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網絡教學平臺外文翻譯---誰來為網絡學習在高等教育的成功負責?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7650漢字,4712單詞,26500英文字符</p><p>  出處:Wagner N, Hassanein K, Head M. Who is responsible for e-learning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akeholders' analysi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 & Society, 2012, 11(3): 26-36.</p><p>  畢業(yè)論文(設計)論文翻譯</p><p><b>  題目</b></p><p><b>  學生姓名</b></p><p><b>  指導教師</b></p>

3、<p><b>  學院軟件學院</b></p><p><b>  專業(yè)班級</b></p><p>  完成時間2014 年 03 月</p><p><b>  目錄</b></p><p>  譯文: ..........................

4、..................................................................................................................................4</p><p>  Nicole Wagner, Khaled Hassanein and Milena Head4</p><p

5、>  關鍵字:網絡學習,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分析 ....................................................................................4</p><p>  介紹 .................................................................................

6、...............................................................................4</p><p>  E-learning 的特點4</p><p>  網絡學習的市場 ......................................................................

7、..................................................................5</p><p>  網絡學習利益相關者的動機和關注 ............................................................................................................6</

8、p><p>  學生 ............................................................................................................................................................6</p><p>  教師 ................

9、............................................................................................................................................6</p><p>  教育機構 ...................................................

10、.................................................................................................7</p><p>  內容提供商 .............................................................................................

11、...................................................8</p><p>  技術提供商 ...........................................................................................................................................

12、.....8</p><p>  認證機構 ....................................................................................................................................................9</p><p>  雇主 ...........

13、.................................................................................................................................................9</p><p>  網絡學習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矩陣 ....................................

14、..........................................................................10</p><p>  結論 ......................................................................................................................

15、........................................10</p><p>  References13</p><p>  附錄:原文 .................................................................................................................

16、.................................15</p><p>  ABSTRACT15</p><p>  Keywords15</p><p>  Introduction15</p><p>  Dimensions of E-Learning15</p><p>  E-Lear

17、ning Market16</p><p>  E-Learning Stakeholders’ Motivations and Concerns17</p><p>  Students17</p><p>  Instructors18</p><p>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18</p>

18、<p>  Content Providers19</p><p>  Technology Providers20</p><p>  Accreditation Bodies20</p><p><b>  譯文:</b></p><p>  誰來為網絡學習在高等教育的成功負責? 一個利益相關者的

19、分析</p><p>  Nicole Wagner, Khaled Hassanein and Milena Head</p><p>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德格羅特商學院//wagnernm@mcmaster.ca//hassank@mcmaster.ca//headm@mcmaster.ca</p><p><b>  摘要</b>&l

20、t;/p><p>  網絡學習的成功實現(xiàn)取決于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關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解決。本文討 論網絡學習,描述利益相關群體的需求和利益,并推導出各個利益相關群體之間的責任矩陣。 各個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所要履行的責任將在責任矩陣中得到描述,從而鼓勵網絡教育在高等教 學中的成功。</p><p>  關鍵字:網絡學習,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分析</p><p>&l

21、t;b>  介紹</b></p><p>  高等教育的環(huán)境正在不斷的變化。成本上升,預算減少和遠程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New Media Consortium, 2007)導致教育機構越來越關注網絡教育。為應對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在高等教育中網絡學 習正越來越頻繁的被使用,這為教育機構和學生創(chuàng)造了新的令人振奮的機會。</p><p>  E-learning 或者說 ele

22、ctronic learning,已經在各種不同的文獻中被定義。總的來說,網絡學 習被廣泛的描述為“通過電子技術傳遞教學內容或者學習經驗”(Ong, Lai and Wang, 2004, page 1)。 一些網絡學習的的定義比這個多了一些限制,例如限制通過網絡交付網絡學習的內容(Jones,2003)。 更廣泛的定義,這將是本文使用的目的,可以包括使用互聯(lián)網,內聯(lián)網/外聯(lián)網,音頻和錄像帶,衛(wèi)星 廣播,互動電視,光盤,不僅僅是提供內容

