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的臨床及在體運動力學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退行性腰椎滑脫癥是骨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隨著電腦和機動車的廣泛普及,本病的患病群日趨年輕化。該病屬于祖國醫(yī)學中“痹癥,痿證”范疇,其病理機制主要與“骨錯縫、筋出槽”有關。中醫(yī)正骨手法是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的重要手段,其中,坐位腰椎旋轉手法在臨床使用最為廣泛,其操作具有穩(wěn)、準、輕、巧的特點,臨床療效顯著。目前該手法已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立項為“中醫(yī)藥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而本研究的臨床內容即為該項目的一部分。本研究將

2、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的循證醫(yī)學研究方法驗證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的有效性,并通過影像學資料探討該手法的部分作用機制。
   然而,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是一項技巧性強的醫(yī)療操作技術,雖然已經規(guī)范了該手法操作的步驟,但尚無客觀的技術指標作為參考,使得臨床上經驗化的手法操作無法很好的轉化為一系列標準化、數量化的運動力學指標。同時,既往的研究中對于坐位腰椎旋轉手法的力學探索也不夠充分,尤其缺乏對于影響因素的量化研究,除此之外,對

3、于該手法的運動學研究也處于空白,因此尚未形成可信賴的運動力學評價方法。
   整個手法操作的過程可通過力學量化手段,將其手法特征進行數據化的提取及分析,可作為客觀的評價方法運用于臨床。因此,為將基礎研究更好的應用于臨床,本研究的實驗部分將選擇臨床研究中經驗豐富的手法操作者,首次采用自行研制的坐位腰椎旋轉手法力學測量儀結合運動捕捉技術進行在體運動力學實測,對坐位腰椎旋轉手法的操作特征、影響因素等進行研究,并為今后的運動力學評價提供

4、量化支持依據。
   研究目的:
   1研究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療效及部分作用機制,為下一步實驗研究奠定臨床基礎。
   2研究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操作的運動力學參數及其相互關系,并總結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操作的運動力學特征,同時探討對本手法操作可能的影響因素,使得手法的量化操作具有臨床意義。
   研究內容:
   1臨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的循證醫(yī)學研究方法(治療組為坐位腰

5、椎旋轉手法加腰椎康復操,對照組為仰臥位腰椎牽引法加腰圍制動),對66例確診為退行性腰椎滑脫癥的患者進行對比研究,驗證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的有效性,同時通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影像學上滑脫腰椎的平行、角度位移,探討該手法的部分作用機制,為下一步實驗研究奠定臨床基礎。
   2實驗研究:采集受試者對坐位腰椎旋轉手法可能的影響指標(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通過自行研制的坐位腰椎旋轉手法力學測量儀,實時測量同一手法

6、操作者對31例受試者施行坐位腰椎旋轉手法過程中的力學參數(預加載力、最大作用力、旋扳力、旋扳時間、拇指最大推扳力),同時首次應用運動捕捉技術對坐位腰椎旋轉手法的操作過程進行動態(tài)描記以測量其運動學參數(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扳動前后角度變化)。通過數據分析,總結該手法操作的運動力學特征,并找出各個力學參數及與影響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并探討受試者個體特征對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操作可能的影響因素。
   結果:
   1臨床研究:

7、
   (1)兩組患者治療3周后、隨訪期的VAS積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極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治療組患者治療3周后、隨訪期的VAS積分改善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極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兩組患者治療3周后、隨訪期的JOA積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極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4)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對照組相比,治療3周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8、隨訪期差異極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5)治療組患者治療3周后滑脫腰椎在影像學上的角度位移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實驗研究:
   (1)坐位腰椎旋轉手法運動力學參數平均值如下:預加載力3.60±0.18kg,最大作用力8.17±0.26kg,旋扳力6.75±0.33kg,旋扳時間0.53±0.02s,拇指最大推扳力9.22±0.34kg,最大速度500.29±20

9、.78 mm/s,最大加速度3193.58±174.87 mm/s2,扳動前后前屈角度變化5.47±1.10°,扳動前后側彎角度變化12.09±1.16°,扳動前后旋轉角度變化10.07±1.04°。
   (2)操作者施行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時,左、右手的運動力學參數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3)經Pearson相關分析,最大作用力、旋扳力、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之間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性(R>0.8,P<0.

10、01);預加載力與最大作用力、旋扳力、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R>0.6,P<0.01)。
   (4)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受試者的身高、體重、體重指數與操作者的預加載力有顯著的相關性(R>0.4,P<0.05);受試者的身高、年齡對操作者的旋扳力與最大作用力有顯著的相關性(R>0.4,P<0.05);受試者的年齡對操作者的旋扳時間有顯著的相關性(R>0.4,P<0.01);受試者的身高對操作者的最大速度與最

11、大加速度有顯著的相關性(R>0.4,P<0.01)。
   結論:
   1臨床研究:
   (1)坐位腰椎旋轉手法能有效改善退行性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癥狀,且隨訪期療效穩(wěn)定。
   (2)坐位腰椎旋轉手法對于滑移腰椎椎體的角度位移具有調整作用。
   2實驗研究:
   (1)較全面的得出坐位腰椎旋轉手法的運動力學參數值,填補該手法運動學研究方面的空白,為今后臨床上的教學培養(yǎng)及進一步的基礎研

12、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量化支持依據:預加載力3.60±0.18kg,最大作用力8.17±0.26kg,旋扳力6.75±0.33kg,旋扳時間0.53±0.02s,拇指最大推扳力9.22±0.34kg,最大速度500.29±20.78 mm/s,最大加速度3193.58±174.87 mm/s2,扳動前后前屈角度變化5.47±1.10°,扳動前后側彎角度變化12.09±1.16°,扳動前后旋轉角度變化10.07±1.04°。
   (

13、2)左右手施行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時的運動力學參數(預加載力、最大作用力、旋扳力、旋扳時間、拇指最大推扳力、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扳動后前屈、側彎、旋轉角度變化)是相近的。因此在臨床上,左右手的手法操作應無明顯區(qū)別。
   (3)總結坐位腰椎旋轉手法的操作特征,即在手法操作時,預加載力越大,則旋扳力越大,繼而加速度也越大,預加載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旋扳力及加速度的大小。
   (4)經過研究發(fā)現,受試者的年齡、身高、體重、體

14、重指數等個體特征是坐位腰椎旋轉手法操作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在既往的研究中很少提及。
   創(chuàng)新點:
   1自行研制適合于坐位腰椎旋轉手法的在體力學測量儀,并應用于臨床實測,首次全面分析坐位腰椎旋轉手法臨床操作的力學參數。
   2采用運動捕捉技術,首次進行坐位腰椎旋轉手法臨床操作的運動學分析,填補該研究領域空白。
   3本研究將采集受試者對坐位腰椎旋轉手法可能的影響指標,并分析影響指標與各個參數間的相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