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污水廠普遍存在運行能耗高且對污水的脫氮除磷效果差,難以滿足城市污水排放量大的要求,因此在有效利用能源的情況下達到對水質的有效去除成為污水廠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本課題通過對桂林市七里店城市污水廠的卡魯塞爾(Carrousel)氧化溝系統(tǒng)中流體力學及優(yōu)化運行進行了試驗研究,為解決了溝內存在的污泥沉積、流速不高等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首先對曝氣轉刷及潛水式推進器的推動能力進行了理論分析,對不同類型的推流方式進行了理論計算,
2、結果表明潛水式推進器對氧化溝流體的推動能力比曝氣轉刷高3倍左右。同時還針對潛水式推進器的不同推力情況進行了簡單的理論分析,分析結果表明開啟6臺推進器時的推力大小為886.89N,開啟7臺推進器時的推力大小為1204.45N,開啟8臺推進器時的推力大小為1508.53N,此時氧化溝的流速為0.31m/s。
利用FLUENT流場模擬軟件,直觀的分析氧化溝流場狀況。結果表明單個推進器對氧化溝的流體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會引起溝
3、內的水流速度不均,上部流速明顯大于下部流速大導致池底的淤泥沉積;隨著推進器開啟臺數(shù)的增加,模擬圖中流速明顯增加,開啟1臺推進器時的平均流速為0.1986m/s,而開啟6臺推進器是平均流速增加到0.394m/s,開啟7臺推進器時平均流速達到0.470m/s,開啟8臺推進器時的平均流速為0.542m/s。這與現(xiàn)場測量數(shù)據(jù)基本吻合。對開啟8臺推進器時氧化溝不同層面的流速比較得到,氧化溝的中部流速最大,底部流速較上部流速要高,此時的氧化溝平均流
4、速在0.3m/s以上可以有效的防止污泥的沉積現(xiàn)象,同時通過壓力模擬值顯示,8臺推進器產生的壓力能夠使流體在氧化溝內保持良好循環(huán)流動效果。
對Carrousel氧化溝進行現(xiàn)場測試分析,對比發(fā)現(xiàn)氧化溝同時開啟8臺推進器時氧化溝的整體流速達到0.31m/s,沒有懸浮污泥及污泥沉積現(xiàn)象。同時對氧化溝的溶解氧、MLSS及水質指標進行現(xiàn)場檢測。檢測和分析結果表明,溶解氧在氧化溝形成缺氧——好氧——缺氧的循環(huán)狀態(tài),對氧化溝內的微生物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氧化溝曝氣推流設備布置方式優(yōu)化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pdf
- 氧化溝推流設備的計算流體力學模型研究.pdf
- 氧化溝固—液兩相流數(shù)值模擬和推流轉輪優(yōu)化研究.pdf
- DE氧化溝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與優(yōu)化研究.pdf
- Orbal氧化溝流場數(shù)值模擬與優(yōu)化.pdf
- 氧化溝水力性能試驗研究.pdf
- 一體化氧化溝能量供給優(yōu)化試驗研究.pdf
- 氧化溝處理油田廢水的試驗研究.pdf
- 奧貝爾氧化溝的工藝改良試驗研究.pdf
- 倒傘型曝氣機驅動的氧化溝流場模擬及優(yōu)化.pdf
- 基于CFD-PBM耦合的微孔曝氣氧化溝流態(tài)模擬及優(yōu)化研究.pdf
- 雙向推流攪拌桶的數(shù)值模擬與試驗研究.pdf
- 改良氧化溝工藝處理生活污水的試驗研究.pdf
- 氧化溝優(yōu)化運行的CFD模擬及實驗研究.pdf
- 基于CFD的氧化溝三維流場模擬與動力設備優(yōu)化配置研究.pdf
- 三溝式氧化溝工藝數(shù)值模擬與優(yōu)化運行研究.pdf
- 氧化溝曝氣轉盤充氧性能的試驗研究.pdf
-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溝工藝運行優(yōu)化研究.pdf
- 小城鎮(zhèn)污水廠氧化溝改造試驗研究.pdf
- 懸浮填料氧化溝工藝處理城市污水的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