23、,還提供參與者之間的互動(Industry Canada,2001)。 最近,這個定義可以進一步擴大到移動和無線終端學習應用程序(Kinshuk, Suhonen, Sutinen, and Goh, 2003; Lehner, Nösekabel and Lehmann, 2003)。</p><p>  現(xiàn)如今高校的網絡網絡學習模型的根源是傳統(tǒng)的遠程教育。最初引入遠程教育是為了讓農村和偏遠 地區(qū)的人

24、獲得高等教育,遠程教育現(xiàn)在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顯著的變化??萍嫉倪M步已經改變了主 要的靈感,無線電廣播的整合開始于 20 世紀 20 年代(Huynh, Umesh and Valachich, 2003。如今,互 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得中學后教育有了巨大的創(chuàng)新(Gunasekaran, McNeil and Shaul, 2002; Teo and Gay, 2006)。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互聯(lián)網,電腦的成本越來越低,而電腦的整

25、體性能則不斷 提高(Huynh et al., 2003)。這些趨勢為教育機構傳授教育內容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通道。</p><p>  E-learning 的特點</p><p>  網絡學習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使用程度差別很大。網絡學習產品的配置的改變可以通過多個屬性進 行描述,如表 1 中所列出的。這些屬性內容可以分為同步,位置,獨立和模式。每個網絡學習課程組件 可以通過指明每個范圍的兩

26、個屬性值中適用的一個來描述。</p><p>  網絡學習可以是同步的(實時)或者是異步的(彈性時間)。同步網絡學習包括的技術如視頻會議</p><p>  和電子白板(Romiszowski, 2004),要求學生必須出的課程。異步應用程序包括程序教學與輔導,讓學生 通過屏幕按自己的速度和在他們方便的時間進行學習。大多數(shù)互聯(lián)網上提供的課程是基于這種異步模型 的(Greenagel, 20

27、02)。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地點參與網絡學習,如遠程教育,或者在同一地點,如在使用 一組支持系統(tǒng)的教室中做作業(yè)(Gunasekaran et al., 2002)。網絡學習應用程序也包含不同層面的合作。 有些課程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而有些則包含小組學習的原始,如學習論壇和聊天室。課程教學的模式可以 是完全網絡化的(帶或者不帶一個教師)或者采用網絡和課堂集成成都不同的教學模式?,F(xiàn)有的許多網絡 學習產品遵循一種模式,利用不同講演的好處(Jack

28、and Curt, 2001)。</p><p>  Table 1: E-learning 的特點</p><p>  * The definitions of these attributes are discussed in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Ong et al., 2004), (Jack and Curt, 2001), and (G

29、reenagel, 2002)</p><p>  需要指出的是單一課程的組成部分將包含每個內容的單一屬性值,但是一門課程可能包括幾個部 分,各有不同的屬性值。比如,一門課程的一些組成部分可能同步傳授而其他的異步傳授,或者一門課 程可能包含一些網絡部分和一些課堂部分。</p><p><b>  網絡學習的市場</b></p><p>  給出

30、幾種不同的網絡學習產品,是很難估計出他們的市場規(guī)模的。然而,網絡學習被認為是在 2.3 萬</p><p>  億美元的國際教育市場中增長最快速的子行業(yè),網絡高等教育將有希望于 2015 年增長至 690 億美元的市 場規(guī)模(Hezel Associates, 2005)。</p><p>  高等教育網絡學習產業(yè)的增長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包括學校和學生等角度。在全球范圍內,中學后教 育的需

31、求在不斷的增長。例如,在美國,高校從高中畢業(yè)生中招生的比例從 1980 年的 56%增長到 2003 年的 67%(Morrison, 2003)。在加拿大,預計超過 70%的新創(chuàng)造的工作將需要至少高中畢業(yè)以上的學歷 (Industry Canada, 2001)。隨著學術機構現(xiàn)有教室容量的限制和建設新設施的成本過高,網絡教育將是 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替代品(Werbach, 2000)。</p><p>  為了保

32、持競爭力和維持市場份額,許多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機構已經擴大了其產品,包括網絡課程來和越 來越多的虛擬高等教育機構 (Huynh et al., 2003)。這樣做時,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拓展國際目標 市場以利用其他國家教育系統(tǒng)中存在的超額需求。此外在教育機構中增加使用信息系統(tǒng)也提供了一個重 新組織設計他們的現(xiàn)有時間和論文深入處理來提高他們的整體效率(Sun Microsystems, 2003)。</p><p>

