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強夯法在特殊地基中的技術措施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淺談強夯法在特殊地基中的技術措施</p><p>  摘要:在建筑或路段工程中,地基的處理是整個工程的基礎而關鍵的工作,這直接關系到工程的質量與使用壽命。由于各施工地段的地質地貌和上部的不同,地基處理方法也會隨之不同,但對于特殊地基如黃土、砂礫、粘土等土質處理,使用強夯法效果十分顯著。本文通過分析工程實例,來對強夯法的作用原理以及施工工藝的處理方法進行闡述,指出利用強夯法可以有效改善特殊地基

2、,提高工程質量。 </p><p>  關鍵詞:強夯法;特殊地基;夯實處理 </p><p>  中圖分類號: TU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p><p><b>  1 工程概況 </b></p><p>  某路段為高鐵商務區(qū)建設的一條新建公路,屬于城市主干道,路面寬度11.5m,雙向6車道。兩邊綠化的

3、寬度最寬為150m,由于處理地基位于采礦場,此地形地貌受到嚴重破壞,土層復雜多變。道路設計左右分幅,左幅、右幅原地面相對高差為7 m,左幅地基構成黏土(軟塑及流塑)居多,局部為淤泥或淤泥質土,而且其分布不規(guī)律;右幅地基構成雜填土9m,黏土(可塑居多、局部軟塑)含建筑垃圾及碎石,強夯后填土高度左幅平均為3.5m,右幅填土平均為8m。 </p><p>  2 強夯的作用原理 </p><p>

4、;  強夯法是采用一定噸位的履帶式起重機將大噸位夯錘起吊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將其自由落下使地基受到強大的沖擊波和沖擊能進行強力夯實,降低地基的壓縮性,提高承載力。通常會選擇在80KN至250KN范圍內的錘重,自由下落的落距一般在8m~40m之間。通過巨大的能量,使得土體更加嚴實,在重物的荷載下也不會出現(xiàn)變形。由于土是由氣態(tài)、液態(tài)以及固態(tài)組成的,沖擊應力的作用使得土體瞬間變形,破壞了土體結構,導致土層中的不同大小的孔隙受到壓縮,從而使得土體

5、局部出現(xiàn)液化的情況。這時,夯擊點周圍會產(chǎn)生裂縫,可以促使排水通道形成良好的系統(tǒng)循環(huán),土粒的重新排列,進一步的加強了土質密度,進而增加了地基的承載力,降低壓縮性。此外,強夯法還能對砂類土的抗振液化能力起著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其低投資、高效率、效果突出的特點被廣泛應用到黃土地基的改良中,對黃土的濕陷性進一步改善,是一種既經(jīng)濟又實用的特殊地基加固方法。 </p><p><b>  3 夯實施工 </b

6、></p><p><b>  3.1準備工作 </b></p><p>  在工程施工前,應先清理施工場地,采用25t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5遍,壓實表層來解決強夯間部位的土體密實度問題。鏟除表層土上的植物層,并檢查核對強夯范圍內的地質狀況、地下管線、地下構造物及地表附著物相關的位置和標高,若發(fā)現(xiàn)不利施工因素,應及時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在強夯區(qū)域內設置施工所需的排水

7、溝,在左右幅間及路基外側開挖6個深度約6~8m的抽水坑,并觀察記錄基坑內24小時的蓄水情況,出現(xiàn)水位時應立刻抽除,直到坑內蓄水與第二天的滲水量相差不大??紤]到強夯施工產(chǎn)出強大的振動可能會對周邊的建筑物帶來影響,所以在施工前,應在其附近設置相關的監(jiān)測點,并采取開溝減振或防振方針,以將施工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p><p><b>  3.2施工試夯 </b></p>&l

8、t;p>  使用強夯法處理特殊地基時,應先按照設計圖紙通過不同的夯擊能以及夯擊次數(shù)進行施工試驗。在強夯處理前,應有專門的勘察單位來對施工現(xiàn)場的土質結構、環(huán)境等進行比較全面的勘察,并對地基承載力、天然含水量、濕陷性系數(shù)、天然密度等相關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報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對施工場地的各種數(shù)據(jù)進行現(xiàn)場測量,并做好夯前的貫入試驗、液塑限試驗及靜力觸探試驗等。選取夯點數(shù)量的多少,往往取決于設計的具體要求、地基的復雜程度以及土質的均勻

