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新儒家歷史哲學研究——以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為中心.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現代新儒家是產生于上世紀20年代,“以接續(xù)儒家‘道統(tǒng)’、復興儒學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心性之學)為主要特征,力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為本位,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尋求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思潮”①。既要堅守中國文化精神之不墜,又要積極學習吸收西方先進學理來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而且還要將這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現代新儒家不同于各家的一項根本主張。
   現代新儒家這一思想主張

2、的提出,自然不是其隨便構劃便能得來的,其實在這一思想的背后和深處,正隱然藏有一個根本的歷史哲學觀念,通過對歷史的深入觀察,他們發(fā)現歷史中存在著一種歷史發(fā)展的根本法則,即內圣外王之道。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地由內圣而至外王的實踐過程史。由此認識而來,現代新儒家于是認為在面對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的關系問題、傳統(tǒng)和現代化的關系問題時,也應遵循這一歷史發(fā)展之道,首先回到儒家內圣之學去,此即反本,然后從中開出現代的科學與民主,此即開新,從而應對近

3、代以來中國歷史的巨大變局。
   徐復觀從歷史之常道與變化的關系,對這一內圣外王之道進行了闡釋。歷史的常道就是現代新儒家的道統(tǒng)所在,即思考人之為人的儒家心性之學、內圣之學②。歷史中的常道和變化是影響歷史發(fā)展的兩種基本力量,而歷史正是由這兩種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皻v史學之所以能成立,以及歷史之所以可貴,正因它是顯現變與常的不二關系。變以體常,常以御變,使人類能各在其歷史之具體的特殊條件下,不斷的向人類之所以成其為人類的常道實踐

4、前進?!雹蹥v史中的常道始終在維持著歷史的穩(wěn)定發(fā)展,同時歷史又在不同的條件下顯現出不同的發(fā)展變化,不過這變化只是常道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常道在統(tǒng)御著變化,而變化恰是常道的一種表現。意識到此,現代新儒家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民族呈現危機的時候,認識到要想真正擺脫這一危險局面,根本要做的就是恢復、接上作為歷史常道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即儒家的內圣之學,因為只有恢復、堅守住這一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把握到常道才會有力量去應對歷史的

5、巨變,去開創(chuàng)新的外王事業(yè)即科學與民主,從而能夠駕馭住這巨變,使變化為我而變,即歷史發(fā)展能為我們自己所把握。
   牟宗三是從歷史之精神生命的表現來思考歷史之發(fā)展的,即從儒家心性之學出發(fā)來認識人類歷史之變遷。通過對中西歷史發(fā)展之哲學的省察,牟宗三發(fā)現中西文化因各自精神生命發(fā)展偏重不同,而呈現出了兩種不同的發(fā)展情形。中國歷史呈現出的是一種“綜合的盡理之精神”和“綜合的盡氣之精神”,而西方歷史則呈現的是一種“分解的盡理之精神”,也即中

6、國文化是一種趨于圓而神的精神,西方文化是一種趨于方以智的精神。牟宗三由此對中西文化精神展開了一番分析,對中國文化何以沒有出現科學和民主進行了論述。并認為這三種精神(“綜合的盡理之精神”、“綜合的盡氣之精神”和“分解的盡理之精神”)其實是“同根于合理氣之全的形而上之道體,或人之精神實體”的,只是分別為中西文化所偏重發(fā)展而已。而中西文化發(fā)展的未來遠景,當應融和中國的綜合的盡理精神和西方的分解的盡理精神而成一更高的文化精神。這是牟宗三歷史哲學

7、的核心思想。牟宗三通過對中國自夏商周至東漢的歷史變動的省察,對中國文化之綜合的盡理精神和綜合的盡氣精神進行了闡釋,并在與西方文化之分解的盡理精神比較下提出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未來方向。牟宗三認為在中國古代即有一綜合的盡理精神渾含地表現于古代中國文化中。它表現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以修德愛民為本,中華民族首先把握的是生命而不是外在的自然。這是中西文化發(fā)展殊途的開始。牟宗三繼而考察了中國古代的氏族社會,其不向西方階級社會演進,而是形成“宗法之家庭制

8、”及“等級之政治制”之周代禮制社會的因為。而這種政治制度在牟宗三看來是含有治權之民主的意義在其中。但中國古代卻從來沒有產生政權的民主。故在自由方面,中國在政治上雖有合理的自由卻無主體的自由。主體自由,就是自覺其為政治之主體,以行使政權之自由。中國雖然沒有政治上之主體的自由,卻另有道德上之主體的自由與藝術上之主體的自由。道德上之主體自由,即綜合的盡理精神之表現,藝術上之主體自由,即綜合的盡氣精神之表現。春秋戰(zhàn)國秦時期,是周文逐漸分解的時代

9、,也是古代之綜合的盡理精神和盡氣精神分解表現的時代。齊桓、管仲是以霸者的形態(tài)表現的,孔子則通過道成肉身之方式繼承表現了這一綜合的盡理精神。孟子、荀子也各以自己的道德精神主體、知性主體表現此一綜合的盡理之精神,并各盡其時代之使命。贏政則反一切禮文與人格價值的意義,使時代歸于一純物量的非精神的時期。至西漢,劉邦、張良等天才人物表現為綜合的盡氣之精神,這是在秦之非精神時代之后重現的原始生命精神。漢武接受董仲舒復古更化的思想之后,董仲舒的理性因