33、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知識經濟為技能的持續(xù)培訓和升級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需求 (Industry Canada, 2001)。 網絡學習讓終身學習發(fā)生在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的一部分,不在需要跑到一個傳統(tǒng)的機構或者局限于一張 特定的課程表。</p><p>  類似于其他技術的應用,網絡學習的成功依賴于滿足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解決問題的程度。本文 的下一部分內容包含在高等教育中網絡學習的關鍵利益相關者的分析。這種分析是用于導

34、出利益相關者 到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矩陣來使在高等教育機構中網絡學習的成功機會最大化,這是在第三節(jié)要介紹的。</p><p>  網絡學習利益相關者的動機和關注</p><p>  在一個組織的背景下,利益相關者是該組織的支持者(Thompson and Strickland, 2001)。同樣的意 義,網絡學習的利益相關者就是那些受它影響的人。在寫這篇文章時查看的網絡學習文獻中,列出了在高

35、等教育背景下的主要利益相關群體。每一個利益相關群體都描述在下文中,以及他們使用網絡學習的動 機和了解他們關注的。</p><p><b>  學生</b></p><p>  學生是網絡學習的消費者。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他們是正在就讀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p><p><b>  動機</b></p>&l

36、t;p>  學生使用網絡學習的動機是為了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對一些學生來說,它可能是傳統(tǒng)課程的一部 分,而對其他人來說所有的課程可能完全網絡化。特別是對第二累人來說,網絡學習可以讓他們接受高等 教育的機會而不會因為地域和時間的限制 (Huynh et al., 2003; Kabassi and Virvou, 2004)。</p><p><b>  關注</b></p>

37、<p>  網絡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完全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需要不同的技巧才能獲得成功(Romiszowski, 2004)。批判性思維,研究和評價技能越來越重有,因為學生要整合從各種來源的信息在增多(New Media Consortium, 2007)。同時,特別是課程完全網絡化,學生比傳統(tǒng)背景下更需要獨立。這就要求他們有更 高的積極性,并致力于學習(Huynh et al., 2003),在于同伴和教師互動教師的情況

38、下。在上網絡課程的 學生往往和課堂中的學生一樣,但是有較高的可能性撤回不完整的成績 (Zhang, Zhou and Briggs, 2006)。</p><p>  網絡學習因其本身的性質需要一定程度的先進的技術。這就不是問題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機知 識在不斷增加。例如,在加拿大,18 到 24 歲的年輕人準備進入大學的比例增長速度超過大學總入學率的 增長 (Statistics Canada, 2005)

39、。"數(shù)字原住民"這一術語被用來描述 40 歲以下的這一代人 (Prensky, 2001; Prensky, 2006).成長于網絡產品使用增加的時代,如電視和視頻游戲,并且讀書量的減少,使這一</p><p>  代人的學習不同于老一輩人。他們往往有"更加零碎的時間的感覺,注意力降低"(Woodill, 2004, page 11) 并且失望和厭倦與尋常網絡學習應用的結果

40、。以模擬和數(shù)字游戲為基礎的學習可能更適合于這類人。研</p><p>  究表明更高水平的交互性和學習者支配權增加了學生的滿意度 (Zhang et al., 2006)。</p><p><b>  教師</b></p><p>  網絡學習中,和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一樣,教師指導學生的教育經歷。根據網絡教學模式,教師可能或者 不可能與他們的學生面

41、對面的交互。</p><p><b>  動機</b></p><p>  處于各種原因,教師可能在他們的課程中使用網絡學習。例如,他們可能被他們所在的機構鼓勵或者 迫使;他們可能希望找到更多的學生;或者他們可能感興趣于使用科技學習的好處。</p><p><b>  關注</b></p><p>

42、  網絡學習技術帶給教師的變化和他們的學生一樣,要求一套新的技巧才能獲得成功(Jones, 2003)。 在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作為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和學生知識資源的管理者(Romiszowski,2004)。例 如,在傳統(tǒng)的課堂情境,教師提供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回答他們的問題。相比較之下,在技術只有異步的網 絡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更多的只是內容的協(xié)調者,然后學生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學習(Teo and Gay, 2006)。 因此,技能對一個教

