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以英譯《中庸》為中心對《中庸》的現(xiàn)代詮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和探討。《中庸》的現(xiàn)代詮釋中存在著一個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那就是將《中庸》作形而上學的解讀,在英譯中就表現(xiàn)為“本質性語言”和“過程性語言”兩種譯法的區(qū)別。本文第一部分從“致中和”章翻譯時遇到的兩個問題開始進行論述。“致中和”章的翻譯引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句子的主語不明確,二是句子的時態(tài)不明確,兩個問題出于漢語的“模糊性”,這種“模糊性”給《中庸》文本的詮釋帶來了一些困難。進而,
2、通過對其他文本的翻譯的比較發(fā)現(xiàn)這兩個問題普遍的存在于儒家經(jīng)典的翻譯中。句子需要主語、時態(tài)這些印歐語言的語法習慣在翻譯古代漢語句子時,就會遮蔽掉漢語語句的思想特點,這就是“本質性語言”對古代漢語所做的形而上學解讀。這是“致中和”章詮釋的困難所在。
文章的第二部分著重探討了“致中和”章所引出的兩個問題,即古代漢語中句子的主語和時態(tài)不明確的問題。通過與印歐語言的比較,文章提出中國哲學中關于宇宙萬物的表述的句子不是一種探討世界的本
3、質的描述,而是針對世界的變化的過程性的描述,不是外在力量(第一因)的推動,而是一種自身的流行變化。即它是“過程性”的語言,不是“本質性”的語言。
在前文的基礎上,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文章回應了“致中和”章詮釋的問題。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詰難的產生,根源于語言上的誤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表達的是一個過程性的事件,不是一個本質性的事件。本質性的形而上學語言的詮釋就意味著一種“自然的時間”,“自然的時間”
4、就意味著天道的變化過程是與人無關的,這也就意味著天與人在存在的根基上斷開了,天道變?yōu)榱伺c人道無關的客觀存在。因此,本文主張用過程性的語言的詮釋更加能彰顯《中庸》的宇宙觀特點。
最后,本文擴展了對《中庸》文本的討論。通過對“天”、“生”、“天下”、“配天”、“知天”、“本”、“未發(fā)已發(fā)”、“體用”以及《易傳》的“在天成象”等主要范疇的討論,提出了“天之生物”的過程性而非本質性的特點,“配天”是人的生存境域之“配”而非符合客觀
5、規(guī)律之“配”,“知天”是求“知”的過程而非“知人”的前提,“天”非人道的決定性規(guī)律。通過對“中者天下之大本”的“本”字的翻譯的討論,提出“本”字表達的是一種以人的生存境遇為整體籌劃的時間上的相連的世界,而非本質性的“本體論”。最后,通過對《易傳》以及“天命之謂性”的分析,提出中國哲學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特點的基于人在時間上的整體性的,這種論述方式是完全不同于形而上學的論述方式的。
結論是,在《中庸》中,天道與人道在時間上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研究——以孔子、《中庸》為中心.pdf
- 《中庸》詮釋史研究.pdf
- 朱熹與李滉《中庸》詮釋理論比較研究.pdf
- 儒家的中庸思想演進——以《中庸》、李翱、朱熹為中心的考察.pdf
- 試析復性書對中庸的詮釋
- 《中庸》的哲學思想.pdf
- 試析《復性書》對《中庸》的詮釋.pdf
- 《中庸》的教育哲學思想研究.pdf
- 中庸英譯本比較研究——以理雅各、辜鴻銘、陳榮捷譯本為例
- 文化過濾視角下中庸兩英譯本比較研究
- 歐陽漸的以佛攝儒思想——以《中庸傳》為中心.pdf
- 中庸方法論研究.pdf
- 推而行之-《中庸》英譯研究_14051.pdf
- 文化過濾視角下《中庸》兩英譯本比較研究_16059.pdf
- 中庸
- 闡釋人類學視閾下的《中庸》英譯研究.pdf
- 歐陽漸的以佛攝儒思想——以中庸傳為中心
- 試論中庸詩歌翻譯觀的構建——以王維詩歌英譯為例
- 北宋四子的中庸學研究——以本體的建構和致知修養(yǎng)說為中心
- 中庸新探.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