10、雜有陰陽家的思想,又成為一理性之超越的時代。至東漢光武帝因其凝斂的理性人格,此一時代又轉為一種理性之內在表現精神。中國文化精神之特殊表現至此規(guī)模綱領已具,其說明至此為止。
   唐君毅通過探究歷史事實背后所成之事理來對歷史進行哲學的省察,即從文化之精神價值方面對中國歷史之發(fā)展及未來遠景加以哲學的思考。唐君毅從中西文化精神比較的角度,以“西方文化思想中之異于中國者為背景,以凸出中國文化之面目”①,對中國文化精神之形成進行了闡述。中

11、西文化來源及形成中之外緣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文化精神各有其不同的特點,西方文化是重文化的類別,是一種方以智的文化精神,中國文化是重文化之統(tǒng),是一種圓而神的文化精神。在這種不同精神的影響下,西方文化是通過一時代對前一時代的否定來促進其歷史的發(fā)展的。西方文化是以矛盾作為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動力。而中國文化則是依靠一中心精神即文化之大統(tǒng),由內向外不斷推擴實現其發(fā)展,中國文化是以反本復始的意識作為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唐君毅還從中國文化與宗教的起源等方面

12、來探討中國文化之精神。在中國文化發(fā)展中,孔子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發(fā)展有著非常大的貢獻。尤其在中國哲學承以前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而升進過程中,孔子起了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繼而通過對諸子精神、秦漢唐宋元明清之文化的說明對這一文化精神進行了綜貫的梳理。唐君毅通過分析中西文化精神重點之不同,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根本缺點及發(fā)展改進,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唐君毅認為“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為自覺地求實現的,而非自覺地求表現的。西方文化根本精神,則為能自覺地求表現的,而未

13、能真成為自覺地求實現的”②。由此,唐君毅認為“西方文化欲求悠久,必學中國文化此精神。而中國文化欲求充實,則必須由其原來重‘自覺地重實現’精神中,開出-‘自覺地求重表現’之精神”①。
   通過對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之歷史哲學的闡釋,可以發(fā)現他們的歷史哲學有其共同的本質特征。真正說來,此心性之學業(yè)已成為他們闡釋歷史之變的一種根本理念。他們從此心性之學出發(fā),中西歷史之發(fā)展各自片中發(fā)展了其中的一方面,如徐復觀認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各

14、側重發(fā)展了人之心性的一個方面,即中國文化偏重發(fā)展了是道德的一面,即人性中之仁性一面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偏重發(fā)展了科學的一面,即人性中之知性一面的道路。對于中國文化未來的發(fā)展,徐復觀認為中國文化應該借鑒吸收西方文化的知性一面,補齊自己在科學方面的缺失,從而補足所曾有的偏失與不足,使人性得以全面顯現和發(fā)展。牟宗三由此出發(fā),認為歷史的發(fā)展其實就是人性之全部內容的展現或實現,中國之文化生命,首先表現出“道德主體”與“藝術性主體”,而這兩主體之背后

15、精神,就是“綜合的盡理之精神”和“綜合的盡氣之精神”。而西方文化是一種分解的盡理精神。“在中國文化生命里,唯在顯德性之仁學,固一方面從未單提出智而考論之,而一方面亦無這些形式條件諸概念;同時一方面既未出現邏輯數學與科學,一方面亦無西方哲學中的知識論。此一環(huán)之缺少,實是中國文化生命發(fā)展中一大憾事”①。唐君毅之歷史哲學也是以儒家心性之學為其理論根基的。在唐君毅起草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講到:“此心性之學,乃中國文化之神髓所在

16、……不了解中國心性之學,即不了解中國文化也?!雹谔凭銡v史哲學之中心思想就是:“人類一切文化活動,均統(tǒng)屬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為其分殊之表現?!雹邸拔幕慈酥窕顒又憩F或創(chuàng)造”④,而這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都根源于人之心性。因此,要想了解人的文化活動必須從這一心性之學出發(fā)來理解?,F代新儒家歷史哲學的第三個共同特征,就是以儒家“內圣外王”之道作為歷史發(fā)展的根本準則。現代新儒家歷史哲學是以儒家心性之學為其理論基礎的,但只有此心

17、性之學即儒家的內圣之學,卻還不是儒家真正的人生理想所在,不是現代新儒家對歷史之省察的完整表達,因為由此內圣之學開出外王事業(yè)以整頓人生,才是為儒家所真正追求的,因此,內圣外王之道才是儒家思考歷史之發(fā)展的根本著眼點。不僅古代的傳統(tǒng)儒家如此,以繼承儒家道統(tǒng)為職志的現代新儒家也是如此。牟宗三的坎陷說、唐君毅的暫忘說、徐復觀的常以御變等,均主張先回到儒家的內圣之學,再從中開出現代的科學與民主,即返本開新。因此,在現代新儒家看來,儒家“內圣外王”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