43、師可能依賴于網絡學習課程的屬性是最重要的。</p><p>  網絡學習需要教師和學生的技術先進性 (Jones, 2003)。課程管理可能要求教師學習新的軟件應用。 特別是在教師也是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建者,新技術的使用更加廣泛。研究表明,網絡學習技術支持的主要挑戰(zhàn) 包括缺乏如何改變課程設計使課程更有效的知識技術和缺乏使用這些應用來教學的信心(Arabasz and Baker, 2003)。</p>&

44、lt;p>  教師也可能關心他們學生接受網絡學習工具。通過對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用認知和感知樂趣在采用 網絡學習應用中非常重要(比如:Mahmod, Dahlan, Ramayah, Karia and Asaari, 2005; Lee, Cheung and Chen, 2005)。為了提高有用認知和樂趣,教師應該改變內容的類型,創(chuàng)造樂趣,提高及時反饋,并鼓勵互 動增加驗收(Lee et al., 2005)。</p>

45、;<p>  制作和管理網絡課程將花費大量的時間是另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雖然一些促進網絡學習的傳遞是 勞動密集程度較低,2003 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教師和技術支持人員要花費近兩倍的時間 來發(fā)布網絡學習行版本(Doughty, Spector and Yonai, 2003)。除非提供激勵措施來鼓勵教師使用網絡 學習技術來抵消可能發(fā)生的額外的工作量。</p><p><b>

46、  教育機構</b></p><p>  教育機構,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包括高校。除了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機構,網絡學習人氣的上升導致了創(chuàng) 建新的,只使用網絡的教育機構。</p><p><b>  動機</b></p><p>  教育機構將技術融入課堂,以促進課堂教學和為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技術媒介的學習機會。他們提供遠程 教育,包括網絡教育,

47、來獲得大量的學生。隨著網絡學習被越來越廣泛的接受,網絡提供更多的課程,教育 機構和學生之間的地域限制被破除(Young, 2001)。</p><p><b>  關注</b></p><p>  通常情況下,預算約束是教育機構的一個主要問題 (Huynh et al., 2003)。預算緊縮使其難以廣泛 實施,而校園網絡學習解決了方案。有一種傾向為各個部門實現(xiàn)他們自

48、己的解決方案,這可能不符合其他 的機構(Sun Microsystems, 2003)。這減少了潛在的跨部門的效率,可能使得教師,技術人員和學生過程 更為困難,特別是如果他們涉及多個部門。</p><p>  根據一個機構的技術基礎,網絡學習課程的實施可能涉及非常昂貴的技術升級(Weller, 2004)。網</p><p>  絡學習系統(tǒng)需要幾個組件包括足夠的帶寬,課程管理系統(tǒng)、技術裝備

49、的教室,和充足的計算機設施供學生 使用(Arabasz and Baker, 2003)。這種技術的增加通常需要增加相應的技術支持人員(Young, 2001)。</p><p>  對于教育機構的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如何對網絡學習產品的有效性進行評估。通常評估是基于在 技術基礎和課程開發(fā)中的投資收益率(ROI)。雖然這些措施是相關的,學習成果的有效性也是重要的考慮 因素(Romiszowski, 2004)。網

50、絡學習練習才能被認為是有效的學習。教育機構傾向于關注投資回報率 可以鼓勵更便宜的程序開發(fā),以犧牲學習的有效性 (Weller, 2004)。</p><p>  來自教室的阻力對教育機構來說是另一個重要的考慮。許多教師堅信網絡學習不如面對面教學 (Huynh et al., 2003)。然而,有研究表明,兩種教學方式之間的學生成績沒有明顯的差異 (Huynh et al., 2003)。管理網絡學習課程所需的額外

51、的時間,如上面所描述的,也可能有助于教師的阻力。</p><p>  雇主接受網絡教育也是教育機構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雇主不太可能雇用在線學位的學生, 那么學生將不太可能參加那些學位學習。因此,鼓勵接受這種形式的教育潛在的雇主是教育機構的最佳 利益。</p><p><b>  內容提供商</b></p><p>  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