9、性等因素的綜合考慮。一般對于土性基本相同的同一地基,只需選擇一處進行試驗施工,而一些土性差異較大的基地,應將差異較大的地段分開幾處進行試驗。在試夯試驗過程中,由專人指揮夯錘的起落,夯錘初始落距以16 m開始試夯,如果夯錘落下后出現(xiàn)傾斜的情況,應及時回填碎石調整夯錘,然后再調整落錘高度,記錄好每次夯錘的落距、夯錘下沉深度以及周邊土體隆起高度。待最后兩次夯擊沉降差小于20cm時停止,記錄夯擊次數(shù)。完成試夯后,在夯前原地面和夯后形成的深度間每

10、隔一段距離選取適量的土樣進行室內試驗,若測試結果不符合設計要求,必須調整相關參數(shù),重新進行試夯直到達標。根據(jù)試夯測量數(shù)據(jù),繪制夯擊次數(shù)與夯</p><p><b>  3.3 施工工藝 </b></p><p>  在強夯施工前, 應按照設計要求在路基行車道范圍內呈正方形布置夯點,在左右幅表面填入50 cm粒徑≥30 cm的碎石,夯點間的間距為2.5m, 第一遍采用梅

11、花樁布置,應采用儀器設備將夯點中心位置確定好,做好點位點號記錄、測量場地的高程,用白灰圈做好明顯的標示、編號,并測出夯擊前原地面標高。把起重機安置到設定位置,調整夯錘與夯點之間的位置,將夯點偏差控制在5 cm的范圍內。由外向內首先將50cm 碎石夯入地面,梅花樁點將碎石置換到土層中,第一遍夯擊數(shù)量5擊,平均下沉1.2 m。完成第一次等到空隙水壓力消散后大概7 d 進行第二次,第二遍是采用滿夯,夯印彼此搭接。第二次夯是在完成第一遍夯實表面

12、再填入50 cm碎石,夯擊7擊平均下沉60 cm,最后兩擊應小于20 cm。強夯施工最好在干燥季節(jié)施工,在雨季施工期間,為了防止雨水浸泡施工現(xiàn)場,應挖取排水溝,直到排除后才能進行施工。必須嚴格按照強夯規(guī)范進行施工,防止出現(xiàn)土體含水量增加、土質變軟而導致產(chǎn)生擠出的情況,進而降低了強夯效果。如果是在冬季施工,應避免采用滿夯施工。 </p><p>  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控制指標、錘擊數(shù)及錘高度等的標準進

13、行施工。強夯應從道路邊線起,點夯和滿夯都是要采取由強夯區(qū)邊向中央順序施工。同一排的夯點必須采用間隔跳打法,不能依次進行夯擊。夯擊時夯錘的氣孔保持暢通,有助于夯擊時空氣排出和減少垂錘體的吸力。落錘應保持平穩(wěn),每一夯需用水準儀測出夯擊點的夯沉量,以保證夯錘正中位置。當發(fā)現(xiàn)存在錯位或坑體、傾斜過大時,需要將坑填平后補夯,同時應暫停施工,重新對準中心點,提高對點的準確性。詳細記錄強夯施工時對每一夯擊的單夯夯擊能量、夯擊次數(shù)和每次夯沉量等數(shù)據(jù),夯

14、完后還應檢查夯坑位置,對出現(xiàn)偏差及漏夯的情況進行及時的糾正。在技術及組織措施上,測量工作人員在施工現(xiàn)場應交接好平面控制點和水準基點,并實地測量檢查確認平面控制點和水準點無誤后,根據(jù)施工需要布設測量控制網(wǎng)和護樁,做好對分區(qū)邊線、轉角進行測量放樣,釘出明顯標志,以確保各部位設計尺寸的準確性。其次,應做好各測量記錄,在復核測量和各部的施工測量放線中,做好測量記錄,采用極坐標與直觀幾何關系進行雙向控制。 </p><p>

15、;<b>  4 結語 </b></p><p>  實踐證明,采用強夯法來對特殊地基進行處理,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強夯法具有較好的實用性、經(jīng)濟性、易操作性等特性,是用于施工處理特殊地基的有效方法。強夯法施工工藝簡單,在極大程度上節(jié)約施工成本,在各個特殊地基處理中已被廣泛應用,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施工中的工序技術標準,增強地基的牢固性和穩(wěn)定性,以確保工程質量和提高工程

16、經(jīng)濟效益。 </p><p><b>  參考文獻: </b></p><p>  [1]梁春香,山區(qū)高填深挖路基施工措施處理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5) </p><p>  [2]黃孔清,李自勇. 建筑軟土地基的強夯法加固處理[J].科技傳播. 2011(07) </p><p>  [3]譚湘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