 分析表明:穗粒重與百粒重、生育期、穗軸質量和株高極顯著正相關,與銹病級別極顯著負相關。農藝性狀間的相關程度為:株高與穗長、穗軸質量、生育期極顯著正相關,穗長與穗軸質量顯著正相關;禿尖長與行粒

16、數(shù)極顯著負相關,與穗行數(shù)、穗軸質量極顯著、顯著正相關;穗行數(shù)與行</p><p>  2.3.3 回歸方程的建立 以穗粒重為應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p><p>  Y=-257.24+0.156X1+1.716X4+7.173X6+2.533X7+4.745X10 </p><p>  相關系數(shù)R=0.859 8,F(xiàn)值為21.55

17、4 6,達極顯著水平,說明建立的回歸方程是可靠的。與相關分析比較顯示,銹病級別、生育期和穗軸質量被踢出多元相關序列,而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和穗周長則被引人方程。偏相關系數(shù)依次為:百粒重X10(r=0.796 9)>穗行數(shù)X6(r=0.588 8) >行粒數(shù)X7(r=0.445 7)>株高X1(r=0.243 5)>穗周長X4(r=0.168 5)。經t檢驗,百粒重、穗行數(shù)和行粒數(shù)的置信度>99%。 </p&

18、gt;<p>  2.3.4 通徑分析 玉米主要性狀對穗粒重的通徑系數(shù)見表5。決定系數(shù)=0.739 3,剩余通徑系數(shù)=0.510 6。 </p><p>  2.3.4.1 百粒重的產量效應 百粒重對產量的直接通徑系數(shù)最大(P=0.979 7)。通過穗行數(shù)對產量的負向間接作用較大,總間接作用為-0.277 1。說明百粒重對穗粒重的效應來自其本身,直接選擇效果較好,選擇百粒重大的雜交組合容易獲得高產,

19、這與周旭海[8]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高產育種應選擇百粒重30g以上的組合。 </p><p>  2.3.4.2 行粒數(shù)的產量效應 行粒數(shù)對穗粒重的直接通徑系數(shù)(P=0.316 5)較大。通過其它性狀對產量的正、負向間接作用相互平衡,總間接作用為-0.091 2。說明行粒數(shù)對穗粒重的正效應來自本身,直接選擇效果較好[9]。 </p><p>  2.3.4.3 穗行數(shù)的產量效應 穗行數(shù)對產

20、量的直接效應P=0.602 4。通過株高、穗周長對產量起正向的間接效應很小,而通過行粒數(shù)、百粒重對產量起負向的間接效應較大,總間接作用為-0.766 9,超過直接作用。以至于穗行數(shù)與穗粒重的相關系數(shù)很小。因此,對穗行數(shù)選擇時,要兼顧百粒重、行粒數(shù)的負向作用[10]。 </p><p><b>  3 結論與討論 </b></p><p>  3.1 雜交新組合選育 黃

21、淮海夏玉米育種要以穩(wěn)產、多抗、廣適為前提,以耐密、抗倒為突破口,以適應機械化生產要求為發(fā)展趨勢,以高產為最終目標。 </p><p>  3.2 玉米各性狀變異系數(shù)和相關性 分析表明:禿尖長、銹病級別、穗軸質量、百粒重和穗行數(shù)變異系數(shù)較大。穗粒重與百粒重、生育期、穗軸質量和株高極顯著正相關,與銹病級別極顯著負相關。 </p><p>  3.3 玉米主要性狀對產量的通徑分析 玉米產量除受自

22、然環(huán)境影響之外,遺傳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玉米數(shù)量性狀間的相互作用對籽粒產量有重要影響。分析表明:穗粒重與百粒重、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和株高、穗周長多元直線正相關。在新組合選擇中應將百粒重放在首位,其次是行粒數(shù)、穗行數(shù)。對穗行數(shù)選擇時,要兼顧百粒重、行粒數(shù)。 </p><p><b>  參考文獻 </b></p><p>  [1]郭強,楊引福,藺崇明,等.夏玉米主

23、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分析[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2):34-35,54. </p><p>  [2]蔣輔燕,陳洪海,張培高,等.28個玉米雜交組合產量及穗部性狀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3,26(3):903-908. </p><p>  [3]馮健英,陳莉,許洛,等.黃淮海夏玉米生產現(xiàn)狀、育種目標及育種途徑[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2,16(10):35-39. &

24、lt;/p><p>  [4]汪黎明,郭慶法,高新學,等.黃淮海夏玉米的育種目標及品種選育方法改良[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5,(6):21-24. </p><p>  [5]王磊,王勇,李尚中,等.旱地玉米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分析[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0,(5):5-8. </p><p>  [6]饒寶蓉,林?N平,鄒榮春,等.玉米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變

25、異、相關性和通徑分析[J].福建農業(yè)學報,2013,28(3):223-226. </p><p>  [7]許海濤,許波,王友華,等.典型相關分析在玉米遺傳育種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36(3):6-8. </p><p>  [8]周旭梅,高旭東,何 晶.75個玉米雜交組合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和通徑分析[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3,45(5):48-5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