52、,網絡課程的內容可以由教師或從外部來源獲得。網絡學習的增長創(chuàng)造了一個 市場商業(yè)化的教育內容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入門課程被提供給多個機構。</p><p><b>  動機</b></p><p>  無論內容提供商是教師還是外部源,他們的動機都是提供導致有效學習的內容模塊。商業(yè)內容提供 商受利益驅使,開發(fā)足夠靈活且可以很容易的被不同的教育機構使用的內容模塊。<

53、;/p><p><b>  關注</b></p><p>  網絡學習的內容提供商主要關心的往往是知識資本的權利(Huynh et al., 2003)。尤其是獨立內 容提供商,為了將他們的產品出售給多個客戶就需要確保保留他們的版權。技術標準是這個利益相關群 體需要關心的另一個問題(Teo and Gay, 2006)。內容應該被創(chuàng)建為同一格式以便于它將可以使用與不 同的

54、網絡學習技術平臺。如果不這樣做將會限制他們潛在的目標市場。同樣重要的是確保提供的內容符 合在不同的機構使用的學習方法,因此更可能導致成功的學習(Greenagel, 2002)。學習可能受到內容的 類型,學習環(huán)境,甚至每個學習者的特征的影響 (Zhang et al., 2006)。網絡學習內容提供商在開發(fā) 內容時需要將這個因素考慮其中。</p><p><b>  技術提供商</b><

55、;/p><p>  技術提供商開發(fā)網絡學習產品運行的技術。這一類包括范圍廣泛的服務,個人便利的遠程學習課程, 完成學習管理系統(tǒng)(LMS)等公司提供的黑板上。</p><p><b>  動機</b></p><p>  類似于內容提供商,技術提供商的動機是提供讓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環(huán)境。</p><p><b>  

56、關注</b></p><p>  技術標準也是這個利益相關群體的一個重要的考慮。由于教育機構往往有不同的解決方案由各部門 實現(xiàn),堅持共同標準促進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 (Young, 2001; Friesen, 2005)。硬件的不斷更新和消費者的 預期產生的壓力使技術提供商不斷的將新產品推向市場 (Huynh et al., 2003)。為了使這些企業(yè)可持 續(xù)發(fā)展,追求不斷創(chuàng)新必須成本控制 (Dalzie

57、l, 2003)。</p><p>  許多業(yè)內專家認為網絡學習的不足之處是技術問題(Woodill, 2004)。有人認為,許多產品沒有成熟 的教育理念,沒有考慮到人們學習方式的不同(Woodill, 2004)。類似于內容提供商,技術提供商應該根 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經驗。</p><p><b>  認證機構</b></p><

58、;p>  認證機構是評估教育機構產品質量的組織。這些滿足最低要求的機構將被授權,提供他們一個級別 的可信度,未經認可的教育機構都不會擁有。</p><p><b>  動機</b></p><p>  通過電子手段的教育比例在增長,認證機構包含網絡學習的標準越來越重要。忽視這樣做會限制相 關認證,因為它只會與相關教育機構的傳統(tǒng)教育組成部分的產品。</p&g

59、t;<p><b>  關注</b></p><p>  網絡學習的發(fā)展給認證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隨著學習機構的數(shù)量的增長,他們試圖利用人們對高 等教育的額外需求,越來越多的機構在尋求認證機構的批準。這個工作量的增加以及工作性質的改變,是 這些機構所做的。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HEA)在美國將遠程教育界定為以電子方式傳送到學生在遠程教 育或教學活動(CHEA, 2002b)。根

60、據這個定義,所有遠程教育(包括網絡學習)受到相同的認證。</p><p>  為了使網絡學習課程和學位受到高等教育內部和雇主的重視,對他們采取適當?shù)恼J證程序是非常重 要的。認證機構認識到,評估網絡學習有一些獨特的問題。這三個主要問題是:教學設計方案,高等教育 選擇提供商和擴大重點培養(yǎng) (CHEA, 2002a)。這些領域涉及如題材的適應性問題,技術平臺和教學方法 的選擇上,教師和學生的技術支持等等。</p&

61、gt;<p><b>  雇主</b></p><p>  雇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雇傭高校畢業(yè)生。通常情況下,雇主更傾向于積極查看具有良好 信譽的傳統(tǒng)教育機構的網絡教學;然而,接受網絡學習的人數(shù)在不斷增多(Chaney, 2002)。這對網絡學 習來說是一個積極的趨勢特別是完全網絡教育機構。</p><p><b>  動機</b

62、></p><p>  雇主越來越多的考慮將網絡學習當做高等教育的替代品。否認網絡學習的價值將會限制他們一大批 潛在的員工。也將會限制課程和職業(yè)的發(fā)展,他們的員工可能參與其中。</p><p>  由于越來越多的學生以開始或提供他們的事業(yè)為目的追求高等教育,雇主缺乏對網絡學習的支持可 能會阻礙雇員通過電子手段學習他們的課程,從而限制他們的機會。</p><p>

63、;  雇主對網絡學習的一個顧慮是許多的課程缺少人際之間固有的互動。雇主通常給予技能和專業(yè)知識 6 到 8 分以 10 分為例,而人際交往則排在更高的位置(Gunasekaran et al., 2002)。一些人認為網絡學 習可能提供合適的課程,但可能不能夠提供雇主所看重的人際交往技能。</p><p>  網絡學習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矩陣</p><p>  高等教育網絡學習的不同利益相關者

64、以多種方式相互作用。網絡學習的成功依賴于這些利益相關者 的合作。因此,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群體有責任幫助其他利益相關者達到他們的動機和解決問題??紤]到 如上面所述的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的需求的關注,我們開發(fā)出了一個利益相關者責任矩陣,如表 2 所示(如 下)。這個矩陣概述了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群體應該做的以達到解決其他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問題和需求。 他填充這個矩陣時,我們依賴于網絡學習文獻的知識除了作為前 MBA 學生現(xiàn)博士生的第一作者在網絡學 習被

65、提供和使用的環(huán)境中的經驗。我們還依賴于第二和第三作者,作為經驗豐富的教授,他們在過去 9 年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涯中使用不同的網絡學習。此外,第三作者有工作于外部內容提供商和各個認證機 構的教學設計經驗。接下來的流程如下:(i)第一作者提出了基于廣泛的文獻綜述和個人學生的經驗 的初始矩陣;(ii)第二和第三作者仔細審查矩陣并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iii)修改后的矩陣(來 自于第二第三作者)對每一個群體的相似和差異進行了討論,最后得出最終矩陣

66、。這種由多個專家反饋 的方法是由 Straub 提出的(1989)。矩陣的閱讀是從左到右</p><p><b>  結論</b></p><p>  在具有巨大潛力的高等教育中,網絡學習是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為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這種 潛力,網絡學習的實現(xiàn)應該盡可能的滿足各個利益相關群體的需求和問題。在本文中對利益相關者的分 析和最終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矩陣是朝著這

67、個方向前進的一步。</p><p>  在我們的網絡學習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矩陣中顯示,每一個利益相關群體在向提供整體學習經驗的共 同目標的工作中都扮演這非常重要的角色。學生和教師應該盡可能的主動參與,提供反饋來提高未來的 經驗,通過網絡學習提供的可能性交流學習。教育機構應該提供所需要的技術基礎和支持全面的技術解 決方案。內容和技術提供商應該提供高質量的,考慮到學習原則的可交互的解決方案。認證機構應該為 這種新的教學

68、形式提供和實施明確的指導。雇主需要認識到這種教育的有效性,并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合 作,確保畢業(yè)生符合就業(yè)市場的需求。</p><p>  高等教育機構應該利用本文中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矩陣作為進行新的網絡學習計劃的起點。所 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和他們的責任可以適應手頭上的特定項目的本質。因此,矩陣將幫助機構確定適當?shù)?利益相關者和發(fā)展預期。</p><p>  由于所提出的框架包括各利益相關群

69、體的合作,它的實施將需要各群體之間的溝通以確保明確每個 小組的職責。為此,當機構主動從事大量的網絡教學時,他們應該努力組建一個保護每一個利益相關群 體的代表的跨職能團隊。這將確保開發(fā)過程中解決他們的具體需要和幫助在實施過程中的實現(xiàn)。成功的 實現(xiàn)還需要一個項目領導者來傳達每個群體的責任和合作的重要性。有人建議,機構的最高級別的領導 層需要看到機會,并將他們實現(xiàn)(New Media Consortium, 2007)。通過信息的有效傳播,那

70、些參與網絡 學習的人可以意識到他們如何適應和他們的特殊角色在網絡學習的成功實施中的重要性。</p><p>  本文提出的矩陣結構來源于文獻中標注的利益相關群體的動機、需求和問題。未來的研究應該在不</p><p>  同的機構類型,教育和文化背景下進行框架的驗證。由于在制度框架的應用程序需要許多利益相關群體 的協(xié)調,個案研究的方法可能是最合適的研究應用框架。這種方法將允許深入研究特定應用

71、合作完成水 平的成功根據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矩陣。</p><p>  回到本文標題提出的問題:“誰來為網絡學習在高等教育的成功負責?”,我們給出的答案是網絡 學習的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共同責任。當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履行自己的職責來創(chuàng)建有效的和有意義的 網絡學習經驗,在特定課程和項目中取得超越成功的積極的成果,以促進終身學習和發(fā)現(xiàn)。</p><p>  Table 2:E-Learning St

72、akeholders’ Responsibility Matrix*</p><p>  Matrix generated by the authors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 outlined in Section 3</p><p>  References</p><p>  Arabasz, P., & Baker, M

73、. (2003).Respondent Summary:Evolving Campus Support Models for E-Learning Courses, EDUCAUS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retrieved July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EKF/ ekf0303.pdf.</p><

74、;p>  Chaney, E.G.(2002).Pharmaceutical Employers' Perceptions of Employees or Applicants with E-Degrees or Online Coursework, Dissertation, Indiana State University, USA.</p><p>  CHEA (2002a).Accredi

75、tation and Assuring Quality in Distance Learning.CHEA Monograph Series 2002, Volume 1, retrieved July 1, 2007 from http://www.chea.org/pdf/mono_1_accred_distance_02.pdf.</p><p>  CHEA (2002b).SpecializedAcc

76、reditation andAssuring Quality in DistanceLearning.CHEA Monograph Series 2002, Volume 2, retrieved July 1, 2007 from</p><p>  http://www.chea.org/pdf/mono_2_spec-accred_02.pdf.</p><p>

77、;  Dalziel, J. (2003).Open Standards versus Open Source in e-Learning.Educause Quarterly, 4, 4-7.</p><p>  Doughty, P.L., Spector, M., & Yonai, B.A.(2003).Time, Efficacy and Cost Considerations of e-Coll

78、aboration in OnlineUniversity Courses.Brazilian Review of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retrievedMarch29, 2008, from http://www.abed.org.br/publique/cgi/cgilua.exe/sys/start.htm?UserActiveTemplate=1por

79、&infoid=746&sid=70.</p><p>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bjects, 1, 22-31.</p><p>  Greenagel, F.L.(2002). The illusion of e-learning: why we're missing out

80、on the promise of technology, retrieved July 1, 2007 from http://www.guidedlearning.com/illusions.pdf.</p><p>  Gunasekaran, A., McNeil, R.D., & Shaul, D. (2002).E-learn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Ind

81、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34 (2), 44-53.</p><p>  Hezel Associates (2005). GlobalE-learningOpportunity forU.S.HigherEducation,retrievedJuly 1,2007 from http://www.hezel.com/globalreport/.&

82、lt;/p><p>  Huynh, M.Q., Umesh, U.N., Valachich, J. (2003).E-Learning as an Emerging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 in Universities and Firms.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 12, 48-68.</p><p>  Industry C

83、anada(2001).TheE-learning E-volu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Pan-Canadian Challenge,</p><p>  retrieved July 1, 2007 from http://www.cmec.ca/postsec/evolution.en.pdf.</p><p>  J

84、ack, Z., & Curt, U. (2001).Why blended will win.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5 (8), 54-60.</p><p>  Jones, A.J.(2003).ICT and Future Teachers:Are we preparing for e-Learn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IFIP Wor

85、king Groups 3.1 and 3.3 Conference:ICT and the Teacher of the Future, January 27-31, 2003, Melbourne, Australia.</p><p>  Kabassi, K., & Virvou, M.(2004).PersonalizedAdulte-Training on ComputerUs

86、eBasedon Multiple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6, 115-132.</p><p>  Kinshuk, Suhonen, J., Sutinen, E.,Goh, T. (2003).Mobile Technologies in Support of Distance Learning.Asian

87、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 (1), 60-68.</p><p>  Lee, M.K.O.,Cheung,C.M.K.,& Chen,Z.(2005).Acceptanceof Internet-basedlearning medium:therole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Info

88、rmation & Management, 42, 1095-1104.</p><p>  Lehner, F., Nösekabel, H., & Lehmann, H. (2003).Wireless e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e-Services Journal, 2, 23-41.</p><p> 

89、 Mahmod, R., Dahlan, N., Ramayah, T., Karia, M., & Asaari, N. (2005).Attitudinal Belief on Adoption of E-MBA Program in Malaysia.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6 (2), 1-10.</p><p>  Morris

90、on, J. (2003).U.S.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On the Horizon, 11 (1), 6-10. New Media Consortium (2007).2007 Horizon Report, retrieved July 1, 2007 from</p><p>  http://www.nmc.org/pdf/2007_Horizon_Repor

91、t.pdf.</p><p>  Ong, C.-S., Lai, J.-Y., & Wang, Y.-S. (2004).Factors affecting engineers’ acceptance of asynchronous e-learning 13</p><p>  systems in high-tech companies.Information &

92、 Management, 41 (6), 795-804.</p><p>  Prensky, M. (2001).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On the Horizon, 9 (5), 1-6.Prensky, M. (2006).Don't Bother Me Mom - I'm Learning, St. Paul, MN:Paragon Ho

93、use.</p><p>  Romiszowski, A. (2004).How’s the E-learning Baby?Factors Leading to Success or Failure of an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44 (1), 5–27.</p><p>  Statis

94、ticsCanada(2005).UniversityEnrolment2003/04,retrievedJuly1,2007from http://www.statcan.ca/english/freepub/81-004-XIE/2005004/newrel.htm.</p><p>  Straub, D. (1989).Validating Instrument in MIS Rese

95、arch.MIS Quarterly, 12 (2), 147–170. Sun Microsystems(2003).E-LearningFramework, retrievedJuly 1, 2007</p><p>  from http://www.sun.com/products-n- solutions/edu/whitepapers/pdf/framework.pdf.<

96、;/p><p>  Teo,C.B.,& Gay,R.K.L.(2006).A Knowledge-DrivenModelto Personalizee-Learning.AC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omputing, 6 (1), 1-15.</p><p>  Thompson,A.A.,&

97、; Strickland,A.J.(2001).Crafting andExecuting Strategy:Textand Readings,</p><p>  New York:McGraw-Hill.</p><p>  Weller, M. (2004).Models of Large Scale e-Learning.Journal of Asynch

98、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8 (4), 83-92. Werbach, K. (2000).Clicks and Mortar Meets Cap and Gown:Higher Education Goes Online.Release 1.0, 18 (8), 1-</p><p><b>  22.</b></p><p>  Wood

99、ill,G.(2004).WhereistheLearninginE-learning?retrievedJuly1, 2007fromhttp://www.e- learningguru.com/wpapers/e-Learning_analysis.pdf.</p><p>  Young, K. (2001).The Effective Deployment of e-Le

100、arning.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33 (1), 5-11. Zhang, D., Zhou, L., & Briggs, R.O.(2006).Instructional video in e-learning:Assessing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p><p>  video on learning effecti

101、veness.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3, 15-27.</p><p><b>  14</b></p><p><b>  附錄:原文</b></p><p>  Wagner, N., Hassanein, K., & Head, M. (2012). Who is re

102、sponsible for E-Learning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akeholders' Analysi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 (3), 26-36.</p><p>  Who is responsible for E-Learning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

103、? A Stakeholders' Analysis</p><p>  Nicole Wagner, Khaled Hassanein and Milena Head</p><p>  DeGroote School of Business, McMaster University, Canada // wagnernm@mcmaster.ca // hassank@mcmas

104、ter.ca //</p><p>  headm@mcmaster.ca</p><p><b>  ABSTRACT</b></p><p>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learning is dependent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needs and concerns

105、 of the stakeholder groups involved are addressed. This paper discusses e-learning, describes the needs and concerns of</p><p>  thevarious stakeholder groups, and derives a Stakeholders' Resp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